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8.00 KB
  • 2021-08-26 发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7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模块检测二中国近代史1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模块检测二 中国近代史 (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2016·河北邯郸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 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 明( )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 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解析:选 C。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第二次 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不能体现,故 B 项错误;根据材 料信息“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可知,中国重视自身利益,故 C 项正确;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 D 项错误。 2.(2016·四川眉山模拟)下表是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两白银),从该表可直接得 出( ) 年份 进口 出口 1885 年 88 200 018 65 005 711 1895 年 171 696 715 143 293 211 1905 年 447 100 082 227 888 197 1911 年 471 593 943 377 338 166 A.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机会 B.进出口增长源于宽松的社会环境 C.清政府面临贸易结构失衡的困境 D.对外贸易的增长根本原因是清末新政 解析:选 C。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应在 19 世纪末期,只是反映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属 于片面解读材料信息,故 A 项错误;1885 年到 1911 年间,中国正处于列强侵略严重时期, 民族危机空前加强,并非宽松的社会环境,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 1885—1911 年间 进口和出口贸易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入超状态,说明清政府面临贸易结构 失衡的困境,故 C 项正确;清末新政在 1905 年,属于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且对外贸易增长 的根本原因是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故 D 项错误。 3.(2016·沈阳高三质量检测)“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 旧有的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 宗棠、李鸿章,也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上述材料对“这场革命”的认识突出反映了 ( ) A.近代化史观 B.全球史观 C.革命史观 D.社会史观 解析:选 A。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 历史, 从“假如没有这场革命……中国必然会在旧有的轨道上徐徐而行”可知 A 项与题干 相符,故 A 项正确;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演进的历 史,与题干无关,故 B 项错误;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 的历史,与题干无关,故 C 项错误;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 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与题干无关,故 D 项错误。 4.(2016·河北唐山高三摸底考试)1881 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 矿,其章程规定:“进出煤铁银钱数目,每日有流水簿,每月有小结,每年有总结,(股东) 可以随时查核。”这说明开平煤矿(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B.产品主要远销国外,达到分洋利的目的 C.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D.引进西方管理模式,采用中外合资经营 解析:选 C。近代工业化从本质上说,主要采用机器生产,开平煤矿是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 的煤矿,但并不能代表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故 A 项错误;产品远销国外,在材料中不能 体现,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开平煤矿采用机械开采,并且股东可随时查核,可以看出此企 业具有近代企业的某些特点,故 C 项正确;“中外合资”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故 D 项错误。 5.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孙中山这样评价太平天国运 动,主要是基于( ) A.其与辛亥革命革命动力的一致性 B.其与辛亥革命革命纲领的一致性 C.其与辛亥革命革命对象的一致性 D.其与辛亥革命革命目标的一致性 解析:选 C。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民族大革命,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民族大革命强调的 是反满,即推翻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这与辛亥革命时期民族革命的含义相一致,故 C 项正 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其 阶级属性的差别,决定了革命的动力、纲领、目标是有差别的,故 A、B、D 项错误。 6.(2016·江苏宿迁模拟)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记载:洋布“幅宽质细价 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对材料所述现象的 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洋布完全占领中国的棉布市场 B.西方的商品输出瓦解着自然经济 C.洋布质优价廉有利于获取利益 D.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 解析:选 B。从材料信息看,西方的“洋布”质优价廉,人们纷纷用洋布,放弃用土布,这 种现象所体现的本质是西方的商品输出瓦解着自然经济,故选 B 项。A 项说法错误,C、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7.据统计:中国 1810-1867 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 795 部译著中,宗教类占 86%、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类仅占 6%。1850-1899 年间的 567 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 40%、自然 科学占 30%、历史、地理占 10%、社会科学占 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 3.5%。英美国 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 85%,1902 年至 1904 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 573 篇著作的 62.2%。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①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风气已经出现 ②洋务运动期间开始接触西方科学 ③甲午战争后 国人更为关注日本社会 ④西方的政治理论在知识阶层传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 D。