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 MB
- 2021-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时序要清]
[线索要明]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包括以下知识主线:
线索: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
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
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
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
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 28 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
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
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
第一步。
(3)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等主张,反映出中国人对西方认识进一步加深,由学
习技术层面过渡到制度和经济层面。
(4)维新变法思想否定君主专制,强调变法图存,促
进人民觉醒,形成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
封建伦理道德和实行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
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顺乎世界潮流—从“师夷长技”到“托古改制”
一、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2)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
3.主张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
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师夷长技以自强”。
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
5.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6.“体用之争”
所谓“体用之争”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而顽
固派则认为外来事物皆是“奇技淫巧”,败坏人心,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这引发了洋
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
争论实质是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
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
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
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
(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
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2)代表:
人物 代表作 主张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将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学说相结合,宣传变
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 《变法通议》 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严复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3)实践:戊戌变法。
3.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及成因
(1)特点:
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
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②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
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③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2)成因:
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
分强大。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
切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
4.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1)政治上: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
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探究主题——“师夷长技”“中体西用”
[史料一]
漫画 经学难抵洋枪炮
[思考] 史料一中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
[提示] 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
击。使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夷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的
不足。
[史料二] 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进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
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以后的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
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考] 结合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并分析这种
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户”的。
[提示] 背景: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推动。
迎合:对改革派而言,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对保守派而言则维护
了封建纲常制度。
[史料三]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
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
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
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思考] 据史料三,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
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提示] 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1.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
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
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
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
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
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2.维新变法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维新变法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
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追求
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2)它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维新思想突破了林则徐、魏源
及洋务派所局限的物质层面,在政治方面要求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经济方面要
求发展资本主义;文化教育方面主张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这些表明向西方学习已深入
到制度层面。
(3)维新思想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
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维新派开学会、
办报刊,与顽固势力展开论战,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
潮流。
1.(2016·资阳模拟)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载:“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
不世及(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
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
源( )
A.肯定英国政治制度的优点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开始探索西体中用的途径
D.传统夏夷观念发生变化
解析:选 D 题干中“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说明魏源对美国
共和制持肯定的态度,说明其传统的夷夏观念发生了变化。
2.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
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 )
A.科举制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B.天朝上国理念阻碍社会进步
C.西方列强侵略引发制度变革
D.工业文明冲击促进观念革新
解析:选 D 材料显示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朝开明知识分子的观念革新,故 D
项正确。
3.(2016·滨州诊断)马建忠特别强调外贸在国家经济中占头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外贸
是国家财富的来源,而外贸顺差就是财富增殖。他分析西方国家之所以富强,其根本原因不
在于“船坚炮利”,而是在于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的高度发展上。这一观点( )
A.带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
B.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C.没有突破重农抑商的思想
D.改变了中国在外贸中的不利地位
解析:选 A 重商主义是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
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马建忠认为:“外贸是国家财富的来源,而外贸顺差
就是财富增殖”,故 A 项正确。
