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2 MB
  • 2021-08-30 发布

2020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新人教版必修2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阶 段 综 合 测 评 (二) (第三、四单元)‎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 ‎ ‎【导学号:07182125】‎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C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将大量商品输入中国,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造,物美价廉,竞争力强,而中国的土货滞销,土布、土纱等产品的销售陷入困境,这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项符合题意。]‎ ‎2.《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这种现象说明(  ) ‎ ‎【导学号:07182126】‎ A.马铃薯在清朝末年传入福州地区 B.福州的农业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福州成为中国农业的最发达地区 D.清政府支持福州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 B [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福州生产的马铃薯运往被英国占领的香港和新加坡售卖,这说明福州的农业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福州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故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叶圣陶先生于1932年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有这样一课,本课内容反映了(  )‎ 第141课 一个老婆婆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她的纺车。‎ A.工业革命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B.鸦片战争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C.辛亥革命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D.机器生产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D [注意时间“1932年”及内容“……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由此可以判断是机器生产对中国农村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4.“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 - 24 -‎ 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下列企业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 ‎【导学号:07182127】‎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 D.发昌机器厂 C [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以“自强”为旗号、以“练兵”为主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的思想,江南制造总局为其中突出的代表之一,故选C项。A、B两项均为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D项为近代民族资本家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排除。]‎ ‎5.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兼并。材料表明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与运行所起的作用是(  )‎ A.极大增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 B.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改变了驿站马匹的通讯方式 D.抵制了列强的一些经济侵略 D [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未提及,排除;材料中提到轮船招商局创办后发展迅速,美国旗昌行被轮船招商局兼并,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D项正确。]‎ ‎6.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C [材料中主要阐述了洋务运动“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其中“旧轨”指的是封建统治秩序,而“逸出旧轨”就是指封建统治秩序的逐渐崩溃。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由此分析可知C项的表述符合题意。]‎ ‎7.“陈启源……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容女工六七百人。”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 ‎【导学号:07182128】‎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民族工业兴起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清政府设置工厂 B [注意抓住题干中的两个主要信息,一是人物陈启源,二是时间1872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工业的兴起,故B项正确。]‎ ‎8.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24 -‎ 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等几种近代企业。这些企业的共同点是(  ) ‎ ‎【导学号:07182129】‎ A.由私人投资兴办 B.采用机器设备生产 C.都设于通商口岸 D.都是资本主义企业 B [外商企业是鸦片战争之后最先在通商口岸出现的采用机器生产的外国人兴办的企业,洋务企业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由洋务派兴办的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民族工业是由地主、商人、官僚等投资的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故选B项。]‎ ‎9.1896年,清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由材料中“1896年”“济急要图”等信息可知,这反映了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故选C项。]‎ ‎10.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出现上述状况的政治前提是(  )‎ A.华侨竞相回国投资办厂 B.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各类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D [根据所学可知,“民国初年”指的是1912~1919年,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A、C、D三项是内因,B项是外因。其中,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除了部分政治障碍,因此政治前提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故选D项。]‎ ‎11.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 352‎ ‎290 791‎ ‎117‎ ‎213 482‎ ‎1930‎ ‎2 792‎ ‎415 447‎ ‎138‎ ‎247 969‎ ‎1932‎ ‎3 456‎ ‎577 257‎ ‎178‎ ‎342 211‎ ‎1935‎ ‎3 895‎ ‎675 173‎ ‎208‎ ‎461 812‎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 24 -‎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C [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使得民族工业迎来了又一次发展高峰,故C项正确。]‎ ‎12.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这则报道应出现于(  ) ‎ ‎【导学号:07182130】‎ A.1895~1911年 B.1912~1919年 C.1927~1936年 D.1945~1949年 D [美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的情况应该出现在抗战胜利后,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使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故选D项。]‎ ‎13.下图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对图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有(  )‎ 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 ‎①“肥料不足”是指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②“阳光灿烂”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③“冰雹无情”是指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四大家族的挤压 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道路曲折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 [“肥料不足”说明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天不足”,故①正确;1912~1919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据此可知②正确;“冰雹无情”处于20世纪40年代的后期,官僚资本主义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资本主义,故③正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造成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故④正确。]‎ ‎14.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新中国初期城镇总人口的变化 - 24 -‎ A.“一五”计划实施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工业化基本实现 A [“一五”计划实施于1953~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城镇人口迅速增加,故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开展于1958年,时间上与图示不符,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运动之后,时间上与图示不符,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业化并未实现,故D项错误。]‎ ‎15.