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50 KB
  • 2021-08-26 发布

2019-2020学年新指导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 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可知,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故 D 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2.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 败。”导致出现“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解析到 1921 年,苏俄已经结束了国内战争,但政府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严重脱离了 社会现实,引发了各种矛盾。 答案 B 3.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 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 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解析从题干来看,材料反映出苏俄政府要把取消商品经济的政策转变为恢复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故 选 C 项。 答案 C 4.影响下表中 1920~1925 年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1913~1925 年俄国/苏俄/苏联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 年 1920 年 1925 年 农业总产值 (%) 100 67 112 种植业(%) 100 64 107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1925 年相对于 1920 年无论是农业总产值还是种植业比重均大幅度增长,而且 略高于 1913 年,这表明国民经济已经恢复,这是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5.据《苏联经济史》统计,1928~1934 年苏联谷物生产总量和谷物征购量对比如下图,以下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 ) A.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 B.粮食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恢复 C.农业集体化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赫鲁晓夫改革极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解析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 年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据图可知 1928~1934 年,苏联谷物产量逐渐降低,说明农业并未迅速恢复,并且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已经 逐渐被取消,与材料时间也不符,故 B 项错误;据图可知 1928~1934 年,苏联谷物征购量逐渐上升,而产 量却逐渐降低,说明农业集体化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 C 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始于 1953 年,与材 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6.“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 20 世纪中叶大多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 社会发展模式。”这里的“它”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自由主义政策 解析苏联在 20 世纪 20~50 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 “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下苏联的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 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 答案 C 能力提升 1.列宁在给工人的信中写道:“当人民忍饥受饿,当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在家里隐藏一普特余 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为此苏俄政府实行了( ) A.适应战争需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 C.增强国防力量的工业化政策 D.建立集体农庄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解析选项中与列宁相关的政策仅有 A、B 两项。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对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苏 俄政府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A 2.1918 年,苏俄各地区黑麦的生产成本在 6~12 卢布/1 普特,而国家采购价格约 4 卢布/1 普特,工业制 品价格上涨与战前相比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 2~3 倍。这说明( ) A.固定粮食税稳定农产品价格 B.余粮收集制牺牲农民利益 C.农民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实施效果良好 解析固定粮食税是 1921 年开始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 A 项错误;从材料中农产品成本与国家 收购价格的差距,以及工业制品价格远高于农产品价格,可知苏俄实行的余粮收集制不能保证农产品 价格,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故 B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苏俄当时农产品与工业制品价格的变化,没有涉 及农民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 C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 1921 年,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3.1923 年,苏联政府对 165 万家企业进行统计,88.5%属于私人所有或租赁,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只 占 11.5%。上述状况( ) A.推动了苏联工业的发展 B.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抑制了市场的积极作用 D.赢得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信任 解析 1923 年,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大大促进了苏联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其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故 A 项正确;尽管国有企业和集体企 业只占据国家企业总数的 11.5%,但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中型企业实则仍掌控在国家手中,故 B 项 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充分发挥而非抑制市场的积极作用,故 C 项错误;苏联国内企业的掌控权情况并 不能反映资本主义对其态度,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4.《俄国史》中记载,20 世纪 20 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 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较多的 品种。这表明( ) A.“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日益显现 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 解析“私人商店”的出现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它们提供更快捷、舒适的服务,对国营的“社会主义 商店”构成了压力,这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 答案 B 5.美国学者马克·斯坦伯格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 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 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解析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由此可排除 A 项。由题干材料中的“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和“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排除 C、D 两项。 答案 B 6.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 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 工业化建设( ) 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 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 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对国家所有制的过分强调,并未涉及其工业各部门的发展,故 A 项 错误;材料中是对阿塞拜疆的掠夺,不是区域分工,故 B 项错误;材料中“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 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过分强调国家利益, 从而损害了地方的利益,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民生问题,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 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材料二 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 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 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 联盟。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 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材料四 项 目 1928 年 1940 年 增幅 (%) 钢(万吨) 430 1 830 326 谷物(万 吨) 7 300 9 550 31 (1)材料一中列宁所说的“办法”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办法”错在哪里? (2)根据材料二,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回答斯大林时期又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出现的外部环境是什 么?应怎样正确评价这一政策? 参考答案(1)办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 制;战争结束后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运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3)“斯大林模式”。外部环境:苏联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巩固 国家政权。评价:积极方面,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形 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消极方面,超越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逐渐僵化, 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全球影响的观点来看,国家计划委员会很可能将证明比共产国际具有更大的意义。五年计 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 展中的事业……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尽 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 义乐园。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中有关“斯大林模式”的观点展开评论。 参考答案观点一:“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影响巨大。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 国家工业化。西方国家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经济崩溃,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计 划经济模式为以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 观点二: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值得仿效。经济上,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否 定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经济缺乏活力;政治上,高度集权,一党专政;思想上,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 化体制,个人崇拜严重;社会生活上,人民生活水平较低,长期得不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