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8 MB
  • 2021-08-31 发布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部分第40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教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教育 考纲要求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提示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考点二 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原子弹 ②原子弹 ③“东方红一号” ④“神舟五号” ⑤“南优2号” ⑥“银河-Ⅰ号” ⑦结晶牛胰岛素 考点二 ①“百花齐放” ②“百家争鸣” ③《茶馆》 ④阶级斗争 ⑤社会主义 ⑥“伤痕文学” ⑦广大工农 ⑧全面发展 ⑨国民教育 ⑩“工农兵学员” ⑪高考制度 ⑫“三个面向” ⑬科教兴国 ‎[巧学妙用]‎ 概念阐释——“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和氢弹,原子弹是一种核裂变型原子弹,氢弹是一种威力更为强大的核聚变型 原子弹。‎ 图片探史——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意义 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新中国高新科技发展的意义:经济上,重大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科技因素;国防上,有利于我国国防事业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政治上,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国际上,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构图解史——理解“双百”方针 图示解史——现代中国的教育 形象记忆——动乱中的教育 概念阐释——“科教兴国”‎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图解历史——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关系 考法1 “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考题1】 (2016·湖南四大名校联考)美国总统约翰逊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突发消息”是(  )‎ 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 C.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 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答案 A ‎『』 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也是在1964年,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可以排除。‎ ‎『』 “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考法2 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考题2】 (2016·山西太原模拟)“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心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答案 B ‎『』 由“1978年春天”“科学的春天”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邓小平复出后,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众多青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的情形。‎ ‎『』 新时期的教育成就 ‎(1)1977年底,恢复高考制度。‎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3)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立法,先后制订《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逐步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4)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5)2006年,重新修订《义务教育法》。‎ 考法3 正确认识“双百”方针 史料一 这一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史料二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文艺界已经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过去受到人民欢迎的一大批文艺作品重新和人民见面。文艺工作者心情舒畅,创作热情高涨。短短几年里,通过清算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和谬论,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以及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作品。回顾三年来的工作,我认为,文艺界是很有成绩的部门之一。‎ ‎——邓小平 ‎『』 ‎ ‎(1)史料一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目的是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史料二反映了新时期我国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史料二中邓小平的这段话总结了什么形势?分析新时期文艺事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形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事业欣欣向荣的形势。原因:“双百”方针的重新落实;文艺界“左”倾错误的纠正;采取、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文艺发展的措施。‎ ‎(2)结合上述史料,“双百”方针的曲折与新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 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 根据史料二信息“粉碎‘四人帮’以后”可知属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新时期,文艺事业获得发展,原因可从国家方针政策方面考虑。回答启示可结合“文革”时期的教训和新时期的经验进行作答。‎ ‎『』 正确认识“双百”方针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4)“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会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考法4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学校院系的调整 史料 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经过这次调整,到1957年,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47.6%,1952年降到22.5%,1957年又降到9.6%。‎ ‎——摘编自栾曦、栾学钢《新中国成立初期 高等教育的“苏化”及其利弊分析》‎ ‎『』 ‎ 史料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院系调整的特点及原因。‎ 提示 调整:扩大工科专业比重,大幅度减少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比重。原因: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 ‎『』 “调整”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得出;“原因”结合这一时期国家建设的情况进行回答。‎ ‎『』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调整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①国外因素:国际局势的推动与苏联教育模式的吸引。‎ a.“一边倒”的外交方针。b.苏联教育模式的示范作用。‎ ‎②政治因素:巩固政权、发展教育的需要。‎ ‎③经济因素:国民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④思想因素:思想纯化提供的便利。‎ ‎⑤自身因素:革除高校自身弊端的内在要求。‎ ‎(2)评价 ‎①积极影响 a.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提升国民综合素质。b.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教育结构。c.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d.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e.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 ‎②消极影响 a.‎ 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影响力,人文社会学科被边缘化。b.专业设置过细,学术生命萎缩。c.过度重视的意识形态导致指导思想偏颇。d.准备不足、工业过粗、速度过快,有“左倾”倾向。‎ ‎1.