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0.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1.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认识其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理论基础。
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梳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进程,认识其对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推动作用。
4.理解“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的关系。
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时间:1978年12月。
(3)地点:北京。
(4)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6)意义
2.平反冤假错案
(1)时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表现
3.总结历史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 改革开放进程
时空
政策
目的、特点、作用
对内
改革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用: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
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重大命题;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对外
开放
1980年
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目的:吸引和利用
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特点: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
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作用: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1984年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0世纪
90年代
建立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2000年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1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成就
21世纪
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三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
(2)1979年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3)“九二共识”: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4)“汪辜会谈”:1993年4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5)《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通过,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6)习近平与马英九会谈: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知识拓展]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在联系
(1)从目的看:都是为了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
倾错误,解放思想,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了重要思想准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再肯定。
(2)从主要内容看:都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3)从结果和意义看:二者都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进程。
[知识拓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组织路线: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领导岗位。重新审查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思考探究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平反冤假错案有何意义?
金版点拨:妥善解决了大量党内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有效调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思考探究2] 农村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金版点拨:农村高度集中的体制尤其是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拓展] 多角度看待现代中国对外开放
(1)从开放的过程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渐进式开放,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经历了由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由沿海开放区到内地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浅到深的渐进过程。
(2)从开放的前提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进行的。
(3)从开放的目的看,我国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目的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经济。
(4)从开放的结果看:是互惠的。
[思考探究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何积极影响?
金版点拨:有利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更多地扩大出口和更好地利用外资。
[思考探究4] 当前阻碍和推动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各有哪些?
金版点拨:阻碍因素:①岛内“台独”势力;②国际反华势力。
推动因素: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②“一国两制”的正确方针;③中国综合国力增强;④两岸交流加强;⑤两岸民心所向;⑥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且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思考探究5] 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有何区别?
金版点拨:(1)港澳问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而解决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两岸平等协商,属于国家内部事务问题。
(2)国家在港澳驻军,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思考探究6] “一国两制”对祖国统一有何影响?
金版点拨:(1)“一国两制”理论经受了各种考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香港和澳门在“一国两制”指导下,顺利实现回归,迈出了统一进程中的重要一步,也为完全统一奠定了基础。
(3)港澳的回归,对台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对台湾人民有很大的启示和积极影响,有助于增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理解和支持,增强他们以此次方针实现完全统一的信心,减少其疑虑和抵触,有利于减少统一的阻力。
主题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
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二 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三 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史料一反映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的过程。史料二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心的演变。史料三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特点。
(1)史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不变”与“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金版参考:“不变”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制形式没有变;“变”是指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产品分配形式发生了变化。
(2)根据史料二,概括指出1984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金版参考:从农村转向城市。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金版参考: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
①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逐步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特点
①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广、推动。
②由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③由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④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主题二 祖国统一大业
一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①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②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二 ③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④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反分裂国家法》
史料一中特别关注①②。史料二中要特别关注③④。
(1)史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的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金版参考:“适当方式”:两党平等会谈,但不允许外国插手。
发展:“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根据史料二,说明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并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
金版参考:基本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
主要目的: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转折绝不是偶然的、突然的,而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心之所向、大势之所趋,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的。
转折不是党的领导工作一般意义上的转变,因为与以往相比,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的决定无疑带有更根本的性质,实现的党的指导思想的转变和发展战略的转折也无疑比以前深刻得多。究其原因,除了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外,主要在于这次转移、转变、转折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对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的新认识上。与此同时,转折也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性质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对待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和对待毛泽东晚年错误的问题上。
——摘编自朱佳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当代
史上的伟大转折》,载《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8年第5期
课堂跟踪训练
1.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由此,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A.是顺应时势的重大行动
B.面临着保守势力的阻挠
C.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D.成为新中国的历史起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顺应时势的行动,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多种因素”,排除C项;新中国的历史起点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D项。
2.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
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答案 B
解析 新时期,我国的改革从实际出发,改变了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体现了对苏联模式的否定,开始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故B项正确。
3.(2020·北京西城期末)如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
