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 MB
  • 2021-08-31 发布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部分第15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教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5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考纲要求 1.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课标提示 1.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考点二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欧洲共同体 ③独立自主 ④民主改革 ⑤朝鲜战争 ⑥教育 ⑦第二 ⑧政治大国 ⑨美苏 ⑩1961 ⑪不结盟 ‎⑫国际经济新秩序 考点二 ①社会制度 ②波兰 ③戈尔巴乔夫 ④1991 ⑤“人权高于主权” ⑥2001 ⑦“一超多强” ⑧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巧学妙用]‎ 漫画证史——“赶紧联合,求得生存”‎ 轻巧识记——欧洲“一体化”‎ 易错提醒——不结盟运动 思维导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漫画证史——二战后美日关系的演变 ‎《美日邦交之透视》   1987年《时代》封面 从漫画可以看出二战后美日关系是既合作又斗争。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对美国态度逐渐强硬。‎ 轻巧识记——苏联解体的原因 考法1 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考题1】 (2017·陕西渭南模拟)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自身发展 B.摆脱美国控制,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 C.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D.制止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答案 A ‎『』 从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根本目的)是“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自身的发展”。B、C两项只是目的之一,而不是出发点。‎ ‎『』 欧洲联合的条件 ‎(1)各国的政治体制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经济联系也比较密切。‎ ‎(2)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 ‎(3)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4)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 考法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考题2】 (2017·河南六市模拟)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2年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的变化反映了(  )‎ A.美国实力衰弱,三足鼎立形成 B.越南战争失利,寻求欧洲支持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联合自强,美国重视欧洲 答案 D ‎『』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对北约其他国家的态度转变为“彬彬有礼”“很好地倾听”,主要原因在于欧洲的联合使欧洲整体实力大大提升,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故D符合题意。‎ ‎『』 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1)美国与西欧的关系经历了美国帮助西欧复兴经济、西欧追随美国,到20世纪70年代西欧逐渐摆脱美国控制的过程。西欧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而努力,日益走向联合。‎ ‎(2)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在经济与外交上不再唯 美国马首是瞻的过程。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考法3 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史料一 按照约瑟夫·约菲的分析,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出现过五波美国衰落论的浪潮。第一波源自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所引发的震撼,美国人感到被苏联甩在后面的危险。第二波发生在1960至1970年代……到了2012年,衰落论出现了第五次浪潮。‎ ‎——据刘擎《2012年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 史料二 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 ‎ ‎(1)史料一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逐渐走向衰落。结合史料一分析1960至1970年代“美国衰落论”浪潮出现的原因。‎ 提示 原因:美国发动越南战争,陷入战争泥潭;古巴导弹危机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70年代美国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通货膨胀严重;西欧、日本实力的增强,企图摆脱美国的控制;不结盟运动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史料二论述了当今国际格局演变的三种趋向: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以“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的关系”的主题,论证史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提示 观点: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论证: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逐渐形成,确立了两极格局。然而,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西欧复苏、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苏关系破裂和美国相对削弱,国际格局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形成相对的“单极世界”‎ ‎。但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和重新组合,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形成单极化和多极化趋势并存的局面。‎ ‎『』 美国衰落的原因,主观方面从美国综合国力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归纳;客观方面从西欧、日本实力的增强;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崛起角度考虑。第(2)问属于主题类型的设问,首先理清线索,然后整合要点作答。第一步,提取史料二的观点,即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是相对的,有时可以并存;第二步,结合史实,分阶段论证观点,第一阶段是二战后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时期;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国际格局以两极格局为主导的同时,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并初步发展;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今世界的国际格局,美国积极建立“单极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形成单极化和多极化趋势并存的局面。