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4.00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十四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时序要清]
[线索要明]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古希腊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主要包括三条知识主线:
线索一:人文主义的起源
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苏格拉底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
线索二:人文主义的发展
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宗教改革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线索三:人文主义的成熟
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武器,反对专制、教权和封建特权,倡导科学、自由和平等,为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蓝图,促使近代人文精神发展到高峰阶段,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27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1)人文主义起源于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2)“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一主张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充分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3)苏格拉底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这种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4)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其实质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一、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古希腊哲学
一、起源:智者学派
——“人是万物的尺度”(感性的人文主义)
1.概念
智者学派是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古希腊城邦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授参政治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反对者称其为“诡辩学派”。
2.兴起背景
(1)经济基础:希腊工商业得到发展,海外贸易频繁,奴隶制经济繁荣。
(2)政治基础: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3)思想基础:人文主义的准备——自然哲学。公元前7~前5世纪中期,古希腊出现了一批自然哲学家。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古希腊先哲们由物质世界转向关注人类自身,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3.思想观点
(1)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万物的存在与否及事物的形态,全在人的感觉。
(2)认为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个人的感觉为转移。
4.评价
(1)意义
①
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对希腊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②智者运动率先吹响了人类精神觉醒的号角,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局限
①把人的感知作为一切真理的标准,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②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给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维护社会公德。
二、发展:“希腊三贤”(理性的人文主义)
1.苏格拉底
(1)背景: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忽视道德;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苏格拉底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哲学贡献
①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②“美德即知识”: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
③“认识你自己”:行善出于有知识,作恶出于无知识;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3)影响
①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他率先“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②其思想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18世纪的启蒙思想的特点与其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的追求极为相似。
2.柏拉图
(1)主张
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③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2)意义: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亚里士多德
(1)主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2)意义: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三、轴心时代及其影响
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轴心时代”的思维方式虽然提供了历史学术研究上的一些便利,却不乏局限性和束缚性。因为它很可能遮蔽或淡化了“轴心时代”之前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例如埃及文明崛起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文明大约也在同一时期兴起。不仅有大量文献,而且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和遗址,来证明这两个文明的存在和演进以及当时文化之高度发达。相比之下,中国文明的诞生较晚。甚至连我们“五帝”即黄帝、颛项、帝喾、帝尧、帝舜等传说中的人物,其大概所在时间都明显晚于两河流域和埃及文明。
探究主题——蒙昧中的觉醒: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滥觞
[史料一] 关于神,我不可能感受他们如何存在或如何不存在,我也不可能感知他们的形象是什么。
——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
[教你读史] 史料一信息说明古希腊思想家对神的存在表示怀疑,实质上反映了对人性的肯定。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 研究对象:由神与自然界到人与社会。
原因: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工商业经济繁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先哲们的勇于探索。
[史料二] 美德的“本性”是什么呢?苏格拉底提出了两个假设:“美德即知识”“美德是善”
。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即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也不会有智慧。
[教你读史] 史料二信息表明苏格拉底的主张是“美德即知识”,善是美德的核心和人的内在灵魂,需要通过教育认识自己。
[思考] 根据史料二,指出苏格拉底对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
[提示] 内涵拓展:(从关注人的自然属性到)关注人的美德,注重改善人的心灵;重视对人的教育。
目的:培养公民的道德价值观,拯救城邦(克服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相同点
都关注社会,关注人,都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中的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的本质
不同点
哲学研究的重点
智者学派
关注人(外在的)与法律的关系,“认识社会”
苏格拉底
关注人(内在的)的伦理道德,“认识你自己”
对知识
的看法
智者学派
认为知识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进行演讲的基础
苏格拉底
强调道德以知识为基础,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提倡“知识即美德”
对真理
的看法
智者学派
认为真、善、义、美都是相对人的需要和兴趣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没有正确和公平永恒的标准
苏格拉底
认为善、正义、真理都是实在的,重视道德修养,经常讨论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问题
对政治
的看法
智者学派
基本上适应民主政治的发展
苏格拉底
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1.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又认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由此可见他所处时代( )
A.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
B.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仍处原始蒙昧状态之中
C.怀疑神灵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D.民主政治的繁荣促成了自我意识的膨胀
解析:选A 智者学派把人从神和自然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其并未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故A项正确。
2.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
A.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B.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C.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D.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两者均以人及人性为研究的主题,此为人文精神,故A项正确。
3.(2016·衡阳联考)在信仰问题上,普罗塔哥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地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 )
A.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 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 D.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表明二者对神持怀疑态度,实质上反映了二者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尊严,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故D项正确。
4.下表关于甲乙两人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进行的比较,表述正确的是( )
论点
论据
甲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对人和人类社会进行研究,都提出了人的重要性
乙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有相似的价值取向
他们同为教育家,都注重对公民的美德教育
A.二者的论点、论据都正确
B.二者的论点、论据都不正确
C.甲的论点错误
D.乙的论点错误
解析:选D 智者学派只是强调人的作用,而苏格拉底主张将知识与美德结合起来,因此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乙的论点错误,故D项正确。
5.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材料( )
A.表明了坚定不移的宗教信仰
B.反映了对道德和生命的思考
C.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体现了追求永生的终极目标
解析:选B 材料“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表明苏格拉底重视道德,材料“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表明他对死亡的超然态度,苏格拉底把道德(好人)与死亡连接了起来,故B项正确。
6.(2016·青岛测试)柏拉图在最后一部著作《法篇》中明确提出:“要同时设立两位王而不是一位,从而使他们的权力有更加合乎比例的限度。甚至在那以后……注意到你们的统治者仍旧会有狂热之举,就设法限制王族的专横,让二十八位长老在处理国务时发出与国王同等的声音……引入一个礼仪官的职位,由抽签决定,作为一种约束。”这一主张( )
A.蕴含着分权制衡的思想萌芽
B.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框架
C.指出了轮番而治的潜在弊端
D.成为罗马设立元老院的理论基础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要同时设立两位王而不是一位,从而使他们的权力有更加合乎比例的限度”和“设法限制王族的专横”得出材料强调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说明柏拉图的思想蕴含着分权制衡思想,故A项正确。
二、欧洲古典文化的“再生”——文艺复兴
1.含义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所发起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16世纪进入全盛。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创造的新文化。文艺复兴宣扬个性解放、尊重人、爱人等人文主义思想,用“人道”反对“神道”,用资产阶级的纵欲主义反对旧统治阶级的禁欲主义。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普遍高涨。
2.背景
(1)经济: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政治: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享乐。
(3)文化:意大利人能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和典籍。
3.性质
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是自希腊智者运动以来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1)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主要内容: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反对天主教神权和专制主义;提倡现世生活和享受,反对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提倡知识和理性,反对愚昧主义。
(2)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虽然信仰宗教,但他们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知识、理性和科学。
(3)总之,人文主义就是一种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5.成就
(1)文学艺术方面
领域
代表人物
作品及思想
文学
薄伽丘
《十日谈》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但丁
《神曲》表达对教会丑恶现象的憎恶
彼特拉克
《歌集》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美术
达·芬奇等
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类世界的细致观察,自由发挥
(2)科学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文艺复兴的深入,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革命性变化;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激励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方式探索自然现象。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革命开始的。
6.影响
(1)积极性
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觉醒(主要作用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扫除了思想障碍。
②推动了反封建斗争的高涨,为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艺复兴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2)局限性
①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混乱。
②把资产阶级的特性看作全人类普遍的人性,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探究主题——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史料一]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
——《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说明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神学,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借古喻今”的含义,分析文艺复兴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提示] 含义: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神学,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原因: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欧洲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反对封建神学等。
[史料二] 基督教会要人们追求虚无缥缈的来世自由和幸福,而在现实世界上则实行禁欲主义……而人文主义者则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现世的自由和幸福,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应当追求知识、探索自然、欣赏艺术、享受友谊和欢乐。他们认为人所追求的东西是出于“天赋人性”。他们把发财和享乐的渴望视为美德善行,甚至说,这是上帝眷顾其子民的标志。
——朱寰主编《世界中古史》
[史料三] 达·芬奇曾说过:“我是画家,但我还是工程师、机械师。我终生与自然作长期搏斗,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谜,征服不驯的自然之力,为人类服务。……他们熟读经典,却迂腐无知。为什么要自欺欺人呢?……研究自然是教育的主体,其余的都只是装饰而已。用你的头脑和你的双手去研究它吧!难道不应该首先理解自然的法则,然后再了解人类的法律和习俗吗?”
