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 MB
  • 2021-08-26 发布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4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2015·四川德阳一模·18)读图 4,根据图文信息,图画所示情况最可能出现在( ) 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B.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C.新中国建国初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建国初期调整资本 主义工商业 【解析】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民族资产阶级尚未产生,外国资本家不可能同中国工人协 商,故 A 项错误;国民政府统治后期,资本家同工人间关系为一般劳资关系,算不好, 工人地位也不高,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中劳资关系好、协商,以及图片中工人在协商会 议中近乎主导,可知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资本主义中的情形,故 C 项正确;文革时 期单一公有制,没有资本家,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2015·四川雅安三模·8)图 1 直接说明中国(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全面展开“大跃进”运动 D.效仿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解析】1957 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 初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 A 项错误;从图示中的 1954 和万能工具胎可以直接看出一五 计划期间重点发展重工业,故 B 项正确;“大跃进”运动的时间是 1958 年,与图示时间 不符,故 C 项错误;效仿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从图示中不能直接体现,故 D 项错误。 【答案】B 3.(2015·四川广安二模·7)探讨地方史与国家大历史之间的联系是历史研究的视角之一。 下列对近现代四川地方史事解读正确的是( ) 四川史事 史事解读 A 1910 年,《蜀报》第四期刊载吴虞《辩孟子辟扬墨之非》 一文,为四川最早反对封建专制和儒家学说的文章。 《蜀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 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B 1911 年 9 月 30 日,同盟会员吴从周等率蜀北民军攻下 广安城,结束清朝对广安的统治。 四川革命党人积极响应武昌起义,脱 离清政府统治。 C 1937 年 12 月 1 日,国民政府正式移驻重庆,所属中央 各部于大溪沟、上清寺等地办公。 淞沪会战失利,南京受到侵华日军威 胁,是迁都重庆主要因素。 D 1952 年 7 月 1 日,新中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 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发展。 【考点】维新思想;辛亥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0 世纪 50 年代 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解析】维新变法时间 1898 年,与材料中时间是 1910 年不符,故 A 项错误;武昌起义时 间是 1911 年 10 月 10 日,故 B 项错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主要是南京受到日本侵华的威 胁,故 C 项正确;“一五”计划时间是 1953—1957 年,故 D 项错误。 【答案】C 4.(2015·四川成都二模·6)某学者整理出表 2 的数据后,认为“1957 年成都个体小商业 趋于衰落”。他得出该结论的合理依据包括( ) 表 2 1957 年与 1935 年成都服务业店家数量比较(单位:家) 行业 1935 年数量 1957 年数量 理发 529 537 浴室 21 9 旅栈 225 471 茶社 599 448 (资料来源:1935 年《新新新闻》;1957 年《成都市商业二局档案》) ①1957 年成都人口较 1935 年有大幅度增长,但服务业店家数量增长并不十分明显 ②1957 年与 1935 年相比,成都服务业店家数量波动较大 ③1935 年成都服务业店家以私人经营为主,1957 年以合作化经营为主 ④1935 年成都服务业店家的合计数量,少于 1957 年的合计数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工商业 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历史结论与历史依据之间应有逻辑关系,1957 年成都人口较 1935 年有大幅度增 长,但从表 2 的数据体现的服务业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增长,说明“1957 年成都个体小商 业趋于衰落”,符合题意,故①正确;1957 年与 1935 年相比,成都服务业店家数量波动 较大不符合表 2 史实,故②错误;1935 年处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成都服务业店家以私 人经营为主,1957 年成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因此服务业以合作化经营为主, 体现了成都个体工商业趋于衰落,符合题意,故③正确;“1935 年成都服务业店家的合 计数量,少于 1957 年的合计数量”不能说明个体工商业衰落的状况,故④错误,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2015·四川绵阳三模·6)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图,对该图解读 正确的是( ) A.①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英国对华资本输出 B.②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日本对华军事侵略 C.③的趋势表明我国基本完成所有制的转变 D.④的产生促进了抗战时期民族企业的发展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解析】①是外国资本主义,不仅仅是英国对华资本输出,故 A 项错误;②是洋务经济, 日本对华军事侵略是 1894 年,故 B 项错误;③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1956 年三大改造 的完成表明我国基本完成所有制的转变,故 C 项正确;④是官僚资本主义,其产生阻碍 了抗战时期民族企业的发展,而非促进,故 D 项错误。 【答案】C 6.(2015·四川乐山二模·6)以下是建国初中央一份重要文件的部分内容摘录。促成该文 件出台的背景是( ) A.“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 B.“向科学进军”口号的提出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正式实行 D.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发表了“秘密报告” 【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论十大关系》的报 告;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根据题干中文件的内容主要是几组关系,时间为建国初,可知该文件为《论十大关 系》报告,其发表时间为 1956 年。“一边倒”政策早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就已实施,故 A 项错误;“向科学进军”口号主要与发展科学技术相关,与《论十大关系》报告无关,故 B 项错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于 1957 年提出,在《论十大关系》报告出台之后, 故 C 项错误;苏共二十大召开于 1956 年 2 月,赫鲁晓夫发表的“秘密报告”对毛泽东造成 了巨大的影响,在此影响下,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报告,故 D 项正确。 【答案】D 7.(2015·四川绵阳二模·10)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 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一在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3 年后一度消失,1978 年 末又重新出现。出现材料中广告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计划经济,政府控制 C.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D.特区建立,广告兴起 【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解析】1953 年新中国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故 A 项错误;1953—1978 年期间,中国 确立了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下,一切物质均由政府分配,故 B 项正确;1980 年,改 革开放正式实行,与广告消失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1980 年经济特区成立,与广告 消失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8.(2015·四川绵阳三模·7)历史信息的解读要注意恰如其分,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 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一五计划期间成就辉煌 【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1956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论十大关系和大庆油田 第一口油井与此无关,故 A 项错误;1956—1966 年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公私合 营、论十大关系和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都属于该时段的成就,故 B 项正确;公私合营涉 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无关,故 C 项错误;一五计划是 1953—1957 年,论十大关系和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与此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B 9.(2015·四川资阳一模·9)下列史料与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 料 史 论 A 宋代“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商业税成为宋代财政收入主要 B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近代中国人崇洋媚外心理普遍 C 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 义和团运动排斥西方宗教 D 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计划经济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 变革;1840~1900 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 【解析】据“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只能说明商税重要,不能说明商税超越民租,成为 主要财政收入,故 A 项错误;“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只能说明人们服饰审美观 念发生变化,不能说明人们崇洋媚外,也不能说明这种行为的普遍性,故 B 项错误;“洋 教为仇,势不两立”说明义和团反洋教,故 C 项正确;“炼钢何惜相思树”说明在炼钢中 破坏了相思树等森林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但并非由计划经济引起,而是大跃进导 致,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0.(2015·四川广安二模·6) 1 月 1 日,《人民日报》题为《为明天共筑长青基业》的元 旦社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是我们筑就长青基业的必由之路。以下是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发表的四条元旦社论, 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①《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 ②《一切为了实现国家的总路线》 ③《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 ④《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考点】“文化大革命”;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运动;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解析】《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属于文革时期;《一切为了实现国家的总路线》 属于 1958 年大跃进时期;《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是 1997 年中共十五大之后; 《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是 1978 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依据时间排序,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1.(2015·四川资阳二模·5)《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 “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 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B.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C.