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2.00 KB
- 2021-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十堰市2019年高三年级四月调研考试
文科综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与试卷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认为“人之性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
A. 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
B. 儒家民本思想得以发展
C. 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
D. 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目材料可知,孟子与荀子对于儒家君民关系思想是不同的,是各自对儒家民本思想不同的主张,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丰富,故B项正确。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题目没有涉及皇帝权力的来源,故A项错误。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尊君爱民”,没有主张君民平等,故C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
- 15 -
2.下表是《后汉书》中关于东汉时期田庄主的行为记述(部分)。据此可推知,当时
记述
出处
“世善农稼,好货殖”
《樊宏传》
“世以货殖著称”
《李通传》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仲长统传》
A. 土地兼并现象比较严重
B. 田庄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田庄经济形成完整体系
D. 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落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东汉田庄经济,材料“世善农稼,好货殖”“世以货殖著称”“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反映了东汉时期田庄主在农业、商业等方面的措施,尤其突出其对商业的重视,这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故A排除;材料信息也没有反映田庄经济形成完整体系,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好货殖、世以货殖著称、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3.唐代进士科举不仅依据试卷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据此可推知,通榜公荐法
A. 为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
B. 旨在增加下层读书人人仕渠道
C. 有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
- 15 -
D. 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反映了在科举制之外存在着通榜公荐法,这为推荐者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故A正确;通榜公荐法不一定推荐下层读书人,故B排除;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人才,没有统一客观和公正的依据,这不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故C排除;通榜公荐法与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无关,故D排除。
4.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A. 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B. 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C.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D. 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宋代包拯、明代况钟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可以看出民众对清官能吏的期盼,而明代有关包拯和况钟的话本则回应了民众的这种精神需求,显示出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的作用,故答案为D项。“三言”中的作品是小说,不是历史典籍,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话本小说只是诸多文学形式之一,不是明代主流文学形式,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5.康有为曾说,在此沉族破家、肝脑原野的危难关头,“与其分灭于外,惨为亡国之戮囚,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这反映出康有为
A. 积极策划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
B. 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C. 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束缚
D. 倡导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
【答案】C
- 15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康有为维新思想,材料“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反映了康有为主张通过付权于民来巩固清朝统治,说明他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束缚,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而是强调巩固清朝统治,故A排除;材料没有将其它制度与君主立宪制作比较,不能说明康有为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故B排除;“付权于民”并不等于分权政治体制,故D排除。
6.1906年7月,中国福兴汽水公司特别刊登声明:“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常用本公司汽水樽装水出卖,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故此特行出示声明。此后若再冒用本公司汽水樽者,本公司不能再为容忍,必须与彼等相见于法庭之上。”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 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
B. 民族企业面临外国企业压制
C. 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
D. 恶性竞争导致民族经济破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从侧面说明当时汽水在社会上销量较大,也从侧面说明当时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故A正确;“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并不能说明其就是外国企业,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故C排除;材料中的福兴汽水公司并没有破产,故D错误。
