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6 MB
- 2021-09-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1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以文字材料、区域图、统计图等呈现信息,考查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考查形式多样,频率较高。
一、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成因
1.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位置及范围
方法技巧 黄土高原位置及范围口诀
“北城南岭西日月,东到太行跨七省”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深度思考】 “哗啦啦的黄河水,日夜向东流。黄土地的儿女,跟着那太阳走,一道道岭,一条条沟……”
——《西部放歌》
(1)“一道道岭,一条条沟”显示了黄土高原什么样的地貌特点?
提示 河谷发育、地表破碎(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这种地貌的形成与黄河有什么关系?
提示 黄河及其支流等地表径流的侵蚀、搬运作用而成。
2.水土流失的成因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水土流失的治理
1.原则
(1)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
(2)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3)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2.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
措施
保塬
护坡
固沟
工程措施(见效快)
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
修筑梯田(拦蓄坡面径流)
打坝建库(贮水拦沙)
生物措施(治根本)
营造护田林网
封坡育林育草
技术措施(是关键)
采用喷灌、滴灌技术,选育良种,轮作套种,深耕改土等
考点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人为因素
(1)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2)过度放牧:破坏草场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3)过度樵采: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4)露天开矿: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5)战争和营造宫殿: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6)滥用土地: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链接·拓展 荒漠化的成因、含义及类型
特别提示 荒漠和荒漠化
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还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2018·青海联考)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水资源短缺 ②水土流失 ③植被退化 ④沙漠化、盐碱化 ⑤旱涝灾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2)该河下游弱水河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其主要原因是( )
A.雪线上升,冰雪融水减少
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
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解析 第(1)题,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短缺;河流下游绿洲植被退化,出现沙漠化和盐碱化现象。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东部季风区。第(2)题,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全球变暖、气候变干、蒸发增强等),也有人为原因(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并且人为原因为主要原因。
答案 (1)B (2)D
1.判断一个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的方法
一看位置,经纬度位置在四个沙漠带中。
二看年降水量,年降水小于400 mm的地区易发生荒漠化。
三看土地覆被和利用类型,土地覆被类型以沙地为主的地区,土地利用中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等可引起荒漠化。
四看地形,地形崎岖,若植被破坏,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自然原因
地形原因
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气候原因
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土壤条件
土壤组成、肥力等
植被原因
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河流原因
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考法一 黄土高原地貌形成及影响
1.(2015·上海地理,31~33,18分)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8分)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分)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的地貌形态特征可以判断:图甲为黄土塬,图乙为黄土梁,图丙为黄土峁。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可以分析由黄土塬到黄土梁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第(2)题,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沟谷地貌处,减少高原面上的沟谷数量和面积,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答案
(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
(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
考法二 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分析
2.(2016·海南地理,16~18)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深度越深,土壤含水量越高,故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图中显示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2)题,该沙丘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力大,夏季风力小,但夏季气温高,蒸发蒸腾量大,导致表层水分被蒸发,故6~8月土壤含水量低。第(3)题,材料显示沙丘所在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故为维护生态安全,应该保持自然演化的过程,减少人为扰动。
答案 (1)C (2)B (3)D
考点二 水土流失的主要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
主要包括修建梯田、打坝淤地、开展土地复垦等
生物措施
主要包括植树种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农业技
术措施
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间作轮作、套种耕作和提高复种指数等
链接拓展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海南高考题)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1)~(2)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
(2)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荒漠化防治及对图表的分析能力。由上表可知,该地沙地、草地面积比例较大,应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上图可知,1999~2007年,该地毁草开荒,导致沙化面积增大,故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退耕还草,B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环境特征。云贵高原东部、黄土高原中部和松嫩平原中部均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内蒙古高原西部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严重,故D项正确。
答案 (1)B (2)D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模板
问题表现—危害—产生原因—治理措施—产生效益
考法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