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D.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 【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现代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解析】“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 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 除文盲’”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特征,处于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1973 年籼型杂 交水稻培育成功,故 A 项错误;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是 1958 年,处于大跃进时 期,故 B 项正确;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是 1983 年,故 C 项错误;第一颗实验通 信卫星发射是 1984 年,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2.(2015·四川南充三模·8)1962 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 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 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 ) A.加速“左倾”错误的继续泛滥 B.违背农村经济的客观实际 C.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束缚 D.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尝试 【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题干材料这一规定中提出让人民公社允许和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活跃农村市场, 说明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绝对平均主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减少了“左”倾错误的泛 滥,故 A 项错误;发展家庭副业,是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为改善农民生活而实施的正确措 施,故 B 项错误;发展家庭副业显然已经打破了绝对平均主义,部分突破人民公社体制, 故 C 项正确;生产责任制的尝试是从 1978 年时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与题干 1962 年不 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3.(2015·四川凉山一模·9)1961 年 5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各城镇精简职工队伍, 到年底,职工减少了 872 万,城镇人口减少 1000 万人左右。1962 年~1963 年又减少职 工 1000 多万人,减少城镇人口 1600 万人左右。其直接原因是( ) A.粮食供应紧张 B.疏散人口准备战争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左”倾错误的扩人 【考点】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年经济困难 【解析】题干提到各城镇精简职工队伍,就是因为粮食供应出现问题,故 A 项正确;题干 所提到精简职工队伍是为了应对粮食危机而不是战争威胁,故 B 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 动与题干所提及的事件有关但不是直接原因,故 C 项错误;同样,左倾错误是题干所提 及事件的最重要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4.(2015·四川宜宾二模·14)(27 分)古往今来,国家治理与人才培养要因势而动,并 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三 (3)历史学家李剑鸣认为,历史解释包括了解事实的真实含义,寻找不同事实之间的关 系,最后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请以此标准对材料三进行历史解释。(10 分) 【考点】(3)“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3)第一小问事实,近代以来中国留学生经历了向美国、日本、苏联和世界各 国学习的历程;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外国留学生到中 国学习;第二小问关系,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开始向美 国学习科技(器物层面);甲午战败和维新变法的需要,中国转向学习外国制度(制度 成面);辛亥革命以失败结束,新文化运动兴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学习外国思想 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受“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和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留学生主 要流向苏联;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学习内容包括先进管理经验等多个方 面;随着中国的崛起,外国留学生流向中国;第三小问判断,从图 8 到图 11 可知留学 的规模由小到大,学习国家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学习内容由早期的科学技术到政 治经济管理经验等广泛涉足;新中国成立之前留学方向大多是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 【答案】(3)事实:近代以来中国留学生经历了向美国、日本、苏联和世界各国学习的 历程;改革开放后,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2 分,每点 1 分) 关系: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开始向美国学习科技;(1 分)甲午战败和 维新变法的需要,中国转向学习外国制度;(1 分)辛亥革命结束,新文化运动兴起, 中国转向学习外国文化。(1 分)新中国成立后,受“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和我国经济 建设的需要,中国留学生主要流向苏联;(1 分)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学习内容包括管理经验等多个方面。(1 分)随着中国的崛起,外国留学生流向中国。(1 分) 判断:留学的规历由小到大,学习国家由一国到多国;学习内容广泛;留学方向大多是 向先进国家学习;留学的变化与时代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紧密相连。(2 分,每点 1 分,任答两点即可) 15.(2015·四川乐山二模·14)(24 分)“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三 中共的“三农”政策,是随着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揭示的历史现象,任选其中三次变革进行解读。(6 分) 【考点】(3)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解放战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人 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3)任选其中三个改革结合其相应的时代背景从其实行改革的原因和历史作用 这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3)解读:(任选 3 次变革,每个解读 2 分,共 6 分) ①1931 年:该变革是国共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产物,有利于调动一切反封建力量 进行民主革命。 ②抗战时期:该变革适应了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根本矛盾的现实,有利于调动地主和农民 的抗日积极性。 ③1947—1952 年:该变革对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座大山”的矛盾,彻底完成民主革命 具有重要意义。 ④1953 年:该变革针对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解放生产力的矛盾,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 ⑤1958 年:部分领导人错误认为阶级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导致该变革严重挫伤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⑥80 年代:该变革针对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改 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16.(2015·四川德阳一模·26)(8 分)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一分材料说一 分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请补充现代组由材料可以推导出的结论。(2 分) 【考点】(3)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3)提取材料信息可知纸币反映社会经济欣欣向荣的面貌,联系当时国民经济 恢复,故可列出的结论为,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答案】(3)结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比较关注恢复和发展生产。(2 分) 17.(2015·四川乐山一模·14)(28 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 的角度概述、标识、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从 20 世纪初到今天,现代中国产生了三代新人。 第一代新人,叫做新青年,大体出生于 1911 年到 1949 年之间…… 第二代新人,是社会主义新人,他们大体出生于 1949 年到 1979 年之间…… 第三代新人,叫新人类,出生、成长于 1979 年左右到现在…… ——摘自海克《现代中国的三代新人:从“新青年”到“新人类”》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四划分“三代新人”的主要依据。(5 分)请在“三 代新人”中任选一代,判断他们在青春时期的价值取向,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4 分) 【考点】(4)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文化大革命”;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所示三代人时间可判断是中国近现代三次历史性巨变。 第二小问抓住题干“青春时期的价值取向”回答。第一代青春时期应该是 19 世纪二十 年代末三十年初,结合这一时期重要史实回答;第二代青春时期应该是 19 世纪六十年 代末七十年初,结合文革时期重要史实回答;第三代青春时期应该是 20 世纪末,21 世 纪初,结合改革开放时期价值观回答。 【答案】(4)依据:中国近现代三次历史性巨变。(2 分) 第一代,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 分) 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 分) 第三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1 分) 价值取向及说明:(任选答一个 4 分) 第一代:价值取向①:参加北伐战争;依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价值取向②:参 加红军;依据:工农武装割据的影响(或国共对峙的影响)。 第二代:价值取向①:上山下乡;依据:文革对领袖的盲目崇拜。价值取向②:向雷逢 和王进喜学习;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三代:价值取向①:追求物质享受;依据:改革开放生产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价 值取向②:追求时尚;依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价值取向多元化。 18.(2015·四川资阳一模·14)(2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看,不同时期的产权制度都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水 平,否则将会导致生产经营方式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最终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李淑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3)运用李淑妍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中农业总产值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点出现的 原因。(6 分) 【考点】(3)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3)此问据材料导语可知,本则材料,侧重于从产权制度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故联系所学知识,尤其是产权制度相关知识,对 1966—1970 或 1971—1975,及 1981 —1985 年的农业产值低或高的原因予以解释。 【答案】(3)最低点:1966—1970 年(或 1966-1975),人民公社体制下,生产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脱离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忽视农民正当利益,使他们生产积极性 严重受挫,导致农业生产增长率相对较低。(3 分) 最高点:1981—1985 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 离,自负盈亏,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 分) 19.