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5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条件
(1) 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2) 的力量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
(3) 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控制能力的加强。
(4)土地改革后,政府倡导 运动,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这就为国家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 依据: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制定的时间:1953年6月。
(2)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 、对 和对资本主义 的社会主义改造。
(3)实质: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
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形式和必由之路:国家采取了 、 、 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②实行的政策: 。
(2)对农业的改造:
形式:国家创造了从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 的过渡形式。
(3)对手工业的改造:
形式:国家通过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三种由低到高的合作形式,引导其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
4.改造的完成及其重大意义
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改造中出现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改造工作过于急躁和粗糙,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给社会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 曲折发展的十年
1.初步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①内容:《论十大关系》在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
②意义:这个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有益的探索
(1)中共八大的召开:
①时间: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 召开。
②主要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八字方针的提出: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
整、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5
3.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
(1)失误出现的原因:
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
② 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思想的指导。
(2)表现: 1958年“ ”运动、 。
(3)失误的实质和影响:“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 ”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4.1956—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1)先后建成了 、 两大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新修铁路8 000公里,全国除 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中,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一片混乱,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文革中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1)周恩来的整顿:针对 思潮对经济的破坏,指示国务院提出整顿企业的措施,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农村,重申必须坚持 原则。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
(2)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①1975年1月,全国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重申,在20世纪内实现农、工、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定了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会后, 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
②全面整顿: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的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
③结果:国民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和倒退的局面,开始了 和发展。但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刚出现的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3.文革对中国的危害
(1)“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 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 工作重点的转移
1.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 召开。
2.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了 、 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 ,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设,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5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 、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4) 做出实行 的伟大决策。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 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的 历史性转变。
(2)这次会议开辟了建设 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必要性:原有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
(2)过程:
①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空前的大丰收。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 。
②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 ”。
③1980年9月的中共中央文件,首次突破资本主义的观念。
④在中共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 迅速推广,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3)意义:
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 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任务: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3)意义:中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由此展开,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
(4)实施:根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按照政企分开、 和 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改革也迅速推进。
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经济特区的设立
(1)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设立 开始的。
(2)过程:
①1979年7月,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的自主权。
②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 、 、 和福建的 设立经济特区。
③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 为经济特区。
(3)意义: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 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1984年5月,中央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4个 城市,在这些城市实行扩大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 ,加快放宽利用 、引进技术的步伐。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力。
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从1985年起,中央相继在 、 、 和开辟经济开放区。
(2)1990年4月,中央做出开发开放 的决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5
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 、 、 的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
一、1.北京2.(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生产力(3)政企不分
(4)改革开放3.(1)经济建设 对外开放(2)中国特色
二、1.(2)包产到组 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责任制(3)经济体制2.(2)增强企业活力
(4)所有权经营权
三、1.(1)经济特区(2)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海南岛(3)窗口2.沿海港口 开发区 外资3.(1)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 环渤海地区(2)上海浦东地区4.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 历史性的跨越
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概况:
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途中发表重要谈话。谈话的内容:①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 。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步,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⑤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3)意义: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1)召开: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主要内容:
①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②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体制。③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 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决定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 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 为主体、 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制度。
(3)决定的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此后,一大批国有企业开始进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2.中共十五大的召开及论断提出的伟大意义
(1)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
①确立 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②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和 等问题提出新论断。
(3)论断提出的伟大意义:
这些论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中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的世纪。
5
答案
一、1.(2)生产力 综合国力 生活水平 解放生产力 共同富裕2.(2)市场经济
(3)十四大
二、1.(2)宏观调控 公有制 多种经济 现代企业
2.(2)邓小平理论 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实现形式
5
相关文档
- 2020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2021-08-272页
- 2020版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2021-08-272页
-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三 走向社会主义2021-08-276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8单元第25课 两极2021-08-277页
- 【历史】河南省周口市扶沟高中20202021-08-2711页
- 历史(选修)卷·2019届江苏省无锡市普2021-08-277页
- 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百家争鸣”和2021-08-273页
- 2020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训练5 新人2021-08-275页
-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2021-08-278页
- 2020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2021-08-27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