由题干中的“中国 1810-1867 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 795 部译著中, 宗教类占 86%、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类仅占 6%”可知①正确;由“1902 年至 1904 年,译著 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 573 篇著作的 62.2%”可知③正确;②中的“开始”不符合史实,故排 除;④明显正确;选 D。 8.徐中约教授指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 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 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理解有误的是( ) A.强调中国人民奋斗的主动性 B.认为中国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C.中国已经摆脱儒家思想束缚 D.中华民族在应对挑战中逐步觉醒 解析:选 C。据“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可知 A 项理解无误;据“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 家庭……近代民族国家”可知 B 项理解无误;据材料“儒家普世帝国,转变……近代民族国 家”并未指明儒家思想在中国影响力已不复存在,故 C 项理解有误;据“近代中国历史的特 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主动奋斗”,可知在列强侵略中,中国已经逐步 觉醒,故 D 项理解无误。 9.《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 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 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解析:选 A。本题可用排除法。B 项错在“持续”二字,实际上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受其 他外因影响发展时快时慢;C 项错在“封建制度”,应该是“封建君主专制”,“封建制度” 依然存在;D 项错在“实现了”,实际上由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没有实现。A 项表述准确,故选 A。 10.(2016·浙江嘉兴模拟)19 世纪 60 年代末,某地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开始变为“短衫窄裤, 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该地最有可能是( ) A.天津的租界 B.杭州的断桥 C.北京的街头 D.西安的学堂 解析:选 A。据材料可知某地在 19 世纪 60 年代末中国人的服饰开始西化,那么只有已经对 外开放的城市才会出现这种变化,所以就应当找出选项中哪个地方在这一时期已经开放。天 津是在 1861 年的《北京条约》中对外开放的,与材料时间相符,故 A 项正确;杭州是在 1895 年的《马关条约》中对外开放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北京是 1901 年的《辛丑 条约》后才正式对外开放,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西安在近代则没有对外开放过, 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D 项错误。 11.(2016·湖南雅礼中学模拟)出现下表中短暂办刊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部分报刊发展情况简表 报刊 创办时间 创办者 地点 停刊时间 《京报》 1918 年 10 月 5 日 邵飘萍 北京 1937 年 7 月 28 日 《政治 周报》 1925 年 12 月 5 日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 广州 1926 年 6 月 5 日 《中国 1926 年 国民党中央农民部 广州 1926 年 12 月停刊 农民》 1 月 1 日 1927 年 6 月汉口复 刊 《楚光 日报》 1926 年 3 月 24 日 实际上共产党人主 办 汉口 “七一五”反革命 政变后停刊 A.民众文化观念的落后 B.政府财政收入的锐减 C.反动势力的压制破坏 D.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解析:选 C。表格中报刊创办者为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个人及国民党中央的宣传部、农民部、 共产党人,报刊创刊和停刊时间大多间隔一年,停刊原因与 A 项无关,创刊者非北洋政府, 排除 B,D 项与材料无关,停刊原因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有关,故选 C。 12.(2016·北京朝阳区模拟)1920 年 5 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章“只有做工的人最有 用最贵重”“世界无产者的觉悟,计分二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 理权”。其意为( ) A.声援五四运动 B.关注工人运动 C.促成国共合作 D.号召武装暴动 解析:选 B。五四运动在 1919 年已经结束,而题干文章发表于 1920 年,故 A 项错误;从“只 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的信息可 以看出,陈独秀认识到了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主张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故 B 项正确;中共成立于 1921 年,此时还没有成立,更谈不上促成国共合作,故 C 项错误;D 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 13.如图是反映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总额发展变化的一幅曲线 图,从 1866 年到 1956 年 90 年间共出现三个资本总额的投资高峰,其中第二个高峰出现的 原因主要在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洋务运动的推动 C.南京国民政府的激励政策 D.相对和平的国内外环境 解析:选 C。从图片可知,第二个高峰出现的时间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左右。第一次世界大 战发生在 1914—1918 年,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洋务运动发生在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 年)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开 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故 C 项正确;20 世纪 30 年代左右, 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不可能出现和平的国内外环境,故 D 项错误。 14.下列两组图片反映了中国社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服饰的变化,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 的变化主要不同在于( ) A.近代化的反映 B.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 C.民族融合的结果 D.先进文化的辐射功能 解析:选 A。第一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鲜卑族和汉族的服饰,第二组图片反映了晚清的服 饰和近代的中山装,第二组的变化与第一组的变化主要不同是由于近代化的推动,故 A 项正 确;中山装主要受近代化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范围过大,故 B 项错误;第二组图片与 民族融合无关,故 C 项错误;中山装主要是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服饰的结合和借鉴,不是先 进文化的辐射,故 D 项错误。 15.(2016·浙江五校高三联考)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毛泽东曾在 1945 年说: “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 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1949 年他又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 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 列宁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已经知道马克思,前后矛盾 B.