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00 KB
  • 2021-08-31 发布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18年下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末考试 满分:100分,完成时间:9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女吸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反映的是 A. 自耕农经济的全面性 B. 自耕农经济的完善性 C. 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 D. 自耕农经济的进步性 2. 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 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3. ‎《朱子大全》指出:“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 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小农经济关乎到封建社会的稳定 B.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 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 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4. 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 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古代纸币的兴衰表明 A.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C. 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D. 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5.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竞有 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 传统抑商政策的改变 C. 爵位制度的初步创设 D.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 9 / 9‎ 1. 读图,图片记载的是一份关于盐井开采的盐业契约。由此可知当时 A. 盐业专营制度已被彻底打破 B. 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迅速发展 C. 出现了部分近代经济的特征 D. 官营企业主动吸纳民间资本 2. 有英国学者认为:“珍妮纺纱机自问世之后并没有在法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和地区 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水平较低,高价购人珍妮纺纱机生产棉纱很难获利,甚至得不偿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B. 珍妮纺纱机是衡量工资水平的重要参考 C. 较高的工资水平促使英国采用机器生产D. 法国和印度在工业革命中获利少于英国 3. ‎(美)约翰·R·麦克尔在《能源帝国》中写道:从1780年到1880年的100年间,‎ 英国利用煤炭资源储备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这主要利益于 A. 瓦特改良蒸汽机 B. 内燃机创制与使用 C.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 D. 飞机和轮船的出现 4. 有人用现代经济学家费雪提出的货币数量方程式“PT = MV”(分别代表价格、‎ 交易量、货币、流通速度)解释西班牙萨拉曼卡学派提出的“价格革命”理论,通常 T、V值被视为不变量,M值的变动影响 P值。据此分析16世纪的西班牙 A. M值减少,P值上涨 B. M值减少,P值下跌 C. M值增加,P值上涨 D. M值增加,P值下跌 5. 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情况统计表。 (注:当时资本 ‎ 9 / 9‎ 输出的利润率是商品输出的5倍左右)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英国 A. 经济指导思想的转变 B. 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 C. 经济扩张方式的调整 D. 世界工厂地位的动摇 1. ‎“企业的合并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灵魂”。这一现象始于 A.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B.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 布雷顿森林体系 D.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 2. ‎1882年创办的公和永丝厂,是上海第一家华商缫丝厂。起初,厂内设备完全来自 国外,“指导厂务”的工程师,也请外籍人员担任。材料表明早期民族工业 A. 对外资有依赖性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C. 大多由外商投资 D. 积极吸收先进技术 3. ‎1888年曾国藩上奏称:“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盛,售价较轻,西商皆争 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减价销售)”。这表明:‎ A. 中国工业化水平低 B. 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 清政府与列强交恶 D. 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4.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 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 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 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5. ‎1932年,著名实业家宋裴卿成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1935年4月,“东 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D.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6. 如图反映了建国初期(1952年和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导致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9 / 9‎ A. 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 “双百”方针的落实 C. 中共八大决策的实施 ‎ D.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1.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 ‎“……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 A.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端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2. 如图是1978年~1994年间我国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中的比重变化说明 ‎ A. 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显著 B. 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 C. 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 D. 国有工业破产的数量增多 3. ‎1961年我国政府规定:“应该有领导地开放农村集贸市场。‎ 除了粮食、棉花以外,凡是第三类物资和完成国家合同任务以后的第二类物资,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项政策在当时 A. 削弱了国民经济的统一管理 B. 扩大了计划经济的覆盖范围 C. 缓解了市场供应的紧张局面 D. 克服了分散经营导致的困难 4. ‎1953年起,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先后对粮食、油料、棉花 等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85年1月,国家开始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改革开放后农副产品市场供需关系改善 B.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粮棉大量进口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5. 下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 出总额的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趋势主要说明 A. 中国粮食生产呈下降趋势 B.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粮食越来越少 C. 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D.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能力不断下降 ‎ 9 / 9‎ 1. 一位美国总统说:“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 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这场“战争”是指 A. 独立战争 B. 美国内战 C. 罗斯福新政 D. 反法西斯战争 2. 二战以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 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这表明西欧各国致力于 A. 开发“新经济” B. 发展第三产业 C. 建立福利国家 D. 