4.李鸿章凭淮军实力日渐强盛。一次,他在游孔林时说道:“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
足贵也。”李鸿章这样评价孔子,其背景最可能是( )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中体西用”思潮兴起
C.“托古改制”思想产生 D.“尊孔复古”思潮泛滥
解析:选 B 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材料中“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反
映了其思想,即“中体西用”思想,故 B 项正确。
5.严复认为,“生民之大要三: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
义之强。西方政治学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定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
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三民思想”的提出( )
A.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出路
B.体现维新派图强标本兼治思想
C.表明资产阶级认识到救亡的根本
D.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先导
解析:选 B 严复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由于民族资
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条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故 A 项错误;严复的观点是从“民力、
民智、民德”来看的,体现了图强标本兼治,故 B 项正确;近代中国救亡的根本是进行反帝
反封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严复“三民思想”并未认识到救亡的根本,故 C
项错误;孙中山三民主义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方面内容,与严复“血气体力之强”“德行仁义
之强”无关,故 D 项错误。
6.维新派号召全国人民“合一群,同道德,同法律,同风俗,同文学美术,而组织一
完全无缺之国家”,断言“世界由是而文明,欧美由是而进者也”。该言论意在强调( )
A.自由思想的重要性 B.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C.民主权利的重要性 D.集体观念的重要性
解析:选 B 材料中强调全国人民共同的道德、法律、风俗等,体现民族意识(民族共
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往往与
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故 B 项正确。
二、学习方向转变—从思想启蒙到“以俄为师”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物质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
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客观因素 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
(1)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新文化运
动的序幕。
(2)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3)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活动基地)。
3.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
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
为主流。
5.新文化运动前期三大内容之间的关系
(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
器”。
(2)提倡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3)提倡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手段”。
6.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形
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⑤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局限性:
①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②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③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④从后来的中国历史来看,新文化运动并未根除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极权制度。
二、“西学东渐”的基本内涵及传播阶段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
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欧
洲及美国等学术思想的传入。在此期间,中国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拒绝、排斥,到逐
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此过程中,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
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澳门、香港、通商口岸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教育等都产生
了重大影响。
第一时期:早期西学传中国。自 16 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传教士相继来华,一种新颖的
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在此阶段,
西方传教士从西方带来了圣母像、地图、星盘和三棱镜等物品,翻译西方书籍,引介西方的
宗教、科技和学术思想。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玛窦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
专研中国书籍,遵行中国礼仪,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他编著《乾坤体义》,
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著作。传教士作为中西交流的媒介,在中学西被和西
学东渐活动中,对明末清初思想、学风的变革,有较大贡献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二时期:晚清民初学西方。19 世纪中叶,西方人再度进入中国,并通过各种媒介带
来了新知识。而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清政府在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推行洋务运
动。随着洋务运动时期西学大规模的引入和适度的接纳,传统中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发展趋
向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洋务运动将自己的一个支点建立在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学的“致
用”基础上,将另一个支点奠基在西学强烈的“实用”价值上,从而发挥了沟通中西的桥梁
作用。在这期间,学术思想的传入主要藉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媒体,以及洋务机构中为军事
目的译介的书籍。面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要求政治变革。近代西
学东渐,先进的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由最初的抗拒,到逐渐接受,甚至有人要求“全盘西
化”。先进人士以各种报刊、书刊和新式教育等为基地,以通商口岸为基地,全方位学习西
方,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三、从文明交汇与碰撞的角度审视“西学东渐”
始于明末清初并持续一百多年的西学东渐并未引起中国的重大变革。其最重要的原
因是那时的欧洲还处于工业革命前夜和初期阶段,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虽然对中国东南沿海
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但并未从总体上构成致命的威胁,故西学对中国社会的冲击仍然有限,
中国社会依然在原有的轨道上缓慢前行。
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西学输入主体的变化。晚清西学东渐的
主体,在 1895 年以前主要是外国传教士。1895 年以后,随着洋务运动中派遣的留学生陆续
学成归国,他们为了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积极传播西学,逐渐取代传教士成了西学
东渐的主体。第二,西学东渐的途径以译书为主。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主要途径是翻译西
书(包括用日文写就的西书)。据统计,从 1811 年马礼逊在中国出版第一本中译西书,到 1911
年清朝被推翻的 100 年间,中国共翻译、出版西学书籍 2 291 种。第三,对西学的认识逐渐
深入。“从 1840 年到 1894 年传入的西学除宗教外,主要是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自然
科学;与工业制造有关的冶炼、造船、开采、军械等应用科学也有大量和系统的介绍”。从
1895 年甲午战争到 1911 年辛亥革命,社会科学的传入日益增多,主要以政治和法学类为主。
第四,西学东渐同外患纷扰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紧密相关。晚清西学的输入与先进人物在外患
纷扰下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紧密相关。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了解西
方、学习西方,既采撷了科学知识、促进了知识的更新,又推动了社会革命的觉醒,促进了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察看晚清的西学东渐,西学由西徂东,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动到较为主动的过程。
从一般的了解“夷情”(主要是外国地理、风土人情和军事等)到引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从总体看,西学东渐打破了封建士大夫的蒙昧和麻木,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历史、政
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看法都有了根本的改变。而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
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尤其是儒家思想及一些民俗、文化,则受到强烈的批判。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1918 年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2.表现
(1)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中后期,毛泽东等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