阅读下面表格,从中得到的信息不包括(  )‎ ‎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例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0‎ 商品零售额 ‎95.8%‎ ‎4.2%‎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彻底改变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C.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刚刚完成 D.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全面展开 C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限制“不包括”及表格的时间“1956年”,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完成是在1952年,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A、B、D三项都符合表格中数据所反映的内容。]‎ ‎16.‎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写道:“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大的产’,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来……”对这段社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导学号:07182131】‎ A.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带有主观臆断性 D.重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D [题干材料“人有多大的胆,‎ - 24 -‎ 地有多大的产”体现出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带有主观臆断性。]‎ ‎17.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必须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此举表明中央力图(  )‎ A.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调整国民经济 C.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 D.深化经济改革 B [材料中“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等信息反映出当时我国物资十分匮乏,中央力图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结合所学知识可联系到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故B项正确。]‎ ‎18.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探索。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决定变革生产关系 C.思想上拨乱反正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A [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都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故选A项。B、C、D三项都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而与中共“八大”无关,皆排除。]‎ ‎19.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施的农村政策,关于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C [三幅图片反映的经营方式分别是个体、集体、个体,故选C项。A、B两项不符合第二幅图片的内容,第二幅图片体现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排除;从第二幅图到第三幅图,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都是土地公有制,故排除D项。]‎ ‎20.“1991年首钢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89倍。平均每年递增20%,超过美国500家大企业自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首钢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  ) ‎ ‎【导学号:07182132】‎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继续贯彻 C.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思想的提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 - 24 -‎ A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91年”,由此判断首钢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故选A项。改革开放新时期没有继续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排除B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思想是“文化大革命”后期提出的,故排除C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故排除D项。]‎ ‎21.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其中1993年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2.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 ‎【导学号:07182133】‎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C [由图片信息可知,甲段是在1990—1995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该时期的重大事件主要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理论,‎ - 24 -‎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主要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D项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且不是经济理论,排除。]‎ ‎23.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是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D [海南岛是1988年设立为经济特区的,故排除A项;高度的自治权是针对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故排除B项;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在1990年,故排除C项。]‎ ‎24.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A [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随着开放的进一步扩大,1984年又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样,从南到北,整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均已对外开放,符合题意,故选A项。B、C、D三项只是个别地方的开放,不符合题意。]‎ ‎25.对1982~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福建 ‎1982‎ ‎56 930‎ ‎12 565‎ ‎5 457‎ ‎2 950‎ ‎997‎ ‎1990‎ ‎234 800‎ ‎70 100‎ ‎54 900‎ ‎16 400‎ ‎32 500‎ ‎1995‎ ‎236 800‎ ‎21 700‎ ‎36 000‎ ‎7 200‎ ‎66 200‎ A.90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C.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D.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D [21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北京、上海并不是经济特区,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中全国移民人数可知,90年代以后福建省移民国外的人数仍呈上升趋势,故C项错误;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移民人数在增多,说明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故D项正确。]‎ - 24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8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导学号:07182134】‎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在近代逐步瓦解的主要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期出现的大致时间及原因。(4分)‎ ‎(3)20世纪20年代后民族资本家张謇的企业衰落下去,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解析】 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及注解可以得出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原因可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被打破。第(2)问,根据图示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1912~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或民国初年),因为这一时期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发展的机会。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归纳即可。‎ ‎【答案】 (1)基本形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2)时期:1912~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或民国初年)。 ‎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3)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24 -‎ 主要因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外部环境;地理交通条件;资本、资源等市场条件;政府政策等。‎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人兴业时期(1895~1902年)……卧榻之侧他人酣睡之声既起。中国商人亦渐悟权力之不可放弃,有起而集股开厂者矣。光绪二十年(1894年)官商督办时期所提倡不起之工业奋斗精神,至是受外人之猛击而醒。‎ ‎——摘编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 材料二 下面是1914~1922年中国商办纱厂的盈利情况。(注:表中数据为每包纱的平均盈利情况)‎ 年份 ‎1914‎ ‎1917‎ ‎1918‎ ‎1919‎ ‎1920‎ ‎1922‎ 纱价 ‎139‎ ‎212‎ ‎221‎ ‎279‎ ‎271‎ ‎195‎ 盈利 ‎20‎ ‎37‎ ‎21‎ ‎70‎ ‎64‎ ‎-20‎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中国工业不进步之原因……论者乃归于中国人富自大思想及保守主义,非确论也。