(2015·四川成都三模·14)(22 分)政府政策影响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52 年 12 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 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局等 17 个办事机构。1998 年国 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其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原 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 (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52 年国家计委成立的背景,(6 分)分析并举例说明“计划” 二字从国家机构名称中消失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作用。(4 分) 【考点】(2)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十 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 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1952 年 12 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 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 局等 17 个办事机构”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内在因素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外在因素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第二小问 分析并举例,注意题干限定信息“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作用”,角度一,改革方 面,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 定性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可以选择例子,如: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或“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据材料二“将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国家经济贸易委 员会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并联系所学知识 还可知促进政府简政放权,实现职能转变,联系所学知识可以选择例子,如:政府减少 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力(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角度二,开放方面,联系所学知 识可知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联系所学知识可以选择例子,如:中国积极参与 和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非正式会议,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或“中国利用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后带来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广阔的天地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 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进一步融人全球化发展潮流”) 【答案】(2)背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 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的影响;(2 分)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2 分)(以下分析说明每点 2 分,其中作 用 1 分,举例说明 1 分。任答两点 4 分) 作用: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 分) 举例说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等言之成理的 答案亦可)。(1 分) 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1 分) 举例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和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非正式会议,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发 展(或“中国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带来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广阔的 天地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进一步融人全球化发展潮流”等 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1 分) 作用:促进政府简政放权,实现职能转变。(1 分) 举例说明:政府减少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力(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言之成理的 答案亦可)。(1 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2015·四川南充三模·7)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认为,中苏的合与分改变了冷战 的走向。《全球通史》书中也说到:“1976 年毛泽东逝世以后,……毛的继承者们发起了 一场‘现代化’运动,……走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冷战世界。” 这反映了( ) A.冷战是由中苏结盟而引发的 B.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取决于中苏两国 C.中美关系缓和促使冷战结束 D.中国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 交活动——“一边倒”;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 【解析】冷战是由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引起的,故 A 项错误;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取决于世 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并且与世界各国实力的此消彼长有关,并不仅仅取决于中苏两国,故 B 项错误;中美关系缓和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联合抗苏并不能促使冷战结束,反而 加剧了冷战的局势,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强调“中苏合与分改变了冷战的走向”“‘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冷战世界”,两个事例都强调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 作用,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2015·四川广安二模·6) 1 月 1 日,《人民日报》题为《为明天共筑长青基业》的元 旦社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是我们筑就长青基业的必由之路。以下是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发表的四条元旦社论, 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①《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 ②《一切为了实现国家的总路线》 ③《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 ④《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考点】“文化大革命”;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大跃进运动;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解析】《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属于文革时期;《一切为了实现国家的总路线》 属于 1958 年大跃进时期;《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是 1997 年中共十五大之后; 《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是 1978 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依据时间排序,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2015·四川德阳二模·10)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 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 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 类—— 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 )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 的决策 【解析】美国罗斯福新政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 改革,故 A 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 都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故 B 项错误;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没有改变社 会性质,俄国废除农奴制和日本明治维新改变了社会性质,故 C 项正确;美国罗斯福新 政是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中国改革开放是为了改变落后的经济 体制,俄国废除农奴制也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巩固沙皇统治,只有明治维新是解决民 族危机,故 D 项错误。 【答案】C 4.(2015·四川德阳一模·27)(20 分)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史 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新中国初建,研究者把辛亥革命定位为“近代三大民主革命高潮之一”。50 年 代末,研究暂趋沉寂。1961 年以后,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辨证分析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随着“文革”的到……对 辛亥革命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立足于批”。“文革”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 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 治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经济 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 20 世纪初中国 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剧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 20 世纪的进步;革命史方面,辛亥 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 程碑。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 地位”。 (摘编自《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 (3)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哪两个阶段?(2 分) 请说明你划分的理由。(2 分)并据此指出影响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 分) 【考点】(3)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史学理 论——史学观念 【解析】(3)第一小问对材料进行梳理分层,可知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以文革为界,可分 为文革及之前,以及新时期两个几段;第二小问联系相关阶段特征,可以看到新时期, 学术研究百花齐放,而之前受种种影响,则具体到对史学的解释而言,则是由于不同的 史学范式所致;第三小问,分析新中国成立,文革时期,及新时期影响辛亥革命的因素 罗列即可。 【答案】(3)阶段:以“文革“结束作为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2 分) 理由:前期以革命史观为唯一研究范式,后期在兼顾革命史观的同时,也以现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作为研究范式。(2 分) 因素:研究者所处时代对研究者的影响。(2 分) 5.(2015·四川乐山一模·14)(28 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 角度概述、标识、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从 20 世纪初到今天,现代中国产生了三代新人。 第一代新人,叫做新青年,大体出生于 1911 年到 1949 年之间…… 第二代新人,是社会主义新人,他们大体出生于 1949 年到 1979 年之间…… 第三代新人,叫新人类,出生、成长于 1979 年左右到现在…… ——摘自海克《现代中国的三代新人:从“新青年”到“新人类”》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四划分“三代新人”的主要依据。