——何亚平《科学社会教程》
[教你读史] 史料二说明文艺复兴运动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和个性解放。史料三说明文艺复兴运动关注对自然的研究,宣扬人文主义,崇尚科学知识,这有利于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促进近代科学的产生。
[思考] 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根据史料二、三论证这一观点。
[提示] 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宣扬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特征
(1)人文主义首先是一场文化运动,集中于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将其作为仿效的典范。
(2)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
(4)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
(5)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
1.“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来说,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这里的“独特社会”的含义是( )
A.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
B.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趋衰落
C.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纷纷兴起
D.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
解析:选A 此题的时间为文艺复兴时期,与之相对应的是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正确;罗马天主教会势力衰落是在宗教改革之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纷纷兴起是在17、18世纪;人们追求理性、民主、自由是在启蒙运动时期,B、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2.(2017·河北名校联考)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说:“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傻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衡,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忧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这表明伊拉斯谟( )
A.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
B.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
C.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开启了追求理性人生的先河
解析:选B 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根据“傻得可爱的感官快乐”可以看出,人文主义者追求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的快乐和幸福,反对基督教的神学束缚,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是启蒙运动,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文艺复兴追求世俗享乐主义,故C项错误;追求理性是启蒙运动的主题,故D项错误。
3.(2016·郑州质检)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A.仍是以神为中心
B.并不反对基督教,仍信仰宗教
C.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解析:选B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故A项错误;“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反映出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基督教,仍信仰宗教,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反对宗教苦修,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故D项错误。
4.(2017·海口调研)“中世纪基督教所谓的生活是为来生做准备的人类形象,已经不再适用。人们把目光放到了此生,把人推向科学和艺术关注的中心。作为先决条件,就是要普及以古希腊罗马为榜样的教育。”这一新思想的实质是( )
A.否定神的意志和权威 B.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C.宣传资产阶级的文化 D.否定一切外在权威
解析:选C 材料“人们把目光放到了此生”“以古希腊罗马为榜样”,反映出这一新思想是近代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A项属于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B、D两项属于启蒙运动主张,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的文化,故C项正确。
5.在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占据支配地位的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要想揭开“纱幕”而实现“人”的解放,欧洲人首先要做的是( )
A.推翻王权统治 B.宣扬人文主义
C.否定宗教神权 D.注重内心反省
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处在纱幕下”可以判断指的是文艺复兴运动,中世纪的“纱幕”
就是指占支配地位的基督教神学。推翻王权统治是启蒙运动的主张,故A项错误;宣扬人文主义本身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但是本题强调的是想揭开“纱幕”而实现“人”的解放,故B项错误;要想揭开“纱幕”而实现“人”的解放,首先必须要否定宗教神权,才能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故C项正确;注重内心反省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D项错误。
6.史学家陈衡哲在评论欧洲某一历史运动时说道:“后来社会秩序渐定,人民渐有余暇去运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于教会的出世观念,不免就发生了一种反动。”这里所说的“反动”主要指的是( )
A.否认宗教神学 B.追求高雅精致
C.享受现世人生 D.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选C 材料“运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于教会的出世观念……反动”等表明该运动为文艺复兴,强调人的价值与作用、人性和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故C项正确。
本讲命题点研究
2010~2016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文艺复兴
全国卷Ⅰ
—
—
全国卷Ⅱ
2015·苏格拉底思想主张(法制观念)
—
全国卷Ⅲ
201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
全国卷
2011·苏格拉底;
2010·亚里士多德
—
[考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在新课标全国卷中属于低频考点,但选择题、非选择题两种题型均有考查。其最大的亮点是在试题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良好的价值引领。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洞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题最快捷
(一)能力方法灵活考
1.(2010·全国卷)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数量平等”的意义是你所得与他人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目和容量上相等;“比值平等”的意义是根据各人的真实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指依据个人不同的能力给出相应的分数,所以这是一种更接近于比值平等的做法。
古代西方人文思想在新课标全国卷选择题命制数量不多,学生的知识储备少,且通行教材版本知识构成有差异。高考在此处的命题主要是利用新材料、创新新情境,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进而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二)历史价值观引领考
2.(2016·全国卷Ⅲ)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解析:选D 雅典城邦是一种特殊的城邦,是政治共同体、血缘共同体(同一血缘、同一祖先)、宗教共同体的(同一信仰,每个城邦有自己的神)三合一,苏格拉底之死的罪名就是“腐蚀雅典青年,否定传统的神”,排除A项。“憎恨所有的神”不等于“反对神灵崇拜”,雅典城邦本身就是宗教共同体,雅典公民维护城邦权威的意识强,排除B项。将火种带给人类,教会人类学会用火生活,与“注重物质生活”的结论并不存在必然联系,C项可排除。从“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我憎恨所有的神”“深受雅典人的喜爱”信息可以推知强调人的价值,D项正确。
3.(2011·全国卷)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解析:选B 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
体现了狂放不羁的自由思想,“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指对当时民主政治的破坏,“对我的残害”指对生存权的破坏,故选B项。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新课标全国卷命题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遗产的现代意义,提倡传承文明、崇尚科学的精神。
[热点演练]
1.西塞罗说:“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他旨在说明苏格拉底( )
A.主张哲学研究的主体是人
B.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
C.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
D.将美德与知识有机结合
解析:选A 题干中“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体现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是主要研究人的,故A项正确;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对功利的追求及美德与知识有机结合,故C、D两项错误。
2.法律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是公道与正义的标志。但是,法律的正义与道德正义不尽相同。法律的正义是“诉讼正义”,是指通过法律机器的正常运转而获得的后果或判决。这表明柏拉图认为( )
A.法律与道德两者相辅相成
B.法律正义是一种程序正义
C.只有法律能保障社会公道
D.法律正义服务于道德正义
解析:选D 法律的正义与道德正义不尽相同,法律服务于道德,并非相辅相成,故A项错误;法律正义是一种程序正义,但没有反映出与道德正义的关系,故B项错误;C项夸大了法律的作用,道德正义也是社会公道的保障,故C项错误;法律正义通过法律机器的正常运转,服务于道德正义,故D项正确。
3.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教师、教育思想家和出版家发表许多探讨“新教育”的论著,他们所要培养的已不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材料表明“新教育”( )
A.以培养通才为主要目的
B.消除宗教对人的影响
C.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D.反映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
解析:
选D 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不能算作是通才教育,故A项错误;消除宗教对人的影响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故B项错误;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文艺复兴的宗旨,故C项错误;材料中“社会、政治、文艺、商业方面的活动家和冒险家”等信息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的时代发展需求,故D项正确。
4.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到1400年之间写作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B.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
C.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选C 从“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
