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 MB
  • 2021-08-27 发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阶段一古代的中国与西方世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步步高】(浙江专用)2017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阶段一 古代的中 国与西方世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考情 专题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备考指导 必考 加试 古代 中国 的政 治制 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 c 1.已考角度 (1)(2016·10 月新高考·T1) 郡县制、分封制 (2)(2016·4 月新高考·T1)鲁 国位置 (3)(2015·10 月新高考·T1)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4)(2015·10 月新高考·T26) 分封制下历史典故的真伪分 辨 (5)(2016·4 月新高考·T3)秦 “五尺道”的位置 (6)(2015·10 月 新 高 考·T31(1))明朝加强中央集 权的措施 (7)(2015·10 月 新 高 考·T33(2))对科举制的认识 加试 2.预测角度 (1)宗法制、分封制的概念、 特点及影响 (2)秦汉政治制度创新的表现 及前后继承 (3)唐、宋、元、明、清加强 皇权的措施及影响,汉至明清 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4)古代监察与选官制度的概 念、选官标准的变化及产生的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 (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b b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2)唐朝三省六部制 (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4)元朝行省制度 (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 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6)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7)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 与科举制 b b b b d c d 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 (2)清朝军机处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清朝的边疆政策 b c c c 影响 考点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 1.分封制 (1)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扩大疆域,稳定统治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 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权利),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义务)。 (3)分封对象:王族(姬姓贵族,是分封的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4)作用及影响 ①积极作用: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扩大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 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②影响:西周后期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 2.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点(内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原则)。 ②大宗与小宗形成相对关系。 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等级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影响 ①(对当时)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持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以后)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现在的日常 生活和观念中(尊祖敬宗、宗庙祠堂、族谱)。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史实:祭祀活动和占卜制)。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1.多角度认识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封地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居富庶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与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 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三大视角审视宗法制的社会价值 (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 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 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 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1.(2016·4 月浙江选考)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观察下图,鲁国位 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B 解析 此题要求在地图上确定西周时期鲁国的位置。山东又称“齐鲁之邦”,故鲁国在山东。 齐国居山东东部,鲁国以曲阜为都城,位于鲁中地区。审题时注意图例与序号位置。①的位 置是齐国,②的位置是鲁国。故 B 项正确。 答题感悟 要注意加强对历史“时空意识”的养成。此被列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2.(2015·10 月浙江选考)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 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信息“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可知,周王和诸侯之间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这是分封制的特点。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保证了分封制 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故 A 项符合题意。 答题感悟 分封制形成中央与地方相对松散的隶属关系,宗法制则理顺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 秩序。两者都注重血缘关系,相辅相成,共同构筑我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关于宗法制概 念的理解及对后世的影响往往成为考试命题的方向。 3.(2015·浙江学考)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 A.分封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 A 解析 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区划,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管理体制,察举制是汉代的官员选拔 制度。题干中的地图反映了西周时期分封诸侯国的情形,故选 A 项。 4.(2016·台州学考交流)下图是西周重要封国位置图,从中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 西周分封示意图 A.西周的统治覆盖长江流域 B.西周封国主要是同姓封国 C.西周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 D.西周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中封国的地理位置可知,其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故 A 项错误;根据图中同姓 封国和异姓封国的数量可以看出,西周的封国主要是同姓封国,故 B 项正确;图片不能直接 反映西周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故 C 项错误;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故 D 项错误。 答题感悟 分封制对后世的地方行政管理、行政区划都有深远的影响。掌握分封制的影响需 要从具体时代和历史角度进行思考,既要看到对西周王朝的影响,也要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 度分析这一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5.(2016·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西周、春秋时代,贵族和国人都被集体安葬于公共墓地。 按礼,除了凶死者外,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这种族墓制度源于( ) A.分封制 B.礼乐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答案 C 解析 分封制与材料无关,故 A 项错误;虽然本题中出现了“按礼,除了凶死者外,所有族 人都应葬于族墓”,但礼乐制度并非本题的主旨所在,故 B 项错误;“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 墓”体现了宗法制注重血缘关系,故 C 项正确;世袭制与本题无关,故 D 项错误。 考点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的统一——(b) 1.统一六国 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 2.