(5 分)请在“三 代新人”中任选一代,判断他们在青春时期的价值取向,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4 分) 【考点】(4)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文化大革命”;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所示三代人时间可判断是中国近现代三次历史性巨变。 第二小问抓住题干“青春时期的价值取向”回答。第一代青春时期应该是 19 世纪二十 年代末三十年初,结合这一时期重要史实回答;第二代青春时期应该是 19 世纪六十年 代末七十年初,结合文革时期重要史实回答;第三代青春时期应该是 20 世纪末,21 世 纪初,结合改革开放时期价值观回答。 【答案】(4)依据:中国近现代三次历史性巨变。(2 分) 第一代,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 分) 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 分) 第三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1 分) 价值取向及说明:(任选答一个 4 分) 第一代:价值取向①:参加北伐战争;依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价值取向②:参 加红军;依据:工农武装割据的影响(或国共对峙的影响)。 第二代:价值取向①:上山下乡;依据:文革对领袖的盲目崇拜。价值取向②:向雷逢 和王进喜学习;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三代:价值取向①:追求物质享受;依据:改革开放生产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价 值取向②:追求时尚;依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价值取向多元化。 6.(2015·四川自贡一模·13)(25 分)联合国教科文组自 2000 年来,通过庆祝“世界母 语日”(每年 2 月 21 日)来宣传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六次高潮 时间 表现 第一次 1862 年— 19 世纪末 分别设立京师同文馆(1862 年)、上海广广州广方言馆(1864 年)、 武昌自强学堂学府,形成甚具气势的外语教育格局。 第二次 1919 年前 后 1911 年清华学堂的成立是个重要的标志。诞生了一批学术界的巨子 竺可桢、茅以升、胡适、林语堂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 刘少奇、朱德等。 第三次 1945 年抗 战胜利后 1948 年 12 月,国民政府公布《初、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1948 年 6 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外事学校。1946 年,延安外国语学校在哈 尔滨复校。 第四次 新中国成 立初期 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 是我们的明天”。 第五次 1964 年 标志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计划纲要》。 第六次 1978 年后 外语教育出现全面、持续的高潮。这次的高潮远远地超出了外交领 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扫除语言上的障碍。“外语教育就是中外 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 ——据李传松《中国外语教育史初探》整理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任选三个时期)(6 分) 由此指出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3 分) 【考点】(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五 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新中国建立初期的 重大外交活动;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 世纪 60 年代对外关系(中苏关系恶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解析】(2)第一小问,“说明时代变迁”,结合每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分析即可;第 二小问“影响”。从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2)变迁:19 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开展,为培养翻译人才开设外语教育。 1919 年前后,在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等影响下,先进的中国人纷纷 从国外寻求救国道路。 解放战争时期(1945 年后),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而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 战争,故出现国统区的英语热和解放区的俄语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西方“冷战”;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964 年,在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教育部把第一外语由俄语改为英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外语教育出 现持续高潮。(任三个时期 6 分) 影响:培养了大批近代化人才;是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有利于中外经济文 化的交流(3 分) 7.(2015·四川凉山一模·13)(30 分)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成果要靠文化和教育来传承,文 化和教育的特征体现了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类别或者内容 马列经典著作和 政论文章 本土文学 农业、工业 传统教育和忆苦 思甜 篇数 15 13 9 4 2004 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 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 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 92 篇,占所有课文的 20%,内容涉及科学、人 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4 分)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4 分) 【考点】(3)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教材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 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3)第一小问,可由材料三中的表格和“设了“走近经济”单元”可知由以马 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到突出经济;由“选 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可知由偏重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到所选编外 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第二小问,注意结合史实:即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对待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态度日趋成熟,日益融入世界。 【答案】(3)变化:由以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到突出经济;(2 分)由偏重本地和工 农业建设的文章到所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2 分)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计划经济体制 逐步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等教育方针的提 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任意两点 4 分) 8.(2015·四川成都三模·14)(22 分)政府政策影响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52 年 12 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 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局等 17 个办事机构。1998 年国 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其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原 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 (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52 年国家计委成立的背景,(6 分)分析并举例说明“计划” 二字从国家机构名称中消失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作用。(4 分) 【考点】(2)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十 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 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1952 年 12 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 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 局等 17 个办事机构”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内在因素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外在因素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第二小问 分析并举例,注意题干限定信息“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作用”,角度一,改革方 面,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 定性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可以选择例子,如: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或“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据材料二“将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国家经济贸易委 员会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并联系所学知识 还可知促进政府简政放权,实现职能转变,联系所学知识可以选择例子,如:政府减少 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力(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角度二,开放方面,联系所学知 识可知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联系所学知识可以选择例子,如:中国积极参与 和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非正式会议,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或“中国利用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后带来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广阔的天地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 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进一步融人全球化发展潮流”) 【答案】(2)背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 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的影响;(2 分)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2 分)(以下分析说明每点 2 分,其中作 用 1 分,举例说明 1 分。任答两点 4 分) 作用: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 分) 举例说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等言之成理的 答案亦可)。(1 分) 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1 分) 举例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和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非正式会议,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发 展(或“中国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带来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广阔的 天地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进一步融人全球化发展潮流”等 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1 分) 作用:促进政府简政放权,实现职能转变。(1 分) 举例说明:政府减少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力(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言之成理的 答案亦可)。