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 MB
  • 2021-08-27 发布

2020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4课宋明理学学案岳麓版必修3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4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2.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儒学的危机 ‎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冲击儒学地位。‎ ‎3.唐宋时期,“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易混易错]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1.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儒学家沈重,被士人称为“当世儒宗”,他通晓儒、释、道三家经典,曾受到南朝梁武帝、梁元帝、北朝周武帝的器重。沈重的个人经历体现了当时的什么现象?‎ 提示 儒家学者对佛教、道教思想的借鉴。‎ 二、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主张 ‎(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的方法: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影响 ‎(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3)明初,确定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对其他国家也有影响,远及朝鲜、越南、日本。‎ 12‎ 三、陆王心学 人物 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学说 陆九渊 南宋 心学的创立者 主张“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求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不用学习也能体会 王守仁 明中期 心学的集大成者 主张“心外无理”,强调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求理的方法是“致良知”,强调自我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2.下面是有关总结宋代理学的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写什么?‎ 提示 格物致知。‎ ‎3.明朝中后期,王守仁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也”。这表明朝鲜使者当时以什么为儒学正宗?‎ 提示 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四、宋明理学的地位、影响 ‎1.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 ‎(1)局限性: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进步性 ‎①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尊严。‎ ‎[轻巧识记] “一、一、二”巧记宋明理学 一个源头:都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个核心:都承认理的存在。‎ 两个世界观: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12‎ ‎4.岳飞的《满江红》中有这样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从词的内涵看,岳飞的《满江红》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主题一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对比 ‎1.对“理”的认识 史料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阳明有何不同?有本质的区别吗?‎ 答案 不同:程朱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有无本质区别: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 ‎2.求“理”的方法 史料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①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②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①反映了朱熹格物致知的主张,意思是说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②“良知”是指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据史料说明朱熹和王阳明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答案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内心感悟“致良知”。‎ 主题二 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1.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史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①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12‎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②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史料阐述了儒学的发展与创新。①表明韩愈认为汉代儒学不同于先秦儒学。②表明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先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 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答案 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宋明理学的影响 史料 ‎ ‎①宋代汝窑瓷器 ②宋代文人室  ③贞节牌坊 内生活图 ‎①②反映了宋明理学与人文精神。③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的女性。‎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图片史实现象出现的历史因素。‎ 答案 宋代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的探究精神同时也受到佛教禅宗思想影响,这些都深刻影响了宋代文人的审美,使它们更加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 自宋代中期推行程朱理学以后,在“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极力提倡女子守节,寡妇不能再嫁。‎ ‎1.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 ‎(1)发展到思辨化的新阶段。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把儒学由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宋明理学与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12‎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伦理道德的形而上学;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方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这可以促进文明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方面 宋明理学强调尊卑等级、重男轻女以及重礼轻法等观念,轻视自然科学和个体自由,这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等级秩序。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致良知”等。‎ ‎2.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它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3.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1.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晋,出现了新的趋向,对后世影响深远。“新的趋向”主要是指(  )‎ A.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 B.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不断吸收佛、道合理成分 D.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 答案 C 解析 唐武宗时期出现过灭佛运动,故A项错误;道教在隋唐时期未取得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遭遇危机,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潮流,此后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自从汉代确立统治地位后,一直是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故D项错误。‎ ‎2.北宋理学家程颐和程颢认为:“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这表明“理”是(  )‎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 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 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并从材料“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可知,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故C项符合题意;精神实体、万物的总根源、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均与材料信息不符,A、B、D项错误。‎ ‎3.王守仁认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王守仁的话(  )‎ A.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B.反映了因果报应源于良知 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D.体现了天理良知自在人心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良知”可知,题干体现的是王守仁的致良知思想,强调天理良知是人内心本来具有的,D项正确。‎ ‎4.下列各项观点中,由南宋朱熹提出的是(  )‎ A.“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 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2‎ 答案 A 解析 在理气关系方面,朱熹认为:理在气先,理在气上。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A项符合这一主张,B、C、D三项为陆王心学的主张。‎ ‎5.以下宋明理学的言论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是(  )‎ A.