拓展疆域 1 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 和“直道”。 2 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 管理。 3“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 命官吏。 3.统一的影响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 (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 1.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官僚政治) (1)建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 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 负责地方治安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3)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地方官员分工明确。 (4)影响: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 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并为后世历代所沿用。 2.关于郡县制的三种认识误区 (1)郡与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和发展。 (3)秦亡是因为秦朝的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3.皇帝制度的建立 (1)建立: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实质是君主专制)。 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中央官制的最大特点是以皇权为核心,专制独裁,行政运行中,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 其职,部分官职专为皇家设置,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2)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百官由皇帝任免,官僚政治取代了 贵族政治。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 善。 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 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④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消极影响: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3.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进行划分 继任制度 诸侯爵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 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于中央 1.(2016·10 月浙江选考)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 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官制 答案 C 解析 “秦汉制度”是本题的题眼所在,分封制、宗法制、世官制均为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郡县与封国同时并存于汉代,故选 C。 2.(2016·4 月浙江选考)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 “五尺道”位于今天的( )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 B.闽南、两广一带 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 D.宁夏、陕西一带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秦朝的“五尺道”位置,主要考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审题 的关键在于对“西南夷”的理解。“西南夷”指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指云、 贵、川一带,故 A 项为正确选项。 答题感悟 要加强对历史空间概念的掌握。 3.(2016·宁波学考交流)某学者认为:“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暂,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 久的印记。”“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制 B.宗法制 C.郡国并行制 D.察举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暂,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说明秦的统 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历代所沿 用,影响深远,A 项符合题意。 答题感悟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 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关于皇帝制度、中央集权 制度的内涵及影响是考试考查的方向之一。 4.公元前 127 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 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 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 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 答案 C 解析 王国的自主权是在西汉初年就取得的,“推恩令”本身并没有直接扩大王国的自主权, 故 A 项错误;“推恩令”的实质就是分封制,故 B 项错误;通过“推恩令”这一做法,中央 政府不断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 C 项正确;“推恩令”是在和平的方 式下逐渐地削弱王国,而不是直接“解除”王国的物质基础,故 D 项错误。 5.(2016·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二联)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最准 确的是( ) 图一 图二 A.分封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C.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得以加强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两图时间界定为西周与秦朝,图一中诸侯国林立,体现了分封制,而图二体现秦 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故 A 项错误;从图中不能看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 过程漫长,故 B 项错误;从图中无法看出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 C 项错误。只 有 D 项正确。 考点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 1.设置:汉武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 13 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 地方高官和诸侯王。其职责是监察地方政治。 2.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演变:东汉后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b) 1.机构与职能: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最高长官都 是宰相。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 3.影响: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 有利于科学决策,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僚制度的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微点拨 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体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以加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 的成熟。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 1.行政权:设中书门下(政事堂)掌管,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 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2.军事权: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3.财政权: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b) 1.设置 (1)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 央的节制,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2)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 区(宣政院是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 2.意义 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 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是中国行省制的 开端,影响深远。