国民党不讲马克思主义,前句错误 C.马列主义并非十月革命送来,后句错误 D.十月革命前国人并未理解马列主义真谛,前后不矛盾 解析:选 D。毛泽东的意思是,十月革命以前,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就已经介绍过马克思 主义,但大多数传播者是从各自的立场和政治需要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成西方社会主义思 想的一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介绍是比较肤浅和片面的,这一时期的中国人还没能 够读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理论真谛,而十 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特别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 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和革命本质的意义上,是 从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先进分子真正理解、掌握以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作出这一判 断的,故 A、B、C 项错误,D 项正确。 16. 依据逻辑进行推理,划线部分应该是( ) A.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大革命 D.抗日战争 解析:选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 义进一步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思想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三者共同 的经济基础。故选 B 项。 17.某回忆录记载:“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 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 日也难再现。”上述现象发生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文革”时期 解析:选 B。“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说明西南成了全 国的文化中心,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到重庆,西南成了政治中心,同时很多企业及 大学也迁到西南大后方,故 B 项正确;国民革命主要是在广东、湖南、上海等地发动农民运 动、工人运动与北伐,对西南地区的影响较少,故 A 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中心 在南京,中共在北方,故 C 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知识分子被下放农村劳动,而 材料强调的是“西南大城市”,故 D 项错误。 18.(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这个共和国并不 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而是“自由发展那些‘不是操纵国计民生’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经济”,“拿资 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 个不可避免的进程”。上述材料表明毛泽东( ) A.主张有限度地保护和发展私人工商业 B.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 C.主张拉拢资产阶级以支持抗日战争 D.主张消灭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 解析:选 A。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自由发展那些‘不是操纵国 计民生’而是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经济”和“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 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进程”的信息可以 看出毛泽东主张合理的、有限度地发展私人工商业,故 A 项正确;毛泽东认为“资本主义的 某种发展”与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相比是一种进步,并不是充分肯定了资本 主义的进步性,故 B 项错误;材料主旨阐述的是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看法,C、D 项在 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C、D 项错误。 19.(2016·江苏徐州考前模拟)“邓小平指出,从党的历史来看,1945 年召开的党的七大 就标志着党的成熟。但从中央领导来看,则可以说在 1935 年 1 月的遵义会议时,由于确立 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党也就成熟了。”材料中第二个“成熟”的涵义主要是 ( ) A.革命纲领成熟 B.革命路线成熟 C.组织建设成熟 D.斗争策略成熟 解析:选 C。材料中第一个“成熟”是指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个“成熟” 是指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 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故选 C 项。 2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 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符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其实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 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 D.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选 D。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是在中国实践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是推翻现 实迁就制度,与材料观点相反,故 A、B 项错误;洋务运动没有改变制度,是学习西方的技 术,故 C 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推翻了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符合材料“推 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观点,故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 21 题 14 分,第 22 题 13 分,第 23 题 13 分,共 40 分) 21.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 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 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 年) (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 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 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 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 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 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 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袁京卿日记传 抄本》 (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 年 9 月 20 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 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 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 年 9 月 2 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 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4 分)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 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 分) (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4 分) (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阐述你的理解。