‎ ‎『』 多角度认识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1)含义: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应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 ‎(2)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表现:当今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其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是多极化趋势与美国单极霸权企图之间的斗争远未结束,反而愈演愈烈。‎ ‎(4)现状: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化国际政治新秩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意义: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符合时代进步,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在建立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 考法4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规律 史料 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发展进程 ‎——摘编自杜岗《论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军事力量需求》‎ ‎『』 ‎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史料图示内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中一组或多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图中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提示 评分说明:‎ ‎ ‎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 一等 ‎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图中各组要素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图中各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图中各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答案 略 ‎『』 首先,陈述观点。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概括。“纵向”即一组图片间的关系,“横向”即两组或三组图片间的关系。如:随着国家间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近代世界政治格局也随发展变化。其次,展开论证。可以三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证。如:英法美德等国实力对比变化,引发军备竞赛和殖民地争夺战;二战后美苏成为两大超级大国,导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形成“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最后,再对所阐述的观点进行简要总结。‎ ‎『』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规律 ‎(1)演变 ‎①两极格局形成:战后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冷战”开始,两极格局形成。‎ ‎②两极格局动摇: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兴起。‎ ‎③两极格局瓦解:90年代初,苏联解体,雅尔塔体制瓦解,“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 ‎④多极化趋势:90年代至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2)规律 ‎①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的平衡是相对的,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因而,变化是必然存在的。‎ ‎③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在最大限度上保障本国或国家集团的安全利益。‎ ‎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1.(2016·课标全国Ⅰ,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 煤钢联营建立于1951年,西欧六国把煤钢等战略物资捆绑在一起,这符合马歇尔计划“欧洲一部分国家联合”‎ 的意图,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实施时,欧洲是受制于美国的,排除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就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排除C;美苏冷战是德国分裂的根源。冷战局面的形成,美苏双方皆有责任,不是单方面因素,排除D项。‎ 答案 A ‎2.(2013·课标全国Ⅰ,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 西欧六国的联合首先实现了对煤、钢等重要战略物资的联合管控,明确表达了避免战争的愿望,故A项符合题意。D项属于历史原因;B、C两项提供了联合的可能性。‎ 答案 A ‎3.(2015·重庆文综,12)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解析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故C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两极格局形成于1955年,这些与题干中“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不符,故A、B项错误。二战后,美苏关系逐渐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故D项表述错误。‎ 答案 C ‎4.(2014·重庆文综,12)‎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解析 日本向世界组织捐款和出资,希望安理会改革,反映日本希望提高国际地位、成为政治大国的愿望,C项正确。A、B、D三项与史实不符,且材料无法体现。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辽宁大连模拟)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双方相互仇恨的种子,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20世纪中期以后两国却走向了合作,这说明(  )‎ A.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是外交出发点 B.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C.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都会达成谅解 D.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解析 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了德法两国由仇恨到合作这一现象。法德两国在近代历史上彼此战争不断,但双方都不是赢家,因此战后两国走向联合自强的道路,以追求双方国家利益的最大化,A项正确。‎ 答案 A ‎2.(2016·四川高考适应性测试)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这一社论(  )‎ 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 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 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 解析 根据材料“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可知,法国推行独立外交,故B项正确。‎ 答案 B ‎3.(2017·云南昆明模拟)1961年6月召开的不结盟首脑会议预备会议,就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制定了严格标准,如“与会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以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签订。”据此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  )‎ A.