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d) 史实 特点 趋势 (1)秦朝:三公九卿制 (2)唐朝:三省六部制 (3)宋朝:二府三司制 (4)明朝:①明太祖废丞相, 权分六部 ②明成祖设内阁 (5)清朝:雍正设军机处(君主 专制达到顶峰) (1)相权逐渐被分散削弱 (2)皇权逐渐增强 (3)分权制约是主要形式 (4)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 皇权的随意性 (5)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 穿始终 专制皇权日益强化,相权 日益被分散直至丞相制度 被废除 六、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 史实 特点 趋势 (1)秦朝:郡县制 (2)汉朝:①郡国并行制 ②设刺史 (3)唐朝:道、州、县 (4)宋朝:路、州、县 (5)元朝:行省制 (1)地方行政体制日益完善 (2)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严密 (3)地方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4)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 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权力 不断削弱 七、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加试 ——(c) 1.演变 朝代 机构或官员 职能 秦朝 中央:御史大夫 负责监察系统 地方:郡监御史 掌管监察 汉朝 中央:御史大夫 其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 察机构 地方:十三州部刺史 监察地方政治 唐朝 御史台 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北宋 提点刑狱司 专职监察刑狱 元朝 御史台 人命重案送御史台,御史可以纠 举官吏 2.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法,防止贪污腐败。 (2)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并不代表社会履行 职责;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八、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 加试 ——(d) 1.世官制:先秦时期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制度。 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并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1)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高官向中央举荐有德行和才能的人(贤良)做官。 (2)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中正”(推荐者)依据德才(实际是门第) 对当地人物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3)特点:从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程序都体现出封闭性;形式上以官取士,百姓不得参 与,无法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3.科举制:考试选官的制度 (1)背景:门阀士族衰弱;庶族地主崛起。 (2)发展历程:隋朝创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 (3)评价:(科举制是读书、考试、选官三位一体) 积极性:突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中央掌握了 选官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科举制实际 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统治者控制的制度。 微点拨 图表记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条件与特点 (1)条件 ①经济因素: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②政治因素: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客观因素:抵御游牧民族的南下、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等,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把 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④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2)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③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④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2.历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特点与影响 (1)演变 ①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立通判监督知州等。 ②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③加强监察制度,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④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⑤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2)特点 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 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 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3)影响 ①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 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②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 1.(2016·浙江高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 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 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答案 B 解析 东周时期,诸侯国实力增强,在地方上有很大的权力,不听从周天子的指挥,而元代 行省隶属于中央,是中央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故 A 项错误;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另设政事 堂作为宰相议事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化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凌驾于三省之上, 宋代在三省之外,另设“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负责处理政务,二者的地位 和职权相当,故 B 项正确;西汉的刺史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地方的官员,级别不高,而明代的 监察御史监察百官,巡视州县,故 C 项错误;宋代的提点刑狱司负责地方的司法审判事务, 明通政司负责传递公文,故 D 项错误。 答题感悟 熟知教材基础知识,把握主干知识演变脉络,仍是备考不可忽视的环节。 2.(加试题)(2016·浙江嘉兴联考)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 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 察举制( )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体现出察举制的积极作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的信息,故 B 项错误;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是科举制的特点,故 C 项错误;“起初, 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说明 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故 D 项正确。 3.(2015·7 月浙江学考)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 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该制度是( ) A.三省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可以 判断该制度是三省制,故 A 项正确;科举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 在地方实行的制度,故 C 项错误;内阁是明朝在中央设置的机构,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 错误。 4.(2016·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模拟考试)史载“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 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这一现象发生于(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C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宋朝的二府。 5.(2015·浙江文综)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答案 D 解析 汉代行政区划是郡县两级;唐、宋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两级制;元代行政区划以行省- 路-府或州-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由此判断元代顺宁府行政级别最低,故选 D。 考点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明朝内阁制的确立——(b) 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 2.目的: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3.职权(特点):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 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微点拨 秦朝设丞相,汉朝布衣相, 隋唐三丞相,宋朝限丞相, 元朝为独相,明朝废丞相。 秦朝设立的丞相一直是法定的中央官职,而明代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机关,只是皇 帝的内侍机构。 