5.13~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手工业生产起飞,行会头目成为资本家,他们直接掌握城市政权;而热那亚海外贸易发达,由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前者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后者与此无缘。这一现象说明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
A.取决于经济实力强弱
B.延续并发展了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C.与城市政治状况相关
D.符合了城市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解析:选C 依据材料“热那亚海外贸易发达,由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后者与此无缘”可知文艺复兴没有在热那亚兴起的原因是封建贵族和富商大贾控制城市政权,而不是经济实力强弱,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并非对中世纪封建文明的延续,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能否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关键是谁掌握了城市的政权,故C项正确。13~14世纪,工业资产阶级并未产生,故D项错误。
非选择题增分研究
全国卷40题、41题答题规范
第40题典例精选(2015·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高分建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
孟子和苏格拉底
法制观念
10分,5~6个点
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问题
分层信息
把握层义
概括归类
法制观念
材料一
“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重视人伦关系;
苏格拉底:法制是城邦得以存在的基础,人人严格守法是正义行为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所学
遵先王之法的立法思想,以仁政立国的法治思想
材料二
“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
守法是正义行为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法制关乎城邦存亡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所学
古希腊民主政治、城邦之上、崇尚法治
[答案] 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孟子和苏格拉底法制观念
产生的社会背景;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7~8个点
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分点列表
答案来源
孟子的法制观念
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归纳异同
社会背景 (从所学知识归纳)
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制思想日益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②儒家传统的人伦道德、宗亲关系
①古希腊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②城邦民主政治的日益完善
③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不同:
即各自的社会背景
历史价值
(上升到史观角度归纳)
①对中国法制发展的影响
②东方文明思想的伟大历史遗产
①对西方法制发展的影响
②西方文明思想的伟大历史遗产
相同:
①对东西方法制发展的影响
②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遗产
[答案] 社会背景:孟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苏格拉底: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宜春一模)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这反映了古希腊( )
A.提倡民主排斥专制 B.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
C.注重法治反对人治 D.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
解析:选D 材料前半部分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而“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又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故D项正确。
2.苏格拉底说:“普罗塔哥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个雕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修鞋匠和裁缝如果过了一个月还不能补好鞋子和衣服上的洞,甚至把它们弄得更破了,那么他很快就得饿死。而普罗塔哥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智者学派( )
A.否定神旨 B.忽视道德
C.善于诡辩 D.轻视教育
解析:选B 根据材料“而普罗塔哥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说明智者学派忽视道德,故B项正确。
3.(2017·安康调研)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
A.美德即知识 B.拯救人类心灵
C.认识你自己 D.追求生命价值
解析:选C 美德即知识强调人的内心是有善性存在的,但是要通过学习知识才能体现,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心灵的信息,故B项错误;“反求于己,研究自我”表明了主张理性地看待自己,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真理的追求,不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故D项错误。
4.苏格拉底认为,“如果神不制定正义的法律就很难有什么别的人制定这样的法律”。他还论证说:“凡是其本身就给违犯的人带来刑罚的法律,一定是有比人更好的法者所制定的。”这反映了苏格拉底( )
A.强调公民应该都是法律的服从者
B.思想主张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C.竭力推崇神的意志高于人的意志
D.主张城邦法律应遵从神的法律
解析:选A 材料信息“如果神不制定正义的法律就很难有什么别的人制定这样的法律”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法律是正义的,公正的人首先是遵守法律的人,服从法律是公民的天职、责任和义务,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迷信色彩,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正义,而不是神的作用,故C、D两项错误。
5.古希腊一位思想家曾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苏格拉底 B.普罗塔哥拉
C.亚里士多德 D.屋大维
解析:选A 从“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可知,这反映的是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主张,故A项正确。普罗塔哥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故B项错误。亚里士多德主张“真理高于一切”,故C项错误。屋大维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人物,不是古希腊思想家,故D项错误。
6.古希腊有人设想: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洞口活动的动植物因身后矮墙上前方的一堆火投射到洞壁上的影子。因此,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这一设想旨在强调( )
A.理性高于感觉 B.关注人的世界
C.认识源于感觉 D.美德即是知识
解析:选A 洞穴之喻是设想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而当他们有一天走出洞穴,看到了外面真实的世界,才知道自己在洞穴里面看到的是不真实的。洞穴中的世界对应感觉世界,是虚幻的;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对应理性世界,是真实的。由此说明理性高于感觉,故A项正确。
7.(2016·永州模拟)从11世纪起,欧洲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学校根据城市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开设文法和计算方面的课程,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世俗学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有利于打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
B.推动文艺复兴和开辟新航路
C.成为神学和宗教改革的发祥地
D.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条件
解析:选A 世俗学校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人才,有利于打破天主教会对教育的垄断,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世俗学校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的发祥地是德意志教会内部,而非中世纪欧洲的世俗学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世俗学校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8.下面是两幅欧洲不同历史时期的《三女神》画像。这种变化( )
A.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B.肯定了人的现实价值
C.标志着理性时代的到来
D.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选B 第一幅画人物表情呆滞,是中世纪的作品;第二幅人物形态各异,表情生动,充满活力,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即强调人的作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故B项正确。
9.(2014·江苏高考)“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解析:选D ①定时空:由“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可知是文艺复兴时期。②抓关键:“反对对财富的谴责”“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表明人文主义者不反对追求财富,不愿意生活清贫。
10.(2017·晋中名校联考)某一时期的艺术“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C.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D.摆脱了宗教和专制束缚
解析:选C 这一时期的艺术以宗教形式宣传“人体美和自然美”“世俗人物的形象”,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
11.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这说明( )
A.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
B.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
C.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
D.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
解析:选D 文艺复兴反对神学禁欲苦行,抨击教会腐朽,但从“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可知,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故D项正确。
12.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
A.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B.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C.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