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B.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答案 C 解析 A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项属于封建糟粕;C项体现了为国家、为百姓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D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课中思考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阅读与思考 重义轻利观念是从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观念中引申出来的。这一观念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人的处世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与探究 神秀意为只有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才能渐悟成佛。程朱理学沿袭了这一思想。慧能意思是说,佛在心内,不在心外,只要静心自悟,不必苦修,便可顿悟成佛。陆王心学沿袭了这一思想。可见,宋明理学与禅宗有渊源关系。‎ 自我测评 ‎1.理学是一种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把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学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在一起的新儒家学说。其形成的背景: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二是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2.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都主张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12‎ 异:一是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而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二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而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基础达标]‎ ‎1.泰山名胜之一的红门宫左侧是弥勒院,右侧是元君洞,中间是孔子登临处。这反映出(  )‎ A.道教、佛教对儒学的巨大冲击 B.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C.儒学自身的衰落 D.三教合一局面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红门宫左、右、中分别是佛教、道教、儒学的象征,反映的是三教合一的局面,因此D项符合题意。‎ ‎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天人感应”学说 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答案 D 解析 理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天理”主要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3.朱熹指出:“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朱熹在此(  )‎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 ‎ 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 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 ‎ 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探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小处也有理,故是理学中格物致知的体现,故B项正确;科学实验起源于近代西方,材料中没有倡导科学实验,故C项错误;重视经验总结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经验的总结,故D项错误。‎ ‎4.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 12‎ A.程颢 B.朱熹 ‎ C.王守仁 D.董仲舒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内心反省,不必外求,这是王守仁“心学”思想。‎ ‎5.下图讽刺的是西方某位哲学家,与他的主张相类似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答案 D 解析 该哲学家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即强调“心”的作用,这与心学主张相一致。四个选项中,只有王守仁是心学的代表人物。‎ ‎6.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 B 解析 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两者的实质都是用儒学的纲常、伦理道德来约束世人、维护专制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 ‎7.下图是某道观中朱熹、文昌帝君、孔子三人的拜祭雕像。把朱熹与孔子置于同等地位一同祭祀主要是由于朱熹(  )‎ 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B.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 12‎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主张 答案 B 解析 朱熹与孔子在道观中处于同等地位一同受祭祀,主要是因为朱熹的理学思想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故选B项。A项是孔子的成就;C项是董仲舒的成就;D项是王守仁的主张。‎ ‎8.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答案 A 解析 王守仁认为,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C项通过学习获得良好知识,是格物致知,属程朱理学,排除。B、D两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9.王守仁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 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 D.实现儒家的道德化 答案 B 解析 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的,王守仁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提出该主张的本质意图是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10.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  )‎ 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 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 答案 B 解析 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因此要加强道德修养,即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故B项正确。‎ ‎[能力提升]‎ ‎11.“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守仁(  )‎ 12‎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 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答案 A 解析 圣人之道就是天理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故B项错误;“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更多的体现对格物致知的发展,故C项错误;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12.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守仁(  )‎ A.否定孔孟权威 ‎ B.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 D.强调知行合一 答案 C 解析 王守仁强调通过内心反省达到良知,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为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C项正确。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故排除A项;心学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来规范行为,并未否定“存天理,灭人欲”,故排除B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故排除D项。‎ ‎13.近年来,“穿越”成为文学、影视创作的热门题材。如果让王守仁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有可能达成的共识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蒙蔽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答案 B 解析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和行都产生于心”都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这是心学的特点,故A、C两项错误。“探究万物”以明“天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朱熹的主张一致,故D项错误。双方都认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蒙蔽,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故选B项。‎ 12‎ ‎14.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说明理学博大精深;从材料中“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说明理学具有一定封闭性。‎ ‎15.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答案 D 解析 A项指理学的核心即理是世界的本原,B项体现的也是世界本原问题,C项体现的是天理道德与人之本性的关系,故A、B、C三项排除;从D项可以得出,理学强调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故D项正确。‎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仁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类》‎ 材料二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1)材料一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答案 (1)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2)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3)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