B.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1978-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明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项正确。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是在1952年完成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完成的,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4.(2020·山东泰安期末)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
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84年”“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84年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B项正确。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是1980年,A项错误;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是1985年,C项错误;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是1990年,D项错误。
5.(2020·北京东城期末)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指出:“
回归祖国20年来,澳门发展日新月异,澳门同胞工作生活越来越好。”澳门回归( )
A.表明了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
B.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得益于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和推动
D.有利于推动香港问题的解决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表明了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故A项正确。澳门回归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无关,故B项错误;澳门回归与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也无关,故C项错误;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1.有人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党的历史上自延安整风以来的又一次马克思主义的解放运动。他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A.系统纠正党内的主观主义
B.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
C.全面纠正“文革”的错误
D.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突出了思想解放的价值,故B项正确。延安整风运动系统纠正党内的主观主义,故A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排除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D项。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序幕的,B项正确。中共八大是1956年召开的,A项错误;中共十三大是1987年,C项错误;中共十四大是1992年,D项错误。
3.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文件是( )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告台湾同胞书》
D.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 D
4.1978年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 )
A.城市 B.农村
C.广大内地 D.沿海地区
答案 B
5.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79年”“广东”并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故选A项。B项出现于1984年后,C项出现于1985年后,D项出现于21世纪,均排除。
6.(2020·山东青岛期末)1950年我国进出口额刚刚超过10亿美元,2008年达到25616亿美元,增长了2000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这主要得益于(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B.对外开放政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2008年达到25616亿美元,增长了2000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第二大出口国”可知此时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故选B项。1956年到1966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与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与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7.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三步走”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 C
8.(2020·山东德州期末)“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
等可知,是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之所以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强大,故选D项。
9.(2020·天津部分区期末)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异”的本质内涵是( )
A.不同的民族性格 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
答案 B
解析 材料“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说明“同”指的是“一国”,“异”指的是“两制”,即两种社会制度,故B项正确。
1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载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这表明当时( )
A.“左”倾错误思想亟待消除
B.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C.真理标准问题形成普遍共识
D.媒体存在否定马克思主义倾向
答案 A
解析 材料“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说明“左”倾错误思想亟待消除,故A项正确。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故B项错误;从材料看真理标准问题并未形成普遍共识,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报刊的学术争论,并非否定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11.在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后,有人说,在深圳这块土地上,除了五星红旗是红的,其他一切都成“黄”的了,还有人说特区是走私的主要通道,是旧中国上海的租界等等。材料主要说明当时( )
A.经济特区开发不得人心
B.特区违法行为日益增多
C.特区改革开放的阻力较大
D.特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特区发展的阻力而非对经济特区的否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特区违法行为日益增长,故B项错误;由材料“在深圳这块土地上,除了五星红旗是红的,其他一切都成‘黄’的了,还有人说特区是走私的主要通道,是旧中国上海的租界”可知,改革开放初期保守思想成为经济特区发展的巨大阻力,故C项正确;经济特区没有自治权,故D项错误。
12.(2020·山东青岛期末)下面是我国当代的一幅漫画。对漫画主题相关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
A.新中国70年财政收入的源泉所在
B.漫画反映的是我国改革的一次飞跃
C.新中国前30年没有市场商品交易
D.当前我国商品已全部由市场支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漫画文字“资源配置”“市场”可知,这一漫画主题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确立的改革目标,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是计划经济,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在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存在市场,排除;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13.(2020·辽宁本溪期末)1984年,陈生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公务员。1990年,他选择辞职经商,经过多年打拼,创立“壹号土猪”品牌并成功上市,成为著名的“猪肉大王”。陈生的人生转型表明( )
A.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合法化
B.社会择业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C.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
D.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生能辞职从商,得益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可以得出陈生的人生转型与中国的发展改革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A项“开始”的说法不正确,排除;其职业的转变根本上还是由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不是其观念转变决定的,故B项错误;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项错误。
14.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答案 A
解析 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合作的前提,故A项正确。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之一,故B项错误;大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C项错误;统一后的台湾可以拥有立法自治权,没有外交自治权,故D项错误。
15.(2020·山东潍坊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枓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
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并说明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根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的史料类型。
答案 (1)主要措施与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积极影响: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生活。
(2)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分析材料出处回答即可。
1.下表为某报刊对“打倒”一词在不同年份出现的频率所做的统计(单位:次/百万字)。导致20世纪80年代该词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67年
1977年
1987年
频率
83.87
53.6
2.85
A.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答案 A
解析 1967年是“文革”期间,1977年“文革”已经结束,1987年我国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国家工作重心已经转移,所以作为阶级斗争代名词的“打倒”出现的频率大幅下降,故选A项。“打倒”出现频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与国共关系变化无关,故排除B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在1971年,故排除C、D两项。
2.(2019·辽宁营口期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并对上市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五证合一”。上述党的举措有助于( )
A.深化依法治国方略 B.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C.释放社会创新活力 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十九大再次对农村、农业政策做出调整,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以释放社会的创新活力,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深化依法治国方略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产业结构调整,排除B项;直到21世纪初,中国才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相关文档
- 2019-2020学年新突破同步人教版高2021-08-264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希2021-08-269页
- 2019-2020学年度高中历史必修三人2021-08-2619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2021-08-266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2021-08-2610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内2021-08-264页
-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2021-08-266页
-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2021-08-2610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021-08-262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2021-08-2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