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4.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眉山市高中2022届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卷
2020.01
共10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选择题
1.王国维曾就某制度进行评价:“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该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定之于天,争乃不生”的意思是指根据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确定继承者,可以减少争端,故答案为C项;分封制是将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到地方建立诸侯国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是根据血缘关系世代为官的制度,排除B项;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2.秦灭六国后,北修长城和“直道”,南修灵渠、“五尺道”,大大改善了秦朝的交通。这些工程成功修建主要得益于
A. 秦始皇的卓越才能 B. 秦朝法律的完善 C.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D. 社会矛盾的缓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秦朝建立起中央集权,有条件统一集中国家力量建设大工程,即材料列举的这些工程成功修建主要得益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故答案为C项;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秦朝法律严苛,没有完善,排除B项;这些大工程的修建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D项。
3.宋真宗时有一名宦官刘承规,“以忠谨得幸”,病危,向真宗说了人生最后一个心愿:“求为节度使”。其实就是想得到虚衔过把瘾而已。真宗找宰相王旦商量:“将这官儿给他吧,承规待此以瞑目。”王旦坚决不同意,真宗只好打消了念头。材料反映了
A. 皇权膨胀缺乏制约 B. 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 政治运行僵化繁琐 D. 宰相制度形同虚设
【答案】B
【解析】
- 15 -
【详解】从材料中的“王旦坚决不同意,真宗只好打消了念头”来看,相权对皇权构成制约,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制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僵化繁琐”的运行程序,排除C项;宰相权力较大,宰相制度真正发挥作用,排除D项。
4.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雍正说:“办事自朝至夜,刻无停息……愿以一人治天下”。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皇帝能力的提高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宰相制度的废除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太宗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雍正帝时建立军机处,皇权高度集中,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答案为B项;从材料看不出皇帝能力的提高,排除A项;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这种变化对中央集权影响不大,排除D项。
5.虎门销烟后,林则徐曾发布安民告示:“夷兵即极多,亦不过一万余人为止。彼之数有尽,而内地之兵勇不尽,不独以十抵一,以百抵一,直以十千万万抵一,又何不能剿灭之有?……凡我内地无论何等之人,皆可诛此异类,如宰犬羊,使靡有孑遗。”材料反映出林则徐
A. 科学分析了战争形势 B. 具有强烈的国防意识
C. 狂妄自大和轻视英国 D. “民心可用”的必胜信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凡我内地无论何等之人,皆可诛此异类”和“又何不能剿灭之有”等信息来看,林则徐认为“民心可用”,并且抱着必胜的信念,故答案为D项;这一认识不是科学分析,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林则徐具有强烈的国防意识,排除B项;林则徐认识到了敌人的强大,不能说明“狂妄自大和轻视英国”,排除C项。
6.1943年,美、英与中国分别签订新约,宣布放弃在华之领事裁判权、租界及沿海贸易、内河航行等特权。以下不属于中国与英美在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是
A. 片面最惠国待遇 B. 拆除大沽炮台 C. 在北京设使馆区 D. 割让辽东半岛
【答案】D
【解析】
- 15 -
【详解】“割让辽东半岛”是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内容,不属于中国与英美在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故答案为D项;A项是与英国签订的《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的内容,B项是与英美等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C项是英国签订的《天津条约》的内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7.义和团运动的一份揭帖:“……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女无洁意,男不嫌,鬼孩不是人所产……请来各洞众神仙。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揭帖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特点是
A. 迷信排外 B. 自发分散 C. 扶清灭洋 D. 爱国救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反映出义和团的迷信思想,“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反映出盲目排外思想,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义和团的组织形式,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扶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爱国救亡的特点,排除D项。
8.1922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向中国共产党发出如下指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接短箋后,应根据共产国际主席团7月18日的决定,立即将驻地迁往广州(国民政府所在地),并与马林同志密切配合进行党的一切工作。”材料中的“党的一切工作”应包括
A. 讨论组建中国共产党
B. 等划国共两党合作事宜