吾以为今日思想最足为中国实业之障碍者,莫过投机心。……然而今之政客军人失势则办工厂,曰吾将以实业救国也。既办厂义,朝开会,暮投机,而明日又为官,工厂遂为传舍。‎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1)材料一中的“卧榻之侧他人酣睡之声既起”指什么?分析其出现的直接原因。(2分)‎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辨析。(4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外人兴业时期(1895—1902年)……卧榻之侧他人酣睡之声既起。中国商人亦渐悟权力之不可放弃,有起而集股开厂者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卧榻之侧他人酣睡之声既起”指列强在中国享有经济特权。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分析其出现的直接原因: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第(2)问,根据材料二“1914~1922年中国商办纱厂的盈利情况”即可概括其反映的主要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商办纱厂的盈利情况总体较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利润急剧下降。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结论: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三“吾以为今日思想最足为中国实业之障碍者,莫过投机心。……然而今之政客军人失势则办工厂,曰吾将以实业救国也,既办厂义,朝开会,暮投机,而明日又为官,工厂遂为传舍”即可得出观点。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辨析:观点过于片面。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落后虽然与一些政客军人的投机有关,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和国外帝国主义的掠夺;近代中国工业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答案】 (1)列强在中国享有经济特权。‎ 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 24 -‎ ‎(2)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商办纱厂的盈利情况总体较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利润急剧下降。‎ 结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国际影响大;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 ‎(3)材料三的观点过于片面。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落后虽然与一些政客军人的投机有关,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和国外帝国主义的掠夺;近代中国工业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导学号:07182135】‎ 材料一 图一 土改时期分配到土地  图二 农民积极入社  图三 人民公社成立纪念 材料二 在“大跃进”时期,由于大刮浮夸风、“共产风”,安徽农村深受其害。为了生产自救,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人对这一新事物给予极大的支持……但是毛泽东出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善良愿望,很快否定了责任田。‎ 材料三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干到户。安徽实行包干到户后,一部分干部和群众抱怀疑或反对的态度。有人在江苏和安徽交界的边境地区竖起大标语牌,坚决反对所谓的“分田单干风”。‎ ‎(1)根据材料一回答,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三次调整使农业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最后一次调整主要是哪方面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什么不良后果?(8分)‎ ‎(2)从材料二、三看,“大跃进”时期和1978年安徽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很多人都是反对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请你说明为什么“包产到户”是正确的?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在全国推广并坚持下来?(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78年后,我国农村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改革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5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 - 24 -‎ 分析图片信息并联系20世纪50年代相关史实回答;第二小问和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关键信息“毛泽东出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善良愿望,很快否定了责任田”并联系相关知识回答;第二、三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图一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图二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三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了高度集中、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 挫伤农民:盲目过快地追求公有化的规模和程度以及搞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不良后果:严重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使我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农业发展滞后也极大地延缓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2)出现原因:长期以来“左”倾的思想影响。说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得以推广并坚持下来的原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及时对此给予的充分肯定、支持等。‎ ‎(3)改革措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积极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实行税费制度改革,逐步废除农业税。‎ 变化: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收入稳步增加,逐步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导学号:07182136】‎ 材料一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 材料二 1984年,深圳对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重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三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4分)‎ ‎(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6分)‎ ‎【解析】 第(1)问,注意时间提示“1979年2月”,由此可判断此项决定应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关;意义需要根据“香港招商局”“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等信息回答。第(2)问,‎ - 24 -‎ 可以从政策保障、制度创新方面说明条件;影响可以从价格改革对旧体制的冲击和对新体制的促进方面回答。第(3)问,要先阐述“南方谈话”对“改革”和“开放”的影响;然后结合“南方谈话”后“改革”和“开放”的进程来回答,注意要史论结合。‎ ‎【答案】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 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上海浦东开发成为重点;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师用书备选习题]‎ ‎1.下图所反映的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英国输华货物统计 A.中国农民穷困,购买力低 B.鸦片走私泛滥,白银外流 C.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 D.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D [阅读统计图可知,鸦片战争时期及之后,英国输华货物不多,个别时期有所减少,从根本上讲,这是中国自然经济抵制的结果。]‎ ‎2.近代有人在谈到某一企业时说:“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注: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该企业是(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开平煤矿 B [材料强调的是轮船招商局的兴办导致洋商收入的减少,故选B项。]‎ ‎3.“……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据此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24 -‎ B [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自强求富、抵御外侮,以达到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目的,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主要目的不是扩大中外贸易交往,也不是发展官督商办企业,更不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故选B项。]‎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计划进行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与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  )‎ 男耕女织  江南制造总局  汉阳铁厂  继昌隆缫丝厂 A.封建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洋务企业产生和发展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 [四幅图片描述了中国的小农经济——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所以本题选D项。A、B、C三项对图片的概括不全面,均排除。]‎ ‎5.下表是19世纪中期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其中导致1844年进口猛增的原因是(  )‎ 年代 ‎1842‎ ‎1844‎ ‎1846‎ ‎1848‎ ‎1850‎ ‎1852‎ ‎1854‎ ‎1856‎ 正当贸易货物总值(万英镑)‎ ‎96.9‎ ‎230.5‎ ‎179.1‎ ‎144.6‎ ‎157.4‎ ‎250.4‎ ‎100.1‎ ‎221.6‎ A.