3.意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五、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1840~1895 年:偏重引进技术。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启了中国引进西方科学的思潮。在
魏源看来,西方主要强在技术,“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科学与技术。洋务运动之初,仅以发展坚船
利炮为能事。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他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是技术的本源与基础。奕等人
并非忽视科学,但重视的是与技术有关的科学,认为科学与技术能够富国强兵。以富强为目
的,以实用为倾向,以技术为主导,这就是洋务运动对待科学的基本态度。洋务派开办新式
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为我国培养了一批近代科学技术人才。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科学
家有徐寿、华蘅芳、詹天佑等。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充分显露出有
限选择西方科学技术的弊端。
2.1895~1949 年:全面引入科学。
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失败以后,中国人对科学的认识逐渐深入。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与中
国科学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对科学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新文化运动高擎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在陈独秀看来,科学不仅指科学知识,更非肤浅的
技术层次,而重在理性精神和实证方法。他认为,科学的功能不仅在于推动农工商的发展,
更在于其思想启蒙的作用。
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1915 年,任鸿隽、赵元任、杨杏
佛等留美学生创办科学社,“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在中国科学社的
带动下,各专门学会如中国地质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物理学会等科学
学会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我国从制度上接受现代科学技术。一是创建了新式学堂,推行了学制改革并
废除科举,为培养新型人才开辟了道路;二是形成了科学技术的学术共同体,创建了中华工
程师学会和中国科学社等社团;三是建立了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现代科学
技术的学科与制度建设标志着新知识体系在中国社会的立足,中国已经开始造就一些对科技
进步及发明创造有重要贡献的人才,如李四光、童第周、竺可桢、侯德榜等人。
探究主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不同境遇
[史料]
[思考] 史料中两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提示] 漫画 1 中揭示了康有为表面将孔子宣传为改革家,实质是为宣传变法减少阻
力,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打着孔子的旗号“跪着造反”,体现出这一时
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在反封建过程中暴露了自身
的软弱性和局限性。
漫画 2 中的女人孤独地靠着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上方的文字是“靠不住的”。同
时漫画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该漫画深刻揭示了在
风起云涌的世界进步潮流下,在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思想冲击下,“三从四德”的石柱正
摇摇欲坠,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被动摇。
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不同境遇
(1)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
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思想创造历史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
家思想,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3)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近代不同的境遇,是由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和资产阶级不
同政治派别的要求决定的,利用或否定的现实,都说明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地位和
影响。
1.(2016·广安诊断)《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
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
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解析:选 B 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的是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家严复,故 A 项错误;
《新青年》着重宣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符合新文化运
动的宗旨,故 B 项正确;题中提到的是《新青年》宣传西方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没有
直接涉及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故 C 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
说的主要内容,而题中的“唯物主义观点”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故 D 项错误。
2.(2016·商丘模拟)陈独秀指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
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
施行仁政无以异也。”这说明陈独秀( )
A.认为走民主共和之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B.认为奴隶制和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中国的进步
C.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中国现行的民主共和制
D.认识到只有解放民众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立宪
解析:选 D 根据材料“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说明陈
独秀认为应该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故 D 项正确。
3.“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导致中国衰弱
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
想变革超过 1895~1911 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A.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促使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解析:选 A 材料反映的这场思想变革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
了思想准备,故 A 项正确。
4.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
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
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
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 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
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 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解析:选 A 根据题干中的“伪道德”“硬撑门面”“伪装为善”“虚伪”“毒剂”可
知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故 A 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未提到 B、C、D
三项内容,均排除。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
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
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
C.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解析:选 D 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发生在 1915 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时;从学习西
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发生在 1895 年维新派兴起时;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在一
战后即 1918 年未发生,故 A、B、C 三项错误;1918 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我
的马克思主义观》,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从民主科学转为以俄为师,宣传马克思主义,故
D 项正确。
6.张太雷在其《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一文中写道:“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
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面,局限于政治斗争
了。”“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早夭的原因是( )
A.对传统文化绝对地否定
B.对西方文化绝对地肯定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仅局限于知识分子中传播
解析:选 C 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
克思主义,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材料中“在五四运
动之后……局限于政治斗争了”相符,故 C 项正确。
本讲命题点研究
2010~2016 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全国卷Ⅰ
2015·康有为的儒学认
识;2013·维新思想与
现代化
________ ________
全国卷Ⅱ
2015·康有为的《新学
伪经考》;2014·维新思
想与服饰改革
2013·中国知识界对西
方科学的态度
________
全国卷Ⅲ
2016·梁启超的“诗界
革命”;2016·张之洞
维护传统思想
________ ________
全国卷
2012·“冲击—反应”
模式;2010·西学东渐;
2010·教育的近代化
[考情分析]
在新课标全国卷中,维新思想是高频考点,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涉及。试题强调能力