D.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解析:选C “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可知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局限性体现在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但丁提出,神学家们以太阳和月亮比拟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认为月亮本身没有光,而只是太阳光的反射。同样,世俗权力本身没有权威,而只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丁反驳说,第一,上帝先创造日月,然后才创造人类。政权是为医治人类的罪孽恶疾而设,是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后设立的。上帝并没有在创造日月的时候便创造政权,把政权与教权比拟为日月是不恰当的。第二,即使这一比喻暂时可以成立,但月亮必须吸收太阳的光辉是一回事,月亮本身的存在和功能是另一回事,月亮本身的存在不依赖太阳,它的功能及其功能的行使也不依赖太阳。第三,从逻辑上说,月亮从太阳吸取光辉不能等同于世俗权力必须从教会权力吸取权威,光辉不等于权威。
但丁强调: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由上帝执掌天国和尘世的大权是不能授予教皇和教会的,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罗马政权先前并不受教会的约束,故教会不是帝国力量的起源。教会不可能被上帝授予向尘世国家授权的权力。而世俗帝王,如康斯坦丁大帝,把王权赠与教会,实属无效行为。
——摘编自张小平《评但丁〈论世界帝国〉中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李贽对当时程朱理学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大加鞭挞,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人人都是圣人。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轮”
,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而随便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当时很多卫道士对他是恨之入骨。
——摘编自陈欣雨《李贽经学批判及反理学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但丁关于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观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但丁和李贽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的相似之处及其各自的历史价值。(17分)
解析:第(1)问,从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的相互关系,产生的先后顺序及存在形式等方面分析但丁的观点。第(2)问,结合但丁所处的中世纪后期和李贽所处的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总结二者背景上的相似之处;结合但丁、李贽思想主张的进步意义归纳二者的历史价值。
答案:(1)观点:反对教权至上;世俗权力不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而存在;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要相互分离(政教分离)。
(2)相似:专制政权(或教权);文化压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价值:但丁思想:打击了教会势力,推动近代人文思想的发展;对后来的宗教改革有深远影响;提出政教分离原则,有利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李贽思想: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时代特色和解放思想的进步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
拉斐尔的圣母像集平易与庄重于一体,呈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他所创作的圣母,可谓是理想美的化身。
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像集纯洁和崇高为一体,体现出一种超越尘世的永恒真实性。
达·芬奇一反前人的传统画法,把圣母玛利亚置于大自然,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19世纪以来的圣母像
俄罗斯的圣母像几乎淹没在金子和宝石的光泽中。
韩国人用他们自己的形象诠释了圣母,其圣母神态更具有东方民族特有的谦卑,细长上挑的眼睛是绝对的“韩国制造”。
在非洲,圣母被刻画成非洲黑人妇女的形象。
在中国,圣母自然是黄皮肤的中国妇女形象。
——摘编自任东升等《圣母艺术形象变迁的文化解读》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有关14世纪到19世纪以来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解析:历史变迁的信息,可以从圣母像体现特征变化来分析,也可以从人文主义发展来分析。根据历史变迁的信息,结合当时阶段特征来分析说明。
答案:示例一:信息:文艺复兴时期所画的圣母像体现出人性化和世俗化的趋势;19世纪以来所画的圣母像的个性化和地方性特征明显。
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色是由于天主教神学统治阻碍社会发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而形成。19世纪以来圣母形象的变化是由于工业化发展;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化的多样化趋势加强而导致。
示例二:信息: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是人文主义的中心;19世纪以来人文主义在世界传播开来。
说明: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而形成等。19世纪以来世界工业文明均有发展;西方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各国民族意识增强;各地民主化进程推进等。
示例三:信息: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基本是在欧洲传播;19世纪以来基督教在世界传播开来。
说明:14世纪新航路尚未开辟;世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有限;生产力水平较低。19世纪以来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加深;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1)16世纪,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欧洲出现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2)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它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3)启蒙思想家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强调理性,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为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蓝图。
(4)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宗教改革
一、概念
1.含义
宗教改革是16~17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一场反对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和约》。宗教改革最初出现在德国,接着波及瑞士、英国和法国。
2.实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特殊阶段。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更是一场政治运动。
3.形式
采用神学异端的形式。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
1.根本原因: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及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中世纪后期,日益腐败的天主教会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最大障碍。
2.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形成,民族意识增强,专制君主兴起。
3.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兴起,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社会各界强烈不满。
4.思想上: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人们对教会精神禁锢和腐败的批评更加激烈,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5.直接原因: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最多。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
6.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
三、宗教改革的表现
1.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及特点
(1)主张
①
因信称义,只要虔诚地信仰灵魂便可获得拯救。因信称义的主张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观。
②简化宗教仪式。每个人都可和上帝直接交流,无需神职人员干预和繁缛的礼拜仪式。(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③《圣经》是人们的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人人在上帝和《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不用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④世俗统治权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罗马天主教会不应该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⑤僧侣可婚配和还俗,铲除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
(2)特点: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适应了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
2.加尔文宗教改革
(1)代表作:《基督教原理》。
(2)主张“信仰得救”;先定论。
四、宗教改革的影响
1.政治上:打击了教会势力(剥夺了教会在新教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加强了君主权力,促进了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形成。
2.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精神文化上
(1)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宗教改革后,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新派(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大都简化了宗教仪式,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2)发展了人文主义:宗教改革使人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解放了民众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准备。
(3)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4)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探究主题——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史料一]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教你读史] 从史料“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得救”,从根本上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思考] 有人认为,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树立了上帝的权威,因此马丁·路德的学说与人文主义没有联系。结合史料一,对此你如何理解。
[提示] 马丁·路德的学说强调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使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史料二] 天主教徒……保有着尽可能谨小慎微、不冒风险的生活态度,宁可收入微薄地过活也不愿投身于更加危险而富于挑战的活动——即使这样会名利双收。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德国俏皮话说得好:“要么吃好,要么睡好。”显然,新教徒吃得高兴,而天主教徒则乐于睡得安稳。
——奥芬巴赫尔
[教你读史] 史料通过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要么吃好,要么睡好”的对比,肯定了新教徒对现世幸福的追求。
[思考] 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教徒吃得高兴”的含义是什么?这意味着宗教改革是如何推动欧洲近代人文精神发展的?