鸦片输入的减少 B.自然经济的解体 C.列强夺取了经济政治特权 D.5%的低关税率 C [列强凭借政治经济特权不断地输出商品才导致表格中现象的出现,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鸦片输入的减少和自然经济的解体,故排除A、B两项;5%的低关税率在表格中不能体现,故排除D项。]‎ ‎6.黄逸峰等编著的《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中指出:“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B.“实业救国”成为主要思潮 C.清政府政策的支持 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 24 -‎ B [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实业救国”成为主要思潮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7.1896年,荣氏兄弟看到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他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以荣氏企业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有(  )‎ ‎①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 ②推动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③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④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A [以荣氏企业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均属于其影响;还需要注意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但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也壮大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壮大则有利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8.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说的“没有前途”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工业(  )‎ A.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B.地区分布呈东密西疏 C.生产技术水平低 D.产业结构不合理 A [当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导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前途”的根源,故选A项。]‎ ‎9.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国民政府这样做主要是由于(  )‎ A.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B.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经济建设服务于抗战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C [1938年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抗战时期国统区实行战时体制,这是出于抗战的需要,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条件,故选C项。]‎ ‎10.茅盾在回忆录中写道:“1948年,在中国唯一仍然在全力开动的工业是印刷钞票。”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B.钞票印刷业技术革新,印刷速度快 - 24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显著 D.国统区经济繁荣,货币需求量大增 A [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滥发纸币,造成纸币贬值,故选A项。B、D两项与史实不符;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11.下图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从图中可看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 A.轻重工业按比例协调发展 B.轻重工业资本薄弱 C.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D.轻重工业地区分布不合理 C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1913~1919年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发展缓慢,故选C项。A项“协调发展”说法错误,排除;B、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12.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故选C项。]‎ ‎13.“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C [由“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并结合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互助组和合作社的史实可知C项符合题意。]‎ ‎14.下面是1953~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曲线图,导致B点谷值的主要原因是(  )‎ - 24 -‎ A.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发展 B.“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 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 A [经分析可知,B点处于1958年之后,当时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的时间均与B点的时间不符。]‎ ‎15.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决议中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房屋、衣被、家具等生活资料和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这一决议(  )‎ A.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C.有利于减缓“共产风”的蔓延 D.克服了党内的冒进思想 C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项错误;决议是切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实际的,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快速推进暴露出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的缺点,决议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故C项正确;决议并未克服党内的冒进思想,故D项错误。]‎ ‎16.1960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该方针的提出说明(  )‎ A.国民经济形势开始迅速好转 B.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C.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发展 D.中国开始摆脱照搬苏联的模式 B [1960年,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使国民经济好转,故选B项。A项是“八字”方针的影响;C、D两项不符合史实。]‎ ‎17.197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 635亿元,比1971年增长4.5%。1973年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文化大革命”并没有冲击经济的发展 B.这与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有关 C.“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D.这是邓小平推行全面整顿的结果 - 24 -‎ B [题干材料反映了1972年和1973年经济增长的情况,当时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故选B项。“文化大革命”冲击了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邓小平推行全面整顿是在1975年,故D项错误。]‎ ‎18.下面的曲线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哪一历史时期的工农业生产变化情况 (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曲折发展历程的总体概括与把握。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是:破坏、转机、回升、破坏。1967~1968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经济迅速回升;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国民经济又遭到破坏。]‎ ‎19.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对这次会议,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B.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 D.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出现了两年“徘徊”期 D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结束了两年“徘徊”期,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20.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B [材料中的合作化是指农村合作化运动,农村集体生产,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题干中“二十多年后大家又散伙了”指的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这改变了农业合作化时代集体经营的方式,故B项符合题意。]‎ ‎21.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 - 24 -‎ ‎(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选A项。]‎ ‎22.下列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改革开放的成效 D [题干两幅图片分别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状况,从“光有钱买不了东西”到“握点钱不知买啥东西”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故D项正确。]‎ ‎23.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提出:前几年扩大了企业的权限,发挥了市场的作用,方向正确、收效明显。今后,要继续发挥市场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 A.