以反对冷战为目的 B.反对与大国交往 C.反对参与美苏对峙 D.始终专注于政治斗争 解析 结合“1961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国间对抗”指美苏对峙,“不得以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签订”表明 ,不结盟运动反对成员国参与美苏对峙,但这不能说明B项所述,C项正确。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维护独立和主权;“始终”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答案 C ‎4.(2016·贵州贵阳模拟)据日本NHK电视台2014年9月报道,安倍第二次就任首相后积极推进“俯瞰地球仪的外交”,其出访国家数量创日本历史新高。该现象实质反映出当下日本(  )‎ A.着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B.致力提升国家政治话语权的影响 C.成功独霸世界政坛的强权理念 D.顺应鲜明的全球化趋势推动地区发展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故A项错误;从“其出访国家数量创日本历史新高”可知有利于增强日本影响力,故B项正确;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但“独霸世界政坛”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安倍的“俯瞰地球仪的外交”,是为谋求政治地位,而D项是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6·山西联考)《冷战史:1945~1991》指出“‎ 苏联的崩溃是冷战结束的直接原因。”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成立的是(  )‎ A.冷战断送了社会主义前途 B.苏联的演变决定了冷战的产生与结束 C.冷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D.分析冷战结束应考察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冷战是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在苏联遭到失败,但是这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没了前途,苏联的解体也不是冷战这一个因素导致的,A、C两项错误。尽管苏联解体直接导致冷战结束,但冷战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B项错误。直接引起苏联解体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因此D项所述正确。‎ 答案 D ‎6.(2017·广东茂名调研)“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个侧重经济领域,—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主次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欧元地位确立 B.民族意识增强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两极格局瓦解 答案 D ‎7.(2017·甘肃庆阳模拟)刘金质在《冷战史:1945~1991》中说:“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正处于向新格局转变的过渡时期。世界各国人民不会甘心在美国的领导下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自己。”其中“向新格局转变”指的是(  )‎ A.即将确立新的两极对峙格局 B.消灭国际力量中心的过程 C.建立稳定的单极世界的过程 D.将形成多个力量中心的制衡 解析 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确立新的两极对峙格局;也没有消灭国际力量中心,而是将形成美、日、西欧、俄罗斯、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制衡,也使得美国建立稳定的、自己主导的单极世界的企图落空。‎ 答案 D ‎8.(2017·新疆乌鲁木齐模拟)截止‎2015年4月15日 ‎,申请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多达57个,申请国遍布全球五大洲,包含了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中国在亚投行的份额将占30%~40%,成为亚投行最大股东。这表明(  )‎ A.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终结 B.多极化的世界进一步发展 C.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冲击 D.国际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 解析 中国是亚投行最大股东,也是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力量,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申请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表明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 B ‎9.(2017·山西模拟)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解析 根据材料“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故A项错误;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多元多体”意即多极化,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突出多种力量的增长,而非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拉大,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7·山东德州模拟)冷战时期,很多批评家指责北约和华约这样的军事联盟推动了军备竞赛,带来了核对抗。冷战结束后,批评家们又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能力。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冷战结束后(  )‎ A.恐怖主义猖獗 B.世界缺乏抗衡美国霸权的力量 C.地区冲突不断 D.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解析 据材料“冷战时期,很多批评家指责北约和华约这样的军事联盟推动了军备竞赛,带来了核对抗。冷战结束后,批评家们又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能力”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后地区冲突不断,故C项正确。‎ 答案 C ‎11.(2017·陕西渭南检测)亨廷顿认为某一世界格局不具有稳定性,因为“大国对于美国的限制、威胁感到愤懑,而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它们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成了这一格局的主要特点。”这一世界格局是(  )‎ A.单极格局 B.两极格局 C.多极格局 D.单极加多极格局 解析 “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说明美国不能建立单极世界,故A项错误;“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说明两极格局已经瓦解,故B项错误;“大国对于美国的限制、威胁感到愤懑”说明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而美国也因不能随心所欲而感到失望,它们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成了这一格局的主要特点”说明多极格局,故单极加多极格局更准确,多极格局不够全面,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6·安徽黄山质检)以一定时期内的一大强国为基轴,以绝对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优势为基础的霸权国际体制,成为了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史的普遍规律(如图所示),这种国际体制(  )‎ A.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 B.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 C.