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6.94 KB
- 2021-08-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年新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型: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君主专制强化 B.皇权受到制约 C.地方权力削弱 D.世袭制度消亡
【答案】A
【解析】依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相关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明成祖设立内
阁,内阁是皇帝的侍从机构,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清朝
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政治特征,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体现的是君权的强化,不是皇权受到制约;C 选项错误,材料
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不是地方权力的削弱;D 选项错误,明清时期仍然实行皇帝世袭制,并未消亡。
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2.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
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C.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D.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宰辅指宰相制度或相当于宰相职能的机构;军机处是清朝设立,是皇帝的专政工
具,不能称其为宰辅制度,排除 A 。六部是三省中尚书省的下属机构,从属于三省制,排除 BD。秦汉的
三公制、隋唐的三省制及明清的内阁制(阁臣是皇帝的顾问和辅政人员),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枢机构的演
变历程,体现了宰辅制度的三个发展阶段,故 C 项正确。
3.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
加强的趋势。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其含义是指
宰相制度下( )
A.容易形成极端专制 B.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C.不易产生明君贤臣 D.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
【答案】B
【解析】黄宗羲是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思想上是反对君主专制“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是其基本矛盾之一。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权因此黄宗羲这一
言论是指宰相制度下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 选项无法
得出这一结论;D 选项错在材料与政治腐败无关。
4.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
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
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宋朝之前君臣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但是发展到明清时期君臣之间却变成主奴关
系,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和
地方之间的关系,A 选项排除;内阁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正式形成的,与材料无关,C 选项排除;明太祖朱
元璋时期丞相制度就已经被废除,D 选项排除。
5. 明朝时期,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
任言官,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明朝对言官的选任实行任职回避,且规定不
能选用胥吏出身和曾犯“奸贪罪名”的人为言官。明朝实行上述举措的本质意图是( )
A.加强监察队伍的建设 B.为实现吏治清明创造条件
C.培养优秀的监察人才 D.为监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答案】B
【解析】明朝言官专职弹劾百官,皇帝要求言官德才兼备,实行任职回避,限定选任资格,本质意图是为
弹劾百司、实现吏治清明创造条件,故 B 选项正确;加强监察队伍建设是对材料上述举措的概况,不是本
质意图,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监察人才的选用,不是培养,故 C 选项错误;材料能体现出为监
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的意图,但不符合材料问的本质意图,故 D 选项错误。
6. 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
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
但必须服从皇权,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 A 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
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 B 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 C 项错误。
7.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
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答案】B
【解析】题中清代内阁处理公务“依样画葫芦”,即是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于陈规的体现。
8.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
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
分析,明代内阁(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六部逐渐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D 正确,A
是科举制特点;内阁并不能领导六部,B 错误。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C 错误。
9. 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
能入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
【答案】B
【解析】材料叙述了关于翰林院职能的演变,唐朝时是“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初翰林院学士入值文渊
阁称内阁,成为皇帝的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材料表明清朝“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体现出翰林院地
位的上升,这主要是适应了明清时期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故答案为 B 项。A 项,翰林院职能的演变与科
举制度无关,排除;C 项,丞相制度的废除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 项,皇权极端加强的标志是
清军机处的设立,排除。
10.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
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
A.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诸司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有一定的议政权,故 C
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诸司”“六部”与内阁的关系,体现内阁的权力,故排除 A。六部与内阁配合并不
是削弱六部的权力,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分割事权,故 D 项错误。
11. 唐朝三省六部、宋朝二府三司、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D.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三省
六部是分割宰相权力,三省相互制衡,集体对皇帝负责,皇权高高在上;宋朝二府三司也是分割宰相权力,
加强皇权;明朝内阁是废除宰相后,成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军机处跪听笔录,进一步加强皇权。在上述整
个过程中都是宰相权力不断消弱以致废除,本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 项正确。A 项是现象,不
