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50 KB
  • 2021-08-30 发布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师用书岳麓版必修1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构建汉至北宋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汉武帝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时空观念)‎ ‎2.运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明清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影响。(唯物史观)‎ ‎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理解明清时期专制皇权逐渐达到顶峰。(史料实证)‎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汉代 ‎(1)背景:七国之乱。‎ ‎①历史原因:汉初,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②直接原因: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引发了“七国之乱”。‎ ‎(2)措施:汉景帝武力平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推恩令”≠废除封国 ‎“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宋代 - 10 -‎ ‎(1)背景:唐朝中叶“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又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人民生活困苦。‎ ‎(2)概况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内容 ‎“三衙”统领禁军,发兵权归枢密院 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任州郡长官,下设通判监督 中央掌握各州郡的大部分财赋 作用 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防止地方拥兵作乱 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3)评价: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是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代 ‎(1)废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设内阁:明太祖时期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拥有“票拟”权。‎ 明代“内阁制”不是“宰相制”‎ 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2.清代:设军机处。‎ ‎(1)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2)职权 - 10 -‎ ‎①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 ‎②只能跪奏笔录,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3)评价: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处的特点 ‎(1)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奏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保密性好: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 ‎(3)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 三、唐至清君主专制强化的认识 ‎1.自唐宋以来,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 ‎2.专制皇权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3.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集权的斗争 - 10 -‎ ‎1.汉代地方政治制度 史料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解读] 注意史料中画线内容“必稍自削弱矣”意指就算不削藩他们的势力也会渐渐变弱。‎ ‎[思考] 史料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的手段上有何特点?产生了什么结果?‎ 提示:特点:采取“推恩令”,是一种渐进的、缓和的方法。‎ 结果:达到了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史料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 ‎[解读] 注意史料中以“收了”为标志的并列句,从军事、行政、财政三方面总结出具体措施。‎ ‎[思考] 史料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提示:措施:在军事上,收回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在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 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最终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 - 10 -‎ ‎(2)影响 ‎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②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史料一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①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史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②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解读] ①意指六部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办公效率。‎ ‎②说明皇帝对内阁的“票拟”都要重新审定。‎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明太祖废除丞相,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史料二,指出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提示:(1)措施:废除宰相制度,并规定以后永不许设立宰相。‎ ‎(2)机构:内阁。原因: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皇帝旨意。‎ ‎2.清朝设立军机处 史料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经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解读] 画线句子信息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 - 10 -‎ ‎[思考]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提示: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 ‎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等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3)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设内阁、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1.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 ‎(2)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 ‎(4)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5)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皇帝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影响: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的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课堂小结]‎ 时 空 坐 标 答 题 术 语 - 10 -‎ ‎1.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强干弱枝;唐宋以来,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3.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4.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 ‎1.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  )‎ A.扩大了地方王国的势力 B.有利于郡县制的推广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 C [根据材料“梁分为五,封四侯”可知,地方王国势力被削弱,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从材料“梁分为五,封四侯”可知,梁国的势力被削弱,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种状况(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 10 -‎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 C [根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C项。]‎ ‎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当时的“州官”(  )‎ 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 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 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 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 D [宋代转运钱粮有专门的转运使,故A项错误;州郡长官是地方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宋代依旧实行官僚政治,官员有薪俸,不得世袭,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可直接上报朝廷,故D项正确。]‎ ‎4.《枢垣记略》载:“国家初制,章疏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说明清初(  )‎ 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皇权受到一定牵制 C.简化处理政务的手续 D.内阁决策国家政务 B [材料反映了清初内阁掌握票拟权,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由此可见清初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故B项正确。]‎ ‎5.清末御史张端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设立后,使清朝“不至有权臣”的主要原因是(  )‎ A.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约 B.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 10 -‎ D.军机大臣奉公守法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的职能只是上传下达,跪奏笔录,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所以“不至有权臣”,故B项正确;内阁不能制约军机处,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不符,故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6.明朝废除丞相并设立内阁,清朝设置了军机处,二者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皇权不可僭越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相权逐渐削弱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 [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置军机处,从而皇权达到了顶峰,趋势上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A项错误,B项正确;相权在明朝被废止,清朝已经没有丞相,故C项错误;废丞相体现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待丞相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有哪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从丞相的作用上分析归纳。第(2)问结合“拟旨”作答。‎ ‎[答案] (1)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2)职权:协助皇帝草拟政令。‎ - 10 -‎ 地位: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旨意行事。‎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