[提示] 含义:新教徒敢于投身危险而富于挑战的活动,也就是商业竞争。推动:肯定了人具有自由和自主的信仰权利,追求现实幸福。
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1)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反对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罗马教廷的权威统治。它既是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实际上是尊重每个人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这其实就是鼓吹思想的自由,也表达了对人的尊重。宗教改革使千千万万的民众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2)宗教改革的最突出的影响在于成功运用了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创造出新教伦理,把人的心灵从罪的折磨、来世拯救和教廷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世俗生活与世俗人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1.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于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在当时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
A.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
B.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C.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
D.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特权
解析:选D 马丁·路德强调的仍是宗教的信仰,故A项错误;材料与资本原始积累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国家,故C项错误;路德剥下了教士神圣的外衣,否认了他们的特权,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故D项正确。
2.(2016·太原模拟)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B.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
C.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
D.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
解析:选D 材料将对上帝的信仰(即宗教)与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世俗生活)相提并论,故D项正确。
3.(2017·唐山模拟)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写道:“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马丁·路德的这一观点( )
A.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束缚
B.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的原则
C.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D.倡导人们要节制私欲、安贫乐道
解析:选C 据“增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可得出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故C项正确。
4.马丁·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马丁·路德把最基本的宗教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这一主张( )
A.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B.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和圣事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C.使天主教会及其神职人员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D.与宋明时期“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上一致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马丁·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宗教”得出他主张“因信称义”,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发现“义”
,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A项正确。
5.(2016·江南十校联考)马丁·路德说过:“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做。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由此可知马丁·路德( )
A.主张信仰即可得救
B.反对信仰基督教
C.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
D.认为人人都可直接阅读《圣经》
解析:选C 材料中没有体现马丁·路德信仰方面的改革,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只是改变信仰方式,不是反对基督教,故B项错误;材料中“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说明主张思想自由,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宗教改革内容,故D项错误。
6.陈独秀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女权之解放也。”其中“宗教之解放”体现在(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生而平等”
C.“与上帝直接对话”
D.“主权在民”
解析:选C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的哲学名言,“人生而平等”是启蒙思想家鼓吹的普世价值理念,均与宗教改革无关,故A、B两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提出“与上帝直接对话”,推翻了欧洲封建精神权威,解放了人们思想,故C项正确;“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潮流的体现,与宗教解放无关,故D项错误。
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成熟——启蒙运动
1.含义
“启蒙”的法文本意是指“明亮、照耀”(引申为“光明、智慧”)。启蒙运动指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尚处于黑暗之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历史上的启蒙运动,指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对专制王权、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2.背景
经济基础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阶级基础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政治基础
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束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的推动,思想解放
斗争武器
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挑战教会的权威
3.性质
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核心(指导思想):理性主义
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运用人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
5.主要内容
提倡理性,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去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
6.概况
(1)17世纪时,早期启蒙思想起源于英国。
(2)18世纪中叶,在法国达到高潮,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扩展:18世纪中后期,扩展到欧美其它国家。
7.代表人物及主张
人物及代表作
观点
伏尔泰
①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②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孟德斯鸠
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②认为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论法的精神》
卢梭
①提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及“人民主权”思想
②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社会契约论》
康德
①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②提出“人非工具”
③相信主权属于人民,坚持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纯粹理性批判》
8.影响
(1)思想层面
①启蒙运动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把人文主义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欧洲的专制统治,描绘了未来社会制度蓝图,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
启蒙运动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2)政治层面
①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
②启蒙运动的影响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如为美国独立战争做了思想准备,并为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影响了拉美独立运动;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思想武器;为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3)其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人本身的彻底解放(包括人身解放和思想解放两方面,即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探究主题——启蒙运动的特点及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史料一] 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史料二] 这些哲人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
[教你读史] 史料一信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反映了天赋人权学说,“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反映了人民主权思想,“约定之上”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史料二中,“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用理性思考问题。
[思考] 根据史料二,影响哲人们提出新思想的因素是什么?史料一、二中,哲学家“将理性应用”是从何入手的?
[提示]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哲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从社会契约理论和自然法则入手,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史料三]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的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崇尚科学和对人类理智的乐观主义态度则促进了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教你读史] 史料三高度评价“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表明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准备;同时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思考] 根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启蒙运动在哪些方面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进行了重建?为什么说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是启蒙原则的法律化?
[提示] 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将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人民主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论、反抗压迫等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1.启蒙运动的四大特点
(1)从批判的对象看,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2)从批判的方式上看,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诉诸理性,启蒙思想家宣传理性,对封建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是科学进步与资产阶级强大的反映。
(3)从批判的领域来看,集中于政治、思想领域,即使是百科全书派,宣扬科学和理性的目的也是为了反对专制、教权和迷信。
(4)从历史作用上看,主要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做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2.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在批判对象上,文艺复兴运动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
(2)从涉及领域看,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精神文明领域的各个方面。
(3)从批判形式看,启蒙运动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4)从思想特点看,启蒙运动思想家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而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他们高举民主、科学大旗,为了解放全人类宣传理性真理。
1.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 )