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国 D.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国际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国家实力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的动态中的平衡,故B项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6·山东青岛模拟)(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结盟政策的提出首先出于印度国家安全的需要。‎1958年12月9日,尼赫鲁在印度议会里说:“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首先考虑的就是它自己的安全……安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人们通常认为安全是由军队保护的,那只是对了一部分。同样正确的是,安全可以通过政策来保护的。一项同其他国家友好的审慎政策比任何其他东西更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尼赫鲁认为“不结盟是根据我们最佳判断做出的唯一选择”,它能够保障印度的安全。因为不结盟能使对立的任何一方找不到攻击印度的理由,相反,对立的双方为争取中立的印度容易产生相互竞争,而这种“大国间的相互竞争是使印度免于遭受进攻的最有效保证”。‎ ‎——《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对美国政策》‎ 材料二 1961年印度出兵收复被葡萄牙(北约成员国)占领几百年的果阿,在印度付诸行动之前,美国国务院就劝道:“使用武力收复果阿,有损印度的形象,违背了其外交政策。”但同时,美国也没有维护其盟国葡萄牙,而是认为“北约的任何成员掺和此事,将使事态变得更加严峻,无益于解决问题”,主张与葡萄牙“划清界限”。印度用武力收复果阿之后,虽然引起美国国务院和媒体的谴责,但当印度对美国的态度表示愤怒时,美国就软下来,并解释这只是迫于国会和美国民众的压力。‎ ‎——摘编自《在利益、理念与平衡间的选择——印度的不 结盟原则与美国的印度政策(1947~196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尼赫鲁时期印度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国际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在果阿事件中对北约盟国葡萄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葡萄牙的态度与印度当时的外交政策有何联系?(13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首先考虑的就是它自己的安全”“不结盟是根据我们最佳判断做出的唯一选择”归纳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不结盟运动形成原因来分析。第(‎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美国也没有维护其盟国葡萄牙,而是认为‘北约的任何成员掺和此事,将使事态变得更加严峻,无益于解决问题’,主张与葡萄牙‘划清界限’”来归纳;第二小问,从印度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政策以及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之间关系来分析。‎ 答案 (1)特点:维护印度国家安全,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 背景:美苏形成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取得了独立地位。‎ ‎(2)态度:不支持葡萄牙。‎ 联系:由于印度不与任何大国结盟,说明其不与苏联结盟,而如果美国支持葡萄牙,那就有可能导致印度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而发展与苏联的关系。‎ ‎14.(2017·安徽安庆调研)(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请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说明“修昔底德陷阱”是否可以避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 第一小问,按照材料信息“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世界近现代史”,可知作者是要求从这个角度进行归纳。第二小问,按照题目要求,首先要明确“世界近现代史”这一限制项,按照这个标准,结合所学知识,逐个领域组织答案即可。可以避免就列举相关理由如战争的教训、世界局势、当今世界的发展等入手。难以避免就回答大国的争端等。‎ 答案 例证一:我认为“修昔底德陷阱”可以避免。虽然“修昔底德陷阱”曾被世界近现代史反复验证,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世界历史上相继发生了英西海战、英荷战争、英法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深刻的历史教训使人们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 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大国之间的核均势等因素使得当今世界更加包容,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互 补性和依赖性,美、俄、欧盟、日本、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也对争霸战争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各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多边外交机制的发展,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解决方案。如欧盟作为当今最大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不仅促进了成员国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也为大国间建立合作互信关系提供了借鉴。‎ 我们相信只要大国间增强政治互信,加强合作,完善协商与危机管控机制,就能形成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例证二:我认为“修昔底德陷阱”难以完全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曾被世界近现代史反复验证,近代以来,英国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而成为海上殖民帝国,德国不满于老牌帝国的殖民霸权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30多年的冷战,这些都说明国家利益的冲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影响使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难以停止。‎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等因素也会减小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但大国强权政治、宗教冲突、领土争端、恐怖主义等因素导致局部战争不断,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危机和巴以冲突的背后都隐含着大国博弈的痕迹。因此,一旦某个大国为了争夺或维护世界霸权,很可能会成为战争的挑起者,“修昔底德陷阱”也就难以完全避免。‎ 单元提升课(五)‎ 视角1 国际关系——从美苏同盟到两极格局的形成 ‎【知识点拨】 二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出笼,1949年北约成立、1955华约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并相互对峙,“冷战”局面出现。