(1 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2015·四川自贡一模·9)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 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 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下列说法中,不符 合后一次“组织方式”改变的是( ) A.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B.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之一 C.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D.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根本改变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后一次“组织方式”改变指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推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村面貌 发生了巨变,故 A、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它是根据中国国情做出的合理调整,是邓小 平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故 B 项正确,不 符合题意;它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只是改变了 土地的经营权,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2.(2015·四川宜宾一模·5)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根据傅斯年的观点,通过图 2 可以看出( ) A.政策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B.城镇居民增收意识比农民强 C.城市改革促进了农村改革 D.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增大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策重心一直在城市,故 A 项错误;从图中无法推 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与其增收意识的关系,以及城乡居民增收意识的差异, 故 B 项错误;从图中无法推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增加与城市改革的关系,故 C 项 错误;图中直观的反映出自 1992 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增大的趋势,故 D 项正确。 【答案】D 3.(2015·四川乐山二模·7)图 3 是《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 16 市农 村千人问卷调查》的一份结果。问卷结果说明( ) A.对外开放导致农民的价值取向全盘西化 B.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增强 C.农村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 D.民主法制建设使农村变得更安全和快乐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全盘西化的说法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史实,故 A 项错误;由图表可知农民的价值 取向主要集中在金钱部分,说明了改革过后,农民想要挣钱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要想挣 钱就首先得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故 B 项正确;图表信息与农村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相 对滞后没有较大联系,故 C 项错误;图表信息不能说明是民主法制建设使农村变得更安全 和快乐,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2015·四川成都二模·7)在改革的某个阶段,人们在理论上认识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 营权是可以分开的,在保持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正 是沿着这样的改革思路,我们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据此可知,这个阶段 ( ) A.农村承包制在城市改革中全面推行 B.中国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一批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D.中国经济实现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考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农村承包制在城市改革中全面推行是在 1987 年,与题干的多种经营责任制无关, 故 A 项错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分开的,在保持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 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符合 1984 年十二 届三中全会要求企业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内容,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 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故 B 项正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 1993 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问题, 故 D 项错误。 【答案】B 5.(2015·四川成都一模·9)1982 年,浙江义乌宣布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并宣布“四 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一 两年间,这个不通铁路、没有工厂、资源匮乏的小城,迅速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小商品 专业市场。这反映出( ) ①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②基层干部群众的改革创新精神 ③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意向 ④义乌已成为全国贸易网络的核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四个允许”将市场经营自主权下放,故①正确;计划经济为主的背景下,义乌 开放“小商品市场”,反映出在市场经济的探索中基层干部群众的改革创新精神,故②正 确;经营自主权的下放,实际上是鼓励一部分人从事小商品经营先富起来,故③正确; 义乌是全国小商品专业市场中心之一,不能推断它是全国贸易网络的核心,故④错误, 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 6.(2015·四川凉山一模·11)1982 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 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 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 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 A.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 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由“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 导”可知重要强调计划市场相结合,故 A 项正确;从决定改革开放之日起,我国就开始 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 B 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是在 1984 年,故 C 项错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1992 年,不是 1982 年,故 D 项错误。 【答案】A 7.(2015·四川广安二模·14)(共 28 分)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全面归纳概述史料中包 含的历史信息、从丰富的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几个重要能力。 材料四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 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 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 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 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 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 1 000 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 1500 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 800 元以上。”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4)概述材料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其中一种观点(2 分),并结合所学知 识对你所概述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论证。(4 分) 【考点】(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4)第一种观点依据材料四中“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 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从消极角度概括观点;依据从材料中“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 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 械化”并结合所学的农民单干不利于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角度说明;第二种观点依 据材料中“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来概括积极作用,依据结合所学从“生 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角度说明;第三种观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 角分析并说明即可。 【答案】(4)任意选择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分 观点一:“包产到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 分) 依据:①“包产到户”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合了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 ②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提高了农民生活 水平;(4 分) 观点二:“包产到户”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2 分) 依据:①“包产到户”使农业经营较为分散,不利于现代机械化生产; ②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导致农民生产力量较为薄弱,不利于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 和现代化。(4 分) 观点三:兼顾以上两种观点亦可。(观点 2 分,依据 4 分) 8.(2015·四川乐山二模·14)(24 分)“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三 中共的“三农”政策,是随着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揭示的历史现象,任选其中三次变革进行解读。(6 分) 【考点】(3)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解放战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人 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3)任选其中三个改革结合其相应的时代背景从其实行改革的原因和历史作用 这两个方面作答。 【答案】(3)解读:(任选 3 次变革,每个解读 2 分,共 6 分) ①1931 年:该变革是国共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产物,有利于调动一切反封建力量 进行民主革命。 ②抗战时期:该变革适应了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根本矛盾的现实,有利于调动地主和农民 的抗日积极性。 ③1947—1952 年:该变革对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座大山”的矛盾,彻底完成民主革命 具有重要意义。 ④1953 年:该变革针对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解放生产力的矛盾,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 ⑤1958 年:部分领导人错误认为阶级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导致该变革严重挫伤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⑥80 年代:该变革针对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改 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9.