是本质,排除;中央集权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材料未体现,B 项排除;C 项材料未体现。故选 D。
12. 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
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
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B.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
C.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 D.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这说明专制皇权管辖的范围越来越大,故 D 项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僚机制的运转,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阶级矛盾激化等封建统治危机,故
B 项错误;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意味着地方自主权利越来越小,故 C 项错误。
13. 明朝官修史书《太祖实录》曾三次修订。初修始于建文元年,靖难之役后,于永乐初重修,此为二修;
但由于“成于急促,未及精详”,永乐九年第三次修纂。这说明( )
A.重修实录有利于记载的准确 B.历史编修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C.古代官修史书力求精益求精 D.实录修订随时代发展而完善
【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太祖实录》经过三次修订,靖难之役后修订很明显带有政治色彩,对实录内容有修改,
以便为后代君王服务,故 B 项正确。实录的重修不一定就更准确,有可能是为了现实政治的需要,故 A 项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史过程中的政治色彩,而没有体现官修史书的精益求精,也不是时代发展的体现,
故 CD 项排除。
14. 徐阶是明嘉靖、隆庆年间的内阁首辅,其手下范守已曾说:“臣于徐少师阶处,盖捧读世庙谕札及改定
旨草……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
使再拟。再不符意,则憔让(责问)随之矣。”这反映出明代( )
A.皇权与相权矛盾得以化解 B.内阁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C.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答案】C
【解析】范守已的话,道破了明代君主专制以及皇权与内阁关系的实质,即内阁只不过是皇帝的顾问机 构、
秘书班子,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只不过是秘书长的身份,其“捧读世庙谕札及改定旨草”,并将其所
拟意见呈达皇帝,帝或断,或发回重拟,总之一切以皇帝本人意愿为转移,故选 C 项;明太祖之后已经没
有了宰相制度,故排除 A 项;材料只提到明代决策过程的变化,并不是决策机制的异变,排除 B 项;D 项是
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
15.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
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忠诚的官员”的主
要职能是( )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明太祖废除丞相大权独揽后,“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感觉“负担”过重“无法
承担”,需要“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去协助他处理“无法承担”的工作,所以题干中的“中级官员”是协
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因此选项 A 正确;明太祖希望将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因此“中级官员”不可能参
与决策,排除 B;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时期负责执行的是六部,负责监察的是都察院、通政司等机构,因
此不需要再召集官员,选项 C、D 排除。
1.据《太祖实录》记载,1385 年,明太祖考核了天下布政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官员共 4117 人的政
绩,其中擢升者 435 人,复职者 2897 人,黜降者 471 人,罪罚者 171 人,免职者 143 人。由此可知,明初
( )
A.重视对地方的掌控 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
C.监察制度比较成熟 D.官员腐败情况比较严重
【答案】A
【解析】明太祖对数千名地方官员进行考核、擢升、黜降等做法,体现了明朝初年国家重视对地方的掌控,
A 项正确;明太祖并未扩充地方官僚队伍,没有使地方行政机构“不断膨胀”,B 项错误;“监察制度”成熟
和官员腐败情况严重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 两项错误。
2.“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
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
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将传统时代政治体制的弊端归根于
君主专制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君主专制存在两千余年的条件是复杂的和特定的,材料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
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故 D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
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 B 项;C 项与材料“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
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不符,故排除;故本题选 D 项。
3.清朝承袭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
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这说明( )
A.内阁与军机处逐渐合并 B.专制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清朝内阁已经名存实亡 D.军机处分化了内阁权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内阁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军机处设立后办理了本属于内阁的事务,使内
阁成为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属于军机处分化了内阁权力,故选 D;A 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专制
统治最终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所以不能说专制统治基础扩大,B 错误;根据材料“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
事务的机构”说明内阁仍然办理事务,因此不能说名存实亡,C 错误。
4. 《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张居正经常以个人之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中之各种问题,当各臣僚建
议于御前,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材料说明明代内阁( )
A.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使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C.推动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可知,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在各臣僚奏议前提前了解国
事,待“各臣僚建议于御前”时,已经有了各种相应的对策,这显然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A 正确;材料
反映的是决策过程中的变化,而不是机制变化,B 错误;推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是军机处的建立,C 错误;
内阁一直是皇帝的内侍机构,D 错误。故选 A。
5. 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建制:一个“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
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两个建制的相同点是( )
A.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有效制约了相权的膨胀
C.造成宦官外戚专权 D.官员品级低权力大
【答案】D
