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5.50 KB
  • 2021-08-26 发布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第08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8 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年) (1)工业化建设:1957 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 基础。 (2)社会主义改造:从 1953 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 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1)中共召开八大: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2)曲折和失误:1958 年,由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中 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 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3)调整国民经济:1960 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国民经济的劫难——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 民经济建设,据估算,“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 5 000 亿元。 [思维点拨] 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其原因主要有: (1)群众运动性的经济建设模式,经济决策主观性强,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忽视客观 经济规律。 (2)过分强调公有化的程度,忽视了中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 (3)用政治统率经济,要求经济建设服务于阶级斗争。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确定党和国家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 (2)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 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7 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 (3)到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4.对外开放 (1)20 世纪 80 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2)1990 年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 (3)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 [思维点拨] 中国由走苏联道路到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格局及特点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2.对外开放“点、线、面、全、宽、多”的含义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 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 1992 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 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的两手战略,不仅“引进来”,而且“走出去”,既对 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5)“宽领域”是指我国开放的领域不仅涉及经济,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等领域以及 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 (6)“多层次”指不仅设立经济特区,而且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开放区,并 且不断地向内地延伸,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三、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教训 [构建体系] [核心梳理] 1.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从 20 世纪 50~70 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 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 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 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 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交通事业 ①2006 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 ②改革开放后,最终取消了对乘飞机的许多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通讯事业:2003 年第三季度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 位。 (4)大众传媒:1993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 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思维点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经济密切相关。命题者常通过与政治、经济相关的 材料设计问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的认识。在解此类题时,要紧紧抓住 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来进行分析说明。一般而言,解答材料型选择题时,抓住题干 材料的时间,回顾时代背景,然后采用排除法解答;若是材料解析题,可从政治制度、经济 体制、思想理论、生产力水平等角度来分析。 [例 1] (2012 年高考上海卷)下图中的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 ) A.加入人民公社 B.分得土地 C.承包土地 D.加入合作社 [解题思路] 从图中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可以判断反映的是 1950~1952 年的土地改革运动,此次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D 项出现在社会主义改造中; A 项出现在 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C 项出现在改革开放后。 [答案] B [例 2] (2012 年高考安徽卷)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 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 1979~1984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 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考查把历史材料置于历史背景 下准确分析和阐释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数据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准确分析。从数 据看,这期间农村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都远高于城镇,联系 1979~1984 年中国 经济政策的调整,可看出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影响。A 项不符合史实且无材料依据; C 项与材料无关;D 项误读材料,是迷惑项。 [答案] B [例 3] (2012 年高考江苏卷)1969 年 5 月 11 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 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 1979 年 12 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解题思路] 本题从我国政府对外债的认识入手考查国家政策的转变。从新中国成立后 的外交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说明我国在重视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同时,也注 意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贷款的史实,可以排除 A、 B 两项。从“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说明国家发展不是依靠“民间融资”和“政府贷款”,排 除 D 项。1969 年之后我国长期不向国内外借债,联系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 期,说明国家受“左”的思想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了思想,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 策,国家政策也随之作出了改变。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