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5.00 KB
- 2021-08-2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20-2021 学年玉溪市普通高中毕业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1. 春秋时期,东方诸国的青铜器造型变得轻灵奇巧,装饰花纹由抽象、象征趋向写实和接近
人间趣味,而秦国的青铜器仍呈现古朴、庄重的西周风格。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秦国恪守西周礼乐制度 B. 东方诸国社会变革较早
C. 郑国引领人文思想大潮 D. 关东诸侯不遵周王号令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的东方诸侯的青铜器趋向写实和接近人间趣味,而同一时期
秦国的青铜器仍然保留着西周的风格,这说明的是东方诸侯国社会变革较早,而秦国变更相
对迟缓,B 正确;ACD 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B。
2. 汉初书本必得传抄,抄一本书必得千里寻师访求,因此有"黄金满篇,不如遗子一经"之说。
汉末造纸术的改进使这一局面得以改变。造纸术的改进使汉代
A. 书法艺术高度繁荣 B. 形成了重学的社会风尚
C. 传统义利观念改变 D. 世族文化优势地位削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汉末造纸术的改进使得文化传播更加普及,这对于世族文化的优势地
位起到了削弱作用,D 正确;ABC 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 D。
3. 明代的长距离贩运繁盛,与之前以奇珍宝货等奢侈品为主不同,其运输的物品变为以民生
用品为主。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商帮组织壮大 B. 质朴的社会风气形成
- 2 -
C. 商品经济发展 D. 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主要和当时商品经济发展
有关,C 正确;AB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C。
4. 清朝中后期,编纂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它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一
次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但在编纂时也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这一做法说明
A. 君主专制渗透到文化领域 B. 政府编书风气由此开启
C. 传统文化由此可健康发展 D. 传统文化因此遭到摧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在编纂时也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和所学知识可知,《四
库全书》的编纂借机筛选清理古籍,清除异端,笼络文化,以此书巩固历史地位,反映的是
君主专制渗透到文化领域,A 正确,C 排除;B 错在“开启”,排除;《四库全书》也有保存传统
文化的一面,D 说法片面。故选 A。
5. 1810 年,《大清律例》首个英译本在英国出版后,欧美人主要关注刑事的法律规定。鸦片战
争后,欧美人开始关注有关民事关系的法律规定。这一变化反映出欧美国家
A. 已获得在华特权和利益 B. 弱化了民族优越意识
C. 开始插手中国司法审判 D. 侵华方式发生了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鸦片战争后,获得了对华贸易的特权,与中国的
贸易往来也愈加频繁,英方急切的向中国倾销工业产品。充分了解中国的法律制度,不仅是
为东印度公司在华开展贸易、保护英国在华侨民服务,也是在为英国殖民者下一步采取行动
提供信息,因此 A 正确;BC 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仍然是商品输出,D 排除。故选 A。
6. 20 世纪初,东北地方政权自开葫芦岛商港并大力建设,到 20 年代,基本形成了以葫芦岛为
进出口龙头、国有或地方交通铁路为骨干的货物运输网络和联运体系。这一局面的形成
A. 推动了东北各地工商业均衡发展 B. 有利于抗衡日本等国的外来侵略
C. 促成了东北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 D. 密切了与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联系
【答案】B
- 3 -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20 年代东北地方政权对地方交通及外贸交通的建设,有
利于增强东北地方的实力及对外联系,进而利于抗衡日本等国的外来侵略,B 正确;A 错在“均
衡发展”,排除;C 错在“全方位开放”,排除;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B。
7. 1936 年,随红军长征一年半的传教士薄复礼回到英国后出版了《神灵之手》一书,在书中
他深情地说∶"友谊和血的联结,超过了世间的一切。"由此可见他
A. 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 B. 号召中英两国结成联盟
C. 敬仰红军的革命精神 D. 谴责国民党的反动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红军长征”“友谊和血的联结,超过了世间的一切”可知这是对红军革命精神
的描述,C 正确;AB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C。
8. 1982 年,陈云在阐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说∶"搞活经济是对的,但是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
搞活,这就像鸟一样,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是只能让它在合适的笼子里飞。"这表明
当时
A.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 市场调节的作用被肯定
C. 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D. 全面否定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搞活经济是对的,但是必须在计划的指导下搞活”体现的是陈云主张在国家干预
的情况下发展市场经济,说明的是市场调节的作用被肯定,B 正确;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
在 21 世纪初,A 排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 1984 年后,C 排除;D 与材料无关,
排除。故选 B。
9. 伯里克利时期,雅典订立了向参与政治活动的的公民支付报酬的制度,而实际上越是贫困
的雅典人,参与民主管理越是积极。这会导致
A. 民主体制更加完善 B. 平等观念更加普及