二、清朝军机处——(c) 1.设立的原因: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军事机密的泄露。 2.职能演变: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 机构。(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 3.特点(简、精、速、密) (1)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 (3)地处内廷,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4.作用: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同时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 1.积极作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 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与巩固统一等。 2.消极作用:易造成暴政、腐败,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中央集权导致地方的自主性 和能动性受到压抑;束缚了人们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后 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 微点拨 君主专制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 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 四、清朝的边疆政策 加试 ——(c) 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 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2.措施 (1)设理藩院:由管理蒙古扩大到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等事务。 (2)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3)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和巩固了边疆统治,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1.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 皇帝 措施 原因或目的 明太祖 废丞相 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设置殿阁大学士 政务繁多 明成祖 设置内阁 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明宣宗 大学士取得票拟权 - 康熙 设南书房 替皇帝起草谕旨,扩大皇帝权力 雍正 设军机处 使皇权高度集中 乾隆 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 - 2.丞相与内阁的比较 丞相 内阁 权力来源 丞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中央一级决策者 以侍从咨询为主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多元呈现(东西方对比) (1)明清 ①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并走向顶峰;封建制度腐朽。 ②政策:闭关锁国;重农抑商。 ③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④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到文字狱;宋明理学到活跃的儒学思想。 ⑤科技:由宋元前领先世界到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 (2)西方 ①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②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 ③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科技:牛顿经典力学形成,近代科技发展。 1.(2015·6 月浙江学考)史学家赵翼在记述专制时代晚期某中央机构的设立时说:“雍正年 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 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一机构后称( ) A.兵部 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 答案 D 解析 雍正年间“始设”是题眼所在,隐含特定的时空知识。兵部继承于前朝,枢密院源于 宋代,内阁源于明代,均与“始设”不符,由此排除 A、B、C 三项。 答题感悟 阶段特征、知识的时空定位,准确的识记能力仍是备考不可忽视的素养。 2.(2013·浙江学考)“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 院……事皆朝廷总之。”上述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 D 解析 根据“罢丞相……朝廷总之”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初废除丞相制度。 3.(2013·江苏学考)《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 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 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了宰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 直接目的是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强化君主专制。 4.(加试题)(2016·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调研)以下关于古代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说法正确的 是( ) A.秦在岭南置郡标志着该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 B.唐朝的道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 C.宣政院是加强对西藏、新疆、青海地区管辖的中央官署 D.理藩院是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地位相当于宰相 答案 A 解析 秦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与史实相符,故 A 项正确;唐代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不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 设置”,故 B 项错误;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没有“新疆”,故 C 项错误; 地位相当于六部而非宰相,故 D 项错误。 5.(2016·浙江名校学业水平交流)下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中央集权的完善 B.中央机构的精简 C.行政效率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强化 答案 D 解析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与图中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无关,故 A 项错误;从中 央机构的改革中看不出是否进行了中央机构的精简,故 B 项错误;行政效率的提高只是官制 改革的作用之一,并非中央官制改革的根本性问题,故 C 项错误;从秦到明清的中央官制变 化,明显呈现出相权不断被分割、直至被废除的过程,反映出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故 D 项 正确。 专题综合——时空线索归纳 线索 1 中央政治体制沿革 时代 知识定位 先秦 (萌芽)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 承制,“家国一体”,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 秦朝 (创立)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 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西汉 (发展)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 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执行具体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 独尊 宋朝 (加强)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 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元朝 (加强)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明朝 (强化)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 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 (强化)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 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规律总结 (1)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2)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3)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 的统治网络。 (5)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在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 度与政策的依据。 