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7 MB
  • 2021-08-26 发布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练习:作业16 大众传媒的变迁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作业(十六) 一、选择题 1.孙中山的秘书戴季陶说:“报纸为舆论之机关,言论为天赋之自 由,千百志士,洒如许热血,所欲得者,此其一也。”上述材料说明 ( ) A.戴季陶肯定了报纸的新闻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报纸的舆论作用,没有涉及报纸的新闻功能,故 A 项错误;“报纸为舆论之机关,言论为天赋之自由,千百志士,洒如 许热血,所欲得者,此其一也”体现了报纸通过宣传民主自由推动社 会进步,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清政府及其对报业的控制问 题,故 C、D 两项错误。 2.“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于发表政论性观点——一种朝廷严格禁止 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 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材料是要说明( ) A.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B.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 C.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D.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来看,报刊业的发展“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 平”开始于发表政论性观点,这与社会政治变革运动的推动有关,故 C 项符合题意。 3.(2017·江苏盐城期末)某报宣称:“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 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沪电谣传‘京陷帝崩’,港粤各报相率 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 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这体现 近代报刊的作用( ) A.控制政府 B.制造舆论 C.推广科技 D.刊登广告 答案 B 解析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 沪电谣传‘京陷帝崩’,港粤各报相率登载……使广东省城,得以不 流血而获光复者”体现了近代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与控制政府、推 广科技和刊登广告无关,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4.(2017·广东惠州模拟)1896 年 8 月 10 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 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以下对材料理解 正确的是( ) A.“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 B.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 C.“西洋影戏”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D.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 答案 B 解析 A、D 两项太绝对化;当时电影属于无声电影,C 项不符合史 实。 5.1909 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 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 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 的是( ) A.电影 B.电视 C.报纸 D.广播 答案 A 解析 从题干中描述的“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 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内容,可确定这种媒体为视频媒体(A、B 两项 皆符合);但从时间上看(1909 年),当时电视技术还没发明,故选 A 项。 6.观察以下两幅图片,对此表述不恰当的是( ) A.读报和看电影成为人们生活的内容 B.电影广告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C.妇女地位空前提高 D.女子穿旗袍成为一种时尚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一中《申报》刊登的电影广告可以判断 A、B 两项是正确 的,图片二中电影明星阮玲玉身穿旗袍可以判断 D 项也是正确的。C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选 C 项。 7.(2017·南京江宁区学测模拟)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无 声电影首映成功,它就是( )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传播媒介的更新。结合所学可知:1905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无声电影为《定军山》。故选 B 项。 8.我国电影界泰斗周传基教授认为,电影的“本体是由媒材决定 的”,电影的媒材是“自动化的纪录机器”,因此电影的本体是由这 种“机器”提供的“光波和声波这两个元素所形成的声画系统以及 由声画所体现的时间与空间所形成的时空系统”。下列影片符合上述 观点的是( )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此时影片应该是有声电影,中国拍摄的第一 部电影《定军山》,是无声电影,故 A 项错误;《一个国家的诞生》 是美国人拍摄的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电影,拍摄时间为 20 世 纪初,也是无声电影,故 B 项错误;1931 年中国拍摄的《歌女红牡 丹》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故 C 项正确;卓别林是默片时 代最负盛名的电影艺术家,故 D 项错误。 9.“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一点 廉价美!”材料突出反映了“第四媒介”具有( ) A.传播信息的功能 B.学习、办公的功能 C.娱乐的功能 D.生产、生活的功能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互联网的购物功能,D 项与之联系最密切。 10.(2017·唐山一模)“屌丝、逆袭、淘宝、秒杀、吐槽、卖萌……” 这些名词的出现,说明了( ) A.信息时代言论自由 B.网络影响社会生活 C.汉语词汇亟待规范 D.民主思想迅速扩展 答案 B 解析 考查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时代。题中没有体现 出言论的自由与受限,故 A 项错误;题目中这些名词都是流行于网 络,体现了网络对生活的影响,故 B 项正确;网络用语是网络上流 行的非正式语言,不是汉语词汇的问题,故 C 项错误;民主思想的 扩展在题中无法体现,故 D 项错误。 11.“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zuo nodie”等网络热词作 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 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中“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 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表明人们在 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故选 D 项。 12.用 QQ 聊天、用 Email 发邮件、用 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 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 )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C 解析 网络聊天、网络日志等都体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 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A、B、D 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都不符合 要求。 二、非选择题 13.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 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示出的部分图片。读图并回答问 题: (1)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 称。 (2)请你为这次展览拟订一个标题 (3)为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获 取相关资料? 答案 (1)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 (2)例: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变迁图片展;图说中国大众传媒史等。 (3)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参观博物馆,走访调查等。 解析 第(1)问由图片可以直接作答。第(2)问言之有理即可,但要突 出图片展览的特点。第(3)问依据平时查阅资料的方式概括出来即可。 14.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中起了无可 替代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 年)在汉口出版之 《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 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 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 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 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 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 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 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 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 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 ——梁启超《时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 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 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 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答案 (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 人自办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以办报的方式来救亡图存 (办报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 响。 原因: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的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外情影 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 (2)义务: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引导舆论。 (3)作用: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 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解析 (1)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解读,前期报纸的兴办集中 在上海、汉口、香港、广州等大城市。“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 心颇盛”体现甲午战后瓜分在即,救亡图存,宣传维新变法。“一时 报纸,兴也勃焉”在社会上产生巨大震动。原因需从 19 世纪中后期 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等角度分析得出。(2)由材 料二归纳即可得出答案。(3)由材料“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 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 命主义,如日中天”抓住关键词:“宣传”“劝告”“革命主义”。 综合以上解答,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起到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