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50 KB
  • 2021-08-26 发布

2019-2020学年名师同步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跟踪检测: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 第 3 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跟踪检测 |基础达标练| 1.“商人”这一称呼来源于( ) A.从事商业的人 B.善于经商的人 C.善于经商的商朝人 D.专门从事商业管理的人 解析:选 C 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来把善于经商的人叫作商人,故 C 项正确。 2.下面是关于古代中国某时期货币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强国对小国经济控制加强 B.商品交换推动统一市场形成 C.封建经济由开放倾向保守 D.政治局面影响货币发展走向 解析:选 D 题干反映了国家统一后的经济统一,小国此时已被统一,故 A 项排除;推动统一市场的因素为国家大一统,而非商品经济发展,故 B 项排除; 题干未体现封建经济的保守倾向,故 C 项排除;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 文字、度量衡,图片反映了秦国统一后经济统一的措施,故 D 项正确。 3.早在汉代就出现的商业现象是( ) A.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D.今朝半醉归夜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解析:选 A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是汉代商业发展的情况,“草市迎江货, 津桥税海商”是唐代商业发展情况,“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反映的是唐代 夜市的繁荣,“今朝半醉归夜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的是宋代夜市的情况, 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都错误。 4.据说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九处,在“市”的中央设置亭楼, 四面建有门、墙。由此可知,西汉( ) A.商业非常繁荣 B.社会秩序紧张 C.市场管理严格 D.经营规模狭小 解析:选 C 据材料“在‘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建有门、墙”可知, 西汉时期对市有严格的空间限制,反映出政府对市场管理严格,故 C 项正确; 材料未能直接反映长安商业的繁荣状况,故 A 项排除;对市的严格管理与社会 秩序紧张无直接联系,故 B 项排除;材料旨在体现政府对市的严格管理,与市 场经营规模无关,故 D 项排除。 5.“(建康)台城六门之外,各有草市,置草市尉司察之。”史书这一记载反 映南朝时草市( ) A.政府实行行政管理 B.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C.具有饮食服务设施 D.不受官吏直接监管 解析:选 A “置草市尉司察之”说明南朝时的草市由政府实行行政管理,故 A 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6.晚唐诗人李绅在《宿扬州》中写道:“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 牛。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这反映扬州( ) A.成为国际大都会 B.成为经济政治中心 C.商品经济的繁荣 D.开始出现娱乐场所 解析:选 C 根据题干诗句中“夜桥灯火”“水郭帆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 的扬州水陆交通繁荣,在唐代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故 C 项正确;A 项诗 句中未反映扬州外商云集的盛况,无法体现其国际大都会的地位,故排除;题干 未体现扬州的政治作用,故 B 项排除;北宋时期城市出现娱乐场所,故 D 项排 除。 7.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由此可知,北宋( ) 种类 概况 固定型店铺 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 营 半固定型摊贩 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 流动型摊贩 各类饮食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 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 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解析:选 D 材料反映出北宋夜市类型多元,商品服务丰富,私营为主,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社会非理性和过度消费等信息,故 A 项排除;材料没 有体现商业管理政出多门、相互矛盾与朝令夕改等方面的信息,故 B 项排除; 周秦至唐代坊市制下早已出现专业市场,并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按类型或行业分 类的交易市场,故 C 项排除。 8.宋代出现了“交子”。“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 得起来就交钱。据此可知,“交子”( ) A.具有一定“防伪”功能 B.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D.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 解析:选 A “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充分说明“交子”具有一定“防伪” 功能,故 A 项正确;“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B 项错误;“交子”的出现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这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 C 项 错误;“交子”是货币,而唐代的飞钱是汇票,不能直接用于交易,故 D 项错误。 9.明清时期我国实力最强的商帮是( ) A.徽商和晋商 B.晋商和湘商 C.徽商和粤商 D.晋商和鄂商 解析:选 A 商帮属于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在明清时期,当时最著名的两 个商帮组织是徽商和晋商,故 A 项正确。 10.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是( ) A.海上贸易通道已取代陆上丝绸之路 B.民间的自发贸易成为海上贸易主体 C.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商品 D.开始与西欧国家形成直接贸易关系 解析:选 D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开始与英国等 西欧国家形成直接贸易关系,这成为明清对外贸易的新特点,故 D 项正确;明 朝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被奥斯曼帝国垄断,但没有断绝,故 A 项说法错误;明 清海上贸易的主体是官方贸易,故 B 项错误;此时的瓷器、茶叶等成为对外贸 易中的主要商品,故 C 项错误。 |能力提升练| 11.战国后期,大商人吕不韦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帮助嬴政之父秦异人争得王 位,后来吕不韦做了秦国的相国。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吕不韦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B.战国时期的商业非常发达 C.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渗入到政治领域 D.