A.知道应该怎样思考 B.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自主开拓精神家园 D.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解析:选C 从“
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可知“启蒙”是要求人运用理智自主思考,故C项正确。
2.(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孟德斯鸠说:“如果一国的法律认为应该容忍好几种宗教的话,那么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互相容忍。一切受到压制的宗教,自己必将成为压制异教的宗教。……因为当一种宗教侥幸而脱离了压迫的时候,它就要立即攻击曾经压迫它的其他宗教。”这段话( )
A.论述宗教自由在法律上的必要性
B.探讨宗教信仰和法律的相互依存关系
C.论证宗教迫害存在的必然性
D.主张法律要为宗教服务
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互相容忍”,主张法治下的宗教自由,并不赋予任何一种宗教特权,故A项正确。
3.按照卢梭的理论,“社会契约”由共同体各个成员之间加以确定,而不是上者和下者之间的一种规定。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出自己的权利,全体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构成一个“大我”。这个“大我”是指( )
A.民主自由 B.公共意志
C.法律至上 D.主权在民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出自己的权利,全体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构成一个‘大我’”说明社会契约是人们共同的约定,是公共意志的体现。
4.从伏尔泰的自由和法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人民主权到康德的道德有限理论,这些观点( )
A.来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践
B.构建了系统的民主思想体系
C.没有解决民主制度的运作问题
D.实现了德治和法治的统一
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的主张,这些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体现,不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践,故A项错误;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从不同角度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因此构建了系统的民主思想体系,故B项正确;材料中提出的三权分立、人民主权为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基本的运作模式,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德治的要求,故D项错误。
5.(2017·岳阳质检)康德这样定义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就是( )
A.社会契约 B.思想的自由
C.主权在民 D.人身的自由
解析:选B 根据题目“不成熟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强调的是需要去除掉别人的引导,自己拥有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故强调的是思想自由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6.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被)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 )
A.使得人成为衡量万物的尺度
B.标志着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D.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
解析:选D 从材料中文字“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可以判断出恩格斯是在高度评价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人权主张。所以依据所学可知,启蒙思想家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美好的蓝图,故D项正确。
本讲命题点研究
2010~2016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宗教改革运动
启蒙运动
全国卷Ⅰ
—
2016·卢梭《社会契约论》
全国卷Ⅱ
—
—
全国卷Ⅲ
—
—
全国卷
—
[考情分析]
本部分知识在高考中几乎是盲点,鲜有考查,仅在2016年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命制了一道题目,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思考、论述及语言表达等能力。
非选择题增分研究
全国卷40题、41题答题规范
第41题典例精选(2016·全国卷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样卷评析]
阅卷评点
该答案存在的问题是考生用政治术语空谈西方的民主,不能以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确立和发展的具体史实作为支撑。不能正确理解制度构想与制度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明确的论题,史实与论题无关。
增分指导
本题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要求考生拟定明确的论题,明确指向启蒙思想家的理论构想与欧美国家的制度建设实践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相关史实,史论结合地进行清晰表述。在解答本题时可结合英美两国的政体结构来进行作答。如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借鉴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观点,使孟德斯鸠的观点得到了实践。又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人主权在民的思想。但无论如何作答,都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内容论证相关观点,要求史论结合,能够自圆其说。
[满分示例]
示例一:美国的三权分立
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他们都要对人民负责。
示例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世袭,但他没有实际权力,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内阁由首相组建,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充任;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也要对人民负责。
[命题探源]
重视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是历史高考试题的主旨之一,新课标全国卷Ⅰ力图在试题中弘扬主旋律,渗透民主、自由、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体现考试的“立德树人”的功能。让学生积极养成以人为本,追求进步的进取精神,民主法治的现代意识,放眼世界的全球视野等。本题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这一主题,明确指向启蒙思想家的理论构想与欧美国家的制度建设实践之间的关系,印证了这一论断。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天主教、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B.马丁·路德强调信仰的重要性
C.教会腐败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D.马丁·路德完全否定了天主教教义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仰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2.赵林在《西方宗教文化》中指出:“当路德把神圣的东西降低到世俗的水平时,他也同时把世俗的东西提高到神圣的地位……驱散了罗马教会加之于神职人员头上的神圣光环,而将它们降至俗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也把日常生活中一切正当的手艺和职业提高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对此话理解错误的是( )
A.否定教会对神学的垄断地位,促进思想解放
B.强调世俗生活是上帝认可的,否定天主教会的善功论
C.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徒凭借信仰可以和上帝建立直接联系
D.其主张分为精神和世俗两个领域,有利于动员社会底层群众
解析:选C 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即可获救,这被称之为“因信称义”,这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3.《德国史纲》中写道:“教廷的敲诈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 )
A.罗马教会神权 B.神职人员权威
C.灵魂救赎方式 D.宗教礼仪程序
解析:选C 据“路德”“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可知此题考查“九十五条论纲”的意义。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因行称义”,宣传“因信称义”,直接改变了灵魂救赎方式,故C项正确。
4.(2016·蚌埠质检)学者钱乘旦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后果并不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恰恰相反,16、17世纪的欧洲正是由于新教的出现才使得宗教情绪变得更为强烈。”其依据在于新教( )
A.排斥世俗生活 B.对人的束缚更严苛
C.主张信仰自由 D.加剧宗教信仰狂热
解析:选D 传统的天主教实行禁欲主义,排斥世俗生活,不是新教,故A项错误;新教主体上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自由的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信仰自由的信息,故C项错误;因为新教基本上都主张信仰得救和《圣经》是唯一权威,在事实上让更多的人摆脱了教会权威的干涉,但也加剧了对宗教信仰的狂热,故D项正确。
5.以下是16世纪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 )
马丁·路德:“教皇和自己的会议,只有当其行动和法令与《圣经》相一致时,人们才有必要服从。”
李贽:“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A.挑战权威 B.否定神性
C.崇尚理性 D.倡导民主
解析:选A 马丁·路德对以教皇为权威的教会进行批判,李贽对孔子权威进行批判,故A项正确;马丁·路德虽然对天主教教义不满,但是并不否定基督教的信仰,故B项错误;马丁·路德不否定基督教的信仰,并非崇尚理性,故C项错误;无论是马丁·路德还是李贽都没有提出民主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6.(2016·安徽示范高中联考)刘新利《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卷》在评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
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 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
解析:选A 从“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可知,偶然的行为带来了巨大影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故A项正确。
7.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批判宗教神学
C.提出民主制度构想 D.促进思想解放
解析:选C 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蓝图,在批判封建专制的基础上又防止新的专制的出现,后者属于“把统治者关进笼子”,故C项正确。
8.(2016·衡阳联考)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材料主要说明伏尔泰( )
A.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D.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
解析:选D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还是要为政治服务,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倡理性,反对天主教会,但不反对宗教,故B项错误;伏尔泰反对天主教会思想的束缚,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可知,创造一个上帝的目的就是服务于政治,故D项正确。
9.孟德斯鸠曾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这一观点体现的主要思想主张是( )
A.三权分立思想 B.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C.天赋人权思想 D.社会契约思想
解析:选B 从“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可知材料反映了公民的自由应该保持理性,符合法律,故B项正确。
10.黄宗羲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1663年出版的著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的主要共同点是( )
A.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思想
B.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
C.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D.主张法治,反对礼教
解析:选A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卢梭提出人民主权思想,故A项正确。明末清初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仍属于封建思想范畴,故B项错误。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阶级,故C项错误。卢梭并没有反对礼教,故D项错误。
11.卢梭设想了一种取代基督教的“真诚教”,其终极依据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一种心灵的“真诚”。就连看不惯卢梭的伏尔泰为此也忍不住击节赞赏。据此说明卢梭的思想( )
A.忽视人的理性价值 B.与启蒙思想大相径庭
C.重视人本主义价值 D.反对激进的民主革命
解析:选C 卢梭是启蒙思想家,提倡理性,故A项错误;理性与感性是启蒙运动的两面,故B项错误;重视人的自然情感是人文主义的表现,故C项正确;卢梭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主张激烈的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
12.(2016·皖北协作区联考)康德说,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康德意在说明( )
A.人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
B.启蒙运动一直会延续
C.人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认可
D.理性是启蒙时代核心