7.针对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订禁核条约,1964年中国核试验成功后,亚非国家和英、法的舆论普遍认为,联合国没有中国参加、禁核的努力没有中国的合作不可能起作用。据此可知,中国核试验的成功有助于
A. 中国在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
B. 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
C.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D. 实现两大阵营间的力量均势
【答案】B
【解析】
- 15 -
【详解】根据材料“联合国没有中国参加、禁核的努力没有中国的合作不可能起作用”可知,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有助于改善中国外部环境,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核试验的成功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尚未涉及中国在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两大阵营的信息,且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受到削弱,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格局的信息,无法推断出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且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故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联合国没有中国参加、禁核的努力没有中国的合作不可能起作用”,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新中国的科技成就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8.承包制深得企业拥护,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变得十分简单,仅是一个交租的关系,国企成为租赁工厂。据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到1986年底,预算内工业企业的承包比例已达78%,大中型企业已达80%。企业承包制
A. 明确了国企改革的方向
B.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拓展了市场经济的空间
D. 增加了私营工商业的比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包制的核心是增加企业的自主权,明显拓展了市场经济的空间,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明确体现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故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故排除B;题干涉及的是“国企”而不是私营工商业,排除D。
【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 ,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9.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人作为宇宙存在之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理性思考,(使)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这反映出古希腊
- 15 -
A. 忽视了道德的作用
B. 对白由的重视
C. 对理性主义的追求
D. 强调人的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人作为宇宙存在之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理性思考…自然区别开来”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知识作用,重视人作为宇宙存在的价值,故D项正确。材料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崇尚道德,故排除A。材料未体现对自由的重视,故排除B。理性主义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故排除C。
10.列宁说:“7月3日~4日的运动是用游行的方式促使苏维埃掌握政权的最后一次尝试。从那时起,也就是在苏维埃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实际上把政权交给了反革命。”这表明当时的俄国
A. 改变斗争的策略势在必行
B. 革命对象主要是妥协主义者
C. 武装起义的方针已经确定
D. 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开始具备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和平夺权的手段已经不能实现,所以改变斗争策略势在必行,故A正确。 材料看不出妥协主义者的信息,故排除B。 武装起义的方针政策是在7月流血事件以后,材料看不出来,故排除C。 材料不是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而是强调革命手段要改变,故排除D。
11.罗斯福新政期间,有人绘制了下边漫画(罗斯福总统带着国会护士给山姆大叔看病)。表明罗斯福新政
- 15 -
A. 挽救了美国的民主政体
B. 保障了经济的良好运行
C. 打破了三权分立体制
D. 期间行政权有所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图片可以总统是医生,国会是护士,总统权力大于国会,说明新政期间行政权有所扩大,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和作用,故排除AB;材料中能够看到总统此时权力大于国会,但是国会仍然可以制约总统,不能说打破了三权分立,故排除C。
12.1961~1971年,瑞典国民经济与社会福利开支增长速度的对比为1:1.37。同一时期,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丹麦的这一对比分别为l:1.28、1:1.41、1:1.96、1:2.02、1:2.17。据此判断,这一时期西欧
A. 贫富差距已逐渐缩小
B. 福利制度加重了政府负担
C. 国家干预的成效明显
D. 经济增长速度比较接近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欧洲各国国民经济低于与社会福利开支增长速度,社会福利开支加大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众的收入的变化,故排除A;材料中无法判断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故排除C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 15 -
本卷包括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枃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受控制人口迁移的城市化道路和忽略市场经济自发调节作用的影响,城市居民没有选择住宅的自由,政府的行政指令成为居住空间分布的源动力,城市居民以单位为中心的居住空间,主要不是由于经济地位或收入差距所导致的空间阶级分化尽管在单位居住空间内部还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级别”痕迹,但在整个城市的空间尺度上,只能形成众多“单位制”居住组团相互组合而成的混合居住模式。