立意,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教材结论,学科特色突出。加强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考查、
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等学
科素养在试题中均有体现。因此在备考中,在把握维新思想主干的同时,更要注意拓展知识,
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提升学科素养。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洞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解题最快捷
(一)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5·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
伪造。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选 C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
伪书,在政治上打击了顽固派“笃守旧法而不变”的保守思想,而为变法维新制造经学“依
据”,目的是宣传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不在于揭露历史真相与介绍西方理论,故
C 项正确。
西学东渐在新课标全国卷高考中命题出现率较高,尤其是维新思想,几乎每年都有不
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命题。试题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的取向,注重通过知识的整合
和迁移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二)能力方法灵活考
2.(2010·全国卷)19 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 20
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解析:选 C 本题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此题体现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日本新词”的变化,由来自中国到影响中国,这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日本自身的发
展并为亚洲邻国提供启迪和经验。
3.(2010·全国卷)1902~1906 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 512 人,其中举人 62
人、贡生 48 人、生员 232 人、监生 84 人。这表明此时(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解析:选 D 本题考查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史料佐证”。京师大学堂是
维新变法时期创办的近代新式学堂,但学生中却有大量的科举士人,这说明近代中国教育仍
然保留了大量传统因素,更体现了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特征。
新课标全国卷在本讲中的命题,注重采用“提供新材料,设定新情境,考查新问题”的
方式进行命制,材料的选择、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设定主要依据历史学的发展趋势、新的科
研成果、高校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结合,从能力目标出发确定立意。
(三)历史价值观引领考
4.(2016·全国卷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
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选 C 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
是民主革命,故 A 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不
符,故 B 项错误;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
堂裔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 C 项正确;
改良思潮形成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而不是甲午战争后,故 D 项错误。
5.(2016·全国卷Ⅲ)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
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
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选 D “‘团体’……‘观念’”等新名词涉及意识形态,而洋务派反对学习西
方的制度和思想,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维护封建统治,故 D 项正确。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西学东渐更是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高
考历史试题以全新的视角的方式认识西学东渐,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热点演练]
1.1849 年,思想家徐继畬针对美国政治制度曾说:“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
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创立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这说明徐继畬( )
A.主张中国实行美国的共和制
B.推崇夏商周的社会制度
C.力主汲取民众意愿推进改革
D.反思中国的政治体制
解析:选 D 根据材料“一何奇也”“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可知,徐继畬肯定美国民
主政治中优良的一面,意在反思本国的政体,故 D 项正确。
2.1876 年出使英国的郭嵩焘、因曾上书太平天国而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在上海为
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等人都对议会制度做了不同程度的介绍,
使国人对西方的议会制度有了初步了解。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限制君主权力达成共识
C.国人普遍赞同议会制度 D.中外交流促进西学传播
解析:选 D 根据材料中“出使英国的郭嵩焘”“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为外商当
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可知,这些进步人士多少都与西方有一定的
关系,在与西方的交流中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表述有误,均
排除。
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
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
A.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C.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解析:选 C 材料中是摧毁,不是削弱,故 A 项错误;康有为维新思想并没有引起深刻
的社会变革,故 B 项错误;维新变法主要是否定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故 C 项正确;
康有为主要是改良思想,故 D 项错误。
4.梁启超《变法通议》说:“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
法。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此材料主要意在( )
A.推进中国法制改革 B.推进共和宪政建设
C.推动公民参政议政 D.广泛借鉴外国法律
解析:选 A 材料“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梁启
超认为法律乃国家立国之根本,意在加速推进当时中国法制建设,故 A 项正确。
5.“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
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
则材料反映了( )
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解析:选 C 根据题干可知,当时女学生的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抵制专为她们
设置的修身课,同时出现了“抗婚”、“逃婚”等,用实际行动反抗三纲五常,抵制封建礼
教,这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就是“民主与科学”,故 C 项正确。
非选择题增分研究
全国卷 40 题、41 题答题规范
第 40 题典例精选(2013·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 年,英
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
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
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
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
泛传播。从 1917 年到 1923 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
百篇,出版译著 15 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
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
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 年回
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
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
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
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
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
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
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
评析。(17 分)
[高分建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 分)
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材料一、 说明 爱因斯坦热 原因 8 分,4 个点
所学知识
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分层信息 把握层意 概括归纳
材料信息
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
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
观测结果证实了
爱因斯坦的理论 ①理论的证实
② 相 对 论 的 地
位
③ 稳 定 的 社 会
环境
④ 第 二 次 科 技
革命的影响
所学知识
①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
大革命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
格局相对稳定
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迅速应用于
