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 M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6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图反映了2003~2011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单位:百万澳门元)变化的情况。图中现象说明 ( D )
A.澳门回归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改革开放促进了澳门本地经济发展
C.世界各国可借鉴“一国两制”的方案
D.“一国两制”有利于澳门经济的发展
解析: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是1999年,柱状图显示从2003年以后本地生产总值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一国两制”的正确实施,D正确;A与材料主旨不符;澳门经济发展不是改革开放的结果,B错误;C中“世界各国可借鉴”说法太绝对。
2.在厦门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副对联:“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轰炮。”对联中的局面直到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出台才结束。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B.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C.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状态
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
解析:《告台湾同胞书》是中国大陆政府结束炮击台湾的文件,并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所以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是在80年代后才结束的;D项也是无关项。所以答案选择B项。
3.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逝世后,有网友题挽联曰:“汪辜两老先后去,九二共识留后世。两岸同胞皆一祖,期盼同唱振兴曲。”网友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九二共识”( A )
A.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新的突破
B.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D.受到了海峡两岸的一致欢迎
6
解析:“九二共识”口头承诺“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新的突破,故选A;“九二共识”只是口头承诺“一个中国”,没有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排除B;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是在2008年,时间不符,排除C;台独势力和反华势力阻碍祖国统一,排除D。
4.1963年,周恩来同志把对台湾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台湾统一于中国。四目:1、统一后,除外交权统一中央外,台湾军政大权等悉委于蒋介石;2、中央拨款支援台湾建设;3、台湾社会改革可从缓,双方协商进行;4、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团结之举。”上述材料不能说明中央对台湾问题( C )
A.其政策有别于港澳问题的处理方式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决定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
D.灵活务实的原则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决定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是在80年代,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但是符合题意;材料信息“统一后,除外交权统一中央外,台湾军政大权等悉委于蒋介石”说明该政策有别于港澳问题的处理方式,故A项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台湾统一中国”说明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B项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一纲四目”反映了灵活务实的外交原则,故D项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
5.习近平同志在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时,提出对台政策的“四不原则”: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这“四不原则”( C )
A.有利于上海合作精神的发扬与光大
B.表明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体现了以诚相待“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D.说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广泛适用性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顺应历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选择,“四不原则”体现了以诚相待“两岸一家亲”的理念,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而非上海合作组织的精神,排除A;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属于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排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属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准则,排除D。
6.漫画常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绘时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下面漫画所反映的事件得以成行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是 ( B )
A.两岸“三通”的扩大 B.坚持“九二共识”
C.海协、海基会的沟通 D.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6
解析:读该漫画可知,漫画反映的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主席习近平和时任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的会面。该事件得以成行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九二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项正确;A、C两项也是推动该事件得以成行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D项所述事实上尚未得到台湾领导人的认可。
7.下图两枚邮票中涉及的地区,在相关法律的规定下 ( B )
A.都享有独立的外交权力 B.都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前提
C.都享有高度的地方自治权 D.都能加入地区性国际组织
解析:根据“1997”“一国两制”可知左图反映的是香港回归,右图反映的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两种制度都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前提,B正确;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都没有独立的外交权力,排除A;民族自治区没有高度的地方自治权,不能加入地区性国际组织,排除C、D。
8.1949年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地区实施戒严法,规定出入境的船只、车辆、航空机及其他通信交通工具必须检查,必要时得停止其交通,以此限制人民的行动自由。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 B )
A.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岸“三通”
B.允许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C.两岸分别成立海基会、海协会
D.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大陆
解析:停止炮击金门只是两岸停火的表现,并不能说明台湾方面撤销这些戒严措施,故A项错误。1987年允许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表明台湾当局停止了限制人民行动自由,两岸间的僵局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了,故B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海基会、海协会成立,这个时间晚于B项的时间,故C项错误。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大陆是在2005年,晚于1987年允许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故D项错误。
9.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国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两岸统一,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B )
A.首次宣布争取和平统一台湾
B.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达成“九二共识”
解析:
6
1955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上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排除A;材料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台方针发生了变化,但是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B正确;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分别是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材料未体现,排除C;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排除D。