官商勾结的现象在当时已经出现 解析:选 C 材料中“吕不韦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帮助嬴政之父秦异人争得王 位”说明商品经济实力上升影响到政治领域,故 C 项正确;吕不韦是一位杰出的 政治家只是材料中现象,不是实质问题,故 A 项错误;战国时期商业非常发达 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官商勾结不是材料主旨信息,故 D 项错误。 12.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汗血马、毛皮、葡萄、核桃、石榴等传入中原。 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凿井技术等传入西域。这说明( ) A.外来物品传入改善人民生活 B.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丝路的繁荣 解析:选 B 依据材料可知,中原传入西域的基本上都是手工业产品或先进 技术,而西域传入中原的主要是原始的农牧业产品,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西 域来说是较高的,故 B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人民生活”因“外来物品传入”而“改 善”,故 A 项排除;以物易物是生产力低下,物质极不丰富,部落或家庭之间偶 尔发生的交换活动,它不是商贸的主要方式,故 C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物种 的交换,不能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故 D 项排除。 13.北宋统一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 业涌入杭州等地。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 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生活变化 B.经济重心完成转移 C.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D.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解析:选 A 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 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重心完成转移和城 市经济结构革命性变革的相关信息,故 B、C 两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城市 状况,不是商业市镇,故 D 项排除。 14.康熙四十九年(1710 年)六月,上海船户张元隆揽装商客价值数万两银的 布匹、瓷器“前往辽东贸易”;同年八月,松江船户张永升揽装茶叶、布、碗等 货物“前往关东贸易”。这说明当时( ) 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民间贸易缺乏政府监督 C.出现了实力强大的商帮 D.长途贩运贸易较为活跃 解析:选 D 材料核心信息是清初上海船户与东北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上海 与东北的贸易属于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故 D 项正确;材料无法提供城镇商业方 面的信息,故 A 项排除;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对工商业的管制相当严格, 故 B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以地域为中心和以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人群体方面 的信息,故 C 项排除。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者桓公问管仲曰:“寡人请问度地形而为国者,其何如而可?” 管仲对曰:“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 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 注焉。” ——《管子·度地》 材料二: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 城内外三重城墙,周围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 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 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 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三:江南地区自唐宋时代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明中叶以后, 当地传统市镇的军事及行政机能渐趋退化,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数量远 超过宋代。至盛清时代,市镇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 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构成市镇网络。 ——《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 (1)根据材料一,指出管仲论述的主题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 城市分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 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 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可以概括出管仲论述的主题思想;第 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城市功能等方面 来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宫殿、官署都 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 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 可以概括得出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需 要入手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中“商业机能日渐凸现,其规模和 数量远超过宋代”“市镇和农村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生产与贸易的连锁体”等信 息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地理 位置、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的规模等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经济的 发展。 答案:(1)主题思想:根据地形来进行城市选址。 分布的特点:早期主要集中于北方,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逐渐向南方发展; 早期围绕行政中心或集中于战略要地,后期围绕经济中心分布。 (2)布局状况: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横有序,呈棋盘状。 原因:君主专制加强;隋唐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抑制;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 管理的需要。 (3)变化:市镇的商业功能日渐凸显;市镇规模迅速扩大,数量增多;城乡 经济逐渐一体化。 主要因素:政府的政治经济决策;地理位置;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和消费 市场的规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