(2015·课标全国Ⅱ,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 20世纪50年代初,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需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急需要发展经济,而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其他经验可借鉴,向苏联学习成为重要的时代需要,为此国家大力倡导学习俄文,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说明当时的“俄语热”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故选D项。‎ 答案 D ‎2.(2013·课标全国Ⅱ,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的特点。各高校以《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为指定教科书和文化部举办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目的都是加强思想教育,构建适应新中国政权的意识形态,故选A项。B项中的“全党”与题干信息不符;C项并非其主要目的;D项中的“全新形式”表述不当。‎ 答案 A ‎3.(2016·浙江文综,19)‎ 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解析 1958年,中国首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运转,标志着我国进入原子能时代,故B项正确。‎ 答案 B ‎4.(2014·天津文综,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我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特别是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湖北荆州模拟)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 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 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故A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史实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6·湖南张家界一中月考)中国著名女医药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以“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C.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D.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解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与题干成就同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答案 C ‎3.(2017·江西南昌模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  )‎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 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 解析 社会制度并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故A项错误;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对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自力更生并不是科学研究的途径,故C项错误;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6·湖南长沙模拟)好莱坞电影正式在新中国销声匿迹是在1951年10月底,当时上海电影放映工会发出一个倡议,倡导中国抵制好莱坞电影。从1951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30多年时间里,中国没有引进过好莱坞电影。这一现象(  )‎ A.说明“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 B.是美国对新中国长期敌视封锁的结果 C.说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D.说明意识形态对立影响到文化交流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文艺,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遭遇体现了中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对立影响到文化交流,因此选D。“双百”方针正式提出于1956年,A错;B说法不全面;“一边倒”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不符合“30多年”的时间限定,C错。‎ 答案 D ‎5.(2016·山西检测)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这说明(  )‎ 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C.“文革”理论未被否定 D.“双百”方针贯彻必要 解析 1980年中国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涉及文艺领域,与“不结盟”外交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文革”理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对之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清算,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指文艺上百花齐放,但“靡靡之音”被禁播3年,说明需要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7·辽宁大连调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  )‎ 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 B.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 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 D.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确立,文学影视领域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6·山西太原统考)创办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响应国家号召,于1952年到1953年间进行了彻底改组,医学院、工学院先后从山西大学分离出去;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冶金工程系划归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这次院系调整反映了(  )‎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 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建设时期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 D.实施“教育大革命”政策的结果 答案 C ‎8.(2015·山西质量监测)(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指出:“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用苏联经验。……创办人民大学……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这集中反映出建国初期的教育(  )‎ A.基础相当薄弱 B.照搬苏联经验 C.强调政治导向 D.发展急于求成 答案 A ‎9.(2016·江西南昌调研)下表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后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的变化情况。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 时间 ‎1977年 ‎1979年 ‎1984年 ‎1988年 ‎2008年 ‎2011年 录取率(%)‎ ‎4.8‎ ‎6.1‎ ‎29.3‎ ‎24.6‎ ‎57‎ ‎72.3‎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解析 结合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知,我国高考录取率经历了从4.8%到72.3%的变化,这给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B项正确。虽然我国高考录取率提高比较快,但我国还没有实现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标,A项错误;表格中的数据没有体现“曲折”,排除C项;D项无法由表中数据判断出来,排除。‎ 答案 B ‎10.(2016·辽宁锦州统测)邓小平‎1975年9月26日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为此,在他的倡议和影响下(  )‎ ‎①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③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④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1965年,中国就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①错误;1977年,在邓小平的倡议下,恢复全国高考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邓小平的倡议和影响下,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故②③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1.