• 79.00 KB
  • 2021-08-26 发布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作业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后作业(十四) 一、选择题 1.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1929 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 礼服之一,50 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 受批判,1984 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该服装样式是( ) A.传统满族旗袍 B.改良旗袍 C.苏式连衣裙 D.干部服 [解析] 孙中山民族主义,具有反满的特色,故 A 项错误;中华 民国确定的礼服是近代中西合璧的旗袍,故 B 项正确;苏式连衣裙 流行于新中国成立后,故 C 项错误;干部服流行于 20 世纪五十年代,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近代以来,上海、黄埔等繁华地段经营西装、洋服、时装等 行业的西装店共有 140 家。“风气所趋,人人好异”,服饰自成一派, 称为“海派”。这一现象( ) A.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产物 B.说明上海居民“普遍”接受西方服饰 C.源于辛亥革命彻底批判传统文化 D.与上海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有关 [解析] 进入近代中国,深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的 生活自然不会有太大的改善,故 A 项错误;“上海人们‘普遍’接 受西方服饰”,这种表述太过于绝对且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信息,故 B 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完成这一历史 使命的是 1915 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故 C 项错误;上海作为近代中 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加之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近代中国 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和对外开放程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有利于西方服饰 在上海地区的流行,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3.20 世纪初,中国的结婚庆典仍保持着自明朝以来的传统风格。 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到 1919 年“五四”运 动前,中国人结婚还崇尚红色,新人绝对禁止穿白色衣服。从 30 年 代起,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西方文明传入影响婚姻礼仪 B.西式婚纱取代了传统婚礼服 C.清政府的改革推动婚纱流行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相对有限 [解析] 着白色婚纱礼服是西方的婚礼习俗,上海等城市开始流 行白色婚纱礼服说明西方文明传入影响婚姻礼仪,故 A 项正确;西 式婚纱开始流行并不意味着取代了传统婚礼服,故 B 项错误;根据 时间 30 年代清政府已灭亡,故 C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 学,与婚俗的变化关联不大,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4.20 世纪 30 年代,有西方人这样说:“很多人不理解上海何 以会这样迅速的成为一个大工业城市,因为从环境来看,上海并非理 想之地,这里地价贵、房租高、工资昂、水源不洁。其中一个重要原 因是,中国其他地方常动荡不安,上海则不然。”这说明( ) A.近代上海的工业发展取决于安定的环境 B.社会动荡是近代中国经济滞后的根本原因 C.近代上海因生活成本高并非理想的居住地 D.近代上海的发展受到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 [解析] 安定的环境是上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近代上海发展的原因而非近代中国经济滞后的原 因,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近代上海发展的原因而非说明上海的生 活环境,故 C 项错误;据材料中“中国其他地方常动荡不安,上海 则不然”的信息可知,近代上海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社会相对稳 定,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5.据《临淄县志》记载:“元旦(指公历新一年的第 1 天),县 署与各机关、各学校,互以名刺相投,贺年节”。这一社会现象最早 出现于( ) A.清朝末年 B.民国初年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解析] 题干叙述了庆贺元旦这一历史现象,要求考生判断该现 象最早出现的时间。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 顺农时;从公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 1 月 1 日取代夏历正月初一而称为“元旦”,题目中元旦指的是公历 1 月 1 日,最早出现于民国初年,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6.1929 年 7 月,国民政府规定“以后历书,自不应再附旧历, 致碍国历之推行”,各地编制的新历书必须完全采用国历年月日,不 准有任何“阴阳合历”的痕迹。1930 年 3 月,内政部又决定仍旧保 留旧历元宵、端阳、中秋、重阳等岁时节令。这表明( ) A.顺应潮流需兼顾民众记忆 B.国历与民俗文化相辅相成 C.民国纪年要以公历为参照 D.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解析] “各地编制的新历书必须完全采用国历年月日,不准有 任何‘阴阳合历’的痕迹”,此举符合时代的潮流,“1930 年 3 月, 内政部又决定仍旧保留旧历元宵、端阳、中秋、重阳等岁时节令”, 此举符合兼顾民众记忆,故 A 项正确;材料“不准有任何‘阴阳合 历’的痕迹”,表明 B、C 两项错误;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 [答案] A 7.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 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这说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解析] 从材料看,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辫子”的认识截然不 同,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对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的重要作用,即政治变 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故 C 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 除。 [答案] C 8.1912 年 9 月 8 日《申报》称“西装冬装,汉装满装,应有尽 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20 世纪初中国的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标准 C.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辛亥革命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时西方文明深入传播,社会转型加剧。中国社会服饰出现重大变化, 西方服饰与东方服饰共同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衣着中,体现了中国社会 转型的加剧。故 C 项理解正确。A 项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错误;B 项“辛亥革命导致”错误;D 项说法绝对化,故选 C 项。 [答案] C 9.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 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 本质上体现了( )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国日益与世界潮流接轨 [解析] 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交礼仪的变化,从“跪拜 礼”“老爷”“大人”不平等的礼仪发展为“握手、鞠躬”“先 生”“同志”等平等的礼仪,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故 B 项正确。 A、C、D 三项反映的都是其表面现象。 [答案] B 10.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 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下列学生的言论,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 ) A.买粮、棉、油得凭票证 B.人们普遍注重节约和奉献 C.一家人在电视上看春节联欢晚会 D.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差别不大 [解析] 解题时需要紧扣“20 世纪 50 年代”这个时间范围,C 项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其余三项都是 20 世纪 50 年代的生活方式, 故选 C 项。 [答案] C 11.