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8.0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元检测·大通关演练(七)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俄国农村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人们想
拿鸡蛋等实物换些盐、面包等物品,却不愿意要卢布。这是因为( )
A.农民交纳粮食税后的余粮归个人所有
B.自由贸易被取消
C.很多人感受到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已经改变
D.废除实物分配制的影响扩大到各个地区和行业
解析:材料中“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不愿意要卢布”表明,这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自由贸易被取消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B
2.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俄)联历史时,把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
联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
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
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解析:“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追随理想的实验”指
的是在落后的经济状态下,实行工商业国有化,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
主义,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面对现实的实验”是在严重的经
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下,依据国情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即新经济政策;
“回归理想的实验”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苏联,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和计划经济体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苏联模式”。
答案:A
3.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 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
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的“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国家允许私人经营大中小企业
B.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支配余粮
C.苏维埃政府无偿征收农民的余粮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直接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的
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相关内容——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答案:B
4.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
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为了逐渐发展强大的工
农联盟,除了在工人国家的领导和监督下发展商业并逐渐提高农业和
工业的现有水平外,就没有任何别的出路……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
和实质全在于此。”材料内容表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 )
A.革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B.巩固苏俄的工农联盟
C.稳固苏俄的无产阶级政权
D.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苏俄国内出现了新的危机,为了稳固苏俄的无产阶级统治,故放弃了
直接过渡的方式而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故答案选 C 项。
答案:C
5.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
角度讲主要“新”在( )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征收固定粮食税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即利用市场和商品
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选 C 项。
答案:C
6.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
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封建的管理所付
出的代价之昂贵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
步”。材料揭示了“苏联模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解析:本段材料比较繁冗。利用化繁为简缩句法把握材料主旨是
解答此题的关键。材料主旨为“生铁……优先于……服务行业……类
封建的管理……对人的漠不关心”。这体现了“苏联模式”重视重工
业,忽视轻工业,在改善民生方面存在不足,故 D 项正确。
答案:D
7.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
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
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
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解析:材料文字说明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苏联
既不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谋求贷款,更不能采用殖民掠夺的方式为
工业化建设积累资金,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只能依赖自己国内资金,为
此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C
8.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
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
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
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由此可以推知( )
A.苏联着重推行新经济政策
B.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发展提供了时机
C.苏联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D.苏联经济建设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解析: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新经济政策实
际上被停止,故 A 项错误;苏联“一五”计划期间(1928~1932 年)引
进外国技术得益于西方经济大危机的生产过剩,故 B 项正确;材料未
提及苏联外交问题,故 C 项错误;苏联经济建设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
鉴材料未提及,故 D 项错误。
答案:B
9.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
冻”的同时,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
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这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是对苏联模式的维护 B.反对公开地否定苏联模式
C.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 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
解析:材料中“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
又担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
冻’”,说明赫鲁晓夫在改革的时候明显存在着犹豫和徘徊,故 C 项
正确。
答案:C
10.右面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维斯内在评价自己的这件特殊作品
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
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对涅伊兹维斯内的观点认识最
准确的是( )
A.涅伊兹维斯内高度赞扬了赫鲁晓夫改革
B.涅伊兹维斯内认为赫鲁晓夫是个性格矛盾的人
C.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D.涅伊兹维斯内认为斯大林是个反动的历史人物
解析:根据材料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
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可知,涅伊兹维斯内对赫鲁晓夫的评价既指出
了他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局限性,C 项最为准确。
答案:C
11.[2019·廊坊高一期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
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这一现象的出现( )
A.使苏联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B.使企业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C.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D.有利于苏联改变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解析:根据所学,使苏联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
性的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故 A 项错误;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
乔夫改革,企业未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苏
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差不
多占国民生产的 40%”得出重视发展重工业,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实力,
故 C 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得出不能改变轻、重工业发展不
平衡的现象,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51~1955 年,苏联对农业的投
资由年均 200 亿卢布增长到 409
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
以改变
B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谷物年均产
量与 1945~1953 年相比增加了
62%
苏联已经解决了农业生产问题
C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
力与美国相匹敌
苏联的国民经济总水平已经超
过美国
D 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 苏联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
替行政命令 调节作用
解析:1951~1955 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增多,不能得出工农业
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故 A 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谷物年
均产量增长,但后来出现了粮食危机,不能得出苏联已经解决了农业
生产问题,故 B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与美国相
匹敌不能得出苏联的国民经济总水平已经超过美国,故 C 项错误;戈
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得出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
调节作用,故 D 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3.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
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
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
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 1921~1927 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
代”,20 世纪 30 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 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
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
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
的。”
材料二 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
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
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
上最伟大的总统。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
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材料三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 1977 年
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
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
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
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曼·罗兰所
说苏联 30 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6 分)
(2)材料二中的“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请
用全球史观评价他的贡献。(6 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前一种“组织方式”弊端的主要
表现。以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
政策调整?(8 分)
解析:第(1)题,“退却年代”指的是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
发展资本主义;罗曼·罗兰认为“苏联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据此结合“苏联模式”总结回答。第(2)题,罗斯
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从全球史观角度看,它对战后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第(3)题,前一种“组织方
式”即为人民公社化运动,其弊端要从计划经济模式在所有制、管理
体制、分配制度等方面分析;后一种“组织方式”指的是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联系 1992 年确立改革目标,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知识回答。
答案:(1)“退却年代”:指新经济政策。
理解:在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
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6
分)
(2)贡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评价: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6 分)
(3)表现:“一大二公”,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分配上实行平均
主义;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答出任意 2 点即可)
调整: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目标。(8 分)
14.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
城市化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
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
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
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
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
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
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
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
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 1953 年的九月全会上,
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材料三 在 80 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 年代农业成就不能
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
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
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
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
展。……1985 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之后,这个危险似乎不
很大……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
些改革措施?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
制度’及其运行方式”?(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6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4 分)
(4)上述有关农业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4 分)
解析:第(1)题,从“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国家
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它旨在
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中概括分析其措施;依据材料和
所学从罗斯福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来理
解其运行方式。第(2)题,材料二共四句话,为总分结构,后三句为其
具体措施,从中概括归纳即可。第(3)题,从农村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市
场的作用两方面总结其特征。第(4)题,从改革成功的经验等方面分析,
注意结合国情,从经济发展规律等方面归纳,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国家干预(或直接
调控)。(6 分)
(2)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6
分)
(3)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作用。(4 分)
(4)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任
答两点即可得 4 分)
相关文档
-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2021-08-303页
- 2019-2020学年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2021-08-303页
- 【历史】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92021-08-3017页
- 2019-2020学年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2021-08-303页
- 2019-2020学年新培优人教版高中历2021-08-308页
- 2019-2020学年名师同步人教版历史2021-08-308页
- 【历史】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市第三2021-08-3016页
- 2019-2020学年历史高中人教版必修12021-08-304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2021-08-3010页
- 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2021-08-30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