‎ ‎【考题例证1】 (2016·河北保定模拟)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  )‎ 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解析 材料中“人道主义动机”即援助,“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即以经济手段控制欧洲,“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即对苏联的冷战,所以评论针对的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了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故D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2 历史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 ‎【知识点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局面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处于新旧交替时期,“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世界局势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考题例证2】 (2017·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模拟)1973年,美国为缓和与欧日的经济矛盾,转嫁美国的防务负担,建议与欧日构建新大西洋宪章。对此,欧洲各国态度较为消极,而日本则犹豫不决。最终,该计划“流产”。材料主要说明(  )‎ A.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资本主义阵营已经瓦解 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解析 由题干中欧洲对美国的建议“态度较为消极”,日本则“犹豫不决”,分析可以得知,随着欧洲的联合和亚洲日本的崛起,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战,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故A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能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已经瓦解,实际上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的标志是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故D项错误。‎ 答案 A 视角3 主流思潮——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 ‎【知识点拨】 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二战期间,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势力,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走向结盟。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的冲突日益显现,最终导致了美苏战时同盟破裂,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其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的对抗,成为世界局势相对不稳定的根源,也是至今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思想根源之一。‎ ‎【考题例证3】 (2017·广东汕头调研)在二战趋于结束的时候,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当时世界上还有另一个也拥有强大武力的国家——苏联。为了自身霸权地位的稳固,美国不得不与苏联做交易。这个“交易”是指(  )‎ A.“雅尔塔协议” B.《联合国宪章》‎ C.马歇尔计划 D.“布雷顿森林协定”‎ 解析 “雅尔塔协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苏两国重新划分世界格局的一个秘密协议,与材料“在二战趋于结束的时候,美国为了自身霸权地位的稳固,美国不得不与苏联做交易”相符,故A项正确。‎ 答案 A 视角4 历史趋势——世界政治的多元化、民主化 ‎【知识点拨】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承认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等于承认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潮流,这是世界格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向。‎ ‎【考题例证4】 (2016·福建福州模拟)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 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通过“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争霸的史实可知它的梦是要称霸世界,这与中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梦是截然不同的,排除含②的选项。‎ 答案 C ‎1.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 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44~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解读】作者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动冷战和主宰资本主义世界的情况:(1)美国与苏联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即杜鲁门主义的发表。(2)美国以维护欧洲安全的名义展开了“冷战”,以遏制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称霸世界。(3)美国与西欧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涉及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方面:实行马歇尔计划;签订《北大西洋公约》,组建北约;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美国主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2.对“冷战”的评价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解读】‎ 史料反映了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3.美欧矛盾 就欧洲安全来说,在西方国家看来,北约在这方面作用是其他组织或国家无法替代的。……1993年1月,美国商务部决定对来自包括欧共体在内的19个国家和地区的钢铁征收反倾销税,欧共体方面指责这一措施是美国“大规模地骚扰”国际钢铁市场的“最新措施”。……1994年,当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而加速北约东扩时,法国总统希拉克明确表示反对,德国总理科尔也要求美国慎重行事。‎ ‎——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 ‎【解读】作者阐述了美国和西欧之间出现了贸易争端,在围绕北约东扩问题上产生分歧。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一是美国和西欧各国要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二是欧洲日益走向联合,欧盟成立后,实力进一步加强,与美国之间的竞争加剧。美国和西欧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4.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 ‎(20世纪70年代)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解读】斯塔夫里阿诺斯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的变化。“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两极格局动摇,多极化趋势显现。西欧各国加强合作,建立欧洲共同体。随着实力的增强,欧共体国家在外交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逐步摆脱美国的控制;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些因素都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的“更有可能出现的……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的观点,由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已证明了这一点,今天随着若干大国实力和影响的增强,并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发挥重要作用,如美、俄、日、中等大国都有可能成为多极格局中的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