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其 解读不正确的是( )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 (单位:%)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解析] 依据所学分析题干内容可知,A、B、C 三项的表述均属 于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 的封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 义国家的影响,因此 D 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 D 12.在新浪网读书栏目热载小说《重生之生在农村》第六章中, 作者记述道:“1960 年秋,我的外公将积攒了近两年的 5 元钱交给 了外婆,让她在坐月子时买点猪肉补补身子,但外婆在大队(农村的 基层组织)上怎么也弄不到肉票,5 元钱也始终花不出去,结果外婆 在月子里没吃上一片肉。”导致当时“外婆”没吃上肉的最主要原因 是( ) A.物资匮乏,没有猪肉 B.肉类专营,不准买卖 C.工业优先,忽视农业 D.计划经济,生活受限 [解析] 结合题干时间“1960 年”可知当时正在实行计划经济, 生活受限,故选 D。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物资匮乏,猪肉很少、难买, 并不是没有猪肉,A 项错误;由材料“1960 年秋,我的外公将积攒 了近两年的 5 元钱交给了外婆,让她在坐月子时买点猪肉补补身子, 但外婆在大队(农村的基层组织)上怎么也弄不到肉票”可知是允许 买卖,只是由于产品有限供应不足,不是不准买卖,B 项错误;材料 中没有反映政府对工业和农业的政策问题,C 项错误。 [答案] D 13.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 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 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 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了( ) 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 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 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 D.“左”倾思潮死灰复燃 [解析]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说 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 说明与改革开放有关,故选 C。材料中六七十年代的改名体现不出经 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A 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名变 更,B 项错误;材料中近年来的改名之风体现不出“左”倾思潮死灰 复燃信息,D 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4.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下列问题。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 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 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 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 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 年 4 月 15 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 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 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 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 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 年 9 月 1 日 《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 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 度》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 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 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 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解析] (1)由材料“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 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 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和“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 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可见人们的婚姻态度由从遵从父母之命 到追求婚姻自由。(2)变化: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农民安土 重迁,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家庭关系表现在遵从传统的纲常伦理。 近代以来,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商品经济强调自由交换的等价交易, 所以反映在家庭成员上就是注重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材料二反映了 社会历史巨变的条件下,妇女得到解放。(3)材料一从历史的视角出 发,认为尽管是父母之命决定婚姻,但时代不同,必当有所改变。而 材料三从社会关系角度进行考查,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 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答案]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 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 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 的。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并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 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 ……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 违法论。该地方官毋稍容隐,致干国纪。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辫尚剃 其四周者,殊属不合,仰该部一并谕禁,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摘自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法令”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康有为“请断发易服”与中华民 国政府“剪辫法令”的目的差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因 素,说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意义。 [解析] (1)材料一中,“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 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 之事……诚非所宜”可见,康有为认为中国的衣冠发型阻碍了中国的 发展,不利于当时世界竞争潮流,借衣冠发型为代表,指出中国故有 习俗不适合当代,需要变革,适应变法潮流。材料二中,由“满 廷”“新国之民”“虏俗”可以看出当时民国政府迫切希望民众通 过剪辫来宣示与旧制度的告别,消除旧有满清政府对民众的影响,使 人民成为拥护民主共和的新国民。(2)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习俗 变革与民国政府的积极干预及促成有重要关系。民国初期大规模的社 会变革就是在政府推动下完成的;随着留学海外人士的回归以及西方 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进步思潮使人们意识到旧习俗的落后。这一 系列习俗的改变,在政治上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在经济方面, 现代的发型也更适应于现代机器化生产;在文化方面,吸收西方文明 的先进思想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落后守旧部分的自我完善。 [答案] (1)康有为目的: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提 供条件。 民国政府目的: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或清除满清统治的影响。 (2)因素:政治改革的促进;进步政府的推动;西学东渐的影响;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进步人士的推动等。 意义: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改造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