(2015·四川乐山二模·13)(28 分)“高铁,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名片’?”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人类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过了地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工业革命》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教材、CCTV《新闻 1+1》、《自然史》、《全球通史》等 材料三 中国铁路系统长期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半军事化管理体制。中国实行市场经济 以来,这种铁路体制的弊端尽显。铁路系统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几个堡垒之一。2013 年 3 月 17 日清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的牌子被替换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牌 子,这标志着我国的铁路体制改革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材料二、三选编自《铁路史话》等 (3)根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的含义, (2 分)概括说明 1978 年以来,我国为实现小平这一梦想并让高铁成为中国的“新名 片”做了哪些重要准备?(6 分) 【考点】(3)“文化大革命”;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 步——高铁 【解析】(3)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一中名片四的时间 1978 年,可知邓小平的话是在 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大背景下所说,所以其话的含义是要进行改革开放;第二小问准 备,结合改革开放所进行的相关措施,从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作答。 【答案】(3)含义:十年文革扩大了中西差距,亟需改革开放以加速发展。(2 分) 准备:①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②实行对外开放推动企业走向世界,如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及加入 WTO; ③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铁路升级提速等。(每点 2 分,6 分) 10.(2015·四川资阳一模·14)(2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看,不同时期的产权制度都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水 平,否则将会导致生产经营方式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最终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李淑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3)运用李淑妍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中农业总产值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点出现的 原因。(6 分) 【考点】(3)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3)此问据材料导语可知,本则材料,侧重于从产权制度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故联系所学知识,尤其是产权制度相关知识,对 1966—1970 或 1971—1975,及 1981 —1985 年的农业产值低或高的原因予以解释。 【答案】(3)最低点:1966—1970 年(或 1966-1975),人民公社体制下,生产规模大, 公有化程度高,脱离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忽视农民正当利益,使他们生产积极性 严重受挫,导致农业生产增长率相对较低。(3 分) 最高点:1981—1985 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 离,自负盈亏,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 分) 11.(2015·四川成都三模·14)(22 分)政府政策影响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52 年 12 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 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局等 17 个办事机构。1998 年国 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其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原 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 (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52 年国家计委成立的背景,(6 分)分析并举例说明“计划” 二字从国家机构名称中消失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作用。(4 分) 【考点】(2)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十 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 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1952 年 12 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 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 局等 17 个办事机构”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内在因素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外在因素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第二小问 分析并举例,注意题干限定信息“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作用”,角度一,改革方 面,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 定性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可以选择例子,如: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或“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据材料二“将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国家经济贸易委 员会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并联系所学知识 还可知促进政府简政放权,实现职能转变,联系所学知识可以选择例子,如:政府减少 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力(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角度二,开放方面,联系所学知 识可知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联系所学知识可以选择例子,如:中国积极参与 和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非正式会议,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或“中国利用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后带来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广阔的天地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 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进一步融人全球化发展潮流”) 【答案】(2)背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 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的影响;(2 分)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2 分)(以下分析说明每点 2 分,其中作 用 1 分,举例说明 1 分。任答两点 4 分) 作用: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 分) 举例说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等言之成理的 答案亦可)。(1 分) 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1 分) 举例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和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非正式会议,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发 展(或“中国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带来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广阔的 天地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进一步融人全球化发展潮流”等 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1 分) 作用:促进政府简政放权,实现职能转变。(1 分) 举例说明:政府减少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力(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言之成理的 答案亦可)。(1 分) 12.(2015·四川雅安三模·13)(25 分)在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中,集权还是放权,考验 的是管理者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改革行至 1984 年前后,随着权利下放及经济复苏,各种新的政治难题层出不 穷,在决策层和理论界发生了重大的争论和分歧。 在厉以宁看来,计划经济的最大弊端是剥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扭曲了资源 的市场化配置,因此全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必然是企业制度本身的重新改造,即财 产关系改造,换而言之,只要把企业“还”给了市场,经济体制自然将实现转轨。 吴敬琏认为,当前的中国改革,行政性分权步子迈得太快,而经济性分权则远远不 足,“行政性分权充其量不过是使企业从原来中央机关的附属物变为地方行政机关的附 属物”,因此,不应当笼统地把改革的目标定为“分权”,而应当区分性质不同的权利, 行政性权利应当适当集中,经济性权利则应充分下放。 ——据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整理 (3)根据材料三比较厉以宁与吴敬琏观点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争论的 历史背景。(11 分) 【考点】(3)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3)第一小问异同,结合材料三归纳即可,“计划经济的最大弊端是剥夺了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扭曲了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因此全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必然是 企业制度本身的重新改造”、“当前的中国改革,行政性分权步子迈得太快,而经济性分 权则远远不足”体现了厉以宁与吴敬琏都主张下放权力,增强企业自主权,“而应当区 分性质不同的权利,行政性权利应当适当集中,经济性权利则应充分下放”体现了吴敬 琏还主张加强中央政府行政权力;第二小问历史背景,可以结合 1984 年前后中国经济、 思想因素回答。 【答案】(3)同:都主张下放政府权力,增强企业自主权(2 分) 异:吴敬琏在强调经济上放权的同时,还强调应加强中央政府行政权力,增强宏观调控 能力。(3 分) 背景: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得到极大解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长期受计划 经济思想束缚,缺乏市场经济建设的相关理论和经验。(6 分)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2015·四川资阳一模·12)2014 年 7 月 15 日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 南非)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初始资本为 1000 亿美元, 由 5 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这一事件对中国而言( ) A.标志着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 B.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 C.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 D.符合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只是经济合作,中国仍奉行不结盟政策,故 A 项错误;金砖 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与否并无直接关系,也并不意味中国 与联合国下的经济机构联系淡化,二者互补,并不冲突,故 B、C 项错误;中国参与金 砖银行,是中国更多的参与世界事务,符合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2015·四川绵阳三模·8)“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 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又对 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 成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下列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扬一益二 B.