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0 KB
  • 2021-08-30 发布

2020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测试1 岳麓版必修3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单元测试 一、 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人“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部分人“难以挣脱传统”的主要原因是 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维护传统思想及制度的需要 C.对西方传统的难以接受 D.中西文化传统的迥异 ‎2.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下列观点突破了其主张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D.“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3.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 ‎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4.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写道:“自天演论做出发点,以观进化之世界,反映出一个争杀的景象,弱肉强食的恐怖氛围,充斥其间。瓜分之祸,也觉得很显然有必然之势,为求其不灭亡,进而引导出保种、保教、保国的民族意识,强化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据此可知进化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 )‎ A.导致瓜分危机   B.掀起革命浪潮   C.推动民族觉醒   D.兴起实业救国 ‎ 11‎ ‎5.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国力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B.维新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十月革命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6.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三大政策 ‎7.“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这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哪方面的内容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8.“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他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A.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  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9.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10.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 A取得重大突破 D.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11.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吗”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   )‎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11‎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12.中国国民党某次大会宣言提出:“民族主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在该理论的推动下 A.国民革命运动取得胜利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C.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D.国共合作有了政治基础 ‎13.毛泽东曾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代名词 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新三民主义有局限性 ‎14.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的奋斗。”这个遗嘱的原则与孙中山的哪一主张相一致 A.兴中会纲领 B.同盟会纲领 C.新三民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5.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订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16.以下是毛泽东的著作,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论》②《论人民民主专政》③《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17.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这三大理论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哪些会议上?( )‎ A.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 B.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11‎ C.七届二中全会、八大、十六大 ‎ D.七大、十三大、十五大 ‎ ‎18.“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的提出是在 ‎ A.五四时期 B.大革命时期 C.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19.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①《论十大关系》 ②《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③《论联合政府》 ‎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表明毛泽东思想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21.晚清民间教科书关于近代政治知识的介绍日见增多。商务印书馆1910年出版陆费逵的《修身讲义》中有:“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由一机关行之者,曰专制政体;三权各有独立之机关者,曰立宪政体”。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三权分立学说率先影响了教育 B.清朝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变 C.民主思想推动教育内容的更新 D.教育引发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22.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救亡图存 B.发展资本主义 C.反对专制统治 D.反抗外来侵略 ‎23.在历史小论文《我眼中的邓小平》中,某同学写道:“我心目中的邓小平是一个外交家。他活跃于国际舞台,在他努力下,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英建交并顺利解决香港问题。”这于这段文字,下列评语中比较恰当的一条是( )‎ A.史论结合,论证严密 B.结论和史实都有误 C.结论正确,史实有误 D.结论有误,史实正确 11‎ ‎24.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精髓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提出一国两制、祖国统一 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5.在1992年南巡谈话中,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体现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 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B.“摸着石头过河”‎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D.“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一、 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 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布天主教方面。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1745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礼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之后,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 ‎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材料二 ‎ ‎19‎ 11‎ ‎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变化及启示。‎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其一是政治局势的逼迫,其二是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其三是强有力的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 ‎——摘编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 材料二1905年孙中山《同盟会宣言》中指出:“在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此为上继先人遗烈,大义所在,凡我汉人当无不晓然”。1919年孙中山在演说中指出:“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整理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法国启蒙思想家马布利认为:“自然界并没有创造国王、统治者、庶民和奴隶,人生下来是完全平等的。”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认为,中国欲求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法国启蒙思想家梅叶大声疾呼:“世上穷人们受各种迷信及偶像崇拜欺骗的时间已经够久了……该是打开穷人的眼界,向他们说明全部真相的时候了。”‎ ‎——摘编自《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试以中国19世纪末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05~1919年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客观原因。‎ 11‎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来所创”,……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迁就调和……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讨论。‎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主张;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材料中“西洋的法子”核心内容是什么?(6分)‎ ‎(2)中国共产主义者曾多次将“外国的进步文化”与“中国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试举两例。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6分 11‎ 试卷答案 ‎1.B ‎2.D ‎3.B ‎4.C ‎5.C ‎6.B ‎7.B ‎8.A ‎9.C ‎10.A ‎11.C 11‎ ‎12.D ‎13.C ‎14.D ‎15.D ‎16.C ‎17.A ‎18.C ‎19.B ‎20.D ‎21.C ‎22.A ‎23.C 11‎ ‎24.D ‎25.B ‎ ‎26.(1)特点: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交流具有双向性;传教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少数中国人参与;教会试图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传播内容限于科学和神学;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西学在中国传播受阻。 ‎ ‎(2)变化: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东渐内容逐渐深入和广泛;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具有爱国救亡的时代特征;传播媒介更加多元,推动中国社会变革。 ‎ 启示:吸纳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反对全盘西化或民族文化虚无主义。‎ ‎(1)从“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得出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布天主教方面。”得出交流具有双向性;传教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少数中国人参与;传播内容限于科学和神学。从“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得出教会试图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从“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得出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西学在中国传播受阻。‎ ‎(2)从“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东渐内容逐渐深入和广泛;从魏源等人的观点上看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具有爱国救亡的时代特征;从传播内容和方式上可以看出传播媒介更加多元,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启示:结合具体的史实来看,我们要吸纳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做到“引进来”;但我们也反对全盘西化或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要做到民族文化的振兴,做到“走出去”。‎ ‎27.(1)政治形势逼迫:《马关条约》签订,列强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洋务运动破产,中体西用思想受质疑与冲击;‎ 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与革命派建立团体、学会、办报等。‎ ‎(2)变化:从存在大汉族主义倾向的反满革命思想到将满族视作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希望各民族融为一体。‎ 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清朝的目标已达到;军阀混战,国家分裂。‎ ‎(3)相似之处: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传统思想权威,提倡民主与科学。‎ 11‎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从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与西方文化的对比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材料“其一是政治局势的逼迫,其二是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其三是强有力的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在今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中可以分析出1905~1919年间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从民国的建立、军阀混战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内容上看,两者都有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自由平等的内容。在思想层面上,两者都反对传统思想权威,提倡民主与科学。‎ ‎28.(1)主张:西方科技是从中国传入的;向西方学习科技是必要的、合理的。2分 态度:否定中国已有的文化;全盘西化。2分 核心:民主、科学。2分 ‎(2)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2分)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2分 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吸收;将外来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2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