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7.50 KB
  • 2021-08-27 发布

2020高中历史 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 第05天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新人教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05天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2018年江苏卷)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 ‎【知识网络构建】‎ 9‎ ‎【重点知识解读】‎ 一、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项目 历史背景 表现 特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 ‎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第二次(辛亥革命以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变化 ‎——‎ 第三次(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丑陋的社会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焕然一新,受政治影响较大 第四次(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加深 二、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因素 9‎ ‎1.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使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2.政府政策的影响 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这些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主动发生变化。‎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4.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近代先进中国人努力发展近代工商业,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5.新中国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更是把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 三、比较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近代 现代 衣 穿西装、“断发易服”、中山装、百姓穿洋衣、洋袜增多 着装从灰蓝色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食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西式糖、烟、酒、饮料为百姓所接受 ‎1987年解决温饱问题,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注重吃好,政府还实施“菜篮子工程”‎ 住 西式住宅增加,官员和商人建造洋房 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政府还实施“安居工程”‎ 行 轮船 ‎(1)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 ‎(2)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局面 发展较快,但20世纪90年代,因其他交通工具的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铁路 ‎(1)19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诞生 ‎(2)辛亥革命前夕形成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1)铁路运营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2)机车制造有新突破 公路 ‎20世纪初出现汽车,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 建立密集的公路交通网 航空 冯如制造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开始 航线、航班不断增加,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四、大众传媒的变迁及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异同 ‎1.大众传媒的变迁 9‎ ‎(1)近代化的中文报刊始创于外国在华传教士。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创办近代报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报刊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2)广播影视是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中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于1926年正式开播。电影的产生较早。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中国的第一家电视台于1958年开播。之后,电视迅速发展。现在,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互联网自1994年在中国开通以来,迅速发展,现已分布于社会各个领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异同点 ‎(1)相同点 ‎①都具有信息传递的传媒作用。‎ ‎②都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不同点:现代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是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 ‎1.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D.中国近代发辫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2.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下列对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女性理想的爱人 忠实的爱情 健全的体魄 革命的精神 不慕虚荣和时尚 丰富的学识 人格高尚 节俭的习惯 百分比 ‎66%‎ ‎50%‎ ‎33%‎ ‎50%‎ ‎100%‎ ‎66%‎ ‎50%‎ 爱情忠诚 健美的体格 性情温和 9‎ 男性理想的爱人 无攀登虚荣习气 相当的学识 文学艺术修养 自立的技能 百分比 ‎62.5%‎ ‎75%‎ ‎75%‎ ‎62.5%‎ ‎75%‎ ‎50%‎ ‎62.5%‎ A.男女择偶标准都有对爱情忠诚,说明婚姻自由成为主流 B.男女双方都要求爱人身体强健,反映了战争年代特定的审美观 C.男性对爱人普遍要求无攀登虚荣习气,说明当时坚守质朴的优良传统 D.革命精神被列入择偶标准,反映了知识青年的革命激情 ‎3.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数据的变化表明上海 A.近代交通工具普及 B.城市交通进步显著 C.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4.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的报纸多达1786种,其中小报就有1266种。《福尔摩斯》报是当时小报界“四大金刚”之一,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特别注重新闻报道,常抛出惊人消息,销路很广。这表明,近代报刊 A.发挥了舆情监督的功用 B.是列强文化侵略的产物 C.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D.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多元 ‎5.