广州十三行 C.上海浦东 D.新阿姆斯特丹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开发上海浦东 【解析】扬一益二不符合材料信息“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故 A 项错误;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不属 于城市,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 后是辐射关系”和“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 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依 存的良性互动关系”联系所学知识上海浦东的开发,符合材料信息,故 C 项正确;新阿 姆斯特丹是荷兰亨利哈德逊在哈德逊河畔开拓了一些土地的基础上建立的,不符合材料 信息“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故 D 项错误。 【答案】C 3.(2015·四川宜宾二模·14)(27 分)古往今来,国家治理与人才培养要因势而动,并对 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三 (3)历史学家李剑鸣认为,历史解释包括了解事实的真实含义,寻找不同事实之间的关 系,最后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请以此标准对材料三进行历史解释。(10 分) 【考点】(3)“中体西用”与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3)第一小问事实,近代以来中国留学生经历了向美国、日本、苏联和世界各 国学习的历程;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外国留学生到中 国学习;第二小问关系,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开始向美 国学习科技(器物层面);甲午战败和维新 变法的需要,中国转向学习外国制度(制度成面);辛亥革命以失败结束,新文化运动兴 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学习外国思想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受“一边倒”政策的影 响和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留学生主要流向苏联;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发 展,学习内容包括先进管理经验等多个方面;随着中国的崛起,外国留学生流向中国; 第三小问判断,从图 8 到图 11 可知留学的规模由小到大,学习国家由一国到多国的发 展历程;学习内容由早期的科学技术到政治经济管理经验等广泛涉足;新中国成立之前 留学方向大多是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 【答案】(3)事实:近代以来中国留学生经历了向美国、日本、苏联和世界各国学习的 历程;改革开放后,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2 分,每点 1 分) 关系: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开始向美国学习科技;(1 分)甲午战败和 维新变法的需要,中国转向学习外国制度;(1 分)辛亥革命结束,新文化运动兴起, 中国转向学习外国文化。(1 分)新中国成立后,受“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和我国经济 建设的需要,中国留学生主要流向苏联;(1 分)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学习内容包括管理经验等多个方面。(1 分)随着中国的崛起,外国留学生流向中国。(1 分) 判断:留学的规历由小到大,学习国家由一国到多国;学习内容广泛;留学方向大多是 向先进国家学习;留学的变化与时代发展、国家政策等因素紧密相连。(2 分,每点 1 分,任答两点即可) 4.(2015·四川乐山二模·13)(28 分)“高铁,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名片’?”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人类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过了地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工业革命》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教材、CCTV《新闻 1+1》、《自然史》、《全球通史》等 材料三 中国铁路系统长期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半军事化管理体制。中国实行市场经济 以来,这种铁路体制的弊端尽显。铁路系统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几个堡垒之一。2013 年 3 月 17 日清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的牌子被替换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牌 子,这标志着我国的铁路体制改革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材料二、三选编自《铁路史话》等 (3)根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的含义, (2 分)概括说明 1978 年以来,我国为实现小平这一梦想并让高铁成为中国的“新名 片”做了哪些重要准备?(6 分) 【考点】(3)“文化大革命”;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 步——高铁 【解析】(3)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一中名片四的时间 1978 年,可知邓小平的话是在 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大背景下所说,所以其话的含义是要进行改革开放;第二小问准 备,结合改革开放所进行的相关措施,从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作答。 【答案】(3)含义:十年文革扩大了中西差距,亟需改革开放以加速发展。(2 分) 准备:①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②实行对外开放推动企业走向世界,如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及加入 WTO; ③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铁路升级提速等。(每点 2 分,6 分) 5.(2015·四川成都三模·14)(22 分)政府政策影响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52 年 12 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 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局等 17 个办事机构。1998 年国 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其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原 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 (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52 年国家计委成立的背景,(6 分)分析并举例说明“计划” 二字从国家机构名称中消失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作用。(4 分) 【考点】(2)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十 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 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1952 年 12 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 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 局等 17 个办事机构”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内在因素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外在因素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第二小问 分析并举例,注意题干限定信息“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作用”,角度一,改革方 面,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 定性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可以选择例子,如: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或“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据材料二“将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国家经济贸易委 员会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并联系所学知识 还可知促进政府简政放权,实现职能转变,联系所学知识可以选择例子,如:政府减少 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力(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角度二,开放方面,联系所学知 识可知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联系所学知识可以选择例子,如:中国积极参与 和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非正式会议,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或“中国利用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后带来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广阔的天地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 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进一步融人全球化发展潮流”) 【答案】(2)背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 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的影响;(2 分)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2 分)(以下分析说明每点 2 分,其中作 用 1 分,举例说明 1 分。任答两点 4 分) 作用: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 分) 举例说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等言之成理的 答案亦可)。(1 分) 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1 分) 举例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和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非正式会议,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发 展(或“中国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带来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广阔的 天地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进一步融人全球化发展潮流”等 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1 分) 作用:促进政府简政放权,实现职能转变。(1 分) 举例说明:政府减少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力(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言之成理的 答案亦可)。(1 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2015·四川德阳一模·19)读图 5,图中的数据变化说明政府( ) A.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B.管理经济的职能弱化 C.重视发展私营经济 D.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据图表可知,国家仍对部分产品定价,也即干预仍在,故 A 项错误;商品定价 只是国家管理经济的一种方式,不能由此断定国家管理经济职能弱化,故 B 项错误;材 料仅涉及价格形成方式,而非所有制,故 C 项错误;据图表及注释文字可知,国家商品 定价逐渐退出,市场发挥主导,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2015·四川乐山一模·9)仔细观察图 4。造成 90 年代中国市场大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因 素是( )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科技兴农成效显著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从 90 年代以来大米价格来看,出现反复的价格波动,表明其受市场体制建立的 影响,故 A 项正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 21 世纪初,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 B 项错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间是 1982 年,且主要涉及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大米价格的波动 无关,故 C 项错误;科技兴农有助于农业产量增加,难以说明材料中价格的反复波动, 故 D 项错误。 