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9.50 KB
  • 2021-08-30 发布

2020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检测卷岳麓版必修2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 A.克服商业危机 B.扩大海外市场 C.对外倾销商品 D.追逐商业利益 ‎ 解析:D 由材料“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可知,其他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要追逐商业利益,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 ‎2.据统计,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 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为西班牙占有。但到159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死后,他遗留的债务高达1亿金币,被世人讥讽为“黄金漏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B.金银未转变为原始资本积累 C.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D.日益崛起的荷兰商业资本的挑战 解析:B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获得了大量白银和黄金,但是由于自身工商业的落后、连年战争加之王室的挥霍而导致获得的白银和黄金大量外流,最终没有转化为工商业发展所需的资本,也没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D两项虽然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3.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其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量。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 A.不同文明得以交融与发展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C.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解析:A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哥伦布开辟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材料强调应站在全球史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对新航路的开辟进行评价。由此可知,A项正确。B、C两项是从其对西欧国家影响的角度进行评价的,可以排除;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是在工业革命以后,D项错误。‎ ‎4.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解析:A 17世纪荷兰成为海外贸易大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格劳修斯主张每个国家在海洋上均可自由航行、自由贸易,实际上是在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辩护,故A项正确;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才开始,故B项错误;三次英荷战争均发生于17世纪中期以后,且格劳修斯的言论与英荷战争的爆发无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18世纪中期英国才建立世界殖民霸权,故D项错误。‎ ‎5.“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将其带到海岸,贩卖给了法国奴隶贩子。坐着贩奴船,渡过大西洋来到了法国殖民地路易斯安那,在此地的蔗糖种植园工作。”上述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 A.增加了西欧国家的劳动力 B.使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C.推动了美洲工业化的进程 D.给非洲带来了社会进步 解析:B 黑奴贸易增加了美洲的劳动力,而不是西欧国家,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1760年,猎奴者捕获了西非人彼得斯”‎ 6‎ 说明是殖民扩张中的黑奴贸易,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故B项正确;非洲的劳动力主要在“种植园工作”,不是促进工业化,故C项错误;黑奴贸易中非洲丧失了上亿人口,严重阻碍了非洲社会的进步,故D项错误。‎ ‎6.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材料反映的现象与早期殖民扩张、列强把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作为原料产地有关。答案为D项。‎ ‎7.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如下图。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有因果关系的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D.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解析:B 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促使了科技发明的增多,B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1688年“光荣革命”为标志,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6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8.下表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合理推出(  )‎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了大约9 ‎654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A.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 B.19世纪早期的伦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C.交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D.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解析:A 根据1800~1850年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可知工业革命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收入情况,不能推出贫富差距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虽提到修建铁路,但只能说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无法直接得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信息,故D项错误。‎ ‎9.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 解析:C 材料时间为“1760年到1850年间”,即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了3.66亿磅,表明棉纺织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猛增,体现了英国经济发展对世界市场的依赖,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A项“开始建立”表述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采用机器生产,而非工场手工业阶段,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领域对原材料的需求,而非农业的商品化生产,D项错误。‎ ‎10.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 A.商业繁盛的地区 B.盛产煤炭的地区 C.邻近河流的地区 D.电力充足的地区 解析:D 19世纪末的西欧,电力在生产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因此应该优先选址在电力充足的地区,D项正确。‎ 6‎ ‎11.下表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1861~190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年份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1873‎ ‎3.3(1851~1873年)‎ ‎5.0‎ ‎—‎ ‎3.8‎ ‎1874~1890‎ ‎1.7‎ ‎5.2‎ ‎2.1(1870~1890年)‎ ‎3.5‎ ‎1891~1900‎ ‎1.6‎ ‎3.5‎ ‎2.6‎ ‎4.8‎ A.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英法两国经济陷入停滞状态 C.垄断组织的作用日趋减弱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解析:D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表中数据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些国家的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不一致,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故D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错误;B项中的“停滞状态”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12.一艘货船在1910年离开英格兰,带着铁轨和普通货物前往墨尔本,然后为阿根廷捎上联合收割机,此后装载运往加尔各答的小麦,在此装载运往纽约的黄麻。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这主要表明(  )‎ A.世界范围劳动分工形成 B.科技创新助力世界市场发展 C.商品是世界联系的纽带 D.英国对海外市场有严重依赖 解析:B “它在17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这句话体现出了科技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提及。‎ ‎13.李洵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解析:A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使得农业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故A项正确。B项与商业性农业无关,故排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且其曲折发展也不足以解释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清政府始终不重视商业性农业,故D项错误。‎ ‎14.下面是近代中国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872~1913),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外商企业和民族企业相互促进 B.国民革命推动民族企业迅速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导致外商企业增速缓慢 D.政府支持是民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解析:D 外商企业会压制民族企业的发展,民族企业的发展会抵制外商企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此时尚未进行国民革命,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外商企业的增速并不缓慢,而是很快,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的民族企业增长迅速,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支持,故D项正确。‎ ‎15.1912年民国政府颁行《商业注册章程》,减免了清朝规定的注册费用,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该措施意图是(  )‎ 6‎ A.保护私有财产 B.鼓励创办实业 ‎ C.恢复市场秩序 D.