C.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 开辟敌后根据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立即将驻地迁往广州(国民政府所在地),并与马林同志密切配合进行党的一切工作”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共产党正在筹划与国民党合作,因此选项B正确;中共成立于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A;“西安事变”发生时间是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C;敌后根据地是抗战时期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马林”、“立即将驻地迁往广州(国民政府所在地)”的解读,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
- 15 -
9.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给中共中央的信中郑重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我们则应立刻坚决的树起红旗。”由此可见毛泽东
A. 强调中共独立领导革命 B.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主张继续维持国共合作 D. 开始反思十月革命的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我们则应立刻坚决的树起红旗”等信息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应当独立领导革命,故答案为A项;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中开始走上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1927年8月国民革命刚刚失败还没有提出,排除B项;从“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来看,毛泽东不主张继续维持国共合作,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十月革命道路的看法,排除D项。
10.1942年5月24日,日本军部曾制定名为“50号作战”的计划,争取在1942年9月发动对西安的进攻,日军内部不少人反对,理由是“西安作战”对日本在华北的主要敌人中共有利,下一步要首先考虑消灭延安。这反映了
A. 西安事变打乱日军侵华计划 B. 敌后抗战减轻正面战场压力
C. 日本和国民党结成反共同盟 D. 日军兵力受太平洋战场牵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西安作战’对日本在华北的主要敌人中共有利,下一步要首先考虑消灭延安”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减轻了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压力,故答案为B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不能反映这一计划受到太平洋战场的牵制,排除D项。
11.现代学者桑兵认为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解放战争是“三次由革命催生的政权兴替”。对“三次革命”说法准确的是
A. 革命性质相同 B. 指导思想相同 C. 革命前途相同 D. 革命领导相同
【答案】A
【解析】
- 15 -
【详解】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解放战争都属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革命性质相同,故答案为A项;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解放战争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共和国,解放战争的前途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排除C项;辛亥革命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排除D项。
12.时间轴可以有效展现历史的发展脉络。如图“C”所处的时代是
A. 旧民主主义革命 B. 新民主主义革命
C. 新民主主义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C”所处的时代是1949—1956年,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故答案为C项;A处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处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D处属于社会主义时期,均排除。
13.在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台之前,经政协全体会议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或者批准的法律法令共有50件。这表明
A. 人民政协成为唯一的立法机关 B. 人民政协代行着人大职能
C. 中央人民政府决议需政协批准 D. 新中国立法程序日趋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政协全体会议行使制定或者批准法律法令的职能,说明这一时期的人民政协代行着人大职能,故答案为B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也能制定或者批准法律法令,说明人民政协不是唯一的立法机关,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新中国立法程序的完善状况,排除D项。
14.从1997年到201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从1.37万亿港元增长到2.49万亿港元;从1999年到2016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从502.7亿澳门元增加到3582亿澳门元,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富裕城市前列。这主要得益于
A. 澳门经济实力与香港相当 B. 不同社会制度有相同功能
- 15 -
C.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D. “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香港和澳门在回归之后,生产总值都有较大增长,联系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故答案为D项;澳门经济实力与香港还存在差距,排除A项;香港和澳门均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C项。
15.在古代雅典对外战争后,战死子女的父母往往要表现出满脸笑容,甚至要到神庙里去谢神;但平安归来的父母则要当众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悲伤。材料反映出
A. 各阶层矛盾趋向缓和 B. 摆脱了伦理纲常的影响
C. 对公民生命权的漠视 D. 城邦至上影响个人行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城邦利益至上,而不是以自身利益作为标准,衡量在对外战争中战死的行为,从而出现材料反映的现象,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各阶层矛盾的变化,排除A项;B项中的“摆脱”说法绝对,材料中的现象只能说明城邦利益高于伦理纲常,排除B项;“为其他人儿子悲伤”说明没有表现出对生命权的漠视,排除C项。