计划经济体制已有所改变 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对外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A [材料中“扩大了企业的权限,发挥了市场的作用,方向正确、收效明显”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已有所改变,故A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材料中“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格局,也与材料中“扩大了企业的权限”不符,故C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中“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决不能忽视、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不符,故D项错误。]‎ - 24 -‎ ‎24.邓小平1984年10月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止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此后,中国政府(  )‎ A.设立了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确定对外开放战略决策 D.开辟了经济开放区 D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在1980年,故A项错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在1984年5月,故B项错误;确定对外开放战略决策是在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C项错误;1984年5月,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10月,邓小平总结经验,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能成功,此后,中国政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故D项正确。]‎ ‎25.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观察下面柱状图,指出该地区经贸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置 B.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浦东进一步开放的推动 D [图片反映了上海某地区1995~200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增长情况,这主要得益于1990年后浦东进一步开放的推动,故D项正确。]‎ ‎26.历史的前进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申报》1888年4月 材料三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即使在据说是受“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之害最深的纺织工业方面,61%的国产棉布仍是手工织成的。‎ - 24 -‎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 ‎(3)材料三中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哪个特点?‎ ‎【解析】 第(1)问,从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特点方面分析其原因,其影响从对生产力的发展角度分析概括。第(2)问,回答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61%的国产棉布仍是手工织成的”可知,这说明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传统经济形式仍占优势。‎ ‎【答案】 (1)社会原因:宗法关系;小农经济;政府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 影响:束缚了自由劳动力,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解放了自由劳动力。‎ ‎(3)特点: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传统经济形式仍占优势。‎ ‎27.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过程历经沧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6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1865年由英商佛南于创办耶松船厂于上海虹口。……其第一年度纯利与资本的百分比为13.5%,第二年即升至21%。 同治五年(1866年)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工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摘自人教版必修二教师用书 材料二 下图为1913、1919年轻工业、重工业生产发展情况表 材料三 (永利铔厂)厂址选在南京长江北岸的卸甲甸。当时,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滩。永利铔厂在1934年7月破土动工。1937年2月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硫酸铵,日产硫酸铵150吨、硝酸40吨,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永利铔厂建立后,卸甲甸一带被称为大厂镇。……日军进攻南京,永利铔厂沦陷。范旭东摆脱了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西迁入川。永利铔厂的一些主要设备被日军拆运到日本。‎ ‎——陈安吉主编《名人与南京》‎ - 24 -‎ ‎(1)上海发昌机器厂的性质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利铔厂创办时期的有利条件。根据材料三指出该厂的历史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解析】 第(1)问,发昌机器厂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应从国内经济结构变化和资本主义国家对华经济侵略等方面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但发展不协调,工业结构不合理。第(3)问,根据“1934年”的时间信息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其产生的条件;从“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卸甲甸一带被称为大厂镇”“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西迁入川”归纳其贡献。第(4)问,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可以看出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及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热情、政府的决策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阐述。‎ ‎【答案】 (1)性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条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2)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3)条件:国民政府鼓励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币制改革、提倡国货运动、实业救国思潮。‎ 贡献: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为国家保存了技术人员。‎ ‎(4)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众及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热情、政府的决策。(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 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二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 24 -‎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所示历史事件的失误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何变化。‎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有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薄弱;重工业是建立在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上的;加强国防建设急需重工业的发展;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二图中的文字“二十年超美,十五年超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失误是指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第(3)问,根据材料一、二及材料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可以得出变化是由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效益和质量;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全面平衡发展;由粗放型工业到集约型工业;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答案】 (1)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薄弱;重工业是建立在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上的;加强国防建设急需重工业的发展;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 ‎(2)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3)变化:由注重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效益和质量;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全面平衡发展;由粗放型工业到集约型工业;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 24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上海“依港兴市”“工业区”“十一届三中全会”,曼彻斯特“工商业城市”“铁路”“开通了通海运河”“设立议会和市政府”等有效信息,从交通、工商业发展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抓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20世纪中期以后”,结合材料“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并联系所学知识如国家政策扶持、改革开放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组织答案。第(3)问,可根据材料中“过于拥挤”“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旧贫民区仍然存在”等有效信息,从人口密度、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贫民窟现象等角度作答。‎ ‎【答案】  (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