在二战期间,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大力促进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买房者提供各种住房贷款与税费减免。20世纪40-60年代美国城市产生的中产阶级大規模人口“郊区化”运动。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心结及住房政策客观上加速了郊区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摘编自唐燕、賀静大混住、小聚居:《城市居住空间结枃设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国家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与二战后的美国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答案】(1)不同特征:古代西方城市,世俗皇权与教权鼎立,皇权受制于教权,所以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是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在古代中国,帝王集王权与神权为一身,世俗王权大于神权,导致王宫建筑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地位突出,城市建筑等级性的特点明显。
(2)差异:中国:社会居住空间分异不明显;居住区与工作区混杂。
美国:人口的郊区化,不同社会阶层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程度高。
- 15 -
原因: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主义平等意识形态的影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政府行政指令成为居住空间分布的源动力;政府管理方式或政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美国:家庭小汽车的普及与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心结等因素;联邦政府有关的住房政策和城市房价租金过高客观上促进人口的郊区化,从而加深了不同社会阶层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程度。
(3)主要因素:文明类型的不同;交通技术条件;人们思想观念变化;政府的经济政策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枃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结合所学从西方教权高于世俗权力的背景及中国皇权至上的背景进行特点阐述。
(2)一问根据材料二“政府的行政指令成为居住空间分布的源动力…以单位为中心的居住空间…不是由于经济地位或收入差距所导致的空间阶级分化…形成众多“单位制”居住组团相互组合而成的混合居住模式。”“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中产阶级大規模人口“郊区化”运动”进行概括即可,二问根据上述材料,中国结合所学可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意识、经济模式影响、政府管理方式进行分析;美国结合所学可从交通发展、社会心理、政府住房政策进行分析阐述。
(3)结合中美城市特点的比较,可从文明类型、交通发展、社会观念及政府政策进行分析阐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接待的西方记者就有168人,这些记者来自诸多著名新闻机构。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场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更多的国际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进驻重庆。世界各大通讯社、广播公司、报纸杂志都在重庆设有驻站机构。当时的重庆已成为西方媒体采访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最重要新闻来源。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他们逐渐改变了抗战初期的“中立”。他们的关注也引起了美国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一定程度影响着国际舆论。抗战中后期,随着敌后战场地位的凸显,西方媒体开始逐渐关注中国抗日敌后战场,大量记者深入抗日敌后根据地进行采访和报道。一方面,西方媒体客观报道在敌后根据地的见闻,向世界展示八路军、新四军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西方媒体详细报道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肯定敌后抗日力量的重要性。
——摘编自阚延华《二战时期西方媒体如何报道中国抗战》
- 15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西方媒体在中国抗战时期报道中国的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加以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报道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情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西方记者加大对中国和中共抗战的正面宣传。
现象:美国被卷入二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抗战寄予厚望。
评述:日本袭击珍珠港前,西方国家主要是对中国进行道义支持,持中立的态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西方媒体由舆论同情中国转变为直接支持,加大宣传中国抗战力度,介绍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等。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西方国家这一做法虽然主要目的是希望中国牵制日军,减轻美、英的压力,但是也向世界宣扬中国的抗战,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为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选定情节,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西方记者加大对中国和中共抗战的正面宣传。”,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后的历史现象,对此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西方对于中国战场态度的变化和目的进行具体阐述,要求史论结合,做到论从史出。
【点睛】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15 -
清朝前期,清政府借鉴了明朝的度量衡器制造制度,议准工部行宝源局制造铜砝子(标准砝码),各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中央颁发的标准器,由府、州、县逐级复制,校正合格印烙后方能颁发使用。近代以后,清朝在沿用传统旧制的同时,也与米制进行比较。1847年,中国与瑞典、挪威的《贸易章程》规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津关定式为标准。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清政府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务,中国海关大权旁落,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另设专款规定相互折合的办法,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清政府还向万国权度局(即国际计量局)定制了铂铱合金营造尺一支,库平砝码两个,作为营造尺库平两的最高基准,还定制了镍钢合金副原器以及精密检验仪器等。