解析:选A 根据康德说的话可知倡导人的主体地位的启蒙并未完成,所以这意味着人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启蒙已经来了,但是尚未实现,但是是否一直延续,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康德肯定启蒙时代的存在,故人的社会价值是逐步被肯定的,故C项错误;理性是启蒙时代核心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商人笃信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信条,形成了“重义轻利、贵理贱利”的主导思想,功利行为严格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在经营过程中恪守儒家“诚实守信”的原则,个别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其他商人与顾客的谴责和冷落,最终被排除出局,从此无颜归故里面对父老乡亲。贯穿他们业务及生存之道的仍是“以商致财,以财守本”的儒家观念,他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
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是晋中商人最终的归途”。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对晋商兴衰的影响》
材料二 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它强调,要想成为上帝的选民,除了靠上帝预先安排之外,还必须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作为。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即使是经济上富有的人也不能逃避劳动。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儒学和新教伦理财富观念的不同之处,并指出导致两者不同的社会根源。(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财富观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9分)
(3)综上所述,如何认识经济发展中的道德伦理观?(4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概括传统儒学的财富观念,据材料二概括新教伦理财富,然后对比概括不同之处。联系明清和宗教改革时期中国与西欧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原因所在。第(2)问,从两种财富观念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作用上分析其影响。第(3)问,从道德伦理观对经济推动和阻碍两方面分析。
答案:(1)不同:儒家主张重义轻利,获取财富的目的是固守本业、光宗耀祖;新教伦理鼓励劳动致富、禁欲节俭,获利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
根源: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西方:资本主义勃然兴起。
(2)影响:儒学财富观有利于商业中的诚信经营;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新教财富观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认识:道德伦理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或者阻碍作用;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坚守道德底线。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启蒙运动中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以伏尔泰为代表,其1756年在《风俗论》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借助中国,借助孔子,启蒙思想家们吹响了摧毁中世纪思想的号角,从而推动了18世纪法国“中国热”。
另一种声音是以孔多塞为代表,1793年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中国成为与进步对峙的“停滞的国家”,对中国也从赞扬变为了批判。
上述材料反映了启蒙运动时期关于中国的两种不同认识,选择其中一种声音,概括其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结合史实。)(12分)
解析:第一种观点为推崇中国,借助孔子批判封建专制思想。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是“停滞的国家”,对中国文化加以批判。推崇中国传统思想的原因,结合新航路开辟孔子思想开始被西方认识,伏尔泰反封建的需要,伏尔泰思想与孔子思想有共通之处来分析作答即可。批判中国传统思想的原因,结合中国传统思想阻碍中国社会进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观点一: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借助孔子批判封建专制思想。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不断东来,向西方介绍宣传中国文化;伏尔泰论及中国、宣传孔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实际斗争的需要;伏尔泰主张与儒家思想有共同之处,如“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它的基本含义是‘爱人’”。(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以孔多塞为代表的思想家认为中国是“停滞的国家”,对中国文化加以批判。
原因: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其它国家经济交流;政治上的日益腐败;文化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生产力有了巨大提高;对外扩张掠夺。(言之成理即可)
一、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
1.萌芽:早期的人文精神萌芽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中,突破了神学对人的束缚,开始从实际出发,反对迷信和权威,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曲折:欧洲中世纪教会的专制统治使“神”进一步成为无需怀疑的世界主宰。封建主义神学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人的现实生活被否定,人的价值被贬低,神学思想占据了中心地位。
3.复苏
:14~16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出现了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形式,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产生了针对天主教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西方长期被宗教神学所禁锢的人性得以复苏,被蒙蔽的理性得以昌明。
4.成熟: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深化,终于在17~18世纪爆发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阐释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和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启蒙运动将西方的人文精神发展到成熟阶段。
[针对训练]
1.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 )
A.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
B.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
C.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
D.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解析:选D 从材料“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体现的是理性主义,故D项正确。
二、近代欧洲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1.兴起原因: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
2.对人文精神的诠释
思想解放
对人文精神的诠释
文艺复兴
强调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对教会与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揭露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宗教改革
主张信仰得救,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启蒙运动
由思想领域深入到政治领域,要求实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倡导经济自由、人身自由、政治平等、议会制民主、三权分立等
3.共同影响: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针对训练]
2.蒋百里在《欧洲文艺复兴史》中说,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同流而异趋”“二者在知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在方法上二者都大力主张借古变今
B.异趋指二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C.同流指二者都带有复古运动的色彩
D.在评价体系上二者对教廷褒贬不同
解析:选C 文艺复兴主张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宗教改革则依然坚持宗教信仰,说明两者都带有复古运动的色彩,故C项正确。
一、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重视关注人与人类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民的根本。
2.不同点
项目
儒家思想
古希腊人文精神
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
强调社会中的“人”,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
特别强调人的“个体”,强调人的主观感受
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
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对维护封建专制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强调人的平等,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研究自然科学的态度
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
充满理性与激情,关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针对训练]
1.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
A.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B.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C.实行民主政治 D.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解析:选B 材料的主旨强调的是对人的教化,不是研究人本身,故A项错误;“人性之善也”“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说明二人都强调教化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不符合题干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
二、欧洲启蒙运动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
1.启蒙运动鼓励了中国的一批仁人志士为改造社会而斗争。如:戊戌变法受启蒙运动影响最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一批启蒙学者,他们翻译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名著,介绍他们的思想,对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把赫胥黎的《天演论》、孟德斯鸠的《法意》(《论法的精神》)、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著作译成中文出版。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思想精神是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的思想,显然其基本思想精神源于启蒙运动。
2.启蒙运动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作为思想旗帜,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针对训练]
2.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 )
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
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
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
解析:选D 北洋政府时期指1912~1927年间,“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应该对应“回归”,故A项错误;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应该对应“再选择”,故B项错误;1912~1927年间未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故C项错误;“接受”指的是利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推动民主共和的实现,即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民主与科学,故D项正确。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太原模拟)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他可以用葡萄酒的神奇魅力融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公元前7世纪在雅典出现了大量民众种植、采摘葡萄和酿制葡萄酒以及酒神狄奥尼索斯形象的瓶画和神话故事。据此可以推知当时雅典( )
A.葡萄产业为希腊神话奠定基础
B.已经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
C.人们渴望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
D.注重协调社会与神灵的关系
解析:选C 通过材料得出,人民发展葡萄产业以及出现酒神狄奥尼索斯形象的瓶画和神话故事是因为他可以用葡萄酒的神奇魅力融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故C项正确。
2.(2016·郑州质检)大约两千五百年前,普罗塔哥拉喊出了一句影响西方至今的口号——“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下列思想与其相吻合的是( )
