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0 KB
  • 2021-08-31 发布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学 习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1.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及其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2.探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评价。‎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1.自学礼乐 少年时立志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30岁时精通“六经”,兴办私学。‎ ‎2.从政失败 五十多岁时先后任中都宰和司寇,试图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结果失败。‎ ‎3.周游列国 率徒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4.整理典籍 ‎68岁回到鲁国后,整理典籍,删修《春秋》,献身文化教育事业。‎ ‎[特别提醒]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的,涉及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1[资料回放],思考:从这句话中,你看出孔子抱着什么信念?‎ ‎【提示】 孔子在少年时就立志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而礼乐是周文王制定的,故孔子的话体现了他要将周文王的礼治社会恢复起来的政治理想,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1)社会转型: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 ‎(2)礼崩乐坏: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2.目的 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内容 ‎(1)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 - 7 -‎ 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特别提醒] 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的规章制度,体现了其思想保守的方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21[学思之窗],思考:结合课文仔细分析,到孔子时代,“儒”的含义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 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春秋时期,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治社会的道义,通过恢复周礼,宣传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使儒承担起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2[学思之窗],思考:通过以上言行,说说你对孔子的“仁”“礼”有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提示】 孔子认为“礼”与“仁”是密不可分的,要用一种仁爱的精神来讲礼乐,以便使礼乐具有爱人的精神内涵。这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孔子对百姓的关心与呵护。虽然孔子的“仁”适用于所有的人,但他主张的“亲亲为大”(如:为维护“亲者”的形象而犯法)具有局限性。‎ 三、古代大教育家 ‎1.开创私学 ‎(1)背景: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贵族垄断。‎ ‎(2)概况:“有教无类”,扩大受教育的范围。‎ ‎2.教学目标 ‎(1)“成人”:通过教育,使学生们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 ‎(2)“君子”: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 ‎4.整编古籍 ‎(1)孔子整编“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2)弟子把其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特别提醒] 孔子是我国儒学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理论基础,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他在古代教育方面的贡献和影响也是深远的。‎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3[学思之窗],‎ - 7 -‎ 思考:这样的君子人格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价值追求?今天看来,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提示】 孔子的价值追求是:要做一个有为的人,做一个讲求仁和礼的人。1、4、5句有些消极性;2、3句是积极的。‎ 四、对后世的影响 对中国 政治 ‎“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文化 ‎“五经”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教育 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对世界 亚洲 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西方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产生重大影响 孔子思想的影响 ‎[史料一]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中国文化史》‎ ‎[史料解读] 第一句指出了孔子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第二句指出了孔子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1)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 ‎【提示】 孔子整理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 ‎[史料二]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史料解读] 第一个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指出孔子思想对亚洲和欧美的影响;最后一句话指出孔子思想地位的重要性。‎ ‎(2)综合以上史料,探究“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提示】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对孔子思想的综合评价 ‎(1)积极方面 ‎①“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 7 -‎ ‎②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很大价值。‎ ‎③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学思想有关。‎ ‎(2)消极方面: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人民的思想、科学的发展等,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类别 思想主张 评价 政治 思想 ‎“克己复礼”‎ 目的是改变春秋时期的混乱,匡正社会秩序,但社会变革是不可阻挡的 ‎“仁就是爱人”‎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中庸思想 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强调和谐完美,有利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教育 思想 ‎“有教无类”‎ 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有利于教育的推广 ‎“成人”“君子”‎ 培养博学明礼的高素质人才 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 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 二、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仁”“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6.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思想精华,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课堂小结]‎ 知 识 网 络 答 题 术 语 - 7 -‎ ‎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仁、礼、中庸思想构成了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3.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的思想学说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1.面对乱世,孔子忧心忡忡,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 B.孔子的主张不能助诸侯实现称霸梦想 C.孔子设计的那套礼仪规范太过繁琐 ‎ D.孔子试图混淆上下等级关系而遭拒 B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孔子忧心忡忡”“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等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用的原因。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D三项的表述均具有片面性,没有依据,与史实和题意均不相符,本题选B项。]‎ ‎2.钱穆在《孔子传》中说:“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能作为钱穆这段话的依据,应是孔子 (  )‎ A.编订“六经”   B.创立儒家学说 C.提倡“仁”的思想 D.开创私学 A [孔子晚年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著《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不符,故可排除。]‎ ‎3.下列关于孔子“礼”的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B.从广义的角度讲,是指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C.“克己复礼”和“正名”是实现“礼”的方法 D.“礼”从本质上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D [孔子出身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4.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 - 7 -‎ A.知之为知之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罔 D.因材施教 B [解题注意关键信息“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而“有教无类”是指不论身份高贵与低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5.有西方学者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念的源泉。下列孔子思想中,为西方思想家赞同的有(  )‎ ‎①“仁者,爱人” ②为政以德 ‎ ‎③克己复礼 ④“忠恕”之道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A [孔子的“仁者,爱人”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忠恕”之道是其进一步的发挥;“为政以德”能够劝诫统治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克己复礼”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秩序,不会为倡导民主平等的西方思想家所赞同。]‎ ‎6.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在《中国焦点2006》评出的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的是孔子,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孔子“仁”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B.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 C.其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影响了后世教育 D.其文化品格对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D [注意题干中“中国的文化形象”这一限制语,A、C两项只是孔子思想某一方面的内容,B项与题干无关。]‎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其思想浸润中国历史2 000多年。‎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孔子式的实践。在人民公社时期,在改革之前的国营企业里,我们不去着力研究如何把“蛋糕”做大,而是专心研究如何平分“蛋糕”,于是“大锅饭”就形成了。“大锅饭”越吃越稀,甚而至于逐渐变为“大锅粥”“大锅汤”了。‎ - 7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根据材料二,说明老农为何不欢迎孔子式的实践。‎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一中孔子观点的局限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1)问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可以看出他主张平均。第(2)问材料一中的孔子更多的是谈伦理道德,极少涉及经济领域,还犯了绝对平均主义的错误。‎ ‎[答案] (1)核心思想:平均、平等。孔子式的实践使农夫们的生活水平下降。‎ ‎(2)孔子对公平的追求,只注重社会领域(伦理道德)中人的生存和发展,忽视了在经济领域中效率的提高,经济的增长。平均、平等演变为绝对的平均主义。 ‎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