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8.50 KB
- 2021-09-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案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走进生活
目标导航
近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但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和发展,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便暴露出来了。它只适用于物体的低速运动状态,在接近光速或者强大引力场的系统中,经典力学被相对论取代,在微观世界又被量子力学所取代。
思考 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便暴露出来了,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 这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识记真理的含义,懂得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2.理解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知道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3.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和谬误。
4.理解认识的特点,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与谬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14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出现认识差异性的原因
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
(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方法论意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1.判断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
提示 错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真理是相对的,有用的就是真理。( )
提示 错误。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同时真理是客观的,不能用有没有用来衡量。
(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所以真理和谬误没有界限。( )
提示 错误。真理和谬误都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认识就是真理,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二者界限清晰,不容混淆。
(4)追求真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过程。( )
提示 错误。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14
2.思考:有人认为,追求真理永无止境,意味着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提示 不赞同。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的特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相传的,作为认识基础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探究点一 真理及其特点
探究导引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一次,亚里士多德看到,羽毛比铜球在空中落下得慢,于是得出一个结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速度快。这种观点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1589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当着其他教授和学生的面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 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牛顿为了验证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原理,做了真空管试验,发现在真空中,石头和羽毛同时落地。如果不考虑地球引力,在真空中,石头和羽毛均不会落地,而是漂浮在空中。
(1)有一种观点称为“权威确定真理”。请你说明此观点错在何处?
(2)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的认识,谁的认识是真理?这说明了真理的什么特点?
答案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权威确定真理”违背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在发展,权威的东西不一定符合实践的发展要求。
(2)①都是真理,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既有空气阻力,又有地球引力的情况下,重物体比轻物体先落地;在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的真空管中,二者同时落下;既没有引力又没有空气阻力,如在失重的太空舱中,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也就失去了意义,牛顿的结论是正确的。②上述材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核心归纳
1.正确理解真理的属性
属性
理解
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4
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2.正确理解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尽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但当一个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他就获得了真理,且不容怀疑,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真理是绝对的。
(2)真理又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如果超出了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或者不顾条件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而且真
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3)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对待真理,我们既要反对夸大绝对性的形而上学,又要反对夸大相对性的相对主义。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二者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
(2)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典型例题
例1 自古以来,火就是纸的“天敌”,“纸包不住火”。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 000℃以上高温的新型无机材料纸张——羟基磷灰石“耐火纸”,从此“纸也能包住火”。这说明(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 ③改变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人的意识可以改变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A
解析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
14
000℃以上高温的新型无机材料纸张,从此“纸也能包住火”,这说明,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①符合题意;“纸包不住火”有其自己适用的范围,②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不能改变规律,③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意识不能改变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④错误;故选A项。
探究点二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探究导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1958~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1978年以后,为半开放期。1984年制定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是对户籍政策的重大调整,人们对户口问题的认识有了新变化;2010年5月,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6年1月1日,居住证制度正式实施。
(1)我国对户籍管理制度的认识过程受到什么因素的制约?
(2)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哪些特点?
