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7.50 KB
  • 2021-08-26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分层作业(三) (限时 35 分钟) 1.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 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 ) A.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 B.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 C.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D.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C [题干中描述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该措施的实施妥善解决了王国问 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的是 C 项,A 项中的“分封制被废除”表述不符 合史实;B、D 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北宋初年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地方上财赋收入,除一小部分留作‘诸 州度支经费’外,要全部送至京师”。北宋政府的上述做法( ) A.进一步加剧了“冗官”局面 B.对消除地方上的分裂割据有着深远影响 C.有效地缓解了“冗费”现象 D.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制度特色 B [地方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收归中央的做法,削弱了地方上割据的物质基 础,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因此,B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 陷”。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 ) A.推行郡县制度 B.建立行省制度 C.简化行政层级 D.实行省官互迁 B [根据题干中“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 空当过大的缺陷’”的描述可知考查的是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元代在地方推行行 省制度,故选 B 项;郡县制度在元代以前就已推行,A 项错误;元代地方行政层 级相对前代更加复杂,C 项错误;“省官互迁”与解决“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 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问题无关,D 项错误。] 4.朝廷凡有军国大事,则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该“朝 廷”应该是( )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元朝 B [据材料“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封驳,尚书省受而行之”说明了中书省草 拟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这是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故选 B 项。] 5.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互不 统属,其目的是( ) A.削弱王国势力 B.强化节度使权力 C.加强君主专制 D.废除丞相制度 C [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是为了 分割宰相的权力,三者互不统属,其目的是集权于皇帝,以加强君主专制,故选 C 项;削弱王国势力、强化节度使权力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没有反映, 排除;材料只是分割相权,并没有废除丞相制度,排除 D 项。] 6.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 ) A.皇权逐渐削弱 B.相权逐渐加强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 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 央和地方的矛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大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 弱;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故选 D 项。] 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选官的标准也各有不同, 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 指的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世官制选官标准是血缘,故 A 项错误;察 举制选官标准是德行,故 B 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是门第,本质还是血缘, 故 C 项错误;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才能或文才,故 D 项错误。] 8.“唐朝那是个火热的年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 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途径是 ( ) A.世袭爵位 B.察举征召 C.科举考试 D.高官举荐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拓宽了平民 子弟通向社会上层的通道,故选 C 项;世袭制度为先秦官吏选拔制度,排除 A 项; 察举制度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排除 B 项;高官举荐不是唐代主要官吏选拔形式, 排除 D 项。]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 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 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 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 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 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答案] (1)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目 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互为补充,相互制约。 (2)特点:分化事权(或分割相权)。 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3)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 政事务。 (4)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0.下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作用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分封制度 C.增加财政收入 D.增强王国势力 A [观察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其作用是使王 国越分越小,无法与朝廷对抗,加强了中央集权,A 项正确;B 项与史实不符; 材料体现的是对封国的规定,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C 项错误;汉武帝的措施 削弱了王国势力,D 项错误。] 11.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 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防止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B [从题干材料中“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知,元代设置 行省是为了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有效地控制地方,B 项正确;A、C 两 项与材料无关,D 项中的“减少财政开支”与题意不符,故可排除。] 12.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唐初军国大事由三 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 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 ) A.内朝权力上升 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 C.决策权集中 D.行政效率提高 C [材料反映了汉唐时期不断削弱相权。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演变趋势之一是皇权加强,权力逐渐集中于皇帝手中。] 13.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谈道:“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 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的弊端,中国封建统 治者推行了( ) A.科举制 B.察举制 C.征召制 D.九品中正制 A [材料的意思是选官不是根据才能而是根据推举人的评定,这会使一些有 才能的人得不到及时的举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消除这一弊端,统治者推行 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 化素质。] 14.从汉到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分别隶属于汉郡。又 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 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上(宋太祖)……召赵普曰:“……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 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 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 形矣。 ——《元史》 (1)结合材料一,指出汉武帝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共同特点,并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其措施的相同意义。 (2)结合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基本特征。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1)问从手段方式的和平性回 答,相同意义从中央集权加强的角度回答。第(2)问,提取“无不领之”回答权力, 提取“无诸侯之权”回答地位。 [答案] (1)共同点:都采用比较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地力对中央的威胁。相同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2)特征: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