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 KB
  • 2021-08-26 发布

2019新创新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质量检测(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质量检测(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1897 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 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 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 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在这里康有为提出( ) A.剪辫易服 B.实行君主立宪 C.发展近代交通 D.采用机器生产 3.1912 年在山东潍县的某市面店铺出现了一副对联:“职赞共和,学佛门祝发;名为 待诏,代文士修容。”下列对出现此联背景的表述,最接近历史的是( ) A.民国政府提倡个人卫生 B.山东潍县的商人支持共和 C.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 D.清朝提倡佛儒道三教融合 4.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 1913 年的中国,可 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5.“妇女装束益趣新奇。先是旗袍短才及膝,袖达肘际,赤露两臂;裤长仅尺余,下 服高腰洋袜,两腿皆外露;首挽圆髻,不钗不冠,近则截发烙之(指烫发),使曲散垂耳际…… 足着高跟鞋,头戴斜顶小帽,除戒指、臂铡外,簪环皆废矣。”这是对 1934 年社会生活片 段的记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旗袍结合中西样式成为时尚 ②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社会审美观念追 随西方潮流 ④妇女追求个性解放为普遍现象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 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 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 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 7.清末有人说:“吾之乘电车也,非节费出,实以腕车(人力车)之以人代马,心有不 忍,不欲同人道于牛马耳。且光阴宝贵,取其捷也。”依据材料分析,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 因素有( ) ①近代工业的发展 ②人权与平等思想的影响 ③节省时间的考虑 ④晚清政府提倡移风易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1915 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 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叫卖一份叫《申报》的刊物 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 9.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 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 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10.阅读下表《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了(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 年 1876 年 1934 年 电报 1835 年 1871 年 1886 年 电话 1876 年 1882 年 1912 年 电灯 1881 年 1882 年 1906 年 ①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逐步加强 ③西方技术 的传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 ④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1907 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 纸不发出哀婉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 字,使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12.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从侧面看去, 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从侧面看去,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 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 B.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 C.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 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0 分,第 14 题 20 分,共 40 分) 13.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1 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 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19 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 “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 念。” 材料二 1978 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从此,国门向世界敞开,五色斑 斓的外国服饰涌入中国市场。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 荣。中国城镇民众的穿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 服装流行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19 世纪中期英国人的生活面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与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78 年后中国民众着装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 指出促成这一特点的社会因素。(6 分) (3)综合以上材料,请就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你的看法。(8 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 1 639 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两 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 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 ——《我国古代驿传制度》 材料二 “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可亲謦欬,此亘古未 有之便益。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盛宣怀奏请开办“德律风”业务的奏折 (《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 材料三 由清政府投资,于 1907 年 2 月建立的上海电话局,是上海第一个由中国政府 经办的电话局。上海电话局是以始于 1902 年的商办电话为基础组建的,它的开设,打破了 自 1882 年 2 月上海出现外商电话公司以后,上海电话通信事业基本由外商垄断的局面。 ——摘自上海档案信息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驿传通讯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通讯手段变化的原因。(6 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使用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8 分) 单元质量检测(五) 1.选 D 材料明显反映的是对西方舞会的认同态度。A 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上 海各家报纸的评论,不能反映 B 项;中西方文化是可以相互交融的,C 项说法错误。 2.选 A 从材料中“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可知是中国的服饰 和发辫与机器生产不协调,故倡导断发易服,故选 A 项。实行君主立宪制是维新派的政治 主张,题干没有涉及政治观点,排除 B 项。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 3.选 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12 年”“职赞共和,学佛门祝发”和所学史实判断, 此对联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的现象。故选 C 项。 4.选 B “1913 年”是关键信息,正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二年,这一年民国政府颁 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A、C、D 三项分别发生于 1881 年、1926 年、1918 年,与题 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5.选 C 根据材料中的“旗袍短才及膝,袖达肘际,赤露两臂”可知①正确。根据“截 发烙之”“足着高跟鞋”可知,②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妇女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普遍现象, 排除④。故选 C 项。 6.选 D 材料“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说明由于铁路修筑 使“车船店脚”失业,从而说明传统就业格局被改变,故 D 项正确。 7.选 D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电车作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离不开近代 工业的发展,①正确;材料中讲乘坐电车的原因之一是不忍心把人力用作畜力,②正确;另 一原因是光阴宝贵,③正确。故选 D 项。材料没有反映④的内容。 8.选 B 本题需抓住时间限定“1915 年”。B 项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 线出现于 1920 年,符合题意。 9.选 A 本题以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 力。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为相隔千里的上海与福建茶叶价格同步变动创造了条件,A 项 正确。B、C、D 三项均无法实现远距离的信息实时传播。 10.选 C 上海和重庆两地对西方发明的应用时间不同,说明了两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故①正确;从图表看不出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逐步加强的信息,故②错误;上海和重庆应 用西方发明的时间越来越短,可以看出西方技术的传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和中国吸收西方 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故③④项正确,C 项符合题意。 11.选 B 题干反映的是报纸刊发秋瑾相关文章的历史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广大人民 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说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 B 项正确。 12.选 C 本题解题的角度是“社会生活史”,材料信息中的中国近代文化史是“印刷 机器发达史”和“新闻事业发展史”,突出了新技术促进了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故答案为 C 项;A、B、D 三项的观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 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可知变化有养成了穿袜子的习惯。从“准 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可 知,变化有准时准点的时间观念;第二小问结合工业革命采用大机器生产带来棉纺织业产量 提高,和工厂制度的对时间和生产效率要求严格的特征,可以总结变化与工业革命的内在联 系。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风格多样、色彩斑斓、求新求变,成为新时期服装流行 的特点”,可总结其特点;第二小问从材料二“1978 年,中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经济上的恢复发展导致服装行业的极大繁荣”,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 策、经济和思想等方面总结原因。 第(3)问,综合两则材料,可知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思想文 化的演变深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变化:养成了穿袜子的习惯和准时准点的时间观念。 联系:机器的普遍应用 推动棉纺织业发展,棉布等生活资料日益丰富。工厂制度形成,细致的分工、严格的纪律以 及对生产效率的追求促使人们时间观念的改变。 (2)特点:风格、色彩多样化,求新求变。因素: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人民 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解放,审美心理的变化等。 (3)看法: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思想文化的演变深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14.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1 639 个驿站”“二万多人”“一万七千人”可得出耗 费人力、物力大,根据材料中“陆驿、水驿、水陆”、“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明文规 定”可得出种类较多、制度较完善。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可得出是电话,第 二小问联系教材回答。第(3)问,原因要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主观、外 因等方面逐条分析归纳。 答案:(1)驿传通讯耗费人力、物力大,种类较多,制度较完善。 (2)电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3)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政府推动;中国人民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