生产领域,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
其影响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科学
相对论的提出;
有 利 的 社 会 环
境;科学与技术
紧密结合,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答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
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
论传播。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
评析。(17 分)
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材料一、二
和所学知识
指出、评析
当时中国知识界对
西方科学的态度
态度;评析
17 分,
8~9
个点
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材料分层 分层信息 把握层意 概括归纳
材料一
第一层
梁启超、蔡元培拟邀
请爱因斯坦到中国来
讲学
邀请——
积极欢迎
中国知识界欢迎西方
科学
第二层
报刊报道和出版译者
使相对论在中国得以
广泛传播
报道、出版——引进、
传播
相对论被引进、传播、
宣传
材料二
第一层
以科学为核心的西方
文明给人类带来许多
灾难
质疑科学万能论
质疑西方“以科学精
神为核心”的文明
第二层
用“以道德为核心的
东方文明”去超拔西
方
肯定东方道德文明
肯定东方“以道德精
神为核心”的文明
所学知识
西学东渐、新文化运
动促进了西方思想的
传播
积极影响
西学东渐、新文化运
动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
类的一场灾难
科学的消
极影响
一战教训
参考答案: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
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
弘扬科学精神。
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
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
运动,助长保守思潮。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是造炮有数,而出
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
徒船炮也”。材料表明魏源( )
A.认识到西方只有军事技术发达
B.认为西方民用技术优于中国
C.具有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思想
D.正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解析:选 C 根据材料中“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
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可知当时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故 C 项正确。
2.曾国藩说:“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吾
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
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
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曾国藩这段话旨在( )
A.用外交的挫败来宣扬内政改革的必要性
B.主张处理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
C.宣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D.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解析:选 A 材料“余以为欲制(夷)人……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
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地主阶级代表曾国藩主张内政改革,故 A 项正
确。
3.1866 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
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船以分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 )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解析:选 A 郭嵩焘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不仅在官府创办企业的基础上,提
出还有商民应该创办企业,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所涉及的经济发展的问题,与维新派的政治
主张无关,故 B 项错误;19 世纪 60 年代是民族工业刚刚产生的时期,故 C 项错误;中体西
用,材料中主张发展从官府到商民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是中体西用的一种运用,
故 D 项错误。
4.1884 年,清朝官员张树声说:“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
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
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此段
材料的核心主张是( )
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 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
解析:选 C 根据材料可知,其反对仅仅学习西方的“用”,而不学习西方的“体”,
所以其核心主张应该是运用西学,进行体制变革,故 C 项正确。
5.(2017·石家庄质检)“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光
绪皇帝第五书集中表达了“维新派变法必须是全面的‘大变’,而不是部分的或局部的‘小
变’”的观点。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 )
A.急于求成的躁进心态 B.与传统体制决裂的勇气
C.“跪着”变法的策略 D.对变法成果的乐观预期
解析:选 B 根据题目中康有为主张“全面的‘大变’”,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无
法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阻碍即是腐朽不堪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故“全面的‘大
变’”是符合历史潮流的,B 项正确。
6.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
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
了偏颇和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人性束缚的逐渐解放
解析:选 C 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为了寻求强国
御侮之道,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故 C 项正确。
7.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
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两
者的共同目的是( )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解析:选 C 康有为和谭嗣同主要是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寻找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减
少变法阻力,故 C 项正确。
8.(2017·岳阳质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 1919 年发表的《“新思潮”的
意义》中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
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故胡
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这表明胡适( )
A.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
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解析:选 D 根据题意,胡适主张是“整理国故”,而非完全否定传统,故 A 项错误;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陈独秀等人主张完全否定传统文化,而胡适等人主张推动传统
文化的现代转型,故 B 项错误;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并非反社会主义,故 C 项错误,D 项正
确。
9.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时,其治校理念之一是“大学不仅要致力于介绍西方文明,还
要创造新的中国文化;不但要保存国粹,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之重估”。可见蔡元培( )
A.注重学习借鉴 B.重视自然科学
C.强调学术自由 D.提倡学贯中西
解析:选 A 蔡元培的意思是既要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借鉴西方文明中科学的方法
或内容来重新改造传统文化,故 A 项正确。
10.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
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
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 )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
C.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中有旧
D.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遭人唾弃
解析:选 C 材料“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
传统重现光芒”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形式批判继承创新,故 C 项正确。
11.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写道:“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
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
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这一
思想( )
A.促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 B.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C.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D.展示了西学的优势
解析:选 C 材料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可知
避免了生涩难懂的内容,使文学作品通俗化,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故 C 项正确。
12.下面是一段学生日记:
孔子诞生日为什么放假?孔子在专制时代,他的道德和学术,真可算是成万世帝王的好
商品,无怪乎到这日子,要喧闹了一番。……孔子既然不是现今的人,他的道德、学术配不
上做现在的榜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空废了一天的工夫,放无意识的假呢!