10.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赖川声执导的相声式的舞台剧《那一夜,谁来说相声》中一段写到,某老兵“第一次出国就是为了回国”。对材料反映的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出国与回国的“国”分别指“台湾”与“大陆”
B.老兵“回国”应该不早于1980年
C.“老兵”回国是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后的结果
D.当时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开始被打破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台湾导演的作品可知,老兵的出国和回国是指老兵从台湾到大陆,所以出国与回国分别指台湾与大陆,A项表述正确,与设问不符。1979年两岸关系开始缓和,80年代出现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的热潮,故老兵回国不应该早于1980年,B项表述正确,与设问不符。老兵80年代便可以回大陆探亲,而“三通”基本实现是21世纪初,C项说法错误,符合设问。80年代,两岸民间交往坚冰被打破,D项表述正确,与设问不符。
11.邓小平在《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1982年9月24日)中明确表示:“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这表明( C )
A.中国单方面做出收回香港决定
B.近代不平等条约被彻底废除
C.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立场坚定
D.收回香港的一切准备已经做好
解析:收回香港是经过中英双方谈判解决的,排除A项。中国宣布废除近代不平等条约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B项。从“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可知,中国收回香港主权不容谈判且立场坚定,故C项正确。1982年还只是进行谈判而已,并没有做好收回香港的一切准备,排除D项。
12.20世纪80年代,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这一构想吸收和发展了( D )
A.“另起炉灶”方针
B.不结盟政策
C.睦邻友好政策
D.“求同存异”方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内政和外交。结合“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可知,邓小平是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提下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即在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求同存异”方针。故选D项。“另起炉灶”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国民党与列强之间的外交关系,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新的外交关系,排除A项。不结盟政策主要是指国与国之间不结成联盟,不搞霸权主义,睦邻友好政策主要是指中国与邻近国家和睦相处,友好互往,涉及的也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一国两制”是中国为了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而提出来的方针,不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故排除B、C。
6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34分,第14题18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久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致使台湾问题没能及时解决……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使对台工作受到严重干扰……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面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论述……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实现了……第一次“汪辜会谈”。因李登辉和陈水扁“台独”立场干扰破坏,“海协会”和“海基会”中断联系多年……两岸政党高层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
——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
材料二 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又发表声明,宣称:“共产党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安全。”他还公开否定了美国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的立场,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
材料三 美国政府15日对台海两岸正式启动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表示欢迎。另外,“美国在台协会”新闻组长暨发言人何志也在昨天就两岸实现“大三通”表示,美国欢迎两岸“大三通”的建立,因为这对于区域和平有帮助。
——《东方日报》(2008年12月17日)
材料四 我写的是一部抗争与泣血的回归史。“两岸统一”不是人为的遐想,也不是标语式的政治口号,而是被生生割裂的海峡两岸发自生命本身的呐喊,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阎延文《台湾风云》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台湾问题的由来及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概括海峡两岸为解决台湾问题所做出的努力。(20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的转变。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3)据材料四,为什么说两岸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6分)
答案:(1)由来:解放战争中蒋介石集团失败,退居台湾。阻碍因素:美国的介入;“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台独”势力的干扰破坏。努力: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主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汪辜会谈”;两岸达成“九二共识”;颁布《反分裂国家法》;两岸政党高层领导频繁接触。
(2)转变:从武力威胁、干涉中国内政转向欢迎两岸实现“大三通”。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美国霸主地位的削弱。
(3)必然:两岸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两岸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解析:
6
第(1)问,“台湾问题的由来”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可根据“美国海军……进入台湾海峡”“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台独’立场干扰破坏”概括;“努力”可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对材料一、二、三进行分析,指出美国对台湾问题态度发生的转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这一转变的原因。第(3)问可从国家统一的现实的角度来回答。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图一、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主要不同信息并予以说明。(18分)
答案:信息一:图一是中英两国政府间的会谈,是重大外交事件;图二是国内民间团体的会谈,是国内民间交流。
信息二:图一是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这是近代外来侵略造成的;图二是关于台湾问题的会谈,这是近代国内战争造成的。
说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内经济发展迅速,民主政治建设日益完善,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同时,中国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改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这为和平解决祖国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祖国统一问题。材料中的两幅图片前者反映了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并就香港问题进行了会谈;后者为1992年“汪辜会谈”达成了“九二共识”,成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解题时首先通过观察材料中的图片,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其反映的主要内容;然后,依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概括出两幅图片反映的不同的主要信息,并加以分析说明;最后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两幅图片现象出现的国内外因素,表述成文。本题属于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相关文档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021-08-267页
- 2020版新素养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2021-08-263页
- 2019-2020学年新培优高中人教版历2021-08-267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2021-08-265页
- 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3课古代商业2021-08-265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021-08-2612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古代2021-08-262页
- 河北辛集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2021-08-268页
- 2019-2020学年新培优高中人教版历2021-08-267页
- 2020-2021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2021-08-26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