答案 (1)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首先从主体来看,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其次,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2)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对户口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深化的。③认识具有上升性。我国对户口问题的认识、对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核心归纳
全面理解认识的特点及方法论要求
特点
理解
原因
方法论要求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14
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提醒 真理的向前发展,并不意味着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着错误的内容或真理已经被推翻了。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在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内,永远是真理。
典型例题
例2 (2016·全国乙卷)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新型智库建设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要与时俱进,检验和发展真理,②③当选;真理是客观的,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只有一个,并非多数人认同的知识就是真理,④错误。
14
1.在生活中,我们知道很多关于真理的名言。毛泽东说过:“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 )
A.对同一事物,人们的认识都是相同的
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C.真理就是科学理论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真理
答案 B
解析 毛泽东这句话说明真理只有一个,谁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谁就发现了真理,可见,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答案选B。A、C、D三项观点错误,应排除。
2.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答案 A
解析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正确,应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只有一个,B、D本身说法不对;C与题意不符。
3.真理是客观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
答案 C
解析 在认识过程中真理不能说被推翻,也不会超越历史条件,①④说法错误;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项。
4.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是因为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也会受到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③④符合题意;①中“总是”的说法错误;②材料没有体现;故选D项。
5.“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在这五年,关键也在这五年。一份五年规划的编制,大约历时两年半时间,历经意见征求、头脑风暴、前期调研、对前一个五年规划的评估以及数十个重大课题部署等流程,加之反复讨论、修改、过审,方能最终提交至全国人大审议。五年规划的编制过程说明( )
①诸多条件的限制使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认识过程是一个推翻原有认识、获得新认识的过程 ③实践中形成的认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④编制流程的完整性能够验证并保障认识的准确性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五年规划的编制过程历经多个流程,经过反复修改、论证,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①③符合题意;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性认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②说法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说法错误;故选D项。
一、选择题
题组一 真理的含义及其特点
14
1.下列对于认识与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②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认识是对现象的反映,真理是对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④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真理和认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反映,①③说法错误;真理属于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
2.在互联网无孔不入的今天,无论是信息流动速度还是信息传播方式都与以往发生了很大改变,有人由此认为“谣言重复一千遍就能变成真理”。对此,你的正确认识是( )
A.人类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在于它的客观性
D.真理与谣言之间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
答案 C
解析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谣言传再多也不会变成真理,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涉及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故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应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项说法错误,真理与谣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
3.“吃就吃新鲜的”,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通常情况下,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味道越好,其营养价值也越高。但对黄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导致食物中毒的隐患。上述材料说明( )
①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 ②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③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真理与谬误无明显的界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故③④不选。
4.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求同存异。该观点( )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 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
14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④符合题意;②③错误;故选D项。
5.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造成孟子认识上的局限的客观原因中最根本的是( )
①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②阶级立场的局限 ③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 ④知识结构的残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制约人们认识的条件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①③符合题意;②仅仅是在阶级社会里非常重要的因素;④是主观方面的因素,排除;故选B项。
6.一杯豆浆加一个鸡蛋是很多市民的营养早餐搭配。然而,很多网站发帖质疑这种早餐搭配不合理,称豆类中含有蛋白酶抑制剂,它会干扰鸡蛋中的蛋白质吸收,容易引起腹泻。经央视《是真的吗?》记者实验证明,网传说法并不可信,煮熟的豆浆和鸡蛋搭配是安全的。这说明了( )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认识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统一 ③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 ④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经央视《是真的吗?》记者实验证明,网传说法并不可信”,表明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④正确;“一杯豆浆加一个鸡蛋是很多市民的营养早餐搭配。然而,很多网站发帖质疑这种早餐搭配不合理”,体现了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①正确;正确的认识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统一,②错误;认识的深化对事物的发展不能起决定作用,③错误;故选C项。
7.阿尔法围棋(AlphaGo)作为谷歌开发的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日前以4∶1总比分击败韩国棋手李世石,引发热议。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认为,电脑战胜人类只是时间问题。法国围棋队主教练樊麾说,我们面对新生事物要放宽眼界,毕竟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是机器学不会的。材料表明( )
14
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人工智能将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最终取代人类 ③人工智能的发展否认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④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能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谷歌开发的一款围棋人工智能程序日前以4∶1总比分击败韩国棋手李世石,引发热议,说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①符合题意;我们面对新生事物要放宽眼界,毕竟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是机器学不会的,说明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能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类;③说法错误,人工智能的发展体现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故选B项。