C. 决策水平更加低下 D. 社会矛盾更加缓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实际上越是贫困的雅典人,参与民主管理越是积极”体现的是在雅典的直接民主
- 4 -
制下,雅典公民的政治素养无法保障,这会导致决策水平低下,C 正确;A 错在“完善”,排除;
B 错在“普及”,排除;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C。
10. 18 世纪,英国农业产出增长了大约 43%;到 1870 年,粮食产量比 1700 年高出 300%,而在
土地上劳作的农民数量只增长了 14%。这主要是因为
A. 化学肥料广泛运用 B. 人口出生率较低
C. 生产方式发生变革 D. 圈地运动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短短的一个世纪使粮食产量翻了三倍,结合材料时间和
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引发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C
正确;ABD 不可能在短时间使粮食产量增加这么多,排除。故选 C。
11. 如图是美国漫画家摩尔丁描绘苏联经济发展的作品。图中抱着孩子的农妇一面拉着犁一面
抱怨生活的痛苦,而她的丈夫一手扶犁,一手指着坦克车队说∶"可是我们能制造世界上最好
的坦克呀!"该作品
A. 表达了对美苏"冷战"的担忧 B. 揭示了苏联妇女地位的低微
C. 肯定了苏联军事工业的成就 D. 嘲讽了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苏联的军事工业十分发达,但是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因此该作品嘲讽
了苏联经济的畸形发展,D 正确;ABC 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D。
12. 1961~1963 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共邀请 26 位非洲总统和总理访问白宫,美国驻非洲的大
- 5 -
使馆从 1959 年的 6 个增加到了 30 多个,同非洲国家签订的条约和协定由 20 多个增加到近百
个。这主要是因为
A. 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 B.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C. 与欧共体争夺非洲市场 D. 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壮大
【答案】 D
【解析】
【详解】材料“1961~1963 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共邀请 26 位非洲总统和总理访问白宫”体现的
是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对第三世界的重视,也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D 正确;此时
的优势在美国,A 排除;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B 排除;C 与材料无关,
排除。故选 D。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标准统一的官方语言,被称为"雅言"或者"官话"。下表反映了历代官
话的变迁∶
西
周
官方语言以周天子所在地的河洛语为基础,融合古羌语之后形成西周雅言,随着周天子
分封天下,被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东
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成固定而成熟的官方用语。
秦
汉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
言”。
魏
晋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
话)。
隋
朝
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将其融合后形成了长安官音,也称秦音。
唐
宋
“洛语”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皆学习洛阳官话。
元 最初以蒙语为国语,后来汉语受到了蒙语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大都汉语”,元朝以
- 6 -
此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
明
以“中原之音”相对纯正的南京话作为官话。永乐帝迁都北京,“南京官话”随之北迁,
成为北京语言的基础。
清
最初以满语为国语,后“南京官话”和北京话融合并融入满族语音,形成了北京官话。
雍正年间设立正音馆,以此为官方用语。
材料二 1956 年 1 月,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成立。当年 2 月,国务院发出《关于
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普通话的标准。随后,推普工作在学校、军队以及广播、
出版、公共服务等行业广泛开展。国家还实施了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汉语方言的初步普查,举
办了普通话训练班、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普通话教学广播等,帮助各地群众学习普通话、
培养推普骨干。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要求,我国继续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
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大力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广普通话成为这一时
期的首要任务。1982 年,推广普通话写入《宪法》,在语言文字工作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话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措施的重大意义。
【答案】(1)特点∶依靠国家政治中心所在地区语言来制定;由政治中心向外推广、传播;
经历多次融合、变迁;受到民族融合和地域性移民的影响;民间大众的影响越来越大。
(2)意义∶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降低交际成本,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和国家经济建设;有
利于促进文化教育普及和国民素质提升;有利于提升信息化水平,并有助于中国语言文化的
传承和国际传播。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
成了金陵雅音(官话)”“最初以蒙语为国语,后来汉语受到了蒙语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大
都汉语’”可归纳出依靠国家政治中心所在地区语言来制定;从材料中的传播方向来看,由政治