线索 2 从“天下共主”到高度中央集权 时代 知识定位 周代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 封制崩溃 秦朝 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 “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 权收归中央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规律总结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 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 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线索 3 选官制度的沿变 时代 知识定位 夏、商、西周 世官制 (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战国、秦朝 和汉初 军功爵制 (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 制 (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两汉 察举制 (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 央掌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 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魏晋 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 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2)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 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隋、唐、 宋、明、清 科举制 (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水平;选 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 央集权 重点深化 科举制的影响 (1)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 大了统治基础。 (2)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 思想。 (3)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 原因。 (4)价值观上,有利于士人群体形成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线索 4 君主专制强化的五种方式 (1)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直至被消灭。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①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②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 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 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 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 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 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 锦衣卫等。 综合训练 (加试题)(2016·镇海学业水平交流)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 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 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家至德溥大,宇内万里,立置郡县。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 ——《汉书·朱博传》 材料二 (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 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 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 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 密告。——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汉、明两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 (2)明朝监督制度的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案 (1)内容:汉朝: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派遣刺史监察郡国。 明朝:设六科给事中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监察官员可风闻奏事;设厂卫等特 别机构监督官员。 (2)特征: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腐朽没落)。 专题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学考部分 1.(2016·衢州学业水平交流)《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 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 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答案 C 解析 周朝分封同姓亲族以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土地和人口是分封的主要内容。 2.(2016·丽水学业水平交流)《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答案 A 解析 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反映了当时出现 按军功授爵的现象,出现“郡、县”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B 选项出现于秦朝,排除;C 选项 材料没有涉及;D 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郡、县”的出现说明国家政权日益趋向严密。 3.(2016·金华十校高三模拟考试)王国维认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里言之,则 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新制度”包括( ) ①王位世袭制 ②礼乐制度 ③分封制 ④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西周实行的“新制度”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因此应该选 B。 4.(2016·金华学业水平调研)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 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 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答案 C 解析 本题关键是“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说明正确选项应 是秦始皇时代具有并开始的;秦始皇时实行暴政,故不能说“民生改善”,故 A 项错误;秦 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故 B 项错误;中国历史上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汉代,故 D 项错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 C 项正确。 5.(2016·鲁迅中学学业水平检测)秦汉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 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 ) 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形成 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 答案 B 解析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隋唐的科举制,故 A 项错误;秦汉时期,郡县制普遍推行,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取代奴隶社会的世袭,标志着贵族血缘政治基本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 B 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故 C 项错误;“工 商食官”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故 D 项错误。 6.(2016·浙江名校学业水平交流)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 而吏畏于上……有叛国而无叛郡……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 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西周、秦朝、西汉 B.战国、秦朝、西汉 C.秦朝、西汉、三国 D.秦朝、西汉、唐朝 答案 D 解析 秦朝实行暴政,因此“有叛人”,但在郡县制下,地方官吏直接听命于皇帝,因此“无 叛吏”;西汉初年地方实行郡国并存制,王国实力壮大后反叛中央,因此“有叛国”,但地 方郡县受中央垂直控制,因此“无叛郡”;唐朝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州受到中央控制, 因此“无叛州”,但藩镇将领实力壮大后反叛中央,因此“有叛将”,这些现象对应的朝代 分别是秦朝、西汉、唐朝,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7.(2016·杭州学业水平交流)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 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 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答案 B 解析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反映的是相权对皇帝 专制统治的制约。故答案选 B。 8.