自由职业者群体是中国近代中层社会的主体,是整体把握近代社会阶层及群体变动的重要环节。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由职业概念最初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体类似于英语profession一词,指需要接受高深教育及特殊训练,获得特定从业资格的专门职业,比如律师、医生、会计师、建筑师、工程师等。‎ ‎——整理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发展的原因。‎ 9‎ 材料二 中国近代最早的自由职业者是外国人,本土自由职业者是受西方影响逐渐出现的。不过初期阶段人数并不多,比如民国初期请领律师证书的律师共458人,1921年在上海获会计师资格开业者4人;随后自由职业者不断扩大,到全面抗战前,律师人数突破万人大关,全国登记的会计师人数总计有1488人。近代自由职业者群体形成之后,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成立了自己的同业团体,如律师公会,医师公会、会计师公会等。‎ ‎——整理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自由职业者出现后发展的趋势。‎ 材料三 过去,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很多领域的问题或者是不在研究视野之内,或者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由此留下了不少历史空白。即使是研究较多的问题,也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者并不是以客观的研究态度得出合乎历史原貌的客观结论。‎ ‎——整理自朱英《更加完整与客观: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走向》‎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研究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的意义。谈谈研究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或态度。‎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76年,英国公司以欺骗和贿赂手段在上海修建的吴淞铁路,遭到沿线破产农民和搬运工的反对,最终由清政府赎回拆毁;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因顽固派提出“火车烟伤禾稼,震动陵寝”,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顺舆情”。而不得不缩短铁路,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并由骡马牵引车辆;甲午战后,列强掠夺中国的“筑路权”,不仅铁路被外国人经营,而且铁路沿线的开矿、林业、税收等权利也被外国控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提出“余注全力于铁路政策,以谋发达民生”,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着眼于华南、西南和西北偏远地区的开发,计划修筑十万英里(160 000公里)铁路,分中央、东南、东北、西北和高原五个铁路系统。但当时军阀混战的形势下,这些铁路建设规划不可能得到实施。直到1949年,全国名义上有铁路21 810公里,实际勉强维持通车的仅11 000公里。‎ ‎——摘编自郝瀛《中国铁路建设》‎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初期,曾主张基础建设第一,把新建铁路放在首位。由于运量增长迅速,既有铁路运输能力逐渐不能适应,局部地区发生线路和战场堵塞,从而修改“一五”时期铁路建设的指导思想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对现有铁路进行技术改造。同时逐步扩大铁路运输网,继续改善铁路的经营管理,并相应地培养铁路建设人才。经过“一五”期间的建设,铁路面貌焕然一新,支离破碎的铁路网连成一个整体,新建铁路项目全部得以落实。‎ ‎——摘编自李远富《铁路规划与建设》‎ 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变化,并说明该时期铁路发展的意义。‎ ‎1.【答案】C ‎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数据信息显示,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增长幅度较快,据此可知B正确;A项“普及”有夸大其词的嫌疑,故排除;依据材料数据信息显示,人力车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排除C;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4.【答案】A ‎【解析】材料“该报注重揭露党政军和社会各界的黑幕,特别注重新闻报道”反映了当时报刊对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的作用,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强文化侵略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社会习俗的变迁,故C错误;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中国的文化多元的信息,故D错误。故选A。‎ ‎5.【答案】(1)特点:新式(西式)知识分子、具有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生涯相对独立(自由)、享有较高经济及社会地位。‎ 原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西方思潮的影响、新式教育及留学教育发展、政治变革等。‎ ‎(2)趋势:本土化、规模化、组织化。‎ 9‎ ‎(3)意义:弥补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研究的不足(填补近代史研究空白)、把握近代阶层及群体变动、丰富和完善中国近代史研究内容、促进行业史和社会团体研究的发展、为当代自由职业者群体的构建提供历史借鉴。‎ 方法:坚持唯物史观、新史料的挖掘、研究者客观的治史态度、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自由职业”“高深教育及特殊训练,获得特定从业资格的专门职业”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可以从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等内外两方面回答。‎ 第(2)问,从材料信息“本土自由职业者是受西方影响逐渐出现的”“自由职业者不断扩大”“同业团体”概括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不在研究视野之内……不少历史空白……并不是以客观的研究态度得出合乎历史原貌的客观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可以从多角度全方位客观的研究方法、唯物史观、全面挖掘史料等方面回答。‎ ‎6.【答案】(1)特点:发展缓慢,相对落后;地域分布不平衡;与帝国主义侵略有关。‎ 成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顽固势力的阻挠;帝国主义侵略;政局动荡不安。‎ ‎(2)变化:从注重新建铁路到改造既有铁路与扩大铁路网相结合;铁路独立自主建设;铁路布局趋向合理;基本统一规划;注重经营管理还注重培养建设人才。‎ 意义:促进“一五”计划的完成;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人员物资交流,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有利于巩固期铁路建设的指导思想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对既有铁路进行技术改造。同时逐步扩大铁路运输网,继续改善铁路的经营管理,并相应地培养铁路建设人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铁路从注重新建铁路到改造既有铁路与扩大铁路网相结合,铁路独立自主建设与铁路布局趋向合理,基本统一规划与注重经营管理还注重培养建设人才等变化;根据材料“经过‘一五’期间的建设,铁路面貌焕然一新,支离破碎的铁路网连成一个整体,新建铁路项目全部得以落实”,联系“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从经济、政治和对以后铁路建设影响的角度概括说明该时期铁路发展的重大意义。‎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