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3.5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二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局面。
(2)国内环境:新中国成立,进行新政权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
2.内容
(1)“另起炉灶”
①内涵: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内涵: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②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3)“一边倒”
①内涵: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外交政策的成熟及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三、外交僵局的突破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经过: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背景:中美关系的改善。
(2)经过: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四、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背景
(1)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2)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易误辨析] “一边倒”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1)“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概念阐释] “求同存异”方针
“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归纳总结]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易错辨析] 关于70年代中国外交的几点认识
(1)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
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接替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资格,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
(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中美正式建交不是1972年,而是1979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3)中美关系的缓和不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
[轻巧识记] 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易误辨析] 不结盟政策并不等于中国不关心国际事务,而是指中国不同美苏任何一方结盟,不同任何大国结盟和搞战略攻关,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改善发展同大国的关系,同时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的政策。
[答题术语必备]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求同存异”的方针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体现。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中美关系的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直接推动了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5.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
6.新时期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考向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史料二 我们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不管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我们都应该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照我们各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
1.史料一中的信息“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利于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也有利于一些国际争端的解决。
2.史料二说明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有利于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1.结合所学分析史料一中的“原则”在国际事务中的意义。
试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阐明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矛盾?请说明你的理由。
试答:“求同存异”的方针。不矛盾。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则具体灵活地贯穿此原则。
[史论归纳]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②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这三项原则都有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逐渐摆脱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
(1)包容性: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对点训练]
1.(2017·贵州遵义模拟)《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
解析:选A。据材料中“审查”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并对其内容废除或修改等,可知该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A项符合题意;B项是指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C项是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D项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排除。
2.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6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中国、印度、缅甸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而且走向亚洲、走向世界,中国、印度、缅甸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能处理国家间的一切关系
B.把国家的主权放在第一位
C.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
D.以国家平等为根本出发点
解析:选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亚洲、走向世界”,显示了它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故C项正确。
3.(2017·福建福州质检)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年)
1957
1965
1972
1972
1973
1974
1978
1980
接受国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美国
西班牙
联邦
德国
A.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B.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
C.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D.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解析:选C。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大熊猫被赠送给苏联和朝鲜;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转变,中国的大熊猫被赠送给西方国家。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故选C项。
考向二 中美关系正常化
[史料研读]
史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史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1.史料一中“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反映出此时的美国在国内、国际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表明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2.史料二说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后,双方在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官方交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据史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试答: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试答:问题:台湾问题。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史论归纳]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对抗与发展
1.新中国建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1)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和冲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
(3)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扼杀新政权。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1)从美国方面看:①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③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④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
(2)从中国方面看:①国际地位的提高。②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③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1)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矛盾主要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强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争霸与反争霸,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2)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对点训练]
1.(2017·安徽八校一模)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美关系。从材料“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可知,美国不再因中美意识形态不同而否定中国合法地位,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的标志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故B项错误;从“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可知美国意图改变中美关系紧张的局面,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遏制中国的内容,故D项错误。
2.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回忆中美建交谈判时说:“如果我们不在这一问题(向台湾出售武器)上明确表示我们的观点,总统及其国内政策顾问和我都强烈地感觉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将会在美国遇到政治麻烦。”这表明( )
A.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B.是否对台军售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C.美国国内对于中美建交存在着严重分歧
D.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根据材料可知中美关系要想实现正常化,必须表明在台湾军售问题上的观点,否则总统“将会在美国遇到政治麻烦”,体现了总统与其他政治势力的妥协,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是否对台军售是美国国内决定是否建立与中国建交的核心,而非中美关系的核心,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美国国内的分歧在于是否对台军售,而非是否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故C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美两国的共同需要,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故D项错误。
3.(2017·四川汶川一模)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同年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些史实反映出( )
A.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已开启
B.中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契机
C.美苏在军事防务中直接对抗
D.中美苏构成了制衡的局面
解析:选B。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苏联妄图建立孤立中国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遭到美国的反对,说明美国在中苏对抗问题上支持中国,这有利于改善中美关系,故B项正确;苏联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直接目标是针对中国不是美国,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美苏作为世界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争夺霸权,
中国不可能与美苏构成制衡的局面,故D项错误。
(2016·高考课标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思路点拨]
定位
知识
现代中国的外交
解读
题干
信息:1965年与1957年相比,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变化
主旨:本题的关键是时间的限定,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政府调整了外交政策,因此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得以上升。
辨析
选项
A项是70年代后伴随着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才实现的。C项是改革开放后推行的外交政策;D项是在70年代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后出现的,故选B项