A.“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智)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B.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解析:选A A项的大意是:人皆有其自己的思想,且以各自思想为标准去观察、认识、判断周围的事物,这与普罗塔哥拉的思想基本一致,故A项正确;“强调人的感觉”不等于强调理智,故B项错误;心学以“心”为本原,与材料中“人是万物的尺度”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表明是理学,与“人是万物的尺度”不符,故D项错误。
3.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
A.人格独立,思想自由 B.民主意识,参政意愿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批判精神,社会责任
解析:选D “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说明苏格拉底在关注国家的弊端,希望通过自己的尽职尽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故D项正确。
4.(2016·揭阳模拟)“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这段话较为突出地反映了( )
A.基督神学的内在理念 B.人文主义的哲学主张
C.启蒙思想的理性精神 D.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
解析:选B 根据材料“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可知其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故B项正确。
5.但丁在《神曲》中让他的情人把他带进“天堂”;彼特拉克用诗句描述了理想情人的妩媚和他的感情;《十日谈》多半故事都以爱情、男女关系为主题。文艺复兴的这一共同点( )
A.充分反映出人文主义者放纵欲望
B.是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的直接结果
C.根源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世风日下
D.深受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直接影响
解析:选B 根据所学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天主教会禁欲主义,提倡人性,追求个性解放,所以“情人把他带进‘天堂’”“用诗句描述了理想情人的妩媚和他的感情”“多半故事都以爱情、男女关系为主题”都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的有力回击,带有人文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
6.(2017·韶关调研)现代学者称达·芬奇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在绘画、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达·芬奇( )
A.创立了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C.反教会特权和君主专权
D.成为时代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巨人
解析:选B 伽利略创立了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故A项错误;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而且根据材料“他在绘画、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又都偏重科学领域,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时期以反教会特权和君主专权为特征,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达·芬奇在科学领域尚不能称之为巨人,故D项错误。
7.“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 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这一群优秀的人物”是指( )
A.古希腊先哲 B.人文主义者
C.宗教改革家 D.启蒙思想家
解析:选B “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可知优秀人物将上帝无形的爱化为人世受众的内在美好追求,这是人文主义者的思想追求,故B项正确。
8.(2017·自贡诊断)宗教改革家路德强调“因信称义”,认为在上帝和个人之间不存在人为隔离,提出了人只要信仰上帝,“所有的信徒都是牧师”的新理论。旨在( )
A.肯定教皇的中介作用
B.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
C.否定教会的神学权威
D.丰富基督教教义教规
解析:选C 宗教改革家路德强调“因信称义”是反对教皇的中介作用,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的主旨并不是巩固民众的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家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目的是反对教会的权威,故C项正确;宗教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丰富基督教教义教规,故D项错误。
9.(2017·合肥质检)马克思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马克思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解析:选C 宗教改革使人们摆脱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确立了《圣经》是唯一权威的认识,故C项正确。
10.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
A.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B.取得了人与上帝直接沟通的权利
C.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D.奠定了人类理性的主体地位
解析:选D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表现为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宗教改革运动把人的信仰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则强调人摆脱专制统治和宗教愚昧的束缚,确立起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念。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的主体地位,与材料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相符,故D项正确。
11.(2017·荆门调研)“它击碎了一个权威,却又树立了另一个权威。它用知识的力量反抗了迷信,但是却陷入了对知识的重新迷信之中。”这段话适合用来评价( )
A.智者学派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解析:选D 启蒙运动用理性反抗封建迷信和专制王权,有反权威的历史作用,但是启蒙运动中对理性主义的提倡,对自然科学乃至科学主义的崇拜导致了理性主义牢笼的禁锢,故D项正确。
12.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下,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君主政体下,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下,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
A.民主共和 B.贵族共和
C.君主立宪 D.君主专制
解析:选C 题干材料中孟德斯鸠分别指出了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的弊端,说明他个人不赞成这三类政体。他认为只有把这三类政体结合在一起,即实行君主立宪制,才能确保人民权利的有效行使和民主政体的确立。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
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孟子认为君子应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鄙视那种总是遵循“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可惜的是,先秦儒家的那种个人主义传统在后代日趋衰落,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忽视。孟子倡导的独立人格越来越少。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材料二 个人主义是直到近代才从西方文化中演进出来的一种观念,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
——摘自钱默生《西方个人主义源流探索》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个人主义精神”的原则,分析这种精神为什么在后代日趋衰落。(12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个人”是如何“逐级”解放的。(8分)
(3)先秦儒学注重“人”的塑造,近代西方追求“人”的解放,指出两者的历史影响。(5分)
解析:第(1)问,从孟子和孔子的言论中去归纳气节、立场、意志等原则;依据材料一,从中国传统政治(宗法制、君主专制)和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概括原因。第(2)问,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梳理人文主义发展线索并加以说明即可。第(3)问,依据材料一中先秦儒学注重“人”的塑造的特点,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民族性格的铸造与道德观念的形成等角度分析先秦儒学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中近代西方追求“人”的解放的特点,从促进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角度分析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最后通过中国、西方人文思想对比,概括出两者的共同点。
答案:(1)原则:人应该保持气节和尊严;别人的意志不能强加于人;人格独立,反对顺从。
原因:宗法制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的强化;儒家思想的发展着力强化尊卑等级和人伦秩序。
(2)说明:早期西方哲学家开始探索人的价值;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宗教改革运动把人的信仰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则强调人摆脱专制统治和宗教愚昧的束缚,确立起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念。
(3)影响:前者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了民族性格的铸造与道德观念的形成;后者推动了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其中体现的思想观念都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14.17、18世纪对中国与西欧来说都是思想启蒙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欧洲百科全书派的启蒙学者,通过对中国思想与政治制度的赞美,表示了他们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伏尔泰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重农学派代表魁奈认为:“中国的统治是合法的专制统治,中国皇帝是合法的专制君主……自然法则是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所有的国家都忽略了这一点,只是中国例外。”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风”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3分)
(3)依据材料三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明清启蒙思想缺陷性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问,分别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欧洲的角度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考虑及解答。第(2)问,伏尔泰对儒学表现出一种赞赏态度,认为儒学是最好最符合理性的哲学,而孟德斯鸠和卢梭则批判儒学,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他们虽然对儒学的态度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利用儒学来批判教会神学与封建专制,发展资本主义。第(3)问,无论是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还是西方的启蒙思想家都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但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则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结合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来分析原因。
答案:(1)原因: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启蒙思想家们的理论建设要求;中国文化自身的吸引力。
(2)态度:尊崇儒学: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理性的哲学。
批判儒学: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
共同:批判教会神学与封建专制,发展资本主义。
(3)同:主张人性解放,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异: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构建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原因: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理学僵化对人们的束缚和影响;黄宗羲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不能提出新的社会方案。
相关文档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九中国特2021-08-3051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当今世2021-08-3028页
-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8-3018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近代中2021-08-3054页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课后练习答2021-08-3018页
-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8-3014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2021-08-3015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六资本2021-08-3018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欧美2021-08-3036页
-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8-30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