16.公元前416年,西西里岛的雅典盟邦塞盖斯塔与邻国塞利努斯交恶酝酿战争,请求雅典出兵支援,有人认为出征的条件并不成熟。但在能言善辩的雅典将军西亚比德的鼓动下,雅典公民大会最终通过决议,远征西西里岛城邦叙拉古,结果全军覆没,成为雅典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件事可以说明
A. 雅典直接民主弊端 B. 公民大会的权威性
C. 雅典民主的广泛性 D. 伯利克里改革失败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在能言善辩的雅典将军西亚比德的鼓动下,雅典公民大会最终通过决议”可以看出,出兵叙拉古并不是理性的决定,反映出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雅典民主不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排除C项;这件事与伯利克里改革失败没有关系,排除D项。
17.罗马法第3表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债务的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一规定反映了古代罗马法
- 15 -
A. 体现同态复仇原则 B. 蕴含了公平正义精神
C.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D. 致力于打造诚信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无力偿还债务的人,可能会遭受人身自由权和生命权被剥夺的惩罚,说明古代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保护债权人的财产利益,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的现象不是同态复仇,排除A项;用剥夺人身自由权甚至生命权来保护债权,不能反映公平正义,排除B项;这一规定与打造诚信社会无关,排除D项。
18.西塞罗在《对弗里斯的控告》中说:“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材料反映出罗马
A. 法律失去公平和效力 B. 财产多寡决定审判结果
C. 法官不履行自己职责 D. 法律的公正性受到质疑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来看,罗马法律的公正性受到了质疑,故答案为D项;西塞罗没有主张法律已经失去公平和效力,A项说法绝对,排除;B项中的“决定”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西塞罗只是提出假设,材料不能反映法官不履行职责,排除C项。
19.1832年议会改革规定:农村居民中年收入在10磅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50磅以上的租地经营者有选举权;1867年议会又规定:在各郡,每年缴纳地租12镑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材料体现了英国
A. 议会主权扩张 B. 农民权利受限
C. 普选权的实现 D. 选举权的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对获得选民资格的财产要求不断降低来看,选民的范围应当不断扩大,即体现了英国选举权的扩大,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议会权力的变化,排除A项;从材料来看,获得选民资格的农民越来越多,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选民资格仍然存在财产限制,排除。
- 15 -
20.英国“脱欧”问题在英国持续发酵,已经连续扳倒了两位保守党前首相,继卡梅伦和特蕾莎·梅之后的第三位保守党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同样绕不开这一问题。导致两位前首相辞职的主要原因是
A. 阁员与首相在脱欧上的分歧 B. 脱欧不利国王要求首相下台
C. 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D. 首相面对困境无权解散议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两位前首相就是因此而辞职的,故答案为C项;在英国责任内阁制中,阁员必须同首相保持一致,排除A项;国王无权要求首相下台,排除B项;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排除D项。
2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无论何州,不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进口税或间接税,但为执行该州检查法令所绝对必要者不在此限……除弹劾案外的一切罪案,均应由陪审团审判,审判应在犯罪发生的州内进行,但如不止在一个州内发生,审判应在国会以法律规定的一处或数处地点进行。这些规定
A. 体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原则 B. 注意协调平衡多个集团的利益
C. 以立法形式规范各州之间的关系 D. 为后来美国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不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进口税或间接税”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央集权的特点,从“但为执行该州检查法令所绝对必要者不在此限”等信息可以看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因此这些规定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故答案为A项;这些规定调整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不同集团之间的关系,不是各州之间的关系,排除B、C项;允许南方奴隶制的存在,为后来美国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排除D项。
22.据报道,自特朗普上任以来,其政府内阁成员已换了一半。包括前司法部长、前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前国防部长等11人。内阁中,仅剩下如国务卿蓬佩奥、副总统彭斯等12位“忠实盟友”。特朗普频繁换阁员的做法
A. 法院会宣布总统违宪 B. 将会受到国会弹劾
C. 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 D. 破坏分权制衡机制
【答案】C
【解析】
- 15 -
【详解】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拥有组阁权,因此特朗普频繁换阁员的做法是在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故答案为C项;特朗普的做法没有违宪,不会受到国会弹劾,排除A、B项;特朗普频繁换阁员是行政权范围内的举措,没有破坏分权制衡机制,排除D项。
23.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存在的七十年中,先后更换过104届内阁,接近每年两个,号称“短命内阁”,与之相对照,法国议院永远是任期届满才自动解散。这一现象说明
A. 共和制的道路曲折 B. 宪法设计制度缺陷
C. 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D. 违背法国立法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议会拥有倒阁权,而内阁没有制衡议会权力,说明宪法设计制度中关于议会和内阁的权限存在缺陷,故答案为B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当然实行共和制,看不出道路曲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行政效率,排除C项;宪法中就是如此规定的,这一现象没有违背,排除D项。