中心向外推广、传播;从历代官话的变迁过程来看,经历多次融合、变迁;从历代官话的变
迁的影响因素来看,受到民族融合和地域性移民的影响、民间大众的影响越来越大。
- 7 -
(2)意义:根据材料“举办了普通话训练班、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普通话教学广播等,帮
助各地群众学习普通话、培养推普骨干”可归纳出有利于促进文化教育普及和国民素质提升;
根据材料“面对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要求,我国继续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和汉语
拼音方案”可归纳出有利于提升信息化水平,并有助于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国际传播;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还需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区域经济
文化交流和国家经济建设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西思维方式分野明显∶中国文化关心人在人间和宇宙的秩序,欧洲文化关心自
然;中国的心态是追求和谐于宇宙之中,欧洲的心态则是从对抗中求得胜利。从古至今,中
西文化有过不少纠缠和交流,这些基本的差异却不断涌现。面对变化时,这些差异影响了各
自响应变化的方式。两者交流时,这些差异也常常决定了难以避免的误解。可是,地球只有
一个,东与西,终究不能不在共存中彼此影响,彼此学习。现代的世界,终究不可分割,双
方终究还是必须从共存中一起发展出融合双方特色的人类共同的文明。
——摘自许伸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任意一个角度(或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中国文化关心人在人间和宇宙的秩序,欧洲文化关心自然。
示例二∶中国文化追求与宇宙的和谐,欧洲追求从对抗中取得胜利。
示例三∶东西文化需要交流融合,共同发展。
(结合史实予以论述即可。如有其他角度或观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赋分)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中国文化关心人在人间和宇宙的
秩序,欧洲文化关心自然;中国的心态是追求和谐于宇宙之中,欧洲的心态则是从对抗中求
得胜利”可知材料的重点是在论述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关于阐释可从出现区别的原因、发展的
不同方面及对后来社会转型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契丹人属于渔猎游牧民族,辽建立后,其版图既包括了北方广大的游牧渔猎区,
又有原渤海国和幽云十六州这些社会发展水平远高于契丹人的农耕地区。为了巩固统治和维
护契丹贵族的政治地位,除了在渤海和幽云十六州地区实行汉官制度外,辽朝统治者为保留
部族组织,在部族权责子孙中量材授官,继承氏族社会阶段的世选传统,在部族官员任用中
- 8 -
实行世选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浅谈辽代世选制度》
材料二 辽国的科举制度,有一个从权宜向定制发展的过程。会同初因急需选汉士为汉
官治汉地,故在幽蓟地区以科举选拔士人,保宁八年,"诏南京复礼部责院",正式建立了主
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圣宗统和六年,"诏开贡举",科举已成定制。太平十年,"诏来岁行
贡举法",制度已趋健全。统和二十七年是辽朝殿试的开端。是年,""御前引试刘二宜等三人
"。兴宗重熙五年……则是由皇帝亲自出题举行殿试。考试科目在圣宗时以词赋为正科,法律
为杂科。后则借鉴宋朝,"程文分两科,曰诗赋,曰经义,魁各分为"。
——摘编自《中国辽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辽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朝实行科举制度的意义。
【答案】(1)特点∶既保留传统,又注重学习、变革;因地制宜,蕃汉分治(在契丹权贵中
实行世选制,在汉族地区实行科举制)。
(2)意义∶为汉人和读书人提供了入仕之途,扩大了辽国的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对汉地的
统治;促进了辽国境内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汉文化和儒学在辽国境内的传播;促进了
民族交融。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除了在渤海和幽云十六州地区实行汉官制度外,辽朝统治者为
保留部族组织,在部族权责子孙中量材授官”可归纳出既保留传统,又注重学习、变革;根据
材料“在部族权责子孙中量材授官,继承氏族社会阶段的世选传统,在部族官员任用中实行世
选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可归纳出因地制宜,蕃汉分治。
(2)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实行科举制的意义需要从扩大统治基础、维护汉地统治、
促进辽国境内的文化教育发展、促进汉文化传播和民族融合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国家利益面临挑战的时候能不能应对,敢不敢出手,确实
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60 年前的中国,面对这样的历史考卷,敢于对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
说"不",交出了令后人骄傲和满意的答案。毛泽东在 1953 年 9 月总结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意义
时说的一句话是对这个答案最好的诠释∶"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
能战方能言和。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针锋相对,
寸土必争。和平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更不能靠任何人的恩赐。面对侵略者的威胁和挑战,
- 9 -
退缩、忍让只能助长其嚣张气焰,使其更加肆无忌惮。直面挑战,坚决回击,用胜利昭示我
们的决心和力量,才能挫败侵略者,赢得真正的和平。这是国际政治秩序的一个规律。正因
为抗美援朝遵循了这个规律,其影响才会经久不衰,持续至今。每当我们身处逆境或受到巨
大压力时便会发出来,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民众,都是如此。真正的精神遗产就应该
是这样的∶它能在你需要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出现,它已经注入到你的精神里面了,平时不用
去想,到时候就会奔涌出来。