(2016·湖北武汉调研)1970年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时代英雄“杨子荣”的英武雄壮、浓眉腮帮、一脸正气的相貌特征成为当时全国的审美样本;而2014年徐克导演的同名影片中“杨子荣”则亦正亦“邪”,“匪”气十足。杨子荣“英雄”形象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对外开放的实施 C.现代主义的流行 D.“左”倾错误的纠正 解析 材料透过对“杨子荣”‎ 形象的塑造,来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符合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 A ‎12.(2016·贵州贵阳模拟)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  )‎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C.改革开放的实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解析 A、B、C三项都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体现在经济、科技、文艺等方面,因此,D项概括最为全面。‎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3·四川文综,14)(25分)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材料二 材料三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6分)‎ ‎ (2)图中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7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12分)‎ 答案 (1)背景: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北洋军阀政府的重视;受“西学”影响。‎ ‎(2)教育方针:教育应服务于抗战的军事需要,教育应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评价:第一种观点着眼于抗战时期的军事需要,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点,有合理性,具有强大的民意基础,但是没有考虑国家的长远发展。第二种观点更为理性,以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为教育发展的目标;这一观点后来为国民政府所采纳,推动了抗战时期教育的发展。‎ ‎(3)相同点:教育为现代化(近代化)服务。原因;现代化(近代化)的时代潮流;决策者开阔的教育视野和长远的教育眼光;民族复兴的需要。贡献:1977年恢复高考,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人才,也有利于社会公正秩序的重建;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符合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时代潮流,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行;1986年推动《义务教育法》的制定和通过,使义务教育有法可依;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教育发展的目标。‎ ‎14.(2016·云南昆明摸底)(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教育大事记 年代 大事记 ‎1952年 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按行业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 ‎1958年 全国高校从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23 500所。‎ ‎1966年 高校停止招生,大批青年上山下乡。‎ ‎1977年 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96年 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1999年 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47.4%,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 ‎2000年 ‎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半公半民(如独立学院)三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大事记》等 上表反映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概括其特点并说明原因。(12分)‎ 解析 第一小问特点,需要选定时间段,结合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概括;第二小问原因,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教育的角度说明。‎ 答案 示例一 特点: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政府办学;重工轻理,削弱人文学科。‎ 原因: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计划经济的反映;“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 示例二 特点:2000年办学方式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 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办学弥补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 单元提升课(十五)‎ 视角1 文明史观——辉煌璀璨的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 ‎【知识点拨】 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注重实用性、应用性的特点,主要是适应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和医学等传统科技长期受到政府的重视,成就辉煌;文学艺术从先秦到清代,不同历史时期均有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流派,逐渐走向通俗化、平民化;古代书画、戏曲艺术多姿多彩,是某一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具有时代鲜明的特征。中国古代科技、文学、绘画、戏曲艺术等成就辉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题例证1】 (2017·湖南长沙模拟)著名元曲《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人公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老 夫人同意婚事,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的流行说明了(  )‎ A.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人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不满 C.元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 D.人们对摆脱理学束缚的渴望 解析 元朝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表现是设立行省制,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讲述莺莺与张生反对封建伦理束缚,要求自由相爱,没有涉及婚姻家庭制度,故B项错误;元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不符合历史史实,故C项错误;元朝时理学为封建统治思想且日益固化,强调社会伦理纲常,因而材料中莺莺与张生自由相爱并进行抗争,正好体现要求摆脱理学束缚的愿望,故D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2 历史趋势——世界近现代科技的发展 ‎【知识点拨】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机器生产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量子论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成“地球村”,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社会生活。‎ ‎【考题例证2】 (2016·全国高考预测创新)19世纪下半叶,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的发生,发展的过程。20世纪以后,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与这一变化最相关的科学理论是(  )‎ A.进化论与相对论 B.进化论与科学社会主义 C.经典力学与电磁学 D.