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七单元检测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瞿秋白在 1921 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
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
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
料显示了苏俄(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解析:把握时间“1921 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
“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故选 A 项。
答案:A
2 在国内战争后期,苏俄境内出现了所谓的“小国内战争”。这场战争的发动者及
其针对的目标最有可能是 ( )
A.个人、义务劳动政策
B.资本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农民、余粮收集制
D.旧政府官员、打碎国家旧机器并建立国家新机器的政策
解析:苏俄国内战争后期,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
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一政策严重损
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小国内战争”最有可能是农民针对余粮收集制进行的。
答案:C
3“农民被准许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
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列宁的这一政策( )
A.在战争状态下推行 B.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
C.在苏联被长期贯彻 D.利用了商品市场手段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苏联经济并修复和巩
固工农联盟,故 D 项正确。
答案:D
4 列宁主张“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
一观点在苏俄(联)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解析:材料体现出的信息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新经济政策规定,
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
经营,即利用资产阶级的技术、资金发展经济,以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故正确
答案是 D 项。
答案:D
5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
不足。为克服上述两种不足分别采取了(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胡佛反危机措施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市场失灵”是指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政策失灵”是指“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在战争之后造成的经济政治危机。所以为克服这两种不足采取的办法分别
是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故选 A 项。
答案:A
6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无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
场、货币等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也
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故正确答案为 B 项。 A、C、D 三项无法说明中
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新版。
答案:B
7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
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符合新经济政策中的“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
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 D 项。苏联自主建设一个矿井,说
明技术没问题,A 项错误;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尚未确立,B 项错误;C 项与史实不符,也
不能由题意推出。
答案:D
8 有人曾把苏俄(联)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是“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
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对这个比喻理解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解析:题目中的“理想”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现实”指的是落后的经济状态,“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工商业国有化,属于“追随理想”,新经济政策是
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经济停滞不前、人民极其不满的情况下,局部地恢复了
资本主义,属于“面对现实”;“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属于“回归理
想”。故选 A 项。
答案:A
9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
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
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把握材料关键词“送上工业化的大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没有
达到这个目标,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早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故 A、B、D 三项的说
法与题意不符。斯大林时期,苏联致力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取得重大成功,苏联工
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走上了工业化的大道,故选 C 项。
答案:C
10 下表是苏联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
年代 1925~1927 年 1928~1932 年 1933~1937 年
年均粮食
产量/万吨 7 527 7 360 7 290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解析: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从 1925 年到 1937 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呈现下降趋势。
自 1928 年起,苏联逐步放弃新经济政策,建立集体农庄,牺牲农业以保证工业,尤其是
重工业的发展,由此导致苏联农业的衰微和粮食产量的下降,故选 C 项。
答案:C
11 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所不同,它优先发展重工业。对此,
下列评价较为合理的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了苏联的落后面貌
B.这种工业化道路完全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体现
C.优先发展重工业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选择的工业化道路是一种完美无缺的道路
解析:B 项错在“完全”上,优先发展重工业也是当时苏联内外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优
先发展重工业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 项的叙述也不准确;D 项错在“完
美无缺”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不利于苏联的长远发展。
答案:A
12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
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的
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 )
A.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
B.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C.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
D.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仅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李鸿章属于洋务派,他主张“中体西用”,在不改变中国传统政
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由此可见,两者的局限性都在于
没有彻底改变原有体制。
答案:D
13 有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此观点
得出是基于( )
A.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当时苏联经济的较快发展
C.“发达社会主义”的建成
D.继续推行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勃列日涅夫改革初期使苏联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
展,所以被有的学者评价为“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故选 B 项。
答案:B
14“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
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 60 多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
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的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B
15 有人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
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这一论断主要着眼于( )
A.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C.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忽视轻工业发展,影响了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苏联工业化建设中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
解析: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配合工业化而展开的,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损害农
民利益的情况,使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导致农业长期落后。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6 题 13 分,第 17 题 12 分,第 18 题 15 分,共 40
分)
16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它却给苏
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 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 1/3,1932 年上
升 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 50%,
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 90%……1936 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道,1932 年在重工
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 6 800 人,另一个苏联文件报道,约有 1 700 名美国
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1929~1932 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
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在 1926 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
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 15%~20%。危机发生以后,1929 年英国开始实行
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 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
政贷款,期限 5 年,利率仅 6%。1936 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 5.5%。
——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1)根据材料一,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哪些有利的条
件。(4 分)
材料二 斯大林在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批判托洛茨基说的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
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控制时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
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
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
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
——摘编自《斯大林全集》
(2)根据材料二,判断苏联之所以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先决条件
是什么。(2 分)
材料三 1933 年 8 月 14 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
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材料四 1933 年,美国罗斯福政府承认苏联,“事情的真相是,承认是得到了渴求俄国
市场的企业界人士广泛赞颂的,罗斯福的决策仅仅是使美国的行动与世界上大多数
其他国家相一致而已”。
——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
就,并分析其历史影响。(4 分)
(4)综上所述,请你谈谈苏联工业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3 分)
参考答案:(1)经济危机不仅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大量技术人才失业,也使西方国家
面临严重的商品和资金市场短缺的问题,为苏联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提供
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2)苏联领导人正确的理论认识和政策措施(或苏联领导人认识到引进西方先进技
术和人才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作用)。
(3)主要成就: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
工业化。历史影响:增强了苏联的综合国力,改善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为后来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的美苏争霸奠定了经济基础。
(4)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决策;坚持对外开放,重视交流合作;善于抢抓机遇,适时调整
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维护经济主权等。
17 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
的新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
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
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
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别无选择
——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和未来》
材料二 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
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区提高到先进的
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1962 年,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为了能
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
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
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陈之骅等主编《苏联兴亡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
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
取了哪些措施。(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
(2 分)
参考答案:(1)问题: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根
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
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3)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
越好。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
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
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
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 1999 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 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
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
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 20 世纪 80 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 分)
(2)根据所学知识,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行了哪
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6 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
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5 分)
参考答案:(1)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由加强转变为一定幅度的降低。减少
政府开支,缩小福利规模,紧缩通货,削减税收,以刺激投资。
(2)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20 世纪 50 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
60~70 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80 年代中期开始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局限性:未从
根本上认识苏联的国情,改革未坚持实事求是。
(3)处理:应该把政府的计划性和市场的自由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理由:列宁时代的
新经济政策是政府计划性和市场自由性有机结合的典范,推动了苏联社会经济的发
展,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美国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把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相结合,起到了度过经济危机,推动美国发展的作用,说明
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社会主义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是计划
和市场的结合,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说明这一做法值得俄罗斯借鉴。
相关文档
-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12021-08-2618页
- 2019-2020学年名师同步人教版历史2021-08-266页
- 【历史】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1-08-2615页
- 山东省枣庄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2021-08-268页
- 2019-2020学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一上2021-08-269页
- 【历史】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高级中2021-08-2619页
- 【历史】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实验中2021-08-2622页
-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4月教学2021-08-2612页
-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跟踪检2021-08-267页
- 【历史】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2021-08-26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