【解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是指汉朝形成的中外朝制度,“台阁”是中朝或内朝;“阙后军国大计,罔
不总揽”是指清朝的军机处。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官员品级低权力大,故答案为 D 项。二者的形成加强了君
主专制,不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排除 A 项;军机处形成时已经没有宰相,没有造成宦官外戚专权的结果,
排除 B、C 项。
6. 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终结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明代设立内阁,奉旨办事。雍正七年,因对西北用
兵开始设立军机处,渐渐取代了内阁。大学士成为了名誉职务,军机大臣更有实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
断( )
A.内阁其实就是明代决策机构 B.军机处是清代中央一级政府
C.宰相制废除后相权随之消失 D.废除宰相制后相权弱而未亡
【答案】D
【解析】相权与君权是矛盾里的统一体,二者共存亡,所以出现了宰相制度废除后,又有了地位等同于宰
相的内阁等机构。D 正确;依据材料“奉旨办事”来看,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A 排除;据所学可知,
军机处只能跪拜笔录,实际上是皇帝的内廷机构,B 排除;内阁、军机处的存在证明相权只是遭到了削弱,
没有随之消失,C 排除。故选 D。
7. 下表是“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秩表”。该表反映的明朝政治的特点是( )
官员 职权 品秩
六部尚书 批答奏章的最高长官,掌各部事务 正二品
内阁大学士 批答百官奏章,兼管六部,商承政务 正五品
十三道监察御史 巡按州县,考察官员 正七品
知府 掌一府之政 正四品
A.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国家监察体系日趋完备 D.机构设置重叠臃肿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大小和品秩高低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品秩低的官员可
以利用职权制约品秩高的官员,从而形成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的特点,故答案为 A 项;清朝军机处的设
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 B 项;材料并非只是反映监察体系的状况,排除 C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
机构设置叠床架屋的特点,不能说明机构设置重叠臃肿,排除 D 项。
8. 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
成员以乞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 )
A.对皇权具有依附性 B.辅佐功能无法发挥 C.权力大小极不稳定 D.较少参与政治决策
【答案】A
【解析】根据“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启休的方式
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可知,皇帝长期怠政,内阁权力有所扩大,但仍然受皇帝控制,
故 A 正确;皇帝长期怠政,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B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内阁权力不稳定,排除 C;内
阁没有决策权,材料无法体现“较少参与政治决策”,排除 D。
9. “文官已经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名义上他
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明神宗不得不放弃立爱妃之子为储君的想法。这反映了( )
A.官僚政治运行的成熟 B.皇权专制的不断削弱
C.宗法观念的日益淡化 D.君臣矛盾的日渐突出
【答案】A
【解析】根据“文官已经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
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说明明朝的官僚机制对皇帝的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反映出明朝
官僚政治运行的成熟,A 正确;B 不符合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排除 B;“明神宗不得不放弃立爱妃之
子为储君的想法”说明廷臣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度,反对明神宗破坏嫡长子继承制的做法,故 C 错误;材料
体现的是皇帝的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不能说明“君臣矛盾的日渐突出”,排除 D。
10. 万历二十年,大学士赵志皋、张位言:“凡会议会推,并令廷臣类奏,取自上裁,用杜专权。”会推有称
廷推,廷推(注:议题是重大人事安排)时吏部不再预先提名,由九卿各举所知,吏部汇总直接上呈皇帝
裁决,皇帝则每每付之阁臣票拟。该举措表明( )
A.内阁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 B.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C.用人权从六部转移至内阁 D.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内阁在明代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也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内阁地位不
可能凌驾于六部之上,且内阁官员多由六部官员兼任,故 A 项排除;材料中举措利于加强君主权力,而不
是君主权利受到制约,故 B 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古代封建社会用人权一直掌握在皇帝手中,用人权未曾发
生转移,C 项排除;据材料中“吏部汇总直接上呈皇帝裁决,皇帝则每每付之阁臣票拟”可得出内阁权力在
不断得到加强,故 D 项正确。
11. 有学者指出,在张居正之后,“一个个阁臣在舆论的攻击中神情懊丧(阁臣)无人敢担当……没有了内
阁的中枢支柱,明代便在后张居正时代迷失了方向,不可能将政治与社会引向正确的发展轨道”。该学者意
在强调晚明时期( )
A.阁臣懒政导致内阁衰败 B.阁权式微加速王朝衰亡
C.中枢权力机构荡然无存 D.内阁严重冲击皇权专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张居正之后,明代内阁大臣神情懊丧,无人敢担当,说明在张居正之后,明代没
有了内阁的中枢支柱,便迷失了方向,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内阁权力地位衰败对晚明发展的负面影响,
B 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阁臣没有领导核心导致其日渐衰微,而非懒政导致其衰败,排除 A;C 表述不符合史
实,内阁依然存在,排除;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其出现意味着皇权的加强,而且材料指出晚明内阁疲
软、衰败的状态,其根本无法威胁到皇权,排除 D。
12. 下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按照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别置中书於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②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③“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貳於相”
④“皆编、检、讲读之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A.③②①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 D.②④③①
【答案】A
【解析】①中的“中书”“政事堂”是北宋的宰相机构,“枢密院”是宋朝掌管军事的机构;②的意思是巡
视各级地方政府,考察(地方官员的)治政状况,根据其实际能力政绩决定提拔或降免重新审理判定冤假
错案,可知这是汉朝的刺史制度;③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可知是秦朝的三公九卿;④的“编、
检、讲读”表明其为皇帝的私人秘书,“不得专制诸司”表明其尚不是权力机构,可知为明朝的内阁制度。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排列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 A;B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13.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大权独揽,后设置大学士负责协理奏章和充当权力顾问;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内
阁成员来自翰林院编修等官职,并不兼任六部职位,也不得专制九卿;宣德以后,皇帝对于下面呈上的意
见奏折等,先给内阁草拟批复内容,再由皇帝审核是否批准,票拟制度渐成;嘉靖以后,内阁朝位班次均
列六部之上;明神宗万历时期,首辅张居正改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中枢,权力达到顶峰。下面对于内阁
表述正确的是( )