(2 分) 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中作者把太平天国将领“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等人称 为逆匪,可以判断;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概括。从材料“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 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可得出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取才之涂(途) 太隘”说明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 非今翰詹及方面大臣所及也”说明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2)第一小问,“目前巨衅”的时间 是在庚子年,即 1900 年,且“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说明源于义和团运动,故可以 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中“一也”“二也”“三也”内容概括; 第三小问其设想是否可行可以从列强结成同盟以及俄、日早有侵华野心等角度分析。(3)第 一小问,从材料三第一段“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说明当时采取的是不抵抗政 策,材料三第二段“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说明持久抗战;第二小问原因从社会主要矛盾 变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共产党政策调整以及蒋介石个人思想来分析。(4)对日记 既要认识其史料价值,也要认识到带有作者主观色彩。 答案:(1)态度:敌视(或否定)。 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 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 平军将领具有才干。(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理由:中俄两国长期和平相处;与俄、日没有“教案”冲突;俄、日距中国较近,若出兵威 胁最大;树敌太多将孤立无援。(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设想:不可行。 说明:发展迅速的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宗旨;列强利益受损,结成同盟;俄、日早有侵 华野心并已获利;慈禧太后一意孤行,对列强宣战。(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变化:从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到持久抗战。 原因: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 共产党调整对国民党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答出其 中三点即可) (4)理解:日记记录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个人感受,具有直接史料(一手史料) 的价值;日记易受个人立场、情感、视角、环境的影响,难免带有主观性。 22.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家观念与现代民族意识形成,爱国主义随之 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代,“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与《逸 周书·度邑》对读可知,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河洛交汇的今洛阳地区。《史记·天官书》 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不过,唐朝亦曾用“中华”表示国家意义上的中国。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至乾隆中期,“天朝”和“中国”才正式 作为清朝对自己身份的确定称谓。 材料二 《中俄尼布楚条约》 “中国大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 《南京条约》 “兹因大清国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 《虎门条约》 “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各方各就地方民情……” 《辛丑条约》 “大清国国家既如此……则中国愿将一千九百年夏间……” ——《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等 材料三 从 1840 年至 1945 年,这百年来,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为分界线,爱国主义演 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 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 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 材料四 有一种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俗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 敬和对过去的留恋。……这种爱国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 行事。同所有的轻率的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 久。它把国家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以后,往往便任其于安宁中衰亡。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 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 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掺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节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4 分) (2)结合材料三并依据所学知识,叙述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演进的两个阶段。(6 分)(要求:逻 辑严密;史论结合。) (3)概括材料四中两种“爱国心”的主要区别,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3 分) 解析:第(1)题特点依据材料一、二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材料一中“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 周成王时代”归纳出中国称谓出现时间早;从材料一中“至乾隆中期,‘天朝’和‘中国’ 才正式作为清朝对自己身份的确定称谓”的信息可归纳出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称谓变化; 从材料二中可以归纳出国家概念模糊。第(2)题结合材料三的信息判断出第一阶段的时间段 是鸦片战争之后到中日甲午战争之间,这一阶段的史实围绕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 派、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地位和意义来展开论述;第二阶段的时间段从甲午战后到新中 国的成立,这一阶段围绕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知识分 子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史实来展开论述,注意逻辑严密, 史论结合。