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50 KB
  • 2021-08-30 发布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堂练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单元 第十四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时间:45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0 分) 1.引起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 A )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 ②自然经济的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有识之士的推动 ④西方 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解析]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外在的,如①④;也有内在的,如②③;有主观 的,如③;也有客观的,如②。故答案选 A 项。 2.(2019·开封高一月考)《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 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 A ) 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 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 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 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解析] 从材料中“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可知体现的是西方文明的影响,故 A 项 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外国商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故 B 项错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受西方 文明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只是在沿海的大城市,且变化不大,“已经欧化”与史实 不符,故 C 项错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 D 项错误。 3.(2019·宣城高一检测)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近代以来,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体现中西合璧特点的服饰是( B ) A.西装 B.中山装 C.长袍 D.马褂 [解析] 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 的产物,故选 B 项。 4.(2019·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 禁不止。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其原因有( D ) 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②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 ③外国传教士和维新人士的倡导 ④民国政府的法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对传统缠足陋习造成 了冲击,①正确;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增强了不缠 足运动的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②正确;同时期,外国传教士与维新人士倡导革除陋习,废 止缠足,也会推动不缠足运动的开展,③正确;民国政府成立后,制定了“废止缠足”的法 令,推动不缠足运动进行,④正确;D 项符合题意。 5.(2019·太原高一检测)辛亥革命爆发后,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表示,革命“一俟成功, 全体军民一律剪发,否则不认为同胞,并先行将烦恼丝毅然剪去,以为各部表率”。这一做 法( A ) A.具有观念变革的特征 B.标志着生活方式开始近代化 C.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D.表明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共识 [解析] 从材料信息“革命‘一俟成功,全体军民一律剪发,否则不认为同胞……’”表 明剪发即为表示革命,所以具有观念变革的特征,故选 A 项。 6.(2019·聊城高一检测)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 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子学校逐步有所发展, 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材料反映出( D ) A.民国政府阻挠习俗西化 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壮大 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 择配偶的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人们思想的解放,故 D 项符合题意。 7.(2019·常州高一检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女孩子不能化妆,不敢穿裙子,更不 敢烫发。若要烫发,需要单位开证明,说某某同志是文艺工作者,有烫发之必要。这表明当 时( D ) A.受到了苏联生活方式的影响 B.人们的生活物质非常短缺 C.“左”倾错误困扰了经济建设 D.人们生活受政治氛围的影响 [解析]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女孩子化妆、穿裙子、烫发均 被认为是追求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思想不健康,故答案为 D 项;这种现象不是受到了苏联 生活方式的影响,故 A 项错误;“生活物质非常短缺”与“不能化妆,不敢穿裙子,更不敢 烫发”没有必然联系,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左”倾错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故 C 项 错误。 8.下表为改革开放前上海择偶标准比例统计表。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B ) 年代 1949~1966 1967~1976 项目 家庭出身 26.6% 28.8% 政治面貌 30.5% 23.5% 学历 10.6% 11.7% A.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政治主导社会生活 C.市场经济逐步建立 D.知识分子地位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时间信息及择偶更看重“家庭 出身”和“政治面貌”,“学历”则相对受到轻视,可知 B 项符合题意;A 项在材料中没有 体现;C 项与史实不符;D 项则与材料意思相反。 9.(2019·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 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 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材料反映了 ( D ) A.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奢侈浪费风气形成 B.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 C.国门打开,西方的生活观念冲击国人思想 D.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解析] 材料中可以看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个性和多变、时尚,不等于奢侈浪费, 故 A 项错误;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提高,90 年代尚未实现小康,故 B 项错误; 西方的生活观念的冲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个性和多变、时尚, 是思想观念改变的体现,故 D 项正确。 10.“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它透露出 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 ) 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 D.“黄金周”假日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解析] “黄金周”假日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 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故选 A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 11.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 的烙印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冠华丽、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暴富起来 的商人穿上锦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 材料二 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 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但由于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 族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式样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 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 ——百度文库《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材料三 据说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学校规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必须穿 西装,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之急。 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时称“淘西装”。 ——邹韬奋《经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服饰象征意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 “变化”主要根据材料中“不遵规制”“暴富起来的商人穿上锦袍”等信息分 析概括;“原因”主要结合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史实分析。 [答案] 变化:服饰逐渐从身份的象征变成了财富的象征。 原因:西方文明的冲击;社会经济的发展。 (2)据材料二、三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时还存在着哪些制约其流行的因 素? [解析] 由材料中“民国后的社会舆论”等信息分析西装在民国后流行的主要原因;由材 料中“保护民族工业”“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等信 息概括制约流行的因素。 [答案] 原因:民国政府的推动;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或舆论。(任答一点即可)因素:保 护民族工业的愿望;经济条件的制约。 (3)结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主要趋势。 [解析] 材料中“不遵规制”“传统帝国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 失了”等信息主要反映出从等级化到平民化,西装的流行反映出“西化”的趋势。 [答案] 趋势:从等级化到平民化;明显“西化”。 12.“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作为上海改革开放龙头的浦东新区,更是在不到 10 年的时间里平地崛起,成为上海最现 代化的一个城区。1990~2000 年,浦东新区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829 亿元,建成 了以交通、通信、能源为主体的第一轮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建成了浦东国际机场、浦东 信息港枢纽、地铁二号线、外高桥发电厂二期、东海天然气为代表的第二轮十大基础设施骨 干工程,初步构筑起浦东现代化交通、通信和道路网络框架。新区集中城市化面积已扩大到 100 平方千米,沿江中心城区矗立起现代化楼宇的宏伟景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0.66 平方米, 城市化地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35%。陆家嘴中心绿地、世纪公园成为中心城区的“绿肺”。这 些项目的建成,不仅拓展了浦东城区功能的内涵,而且构筑了浦东进入新世纪成为现代化城 区的基础设施框架。1990 年浦东新区经济增加值仅为 60.24 亿元,2000 年已猛增至 920.52 亿 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 5.3 倍,平均每年增长 20.3%,比同期全市经济增长率高 8 个百分 点。 ——摘编自苏智良《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浦东新区城市生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解析] “新变化”可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等角度归纳;“原因”从国家政策、 地理位置、人才等角度分析。 [答案] 新变化:现代化交通、通信和道路网络框架的初步建成;现代化城区基础设施的 构建;经济快速增长。原因:党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浦东的政策优势;浦东所处的地理区 位优势、人才优势等。 (2)面对当今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有人赞同,也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 理由。 [解析] “赞同”从城市化的积极作用方面阐明理由,“反对”从城市化消极影响方面说 明理由。 [答案] 赞同:城市化能加速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高人 民生活质量等。反对:城市化过快加剧能源危机,占用大量农田,破坏生态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