A.内阁权力自从形成后就权倾朝野 B.内阁拟定批答文字影响皇帝决策
C.内阁使得国家机器过分依赖皇帝 D.明废丞相设内阁使皇权受到削弱
【答案】B
【解析】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内
阁的票拟对皇帝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影响,故 B 正确;材料“朱棣设内阁,内阁成员来自翰林院编修等官职,
并不兼任六部职位,也不得专制九卿”,表明“自从形成后就权倾朝野”表述错误,排除 A;国家机器过分
依赖皇帝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C 错误;明废丞相设内阁,是皇权进一步强化,D 错误。
14. 军机处设立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参与决策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军机处出现以后,入直军机,
参与机密事务的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处的“首席”必须由内阁大学士担任。《清史稿》中感叹:“任
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
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赋予了内阁大学士决策权
C.体现了皇权运作的规范化 D.逐渐背离机构设置的初衷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处设立之前参与决策大臣没有明确规定,军机处设立之后参与机密的大臣必须
是三品以上,而且对军机处的首席做了明确规定,反映了皇权运作的规范化,故 C 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
军机处的职责和对于加强皇权的作用,故排除 A;清代皇权至上,决策权被皇帝掌握,排除 B;材料中没有
涉及军机处职能的变化,故排除 D。
15. 有学者认为,明代内阁“属于次君主权力层次”,并向宰相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内阁“始终没有改为宰
相”;也有学者认为朱元璋的废相,实际上造成明代相权游离于监、阁之间,这“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从传
统单相制向双相制的转化”,是对传统丞相制的变相恢复。造成这两种不同认识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内阁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内阁有效地限制了君主专制
C.内阁的职权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D.历史典籍对内阁记述的随意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朱元璋的废相,实际上造成明代相权游离于监、阁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和内阁地位的变化有关,而内阁地位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因此 C 选项符合
题意;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性质未发生变化,A 选项排除;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B 选项排除;
史书记载一般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D 选项说法错误,排除。故答案为 C。
1.(2019 年浙江选考)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
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 11 代出现 12 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
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 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 A 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
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 C 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
非弱化,排除 D 项。
2.(2020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
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答案】A
【解析】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
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任意妄为,A 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
能制约皇权,B 选项中的“严重制约”不符合内阁这一机构的特征,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制
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 C;
内阁不是宰相,因此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 D。
3.(2020 年浙江选考)今天人们有关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外,还有不能不提的政
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恰是这种变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下列项中,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
①罢除丞相 ②设立内阁 ③设司礼监 ④六部直属皇帝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是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从此六部开始直属皇
帝,明太祖开始设司礼监,明成祖时设立内阁等。由此可知,①②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为 D,ABC 错误。
4.(2020 年浙江选考)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
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
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
这表明军机处的实际职能是跪受笔录,只是秘书班子而已,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故 A 正确;“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炎武反对“独治”、主张“众治”的思想,故 B 错误;“分理
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指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后,各部相互制约,便于皇帝加强皇权,故 C 错误;“别黑
白而定一尊”指的是君主专制,故 D 错误。
5.(2020 年浙江选考)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
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
( )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答案】C
【解析】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C 正确;明
朝废除丞相,排除 A;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 B;唐
宋时期的刺史和太守职能几乎一致,但是刺史之名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 D。
相关文档
- 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2019-2020学年2021-08-3013页
- 【历史】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08-3012页
- 浙江省台州五校2019-2020学年高二92021-08-3027页
-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2019-2020学2021-08-3019页
-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2021-08-308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20世纪2021-08-3019页
-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2021-08-307页
- 江西省赣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122021-08-3017页
- 人教历史必修古代手工业的进步2021-08-304页
-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19-2020学2021-08-30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