提倡使用国货 解析:B 保护私有财产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减免清政府规定的注册费用,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是鼓励创办实业的具体举措,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政府行为,与市场秩序的恢复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提倡使用国货无关,故D项错误。‎ ‎16.右图系福建省档案馆馆藏文献,对此分析认识正确的是(  )‎ A.能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 B.国货因物美价廉受到大众普遍欢迎 C.提倡国货运动是福建首先倡导推动 D.国货与洋货在市场上存在激烈竞争 解析:D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后,即19世纪末,而图片时间是1920年,故A项错误;当时国货与洋货相比,不会物美价廉,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明福建在提倡国货运动,并不能说明是福建首先倡导推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提倡国货,说明国货与洋货在市场上存在激烈竞争,故D项正确。‎ ‎17.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创造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历史最高纪录 D.考虑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D 由“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判断这一时期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接着,由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大多数设在湖南”“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可见这种选择完全是出于国防的考虑,在抗日战争中,这些工厂保证了军需物资的供应,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故D项正确。全面控制不是以地域作为标准的,故A项不正确;题中所述与经济危机无关,故B项不正确;材料中未体现经济增长速度,故C项不正确。‎ ‎18.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1947年公司上缴财政及税利达4 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该公司的经营(  )‎ A.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 B.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C.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 D.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解析:A 材料表明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一方面“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一方面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故可判断该公司是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其处于垄断地位,这显然对民营纺织业的发展不利,A项正确。题干中材料描述的是官僚资本的膨胀,B项错误。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优惠多,官僚资本的过度膨胀必然不利于国民政府统治,C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行是在20世纪30年代,D项错误。‎ ‎19.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材料说明(  )‎ 6‎ 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 B.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C.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 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 解析:C 依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该现象出现于中华民国时期,故A项错误;由材料“互换约指”“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徙”可知,青年男女都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故B项错误;材料“宣读婚约”“携手同归”“主动离婚者中妇女占近半数”等,体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故C项正确;宣传民主科学思潮出现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间上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20.下图为引进于日本的人力车,因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五六万辆黄包车在城市中来往穿梭,远远超过汽车。材料主要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中国交通的近代化已初具规模 C.近代的交通呈现半殖民地色彩 D.上海社会保留森严的等级制度 解析:A 黄包车仍然是人力车,其“远远超过汽车”,反映出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故A项正确;人力车的发展不能代表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近代的交通没有反映出主权的部分丧失,因此没有呈现半殖民地色彩,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交通业保留森严的等级制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科技的发展助推社会进步,但也引发新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MTCO2)‎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注:MTCO2指百万吨二氧化碳。‎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 ‎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一些国家还修建了横跨大陆的铁路干线和国际铁路。‎ ‎19世纪美国建成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连接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 ‎1855年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 ‎1885年加拿大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 ‎1888年欧洲建成加莱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 ‎1903年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 ‎1910年南美洲建成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 ‎——改编自《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趋势说明了什么。(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40~1910年欧美出现筑路高潮的原因,对此中国社会有哪些积极反应?(12分)‎ 6‎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中1850~1900年间英、德、法、美四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数字横向总体变化和纵向各国变化比较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可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环境问题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1910年南美洲建成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等可以归纳出两次工业革命开展、交通工具的革新,又从材料铁路“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可以分析出与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需求有关;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回答。‎ 答案:(1)趋势:总体呈增长趋势,美、德两国的增长速度超过英法。说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8分)‎ ‎(2)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革新;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殖民扩张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求。‎ 反应: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交通运输近代化进程;开展收回利权斗争;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12分)‎ ‎22.经济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烟台入口的洋布除少部分在本埠附近及山东东部、南部消费外,大部分进入山东北部、西部地区……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就此谈到:“棉布货物由运输商人们运到这里……有八分之六的棉布运往内地,八分之二的棉布可能留下来就地出售……”在90年代,济南府的商人每年购进大约200万海关两的洋布,这几乎全部包揽了烟台进口的洋布。‎ ‎——《19世纪山东的洋纱洋布输入与运销(1860~1900)》‎ 材料二 1897年,张謇在《请兴农会奏》一文中指出:立国之本不在兵和商,在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所固然”。‎ ‎——《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  类别 年份   ‎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资料来源:张东刚等 ‎《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1)依据材料一分析,近代山东的洋布的消费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3)材料三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认识。(4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除少部分在本埠附近及山东东部、南部消费外,大部分进入山东北部、西部地区”等信息反映出洋布的消费分布从沿海向内地扩展,说明列强的经济侵略不断加深。第(2)问,根据对材料二的理解,张謇主要强调工农业的重要性,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数据的变化分析说明,出口商品中原料和机器产品比重增加、手工制品比重减少,主要原因结合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概括。第(4)问,综合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概括,突出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阻碍。‎ 答案:(1)特点:从沿海到内地延伸。问题:列强经济侵略不断加深。(4分)‎ ‎(2)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对洋务运动和中外商战的反思。(6分)‎ ‎(3)变化: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主要原因:中国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近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6分)‎ ‎(4)中国经济的近代化道路是曲折的;列强的经济侵略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最大的障碍。(4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