8.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既是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也是“十三五”战略指导思想。党发展理念的不断变革说明了( )
①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 ②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推翻完善真理 ③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上升 ④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说明了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故①④正确;②中“推翻”表述错误,被实践证明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丰富和完善发展;③中“圆圈式的上升过程”表述错误,认识具有上升性;故选B项。
题组二 认识的特点及人类的认识过程
9.科学家通过长期研究,找到了操控小鼠特定记忆的方法,他们用激光光束照射小鼠脑部,触发神经细胞,既能删除其现存记忆,也能植入原来没有的记忆。但是,这项技术要应用于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困难,由此可知( )
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认识的反复性 ②记忆因为能够移植,其内容具有主观性 ③认识指导作用的实现受客观条件制约 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接受实践检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14
解析 科学家通过长期研究,找到了操控小鼠特定记忆的方法,但是,这项技术要应用于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困难,说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认识的反复性,认识指导作用的实现还受客观条件的制约,①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记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具有主观性;④材料没有体现;故选A项。
10.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大型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正在进行第六版的编纂工作。与以往不同,这次编纂不再参考过去的问题和答案,所有问题都将根据时代发展和读者需求进行重新设置,很多问题也将有新的答案或不再有标准答案。 上述思路是基于( )
A.物质的客观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B.运动的绝对性,很多事物是不能正确认识的
C.实践的社会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D.认识的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答案 D
解析 很多问题也将有新的答案或不再有标准答案说明认识的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D项符合题意;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项错误。
11.长江流域因其丰富的资源被视为中国经济的“黄金地带”。但囿于地方利益和认识水平的局限,长江流域过度开发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如今,中央明确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从大开发变为大保护证明了( )
①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意识活动因其目的性而能保证实践的成功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④真理和谬误界限是相对的,真理也能转化为谬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长江流域因过度开发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这是违背规律受到惩罚的体现,这说明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故①符合题意;对长江资源从大开发变为大保护,说明人们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扩展,故③符合题意;②④说法错误;故选C项。
12.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久坐对健康有害”,建议每坐30分钟就起来活动一下。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对5 000多人开展了为期16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久坐并不比久站对健康的危害更大。这告诉我们( )
①认识在实践中向前发展 ②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认识正确与否需要经过实践检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14
解析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久坐对健康有害”,英国研究人员对5 000多人开展了为期16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久坐并不比久站对健康的危害更大,这说明认识在实践中向前发展,也体现了认识正确与否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强调认识主体的差异性,导致认识的不同,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没有体现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3.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16年3月下旬入汛以来,南方地区暴雨成灾,武汉城区大面积内涝,“蛇鱼”齐上街,佛山成水上威尼斯……网友在调侃暴雨致城市积水时,也不禁质疑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自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来,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力加大排水系统改造工作,加强城市地下老旧管网改造。尽管我国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有人说,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充满曲折且永远在路上。
结合材料,请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分析为什么“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充满曲折且永远在路上”。
答案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①人们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的认识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的认识没有终点且永远在路上。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①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②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所以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的认识没有终点且永远在路上。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知识范围: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包括真理的特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知识;根据设问“城市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充满曲折且永远在路上”,可以进一步判断本题意在考查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的原因。最后结合材料,依据教材,可以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分别回答。
14.2016年11月16~18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乌镇时间”开启“美美与共”的网络新时代。22年前,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开启了与世界互联互通的新时代。从“K”时代到“G”时代,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中国互联网一直在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表达“中国主张”,“倡导建设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结合材料,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互联网建设“中国主张”的发展演变过程所蕴含的哲理。
14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我国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主张并推动互联网共建理论发展。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不断深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国关于互联网共建的理论随着实践深入,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求索真理的历程”,主要包括: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和认识过程等知识。根据材料,我国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主张并推动互联网共建理论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不断深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关于互联网共建的理论随着实践深入,不断向前发展,体现了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4
相关文档
-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2021-09-0525页
- 湖南省益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普通2021-09-0510页
- 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2021-09-0521页
- 2020学年高中政治 期末复习考前指2021-09-0519页
- 【解析版】广西河池市示范性高中课2021-09-0510页
- 2020版高中政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2021-09-0413页
- 【政治】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92021-09-0418页
- 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2.1 民主选2021-09-0412页
- 2018年辽宁省朝阳市普通高中高考第2021-09-048页
- 2020年高中政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2021-09-0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