——陈昌标,1920 年 10 月 8 日该日记作为个案反映了当时新青年( )
A.推崇“尊孔复古”思想 B.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C.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 D.对传统文化批判有片面性
解析:选 D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虽然维护专制制度,但也有培养个人品质,塑造
民族气节,形成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等积极作用,材料因其消极作用而否定它,具有片面性,
故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嬴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
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
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对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
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
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
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
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
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
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
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15 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
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10 分)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分不开,同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相比,汉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
方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办学形式、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的都发生了变化。从政治上科举制度
的推动、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学术思想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问,根据
“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实学为专门学”得出内容设置重视西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
派和洋务派兴办教育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培养人才,都创办了新式学堂,都促进了中国教育
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一、二不同时期教育的不同得出教育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
据此分析其关系。
答案:(1)变化:教学内容由百家学说到儒家经典;办学形式由私学为主到官学与私学
并行;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备的教育体系;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充实官僚队伍。
原因:唐宋变革所引起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科举考试制度的推动;经济、科技的发
展;学术思想的发展。
(2)共同:课程内容设置重视西学;兴办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开启民智,培养新式
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推动教育近代化。
认识:教育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发展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胡适有一个著名论断: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既然是以孔子思想为正统,那么,孔
子思想自然而然也要为专制负责。但胡适在 1939 年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主持美国匹兹
堡大学孔子纪念堂揭幕典礼时却说:“中国受孔子民主理想及其教育方法之熏陶,故富于民
主思想。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自由主义及民主主义国家者,孔子之学说有以致之也。”
——邢哲夫《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态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胡适对孔子思想认识的变化。(12 分)
解析:根据材料中“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既然是以孔子思想为正统”和“中国受孔子民
主理想及其教育方法之熏陶,故富于民主思想”可知胡适对孔子思想认识的变化是由认为其
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到认为其具有民主精神,推动中国成为民主主义国家;对其变化的评
述从变化的原因和变化的背景及其两种不同认识所要达到的目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变化:从认为孔子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到认为孔子思想具有民主精神并推
动中国成为了民主自由国家。
评价:胡适两个相反的观点,是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为达到不同目的得出的结论。前
者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借否定孔子思想达到否定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宣传资产阶级民主
科学,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目的;后者是在抗战时期,借高度评价孔子民主自
由思想,拉近中美两国关系,期望达到美国加强对华援助的目的。这是他实用主义思想的体
现,也是他对传统儒学认识深化的结果。
[主干整合]
一大主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三大阶段:学习器物,学习制度,学习思想。
[综合归纳]
一、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
时期 特征 表现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
层面上 技以制夷”;洋务派坚持“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
想,掀起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从学习制度到思想文化层次,
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
立宪制,发动了戊戌变法;革
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
朝,建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
亥革命;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
学,掀起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
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
路”的思想历程
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
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
命的胜利
[针对训练]
1.1919 年,李大钊发文赞成“由人类以至禽兽都有他的生存权,依协合与友谊的精神
构成社会本身的法则”的道理。从人类互助进化的过程来看,他认为这是“由个人主义向协
合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1921 年,梁漱溟发文,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
学”的旗帜。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B.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保守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
解析:选 B 李大钊思想属于社会主义思潮,而梁漱溟思想属于文化保守主义,材料反
映的是两种不同思想,说明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故 B 项正确。
二、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路
第一种,走西方人的路。
(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
美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实践证明,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也行不通。
第二种,走俄国人的路。1918 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共
产党试图通过学习俄国的“城市中心论”来夺取政权。为此,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
在城市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结果,第一次工人运动从高潮走向低潮。1927 年,中国共产
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全部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也失败了。事实证
明,俄国的“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国情。
第三种,走自己的路。1927 年的文家市决策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
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实践基础上,毛泽东将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国
人民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针对训练]
2.1917 年 11 月 11 日,中华革命党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
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
根本上之动摇也。”1918 年 6 月 17 日,《民国日报》的社论却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
布尔什维克为“新派”。《民国日报》报道的变化表明中华革命党( )
A.认为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
B.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符合国情
C.希望借助苏俄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