【答案】A 3.(2015·四川乐山二模·7)图 3 是《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 16 市农 村千人问卷调查》的一份结果。问卷结果说明( ) A.对外开放导致农民的价值取向全盘西化 B.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增强 C.农村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 D.民主法制建设使农村变得更安全和快乐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全盘西化的说法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史实,故 A 项错误;由图表可知农民的价值 取向主要集中在金钱部分,说明了改革过后,农民想要挣钱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要想挣 钱就首先得树立市场经济意识,故 B 项正确;图表信息与农村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相 对滞后没有较大联系,故 C 项错误;图表信息不能说明是民主法制建设使农村变得更安全 和快乐,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2015·四川南充三模·7)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认为,中苏的合与分改变了冷战 的走向。《全球通史》书中也说到:“1976 年毛泽东逝世以后,……毛的继承者们发起了 一场‘现代化’运动,……走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冷战世界。” 这反映了( ) A.冷战是由中苏结盟而引发的 B.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取决于中苏两国 C.中美关系缓和促使冷战结束 D.中国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 交活动——“一边倒”;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 【解析】冷战是由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引起的,故 A 项错误;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取决于世 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并且与世界各国实力的此 消彼长有关,并不仅仅取决于中苏两国,故 B 项错误;中美关系缓和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 美联合抗苏并不能促使冷战结束,反而加剧了冷战的局势,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强调“中 苏合与分改变了冷战的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冷战世界”,两个 事例都强调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故 D 项正确。 【答案】D 5.(2015·四川乐山二模·13)(28 分)“高铁,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名片’?”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人类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过了地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工业革命》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教材、CCTV《新闻 1+1》、《自然史》、《全球通史》等 材料三 中国铁路系统长期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半军事化管理体制。中国实行市场经济 以来,这种铁路体制的弊端尽显。铁路系统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几个堡垒之一。2013 年 3 月 17 日清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的牌子被替换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牌 子,这标志着我国的铁路体制改革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材料二、三选编自《铁路史话》等 (3)根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的含义, (2 分)概括说明 1978 年以来,我国为实现小平这一梦想并让高铁成为中国的“新名 片”做了哪些重要准备?(6 分) 【考点】(3)“文化大革命”;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 步——高铁 【解析】(3)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一中名片四的时间 1978 年,可知邓小平的话是在 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大背景下所说,所以其话的含义是要进行改革开放;第二小问准 备,结合改革开放所进行的相关措施,从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作答。 【答案】(3)含义:十年文革扩大了中西差距,亟需改革开放以加速发展。(2 分) 准备:①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②实行对外开放推动企业走向世界,如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及加入 WTO; ③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铁路升级提速等。(每点 2 分,6 分) 6.(2015·四川凉山一模·13)(30 分)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成果要靠文化和教育来传承,文 化和教育的特征体现了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类别或者内容 马列经典著作和 政论文章 本土文学 农业、工业 传统教育和忆苦 思甜 篇数 15 13 9 4 2004 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 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 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 92 篇,占所有课文的 20%,内容涉及科学、人 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4 分)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4 分) 【考点】(3)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教材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 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3)第一小问,可由材料三中的表格和“设了“走近经济”单元”可知由以马 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到突出经济;由“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可知 由偏重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到所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第二小 问,注意结合史实:即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对待世界尤其是 西方发达国家的态度日趋成熟,日益融入世界。 【答案】(3)变化:由以马列原著和政论文章为主到突出经济;(2 分)由偏重本地和工 农业建设的文章到所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2 分)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计划经济体制 逐步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三个面向等教育方针的提 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任意两点 4 分) 7.(2015·四川成都三模·14)(22 分)政府政策影响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52 年 12 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 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局等 17 个办事机构。1998 年国 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其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原 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 (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52 年国家计委成立的背景,(6 分)分析并举例说明“计划” 二字从国家机构名称中消失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作用。(4 分) 【考点】(2)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十 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 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1952 年 12 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 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 局等 17 个办事机构”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内在因素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外在因素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第二小问 分析并举例,注意题干限定信息“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作用”,角度一,改革方 面,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 定性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可以选择例子,如: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或“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据材料二“将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国家经济贸易委 员会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并联系所学知识 还可知促进政府简政放权,实现职能转变,联系所学知识可以选择例子,如:政府减少 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力(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角度二,开放方面,联系所学知 识可知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联系所学知识可以选择例子,如:中国积极参与 和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非正式会议,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或“中国利用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后带来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广阔的天地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 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进一步融人全球化发展潮流”) 【答案】(2)背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 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的影响;(2 分)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2 分)(以下分析说明每点 2 分,其中作 用 1 分,举例说明 1 分。任答两点 4 分) 作用: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 分) 举例说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等言之成理的 答案亦可)。(1 分) 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1 分) 举例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和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非正式会议,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发 展(或“中国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带来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广阔的 天地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进一步融人全球化发展潮流”等 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1 分) 作用:促进政府简政放权,实现职能转变。(1 分) 举例说明:政府减少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力(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言之成理的答案 亦可)。(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