24.考茨基把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比喻为一个怀孕的妇女,想通过“疯狂万分地猛跳”“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断言“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考茨基认为十月革命
A. 在当时不具备成功条件 B. 缺乏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
C. 开创了俄国革命新道路 D.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等信息可以看出,考茨基认为十月革命在当时不具备成功条件,不应过早发动,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考茨基没有认为十月革命开创了俄国革命新道路,也没有认为十月革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排除C、D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太宗)谓黄门侍郎王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
——《资治通鉴》
材料二
- 15 -
宋朝设官之制……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皇宫),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中央机构是如何实现权力分权和制衡的?
材料三 近现代国家所具备的立法、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权力系统,在雅典已基本存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分权是在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最高权力机关之下的分权。立法、司法、行政不是平行的,而是行政、司法在立法机关监督下的分权,行政、司法都要对立法机关负责。但它又不是一元政治,它没有形成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一切的统治机构,即使是具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也要受到一定的制约。
——孟祥玲《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权力制约机制》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雅典分权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比较古代中国和雅典在分权上的本质区别。
材料四
材料五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邓小平文选
(3)根据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和中国在权力制约平衡上的不同,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权力分权与制衡的看法。
【答案】(1)唐朝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草拟、审核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通过决策程序以体现相互制约。宋朝的宰相掌行政权、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通过分管不同事务以体现相互制约。
- 15 -
(2)立法、行政和司法分别由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四百人会议亦可)陪审法庭行使;行政和司法在立法机关监督下分权;缺少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
中国: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是封建统治下的分权;雅典: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是奴隶社会下的分权。
(3)美国: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相互制约;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其他机构都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看法:分权制衡思想存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分权制衡有助于防止独裁,维护民主;决策程序上的分权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政治分权会降低行政效率;实行分权也要结合国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分权与制衡机制,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唐、宋中央机构实现权力分权和制衡的措施,根据“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可以看出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通过决策程序以体现相互制约;根据“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可以看出宋朝分割相权,通过分管不同事务以体现相互制约。
(2)雅典分权的特点,可以根据“而是行政、司法在立法机关监督下的分权,行政、司法都要对立法机关负责。但它又不是一元政治,它没有形成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一切的统治机构”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立法、行政和司法分别由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行使,行政和司法在立法机关监督下分权,缺少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等方面来回答。中国和雅典在分权上的本质区别,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从中国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是封建统治下的分权,而雅典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是奴隶社会下的分权等等来回答。
(3)美国和中国在权力制约平衡上的不同,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美国是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相互制约,而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其他机构都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对权力分权与制衡的看法,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分权制衡思想存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分权制衡有助于防止独裁维护民主、决策程序上的分权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政治分权会降低行政效率、实行分权也要结合国情等方面来回答。