——摘编自刘国新《抗美援朝的政治影响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进行抗美援朝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谈谈抗美援朝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答案】(1)主要原因∶为保障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阻挠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朝鲜的请求,朝中同为社会主
义国家。
(2)精神遗产;承受压力,应对挑战的心态;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气势;团结一心,敢于
胜利的胆识;全民族应战的大无畏精神等。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国家利益面临挑战的时候能不能应对”
可归纳出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保障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和朝中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中国进入抗美援朝的主要原因。
(2)遗产:结合朝鲜战争的过程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可知,关于精神遗产可从承受压力,应
对挑战的心态、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气势、团结一心,敢于胜利的胆识、全民族应战的大
无畏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章炳麟(1869~1936 年),原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他早年曾受改良思想的
影响,参与了维新变法的宣传活动。后来,他吸取了戊成变法失败的教训,逐渐走上了民主
革命的道路。他写了《客帝匡谬》一文,检查自己过去主张拥戴清帝的错误,在当时知识分
子中间产生很大影响。1903 年,他在上海《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针
对康有为的许多谬论进行驳斥。康有为认为,革命就要流血死人,章太炎指出要改变专制政
体,流血牺牲是不可避免的,革命和立宪都是如此。章太炎还针对康有为散布的中国人民"公
理未明,旧俗俱在",因而"不可行革命"的论点,指出∶"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
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并热情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章太炎的这篇文
- 10 -
章以极其犀利的笔墨,揭露和痛斥了清朝统治者的昏庸和保皇派奴颜婢膝的本质。清政府于
1903 年夏,查封《苏报》,逮捕章太炎,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苏报案"。
清政府想阻止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将方兴未艾的民主革命思潮扑灭下去。但是"苏报案"发
生后,激化了知识界和广大人民对清王朝的更大惯怒,进一步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 1902 年前后也相继出现。
——摘自郭亚飞、包黎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章炳麟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章炳麟的思想。
【答案】(1)背景∶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辛丑条约》签订后,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些知识
分子逐渐认识到,要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就必须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等。
(2)评价∶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本质,放弃了君主立宪的思想,由改良走向革命;大力宣传
民主革命思想,促进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了舆论上的准备。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他吸取了戊成变法失败的教训,逐渐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可归纳出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根据材料“激化了知识界和广大
人民对清王朝的更大惯怒,进一步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可归纳出一些知识分子逐渐认
识到,要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就必须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合当时的时代
背景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评价:结合上述分析的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对清政府本质的认识、促进民主革命
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了舆论上的准备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相关文档
- 2018-2019学年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2021-08-2630页
- 历史卷·2019届云南省玉溪市峨山一2021-08-2525页
- 云南省玉溪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教学2021-08-2512页
- 2017-2018学年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2021-08-2511页
-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第一中学2018-22021-08-2514页
- 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第二中学2018-22021-08-259页
- 历史卷·2018届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2021-08-258页
- 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第一中学2018-22021-08-259页
- 2018-2019学年云南省玉溪市一中高2021-08-2526页
- 历史卷·2019届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2021-08-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