电磁学与信息技术 解析 ‎ 进化论出现时间是19世纪中期,相对论诞生于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相符,故A项正确;进化论与科学社会主义都出现于19世纪中期,与“20世纪以后,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不符,故B项错误;经典力学出现于17世纪,电磁学出现于19世纪中期,故C项错误;信息技术出现于20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答案 A 视角3 主干知识——世界近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知识点拨】 19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以及科技的进步,世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现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电影和电视艺术产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重要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考题例证3】 (2017·湖北宜昌模拟)《欧美文学》在讲述某一文学流派的思想基础时写道:“不少作家将动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最新自然科学成果用之于文学创作,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下列哪部作品属于这一文学流派(  )‎ A.《哈姆雷特》 B.《人间喜剧》‎ C.《巴黎圣母院》 D.《老人与海》‎ 解析 “将自己看作社会的研究家、解剖家、记录员等”,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剖析与批判,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哈姆雷特》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故A项错误;《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故B项正确;《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故C项错误;《老人与海》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故D项错误。‎ 答案 B 视角4 主流思潮——科技创新 ‎【知识点拨】 科技创新是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中外科技创新发展及蕴含的科学精神是科技不断进步的重要思想。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活力,科学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考题例证4】 (2017·山东德州模拟)‎ ‎1610年,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确凿证据。由于教会迫害,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为“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 A.统治者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 B.科技对思想信仰有支持或瓦解作用 C.中外宗教信仰存在较大差异 D.当时中国科技发展与世界保持同步 解析 据材料“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可知统治者并不排斥先进的科学技术,故A项错误;据材料“由于教会迫害,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为‘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可知科技对思想信仰有支持或瓦解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外宗教信仰存在较大差异,故C项错误;据材料“清初官方历法上曾刻有‘依西洋新法’,被批评为‘奉西洋之正朔,毁灭我国圣教’”可知当时中国科技发展并未与世界保持同步,故D项错误。‎ 答案 B ‎1.评古代中国三大科技 我们若要观察新发明的力量、效能和结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了。……这三种发明将全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都改变了,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印刷术在文学;火药在战争;指南针在航海。历史上,没有任何帝国、宗教或显赫人物能比这三大发明对人类的事物有更大的影响力。‎ ‎——弗兰西斯·培根 ‎【解读】材料是弗兰西斯·培根对中国三大发明对欧洲文化和历史发展影响的论述。作者认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状态,推动了欧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具体来说,火药武装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战胜了封建势力,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2.明清小说的出现 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讲神魔之争的,此思潮之起来,也是受了当时宗教、方士之影响的。……此种思潮,可做代表者,有三部小说:(一)《西游记》;(二)《封神传》;(三)《三宝太监西洋记》。……当神魔小说盛行的时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情,间于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最著名的是《金瓶梅》。清代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多,我现在可以分成四派来说一个大概。这四派便是: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解读】材料是鲁迅先生对明清小说的论述。他认为,明清时期小说大量出现,特别是清代小说的种类和变化更大,种类繁多、内容复杂、题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他还认为,明清小说的大量出现,深受到商品经济发展、政治社会黑暗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3.评达尔文进化论 达尔文之所以得到如此高度评价,而且恩格斯在一系列的著作中大量研究和论述了达尔文进化论,是因为进化论根据大量无可争辩的事实指出,生物不是固定不变的,新物种是在生存斗争中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逐渐形成的,生物进化的机制是变异、遗传、自然选择和适应。它科学地解释了不同物种的起源,有力地打击了神创论和形而上学自然观,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为自然界的发展过程提供了科学说明。‎ ‎——刘鹤玲 ‎【解读】材料作者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因为建立在长期观察和积累、充分论证和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上,所以获得了高度评价。生物进化论不仅冲击了上帝创世说,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4.相对论的产生 ‎19世纪末,物理学的研究一方面深入到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放射线和原子被发现,另一方面扩展到整个宇宙。随着光学等学科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在光速或接近光速运动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也超出了经典物理学的范围。物理学遇到了被称为“晴空上漂浮着两朵乌云”的两个无法解释的难题。其一就是被认为是光、电等的传播载体的以太的不存在,这使得经典物理学赖以建立的绝对时空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相对论产生原因的评论。(1)19世纪末,物理学的研究一方面深入到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另一方面扩展到整个宇宙,超出了经典物理学的范围。(2)物理学遇到的难题之一是光、电等的传播载体的以太的不存在,这使经典物理学受到了严峻挑战。(3)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否定了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是对经典物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5.浪漫主义艺术 一群作家现在要求回复纯朴和自然主义;他们较少地注意人是理性的动物,更多地注意人的本能和感情……自然界不再被认为是一架冷冰冰的自动的机械。它被看作美丽、崇高和魅力的具体体现而受到人们崇拜,或者被看作给人们提供保护和慰藉的源泉而受到人们亲切的尊敬……卑贱的牧羊人和农民在文学中受到了早已应得的地位。‎ ‎——[美]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伯恩斯、拉尔夫对浪漫主义的评论。(1)浪漫主义较少地注意人是理性的动物,更加注意人的本能和感情。(2)浪漫主义注重对普通人民的歌颂,对弱者和受压迫者表示巨大的同情。(3)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强调个人情感,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6.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 从19世纪开始,西方绘画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直到抽象主义。如果把这一发展过程描述得概括一点,基本上可以说是主观因素不断压倒、以致全部取代客观因素的过程。‎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解读】作者认为19世纪以来,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抽象主义等流派。西方绘画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主观因素逐渐压倒客观因素,越来越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