26.中美关系
- 15 -
图一和图二形象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美关系。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的变化,并分析说明变化的原因。
【答案】对抗→建交原因:图一漫画中表现了20世纪60年代中美之间的对抗,由于美国二战后实施冷战政策,与社会主义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美国打击和排斥的对象。图二漫画中双方的握手,意味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在与苏联的对抗中处于守势,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孤立中国政策失败;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威胁中国安全,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调整外交战略。
【解析】
【详解】中美关系的变化,可以根据漫画并结合教材所学,从20世纪60年代中美之间的对抗、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来回答。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美苏冷战和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来说明中美对抗的原因,从美苏对抗美国处于守势、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失败和中苏关系破裂、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等方面来回答。
27.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哀莫大于心死。国亡能生存世界与否,全视此人心之死与未死。全国人心之死,则虽国家庞大之躯壳而终必亡;全国人心尚在,则虽弱而无可弱而必兴。今北京学生争青岛,为学界人心未死之表示。各省团体争北京学生被捕事,又为各界人心未死之表示。我国将来救国负担,全赖此一线未死之人心。”
——《人心之未死》,《申报》,1919年5月7日
材料二 我发现我上次把这里学生们的第一次示威活动比作大学生们的起哄闹事,这是有欠公允的;整个事情看来是计划得很周密的,并且比预计的还要提早结束,……要使我们国家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可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美国学者杜威写给女儿的信1919年6月20日
- 15 -
(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五四运动的共同态度,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材料三 日本报纸关于“五四事件”的报道主题
新闻主题
新闻来源地
新闻内容来源
报道倾向
报道关键词
暴力排日
北京、芜湖、汉口、常德、广东、上海、福州、济南
驻外记者
极力描述学生在活动中的暴力行为
学生义和团、骚乱、暴行、猖獗、险恶
欧美指使
长沙、汉口、上海、广东
驻外记者
将英美传教士、商人描绘成排日运动背后的阴谋家
煽动家、传教士、鼓吹
中国背信弃义
北京
驻外记者、日本评论家
日本单方面为中日友好做出努力,中国的排日表现令人失望
捏造的、丑陋、日中友好、辞令
中国的反应
北京、上海、天津等
直接转载中国本土报纸的评论
(2)日本报纸对五四运动的认识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驳斥这些观点。
【答案】(1)支持、肯定、赞赏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民族危机严重;中国舆论站在爱国立场,唤醒民众;美国学者赞扬中国发展进步,认为可以推动政治改革,应向中国学习。
(2)认识:五四运动是暴力排外运动;欧美在背后指使;日本为中日友好努力,但中国背信弃义。
- 15 -
驳斥:日本报纸歪曲事实,将中国的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视作暴力行为,看成是义和团式的破坏,试图将这场运动与西方人士反感的义和团运动联系起来;认为欧美在背后支持,是欧美与日本争夺在华利益的矛盾反映,也是日本媒体转移国内视线、嫁祸欧美的手段;日本媒体歪曲历史,粉饰日本的侵略为“友好”,认为中国的排日为“背信弃义”,通过舆论手段掩盖日本的侵略事实;这说明日本的主流媒体已成为政府的喉舌,为日本的对外侵略活动辩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日本报纸对五四运动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有关内容说明论述问题的能力。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五四运动的共同态度,根据“我国将来救国负担,全赖此一线未死之人心”“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等信息可以看出,是支持、肯定、赞赏。其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中国舆论站在爱国立场唤醒民众和美国学者赞扬中国的发展进步、认为可以推动政治改革等方面来回答。
(2)日本报纸对五四运动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暴力排日”“欧美指使”“中国背信弃义”等新闻主题分析得出。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驳斥这些观点,可以从日本试图将这场运动与西方人士反感的义和团运动联系起来、认为欧美在背后支持是欧美与日本争夺在华利益的矛盾反映、日本媒体歪曲历史并通过舆论手段掩盖日本的侵略事实、说明日本的主流媒体已成为政府的喉舌并为日本的对外侵略活动辩护等方面来回答。
- 15 -
- 15 -
相关文档
- 【历史】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2021-08-2614页
- 【历史】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2021-08-2623页
- 福建省莆田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2021-08-266页
-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高一2021-08-2617页
- 【历史】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2021-08-269页
- 【历史】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1-08-2613页
- 【历史】甘肃省天水市2019-2020学2021-08-2613页
- 【历史】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2021-08-2616页
- 【历史】山西省运城市2019-2020学2021-08-2614页
- 【历史】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2021-08-26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