D.认为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暴乱
解析:选 C 认为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是前篇报道的观点,与报道的变化无关,
故 A 项错误;该报道没有涉及认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故 B 项错误;中华革命党转而称俄
国为“民主友邦”,希望借助苏俄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故 C 项正确;前篇报道认为推翻资
产阶级临时政府是暴乱,与报道的变化无关,故 D 项错误。
[中外关联]
比较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点
欧洲启蒙运动 中国新文化运动
不
同
点
所处时代 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确立时
发生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接近尾声
时
主要任务 主要是为了反对封建压迫 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理论体系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具体影响 召唤了法国大革命 召唤了五四运动
深远影响
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
利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革命
有了新的理论指导
局限方面
思想家的思想中掺杂有一定的
唯心成分
前期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在思想文
化方面存在形式上的绝对肯定或绝对
否定
相
同
点
背景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思想文化禁锢了人们的
思想
内容 两者都反对专制,追求政治民主,反封建成为共同的内容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
都极大地批判了封建思想,都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
之无愧地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针对训练]
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不同点是( )
A.正面批判封建思想
B.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C.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D.引发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解析:选 D 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推动了法国大
革命的爆发,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并未引发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故 D 项符合题意。
时间:45 分钟 满分:85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6·绵阳诊断)魏源曾盛赞美国民主制度“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
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同……
可不谓周乎!”据此可知魏源( )
A.对美国民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
B.深入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C.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D.看到了近代美国在制度上的长处
解析:选 D 题干中“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
占从二,舍独同”说明魏源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只局限于表面并不系统,但“人心翕然,
可不谓公乎!”“可不谓周乎!”表现出了魏源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赞赏,故 D 项正确。
2.(2016·宜春二模)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
源自于古代中国。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
学、化学、光学、重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 )
A.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
B.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
C.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D.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解析:选 B 中体西用与材料中“西学中源”并不相关,故 A 项错误;西方科技皆源自
于古代中国,以方便国人接受西方技术,故 B 项正确;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不
是主要的目的,故 C 项错误;西方科技与制洋器关系不大,故 D 项错误。
3.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
“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
而且应当交融汇通。该思想( )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B.和洋务派思想一致
C.是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
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解析:选 C 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
理性,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学思想结合,与材料中“用西学对
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相符,故 C 项正确。
4.(2016·唐山模拟)1917 年,学者杜亚泉发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推崇中
国传统和平、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均贫富等思想,同时他也认为不学习西方不足以救中
国的贫弱。他一再强调要“确信”本国传统文化,但又不能“自封自囿”。这表明杜亚泉
( )
A.推崇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B.反对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张
C.坚定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比较客观地认识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
解析:选 D 根据材料中“他一再强调要‘确信’本国传统文化,但又不能‘自封自
囿’,得出比较客观地认识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故 D 项正确。
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
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解析:选 D 抓关键:“不知政治之本原”“仅摭拾泰西皮毛”。
6.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19 世纪最后 60 年里,中国先后出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
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的主张虽有不同,但都( )
A.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统治
B.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C.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
D.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解析:选 C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都旨在借鉴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维护落后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 A 项错误;地主阶级抵抗派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影响极为有限,故 B
项错误;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
进思想,故 C 项正确;抵抗派、洋务派都反对政治制度变革,故 D 项错误。
7.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
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解析:选 B 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故 A 项错误。林则徐是清政府中主张禁绝鸦
片、抵抗外国侵略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 B 项正确。林则徐
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不是全面学习西方,故 C 项错误。林则徐是地主阶级中的“精
英”,故 D 项错误。
8.有人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
长,补我不逮,足矣。”这反映出其思想主张是( )
A.反对西学 B.中体西用
C.变法改制 D.民主共和
解析:选 B 材料“取西人制造之长”,表明其不反对学习西方,故 A 项错误。材料“纲
常名教”不变,学习西方的“制造之长”,符合“中体西用”思想,故 B 项正确。材料不涉
及制度变革,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思想,故 D 项错误。
9.19 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 世纪 90 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
本体。这反映出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解析:选 D 根据题干中的“西方科学家认为……受其影响……谭嗣同……把仁作为世
界的本质”可知,维新派思想家已经接触到西学的部分成果,并立足于儒家传统思想而提出
新的思想学说,具有融合中西的特点。A、B、C 三项表述偏颇,D 项符合题意。
10.近代学者林纾说:“知腊丁(拉丁文)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
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该观点主要针对( )
A.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B.康有为维新变法主张
C.胡适之文学革命言论
D.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
解析:选 C 胡适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与材料中林纾主张旧文学“不宜废”相冲
突,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均不涉及文学主张,排除。