(2016·浙江名校学业水平交流)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 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答案 B 解析 A 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 A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 决策、审议权,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有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 范化,故 B 项正确;C 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 C 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 相权,加强皇权,故 D 项表述错误。 9.(2016·浙江名校学业水平交流)对中央权力部门进行改革,让权力相互制约在阳光下运行, 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下列我国历史上的政治现象与上述文明发展主流趋势不一致 的是( ) A.秦代三公九卿明确了权力部门的分工 B.唐代三省六部使相权被分散削弱 C.宋代“二府三司”使各权力部门相互制约 D.元代行省制度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 D 解析 “中央机构改革”是材料论述的中心,而行省是地方行政区划方面的内容,与材料信 息存在冲突,故选 D。 10.(2016·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模拟考试)明太祖朱元璋曾对侍从说: “朕自即位以来,尝 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 ( ) A.军机处的设立 B.宰相制度被废 C.内阁地位不高 D.明朝政治黑暗 答案 B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废除了宰相制度。 11.(2016·浙江名校学业水平交流)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 朝代是( ) ◆中国近代版图基本确定 ◆它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新变化 ◆大规模实现了改土归流,强化了中央政府统治 ◆苏州拥有“十万烟火”、汉口“人烟数十里,贾胡数千家” A.清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 A 解析 人民版必修一指出,清朝康乾时期,近代中国的版图基础确定。表中四项分别反映了 清朝前期的疆域、君权专制的强化、边疆治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12.(2016·嘉兴学业水平交流)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 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 A 解析 本题的要领在于把握中国古代秦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发展变革的总体趋势是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专制主义主要针对中央政府的决策方式而言,即皇权的强化,主要表 现为中央官制的变革,A 正确。 加试部分 13.(加试题)(2016·镇海学业水平加餐练)中国古代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留下 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丰富而成熟,体现着古人从政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 的执政者对治国方略的判断取舍。我国古代较好体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选官制度是( ) A.世袭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察举制 答案 D 解析 三省六部制与选官制度无关,可排除 C 项,世袭制、科举制、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分别 是血缘亲疏、才学、孝廉品德,故察举制与“官德”要求一致,答案为 D。 14.(加试题)(2016·慈溪学业水平交流)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 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据此可知,中 国古代( ) 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 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 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 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 答案 C 解析 中国古代国家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 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劝谏”是古代的一种监察制度,结合材料 中“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和所学知识可分析出 C 项答案正确。 15.(加试题)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 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 反矣。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 A.商品经济发达 B.宗法制的崩溃 C.科举制的实行 D.士庶之分严格 答案 C 解析 “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反映出当时庶族地位的上升。商品经济 的发达与庶族地位的上升无关,故 A 项错误;五代时期仍然有士族官员修家谱,宗法制并没 有崩溃,故 B 项错误;庶族可以通过科举制度,跻身统治阶层,提高社会地位,故 C 项正确; 士族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表明士庶之分不再严格,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加试题)(2016·桐乡学业水平交流)唐代的中央官制成熟完善,宋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图二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 图一 唐代中央政制和架构 图二 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 材料二 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用(州县)设立 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 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 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 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 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 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 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日]竺沙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 (1)根据材料一、二,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二和材料二,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代中央集权制如何导致“君主独裁体制”形成的? 答案 (1)特点:宋代宰相只是众多高级官员中的一位,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行政权被分割, 丧失了军事和财政的权力,处处受其他部门掣肘。 (2)影响:扩大了决策部门及决策者的数目,达到互相制衡,加强了皇权;导致君主专制独裁 体制形式的形成;既能集思广益,却又降低了行政效率;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目大增,导 致国家财政支出增加;宰相处理的民政经常涉及军事和财政问题,如果宰相与枢密使、三司 使未能有效地沟通和合作,政策便难以施行。 (3)导致:中央常设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由于掌管各种政务的官员职级相同,部门之间如有 冲突或合作,需要君主介入和仲裁,这就抬高了君主在日常决策上的地位。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来看,宋代宰相与其他高级官员地位平等,材料二对宋代行政体制 进行了解释,宰相权力被分割。第(2)问,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第(3)问,从权 力机构运行机制上分析,众多平级机构分割了相权,也导致矛盾、分歧出现时各机构无决定 权,这就需要皇帝介入,皇帝掌握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 17.(加试题)(2016·宁波学考检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突 出特点,其体系之完备是世界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 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 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 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 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 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摘编自管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材料二 隋唐统一,将此制完全废除。……在汉代,此制已有流弊。地方长官选举不实,权 门请托,营私滥举,因而选举之后,不得不再加以政府一番考试检核。则何如径废长官察举 一手续,完全公开,由各地人民自量智能,自由呈报,径由政府考试录用?此为中国史上正 式由选举制转入考试制之由来。——钱穆《国史新论》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中“选举制”是指什么制度?依据材料指出汉代考试与隋唐考试的不同,并分析中 国由选举制转入考试制的原因。 答案 (1)变化趋势: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监察权独立行使。 本质问题:皇权不断强化。 (2)察举制。汉代是以选举为主而附带以考试,隋唐是完全由考试来代替选举。 原因:察举制存在官员举荐不力,贪污受贿,容易被世家大族所控制等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