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二战后 的繁荣,“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面对这一“最大题目”,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 采取自由主义政策 B. 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C. 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D. 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 4. 大危机期间,美国政府为度过危机,刺激本国产品出口而采取的措施是 A. 提高产品质量 B. 实行美元贬值 C. 规范外贸市场 D. 恢复银行信用 5. 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 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 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C. 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 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6. 从1928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 购粮食。下表是1928至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这表明 ‎ A. 政府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 B. 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 C. 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D. 政府大量采购粮食提高农民收入 7. ‎“在一个小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 的过渡办法。”为此,列宁在苏俄工业发展中采取的“特殊办法”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把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C. 扩大企业自主权 D. 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经营 ‎ 9 / 9‎ 1. ‎1958年至195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购置的拖拉机及各种设备的总值达到了320亿 卢布,约有100万技术人员转到了集体农庄,使得集体农庄摆脱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控制,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这项改革 A. 打破了斯大林模式 B. 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D. 确立了与美争霸的优势地位 2. 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得意地宣布:“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 转”反映什么体系建立的情况 A.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B.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亚太经合组织 3. 某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开放性,容易使经济发 展水平低的成员接受贸易投资自由化建议,会使发达工业化成员接受经济技术合作方面的建议。该组织 A. 违背了经济互惠原则 B. 体现了自由、互惠的思想 C. 成为区域合作的典范 D. 其宗旨是统一制定关税 4. ‎1950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对法国思想家和外交家莫内说:“这次任务如果成 功的话,我就此生无憾了。”阿登纳所言“这次任务”是 A. 复兴德国,实现国家统一 B. 法德和解,实现煤钢联营 C. 推进和平,消除军国主义 D. 统一市场,推进政治一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3小题26分,34小题12分,35小题14分,共计5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5.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须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1929 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斯大林体制的轨道,苏联在斯大林体制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材料二 ‎ ‎ 9 / 9‎ ‎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 世纪上半期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苏两国政府调整经济的不同方式及影响。(14分)‎ 1.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内各地区的对外幵放沿着两个主要方向展开:中国政府于1990年4月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1993年,国务院又决定对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五市也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这样,长江流域的产业密集带,在浦东这一龙头的带动下,有可能迅速腾飞。1993年, 国务院还决定开放合肥、南昌、长沙、太原、西安等11个省会城市,同时又把沿边省份的4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和石家庄作为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 ——整理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改革面临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邓小平于1992年春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就“市场经济”是不是必然姓“资”,以及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问题,做了淸楚明白 的回答,这一论断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模式。 ——马远之《世界六百年与中国六十年》 ‎ ‎(1)阅读材料一,概括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两个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20世纪90年代,中国共产党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有关市场经济思想的表现,综合材料一、二,简要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有益经验。(6分) ‎ ‎35.(14分)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 火车、轮船 ‎ 9 / 9‎ ‎、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毎一步都没落空。 ‎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8分) ‎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全球化潮流的?(6分)‎ 参考答案:‎ ‎1. C 2. B 3. C 4. A 5. B 6. C 7. C 8. A 9. C 10. C 11. B 12. D 13. D 14. D 15. D 16. A 17. C 18. A 19. C 20. A 21. C 22. C 23. C 24. C 25. B 26. D 27. B 28. D 29. C 30. A 31. B 32. B ‎ ‎33.【答案】(1)苏俄:由新经济政策转到斯大林体制。(2分)原因:外部环境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国家落后需要发展重工业;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没有转变思想观念。(4分)美国:由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2分)原因: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由放任的政策难以应对经济危机。(4分) ‎ ‎ 9 / 9‎ ‎(2)美国: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立法保障,长期实施。(4分)影响:美国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4分)苏联:政府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具有强制性。(2分)影响,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同时,也带来了发展不均衡、降低了人民生活水平、压制了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4分)‎ ‎34.【答案】(1)两个方向: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开放内地、沿边城市(省会城市);(4分)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 (2)表现: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或答出国企改革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共十五大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回答出两点即可) 有益经验:循序渐进;不失时机地在重要环节取得突破,带动全局。(2分)‎ ‎35.【答案】(1)表现:新式交通通讯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洲际铁路的出现;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8分) (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6分) ‎ 育星教育网 www.ht88.com ‎ ‎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