11.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中说:“取六经义理制度微言大义,一一证以近事
新理以发明之,然后孔子垂法万世、范围六合之真乃见。”而其老师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
中则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两者的共同目的是 ( )
A.驳斥“中体西用”思想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
D.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
解析:选 C 根据材料“取六经义理制度微言大义,一一证以近事新理以发明之,然后
孔子垂法万世、范围六合之真乃见”可知梁启超的目的是通过借用儒家思想证明变法的合理
性,而不是“驳斥‘中体西用’思想”,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
中则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可知,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而不是
“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取六经义理制度微言大义,
一一证以近事新理以发明之,然后孔子垂法万世、范围六合之真乃见”“康有为在《孔子改
制考》中则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可知康有为、梁启超均借孔子的权威宣传变法,从而
为变法创造历史依据,而不是“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
12.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
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罗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
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顽固势力的反扑 B.民族矛盾的尖锐
C.洋务运动的失败 D.民众的盲目排外
解析:选 A 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惨遭失败,晚清士大夫闻“西学
新法”而“却避”,部分维新人士遭顽固派屠戮,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与材料内容
无关,可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第一位驻英法的公使郭嵩焘是另一位提倡渐进式改革的人,他对西方的直
接观察使他公开承认,西方国家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优秀的政治体制和道德
学说。他在谴责自强运动局限性的同时,赞扬日本派学生赴英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并敦促
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郭主张,这些知识,而不是军事,
才是一个良好政府和繁荣国家的基石。他的呼吁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因为李鸿章认为自己已
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军事方面的现代化。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
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
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摘编自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 年)
材料三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
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
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摘自[日本]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 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郭嵩焘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突破。李鸿章为什么不接受郭嵩焘的
建议?(5 分)
(2)材料二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陈独秀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思
想变革的主要原因。(10 分)
(3)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认识。(10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赞扬……敦促……”可知,郭嵩焘主张不但要学习西
方的科学技术,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第二小问,依据“李鸿章认为自己已
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军事方面的现代化”可知,李鸿章作为朝
廷大员,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为目的,只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
“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
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可知,陈独秀主张民主与科学并重。第二小问,结合辛亥革命后的社
会状况来思考。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学习西方是从学习技术开始的,后又学
习制度和思想,而日本则先从思想入手,其次学制度,最后学器物。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的
观点是有道理的,向西方学习不能只学习一部分,而要全面学习,尤其是从思想上学习,比
较中日两国学习西方的情况和结果就可以知晓。
答案:(1)突破: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原因:李鸿章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
的,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主张:科学与人权并重。原因: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民主
政治,必须进行思想革命;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外国的经验,认为
改造国民性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3)认识:中国近代化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过程,日本则经历了思想文化—
制度—器物的过程。福泽谕吉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不同结局深刻证
明了该观点的合理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
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
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
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
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二 1894 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
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
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
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的形式借题发挥。他认
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天演
论·导言十五〉按语》)。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严复对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认识和理解。结合
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 分)
解析:首先陈述伏尔泰、严复的观点;其次运用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解读,是否符合实
际,在此基础上结合伏尔泰、严复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对观点进行原因分析;
最后对两者的观点作出评价。
答案:示例:伏尔泰推崇中国制度和文化,认为中国官僚选拔制度完善,各级政府和君
主开明,社会和睦,道德、法律完善,尊崇儒家思想,没有宗教狂热。这些描述并不完全符
合当时中国实际,有美化的成分。赫胥黎的著作强调生物界的物竞天择,认为其并不适于人
类社会,严复的翻译删改原著,宣扬社会进化论,违背了原著思想。
伏尔泰、严复认识的形成,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18 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
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进行反对专制统治和教权主义的斗争。作为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
泰出于反封建斗争的需要,对中国制度和文化做了理想化的描述。19 世纪末的中国,随着
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作为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严复“曲解”原著,宣扬社会进化论,其目的是宣传变法革新,
挽救民族危亡。
伏尔泰、严复对东西方制度、文化的介绍有个人的发挥乃至想象,虽然不够客观,有失
严谨,有悖真实,但是在当时都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二者都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觉醒,
为革命或改革做了深刻的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
相关文档
- 高考历史一轮讲义—12021-08-3112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近代中2021-08-3145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中国近2021-08-3116页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国传2021-08-3137页
- 山东省2020届高三新高考历史-疫情2021-08-3115页
- 2021届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一轮总复习2021-08-3139页
- 2020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二战后的2021-08-3114页
- 高考历史一轮讲义—132021-08-318页
-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8-3114页
-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2021-08-3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