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9.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后作业(一)
一、选择题
1.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
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
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
犁。这说明( )
A.历史记述的正误必须得到考古发现佐证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解析] 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 A 项错误;
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
的相关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
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
的历史久远,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
眼,点种苞谷。”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
A.铁制工具 B.曲辕犁
C.风力水车 D.石刀、石斧
[解析] 根据题干中“伐木”“焚烧”等信息可知耕种方式是
原始的刀耕火种,此时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石刀、石斧。
[答案] D
3.《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
齐国耕者必有“一耒(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
该文献印证( )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铁农具
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
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
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
[解析] “一耒(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
的信息从播种、翻土以及除草工具说明了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的齐全,
C 项正确;耒耜不是铁制农具,A 项错误;此时农业正处于定型时期,
并非是转型时期,B 项错误;材料中的“耒”“耜”有木制、骨制,
并非一定是铁制的,因而得不出铁制农具在齐国的发展状况,D 项错
误。
[答案] C
4.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
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县制的出现 B.铁农具的使用
C.都江堰的修建 D.一牛挽犁的出现
[解析] 县制的出现是我国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不属于“农业
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故 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
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故 B 项
正确;都江堰的修建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仅局限于四川地区,故 C
项错误;一牛挽犁出现于东汉,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5.云梦秦律《厩苑律》记载:在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
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者,赏赐田啬夫酒
一壶,干肉十条,免除饲牛者一次更役,赏赐牛长资劳三十天。可见,
秦( )
A.与六国经济水平相当 B.普遍使用牛耕
C.牛耕发挥了重要作用 D.重视推广牛耕
[解析] 由材料“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评比耕牛”“举行大
考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很好运用,发
挥了重要作用,故 C 项正确。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 A 项结论,排除
A 项。B 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牛耕的推广,
可排除 D 项。
[答案] C
6.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的《吕氏春秋》在描述农耕的好
处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
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动 D.农户生产积极性较高
[解析] 题干的材料出自《吕氏春秋》,强调耕种的好处是一个
农户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
人,据此可知本题考查农业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
犁牛耕技术取得革命性进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
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C 项正确;精耕细作技术成熟于隋唐
时期,故 A 项错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产量并无直接联系,
故 B 项错误;农户生产积极性较高不是生产效益提高的根本因素,
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7.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
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关于“精耕细作”的
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C.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D.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改进
生产工具、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来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精
耕细作突出特点应为多投入,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精耕细作通
过改进生产工具,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故 C 项正确,不符合
题意;精耕细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技术,促进土地的高效
利用,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8.古代中国总结出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
头”“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
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注重因地制宜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早田、深水、晚田、
换田等足以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的精细程度,所以,这些谚语整体上反
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 项正确。A、C、D 三项都包
含于 B 项中,故排除。
[答案] B
9.古代中国有很多水利工程福泽久远。古人有诗云:清流直下
宝瓶口,离堆千载怨声滔。沃野无垠天府裕,从此天下绝饿殍。此诗
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白渠 D.灵渠
[解析] 沃野无垠天府裕,天府之国指的是四川成都,战国时期
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由分水鱼嘴、飞沙堰、
宝瓶口等部分组成,故 A 项正确;郑国渠位于陕西境内,故 B 项错
误;白渠位于陕西境内,故 C 项错误;灵渠位于广西境内,故 D 项
错误。
[答案] A
10.《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
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了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
争。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 )
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B.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C.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
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
[解析] 水利事业的进步确实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但是这是
一种间接影响,故 A 项错误。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水利事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铁制农
具的使用促进了水利事业的进步,C 项因果关系颠倒,故 C 项错误。
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但这也是一种间接影响,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11.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
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
A.自然经济的形成 B.商业经济的发展
C.井田制的确立 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
会生产力,更多的私田被大量开垦出来,井田制逐渐瓦解。各诸侯国
相继推行变法,制定新的税法,不同程度承认土地的私有制,封建生
产关系逐渐确定。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等生产资料,一家一户为单位
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所以,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是个体小农
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故 D 项正确;自然经济即是男耕女织的小农
经济,故 A 项排除;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特点,与商业
经济对立,故 B 项错误;井田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瓦解,故 C 项
错误。
[答案] D
12.“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筋
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官家榜村路,更
索栽桑树。”该诗句表明了( )
A.男耕女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D.商品化的农业已相当发达
[解析] 材料信息“夫是田中郎……为君秉机杼”反映了当时
耕织结合的景象,故答案选 A 项。材料无法体现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也不能说明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耕织结合的特点没有产生变
化,小农家庭生产没有呈现多样化,故 B、C、D 三项错误。
[答案] A
13.“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余年间,
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小农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解析] 材料中文字描述的是小农经济下土地的频繁流转,因为
小农在遭遇灾难时除土地外并无其他财富可以抵御各种灾害,这说明
小农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具有脆弱性的特征,故选 C;A 项是
指经营类型属于自然经济,排除;B 项指生产工具简陋,排除;D 项
是指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排除。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
韵》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温庭筠《烧歌》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二,分析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2)据材料一、三,分析我国古代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问题,
分别采用了哪两种方式。
(3)联系现实,你更赞同材料一、三所反映的哪种解决社会问题
的耕作方式?为什么?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二得出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这一社会
矛盾。第(2)问要注意分别依据材料一、三作答。第(3)问只要注意到
今天的环保问题,自然会赞同材料三反映的方式。
[答案] (1)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方式:材料一: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增加耕地面积。
材料三:改进生产工具,进行精耕细作。
(3)材料三反映的方式。因为放火烧山的方式虽然扩大了耕地面
积,但会破坏环境,对生态平衡产生不利影响,而改进生产工具,提
高耕作技术则不存在这种弊端。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四时
田园杂兴》
材料二
材料三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
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
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
(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后汉书》
(1)材料一、二反映出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这种生
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解析] 第(1)问,结合小农经济的基本史实回答。第(2)问,结合
材料三从耕作方式、小农经济特点等方面综合回答。
[答案] (1)经济形式:小农经济。时间:春秋时期。原因:生产
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
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相关文档
- 2019-2020学年名师同步人教版历史2021-08-268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2021-08-266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练2021-08-264页
- 2019-2020学年名师同步人教版历史2021-08-267页
-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第一中学2020届高2021-08-2629页
- 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司马迁中学20192021-08-269页
- 广西柳州市民族高中2019-2020学年2021-08-2618页
-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第十中学2019-22021-08-269页
-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高级中学20192021-08-2614页
- 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8-26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