第(3)题第一小问区别从材料四来归纳,从“同所有的轻率的激情一样,这种爱 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和“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 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的信息可概括出前者以感情行事、轻率而不持久、源 于习俗和传统;后者重视理智、坚持持久、尊重法律;第二小问认识可结合材料四中的相关 信息,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归纳,从“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同所有的轻率 的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可总结出爱国主 义不能感情行事,要认清形势,注重实际;从“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 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 成长”总结出理性爱国有利于推动国家和民族的长久发展,建立法治社会;综合材料信息, 联系现实可归纳出爱国主义要把历史传统与当代需要相结合。 答案:(1)特点:中国称谓出现时间早;由王朝、地域称谓向国家称谓变化;缺乏一以贯之 的“国家名称”;国家概念模糊。 (2)第一阶段: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挑战 传统心态,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19 世纪 60 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 自强”的口号,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爱国主义重在行动;早期维新派提出政治改革,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张,开始转向理性。 第二阶段:19 世纪 90 年代到 20 世纪中期,资产阶级提出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促进了思 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时,知识分子用“民主”与“科学”来促进民众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 期间,从新三民主义、工农武装割据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 救国之路。 (3)区别:前者以感情行事、轻率而不持久、源于习俗和传统;后者重视理智、坚持持久、 尊重法律。 认识:爱国主义要把历史传统与当代需要相结合;爱国主义不能感情行事,要认清形势,注 重实际;理性爱国有利于推动国家和民族的长久发展,建立法治社会。(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但必须有理性成分) 23.工业化中,工业布局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是中国近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幅图片。 材料二 1936 年前,在西南现代工矿企业几乎是空白。……1938 年上半年,国民政府确立 了“以西南诸省为主要地区,开发各种矿产,建立国营重工业,而于民营工业及乡村手工业 为普遍之调整与提倡”的经济建设方针,并在这年 6 月的经济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 后工矿事业之发展,注重西南各省为已定之方针。”于此,西南很快变身为新兴工矿企业最 集中的区域。……在迁入地的分布上,仅四川、重庆等地的内迁工厂就有 430 多家,60%以 上的内迁厂矿都聚集到了川渝地区。因此,有评论称:“川渝工业区是后方主要的工业 区”……这些新建和内迁的企业在当时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现代企业的骨干 力量。 ——张守广《抗战时期西南工业全息图》 材料三 北京不但是政治和文化中心,亦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这座古老的城市最近遭遇的雾 霾空气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中国经济最近三十年的发展进程,工业化是主干线,北京 也不例外。这个城市此前含纳了首都钢铁、燕山石化等重工业企业,这个城市,有最活跃的 经济,但也制造了最具杀伤力的污染空气。……同时,北京并非汽车制造之都,但随着城市 人口的增加,汽车保有量却是最多的城市之一。尽管数年前北京已经启动将部分重化工企业 迁出的进程,但其治污道路走得并不平坦。——《第一财经日报》 (1)材料一反映出了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分布的特点及原因。(6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南建立工矿企业及大量工厂内迁的原 因,分析在西南建厂及大量工厂迁居川渝等地的影响。(4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京将部分重化工企业迁出的理由。(3 分) 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考查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江南制造总局和开平矿务局,是洋务运 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阜丰面粉公司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第二小问结合所学 知识可以分析出其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原因可以从交通条件、经济基础、地理 位置和商品、劳动力市场资源丰富归纳。第(2)题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938 年正是抗日战争第二年,沿海工业遭到破坏,为了持久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改 变工业布局,“1936 年前,在西南现代工矿企业几乎是空白……国民政府确立了‘以西南诸 省为主要地区,开发各种矿产,建立国营重工业,而于民营工业及乡村手工业为普遍之调整 与提倡’的经济建设方针”说明国民政府为改变西南落后的工业现状,确立重点开发西南的 经济建设方针;第二小问分析新建厂和工厂南迁的影响,可以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分析, 直接影响是挽救了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深远影响是推动了川渝等西部地区工业 发展,改变了工业相对落后的状态,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第(3)题“北京不但是政治和文 化中心,亦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说明北京的城市功能应主要是政治和文化中心,需要转变城 市功能,“这个城市此前含纳了首都钢铁、燕山石化等重工业企业,这个城市,有最活跃的 经济,但也制造了最具杀伤力的污染空气”说明工业的飞速发展使环境污染严重,“北京并 非汽车制造之都,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汽车保有量却是最多的城市之一”说明城市化进 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造成交通拥堵,因此将部分重化工企业迁出北京还是改善城市生态 环境,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的需要。 答案:(1)信息: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产生。 特点: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原因:沿海较早受到外国侵略,自然经济较早瓦解;交通便利;沿海一带手工工场基础较好; 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资源丰富。 (2)原因:抗战时期,日本的侵略使沿海一带工矿业遭到大量破坏;国民政府为改变西南现 代工矿企业落后的现状,确立了重点开发西南的经济建设方针;持久抗战的需要。(任答两 点即可) 影响:一定程度上保存并挽救了我国的民族工业;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推动了川 渝等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改变了工业相对落后的状态;改变了全国工业布局。 (3)理由:转变北京城市功能,使其以政治、文化功能为主;工业的飞速发展使环境污染严 重;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造成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 量。(任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