——摘编自顾钦《度量衡的改革期——明清时期到近代米制推行》
(1)根据材料,说明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度量衡制度新变化的影响。
【答案】(1)新变化:借鉴西方近代度量衡标准;出现了新的度量衡体系(海关度量衡)。
(2)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现代化;客观上造成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中“近代以后,清朝在沿用传统旧制的同时,也与米制进行比较。1847年,中国与瑞典、挪威的《贸易章程》规定,瑞典、挪威等国各口岸领事馆所用度量衡均以粤津关定式为标准。……清政府还向万国权度局(即国际计量局)定制了铂铱合金营造尺一支,库平砝码两个,作为营造尺库平两的最高基准,还定制了镍钢合金副原器以及精密检验仪器等。”可以得出新变化是借鉴西方近代度量衡标准;从材料中“1858年《天津条约》订立之后,清政府请外国人帮助办理税务,中国海关大权旁落,各国海关衙门借口中国度量衡庞杂纷乱,另设专款规定相互折合的办法,从此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即所谓海关尺和关平秤。”可以得出新变化是出现了新的度量衡体系(海关度量衡)。
(2)本问答好的关键有二:其一,上一问“新变化”是前提;其二,基于“新变化”进行逻辑推理其影响是关键。一方面,借鉴西方近代度量衡标准,促进了近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丧失关税主权而出现了新的度量衡体系(海关度量衡),客观上造成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同时,结合高中历史所学知识可知,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点睛】本题可以得到的备考启示:考生应注意的问题关联。一些题型存在关联,存在“荣辱与共”的特点,前一问是后一问的前提和基础,后一问是前一问的逻辑拓展。例如,内容与特点,或者内容特点与原因影响,变化与因果等。本题中 “新变化”是前提;其二,基于“新变化”进行逻辑推理其影响是关键。
- 15 -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巴以冲突中,青少年自幼就目睹并经历了种种灾难和炮火,在其内心留下了深刻的阴影,滋生的仇恨成为“流淌于世代血液中的执念与恩仇”。因而,巴以冲突便形成了这样一种循环:
在国际社会各方力量的努力之下,巴以也经历过多次暂时性停战。多次停战后,又总会重新燃起战火。以色列凭借着自己的军事优势,接受停战大多时候并不是出于和解的目的,而是作为一种缓冲。同样,由于巴方内部的不调和,停战常常成为政客们为了达到目的而实行的一种手段。力量无法平衡的巴以,致使巴方在谈判中做出最大的领土退让后,依然无法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而以方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丰厚的资源,不愿意做出过多的让步和舍弃。
——摘编自张颖《奥斯陆协议签订以来巴以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以关系发展的困局及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巴以关系破局提供合理的建议。
【答案】(1)困局:双方陷入了安全困境的怪圈;间歇性停战无法实现和平。
原因:激烈巴以冲突在青少年心中滋生激进仇恨的情感;双方停战的目的不是和解,而是政客的手段;双方实力悬殊过大,加剧了和谈的艰难性;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
(2)建议:和谈协商、外交手段等非暴力方式是解决巴以冲突的最佳途径;充分发挥双方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利用好国际社会提供的各种平台,在曲折中谋求进步;双方必须认可对方的现实存在.以及对方执政政府的合法性;等等。
【解析】
【详解】(1)困局:从图片中可知双方陷入了安全困境的怪圈;从“在国际社会各方力量的努力之下,巴以也经历过多次暂时性停战”可知间歇性停战无法实现和平。
原因:从“
- 15 -
巴以冲突中,青少年自幼就目睹并经历了种种灾难和地火,在其内心留下了深刻的阴影,溢生的仇根成为流淌于世代血液中的执念与思仇”可知激烈的巴以冲突在青少年心中滋生激进仇恨的情感;从“接受停战大多时候并不是出于和解的目的”“ 停战常常成为政客们为了达到目的而实行的一种手段”可知双方停战的目的不是和解,而是政客的手段;从“力量无法平衡的巴以”可知双方实力悬殊过大,加剧了和谈的艰难性。
(2)建议:和谈协商、外交手段等非暴力方式是解决巴以冲突的最佳途径;充分发挥双方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利用好国际社会提供的各种平台,在曲折中谋求进步;双方必须认可对方的现实存在,以及对方执政政府的合法性。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者》
(1)根据材料,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答案】(1)思想:立足国情、实事求;自力更生、尊重人才;侧重发展国防科技。
背景:西方国家对华外交封锁:中苏关系交恶;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2)贡献:开创一条立足国情的国防科技事业发展道路;推动了新中国尖端武器的研发;推动了国家军事现代化。
【解析】
【详解】(1)思想,根据材料“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力更生为主”,即可从立足国情、自力更生、尊重人才、发展国防等方面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封锁、中苏交恶、经济曲折等方面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贡献,根据材料“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防科技事业、尖端武器研发、军事现代化等方面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 15 -
- 15 -
- 15 -
相关文档
-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十堰市高二下2021-08-2714页
- 湖北省十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2021-08-2722页
- 湖北省十堰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92021-08-2715页
- 【历史】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2021-08-2614页
-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2021-08-268页
- 【历史】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2021-08-2616页
-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2021-08-2610页
- 湖北省十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2021-08-257页
- 【历史】湖北省十堰市2020届高三元2021-08-2510页
- 湖北省十堰市2020年高三上学期元月2021-08-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