[方法点拨] 推理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1.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2.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解析:选C。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目的就是要制定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结果其成功制定了这部宪法,所以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才是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这也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A是内容,B是功绩,但不是最主要的,D说法错误。
2.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解析:选A。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误。
3.(2017·云南昆明名校高三模拟)“文革”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联”,以下关于“文革”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B.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
C.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D.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联”反映“文革”时期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公民的人身权利得不到法律保障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显然这不是真正的民主。故选A。
4.(2017·安徽芜湖、马鞍山一模)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 B.“一大片”
C.独立自主 D.“另起炉灶”
解析:选C。“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在两极格局下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但体现不出“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故A项错误;“一大片”是20世纪70年代外交方针,是指不以意识形态的不同处理国际事务,与“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中国在建国后虽然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但坚持独立自主、不是毫无原则地倒向苏联,故C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原来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的外交方针,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5.1971年,毛泽东曾说:“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不进联合国,中国照样生存,照样发展。我们下定决心,不管是喜鹊叫还是乌鸦叫,今年不进联合国。”
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
A.不希望进入联合国
B.坚持一个主权国家原则
C.对重返联合国信心不足
D.认为中国发展不需要进入联合国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对西方搞两个中国的愤慨,不是不希望进入联合国,A错误;材料中“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体现中国坚持国家主权的原则,B正确;材料中是坚持主权,不是信心不足,C错误;中国进入联合国是需要,但是不需要没有主权的联合国,D错误。
单元总结提升
【单元概览】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1.由空想到科学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科学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由理论到实践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社会主义运动迅速蓬勃发展起来,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3.由理想到现实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
1.(2017·豫晋冀三省高三调研)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可能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列宁得出以上结论的基本依据是( )
A.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论述
B.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主义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
解析:选C。材料中列宁已认识到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故A项错误;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与“1916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可能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故C项正确;D项表述空泛,难以作为直接的基本依据,故排除。
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历程
时间
表现
原因
认识
初步形成
1949
年新
中国
成立
北平新政协召开,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建国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
(3)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更要防止“左”
构建完成
新中
国成
立-
60年
代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严重破坏
“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左”
革”
期间
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倾错误恶性发展
发展完善
十一
届三
中全
会后
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
2.(2017·安徽合肥一模)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我国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坏
C
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D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获得通过
我国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和扩大
解析:选D。我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1954年宪法中,故A项错误;“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能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践踏和破坏,
但不能说彻底破坏,故B项错误;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获得通过,标志着我国的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和扩大,故D项正确。
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同点
方式
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
基础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指导
思想
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本国国情密切结合
结果
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不同点
斗争
对象
资产阶级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道路
以城市为中心,再到农村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
影响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建立了新中国,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 ( )
A.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C.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
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
解析:选C。俄国二月革命后,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但俄国的资本主义力量薄弱,作为与苏维埃政权并立的政权,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力解散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手中还掌握着强大的工人武装;而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证明了反动势力的强大,尤其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建立后,大城市更是反动势力的重心所在,这就决定了中俄革命道路的不同。故选C项。
四、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的异同
中国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的议会制
区别
经济
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行使
权力
主体
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
权力
机关
原则
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有权组织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相似点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4.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人类在长期奋斗中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从继承的角度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的民主形式有( )
①代议制 ②政党制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解答注意材料信息“从继承的角度来说”,①②继承了近代民主政治,而③④是新中国从国情出发,对民主政治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与题意不符,故选A项。B、C、D三项包含错误选项,排除。
史学素养
档案利用与史学研究
理论阐释
历史由过去的事件构成,档案是历史事件遗留下来的证据。两者虽然不属于同一事物,却具有特殊的对应关系。档案因具有原始、真实的史料价值而受到史学研究者的青睐。
档案对历史研究的参考作用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原始性和可靠性。档案是当时形成的原始记录,是在当时的历史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即使有悖于事实也是真实的档案。二是其基础地位和参考价值。它是从事史学研究所必需的依据,是不可缺少的参考材料。如在卢沟桥事变77周年之际,中央档案馆从馆藏档案中选取了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的45名日本战犯的亲笔供词,包括笔供原文、补充、更正、附言等以及当时的中文译文并附提要,一并在国家档案局网站向社会公布,揭露日本侵华期间的反人道、反人类、反文明暴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典题例证 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解析:①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②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③反映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反映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故应为③①②④,故选C项。
答案:C
史学新论
史学界对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原因的争鸣
[史界观点]
观点一 有的学者强调综合因素: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苏联因素,台湾、越南问题,国际国内局势变动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并且使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有起有落。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国际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背景下,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促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最为重要的外交突破之一。
观点二 有学者强调毛泽东的因素:20世纪60年代末,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着眼,为了中华民族的经济腾飞,为了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樊篱,迈出了与美国解冻的步伐。毛泽东同志1970年的会见斯诺、1971年的乒乓外交、1972年会晤尼克松,始终亲自掌握着处理中美关系的主动权,推动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展。
观点三 有的学者强调苏联因素:中美两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判断、不尽相同的对苏政策取向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两国之间的政策互动,始终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苏联重兵压境促使中国对美政策作出战略性调整,对苏防卫成为中国军事战略的重中之重,寻求与美合作成为中国战略支点。苏联强劲的全球扩张势头,使美国的对苏缓和政策严重受挫,从而强化了中美之间共同的战略利益,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创造了条件。
[思考感悟]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在这一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因素。除了上述学者所强调的因素外,周恩来、邓小平对中美关系正常化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另外,美国国内因素也不可忽视。
相关文档
-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8-2614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讲近代中2021-08-2612页
-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8-2622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82021-08-2616页
-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8-2615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科学社会2021-08-2619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讲两极格局的2021-08-2612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2021-08-2622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讲世界多极化2021-08-2615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古代希腊2021-08-26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