1.(2015·浙江文综12,10分)
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右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完成(1)~(3)题。
(1)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 )
①改变地貌类型 ②影响降水量 ③破坏自然植被 ④松动地表土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坡度大 ②植被稀疏 ③降水量大 ④全年风大
⑤土质疏松 ⑥冻融作用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3)列举治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陡坡开垦,坡地地形不会改变,对降水影响不大;但是会破坏自然植被,土体缺少植被保护,地表土体松动。③和④正确,选择D项。第(2)题,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地形坡度大,植被稀疏,土质疏松,该地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是主要自然原因。全年风力的大小对水土流失影响不大,冻融作用不明显,故A项正确。第(3)题,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列举即可,主要有退耕还草(林)、植树种草、修筑梯田等。
答案 (1)D (2)A
(3)退耕还草(林);种草植树;修筑梯田。
考法二 荒漠化的防治
2.(2015·山东文综,5~6)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项正确。“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退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第(2)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1)C (2)D
考点三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概况
(1)含义: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3)我国湿地分布特点: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东部多、西部少。
2.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3.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1)数量在减少,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滩涂等。
(2)质量在下降。
(3)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
(4)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4.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大河中下游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内陆干旱区湖泊
主要目的是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大河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
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
东北三江平原湿地
主要目的是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黄河三角洲湿地
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5.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下表为我国两地区保护湿地的具体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措施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2015·天津文综,8~9)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读材料,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解析 第(1)题,考查内陆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艾比湖面积缩小,湖水蒸发总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湖水的含盐量增加,大量鱼类可能死亡,鱼类密度会减小,故选项A、B、D错误。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选项C正确。第(2)题,考查内陆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艾比湖面积缩小主要是由于耕地、灌渠增加,大量截留入湖河流水量造成的。防止艾比湖面积萎缩的主要措施是退耕还草、保护水源。选项B正确。
答案 (1)C (2)B
湿地的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分析
本考法常常结合区域图考查区域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分析。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湿地减少的原因的分析方法。
(1)看变化时间的长短
长期(如一万年以来)
主要是自然原因,如气候变干、蒸发加强
近几十年的变化
主要是人为原因
一年内的季节变化
一般与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水有关
(2)看湖泊所在地
外流湖
萎缩
①围湖造田;②上游植被破坏,泥沙淤积
面积增加
①退耕还湖;②上游水土保持工程
干旱区内流湖萎缩
①气温变化,冰雪融量减少;②入湖河流水资源利用过度
考法 湿地的破坏与保护
(2013·海南地理,13~14)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题,由“黄河”和“灌渠”
可知,银川平原为灌溉农业区,农业开发,排水造田导致湖泊减少。第(2)题,湿地资源对城市具有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美化环境、旅游等功能。
答案 (1)C (2)B
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
[题 型 解 读]
研究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知,对环境问题的考查,通常是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角度一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典 题 示 例]
[2016·新课标全国Ⅲ,36(3),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尝试自解]
[样卷评析]
阅卷
展示
样卷
剖析
该考生思考方向准确,对材料信息和设问理解到位,因应试训练不足,造成理由的第二条过于空泛,描述不具体,针对性不强。
标准
答案
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2分)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2分)增加当地就业岗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2分)
或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2分)给当地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2分)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2分)
[答 题 模 板]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首先要看清题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
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3.分析“措施”时,则必须从原因来分析,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4.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答题模板
措施类型
具体措施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应 用 体 验]
(2018·太原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冲积而成的宁夏平原,自古以来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早在2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凿渠引水灌溉农田,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排灌系统。下图是宁夏平原排灌渠道分布示意图。
(1)说明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的主要原因。
(2)指出该地区过度灌溉易产生的生态问题,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3)简述排水渠道的功能及意义。
解析 第(1)题,该处为干旱风沙区,成为“塞上江南”的条件是少风沙、多江南水乡景观;结合图中山脉和黄河的影响分析即可。第(2)题,明确过度灌溉易出现盐碱化问题;盐碱化是地下水位上升带动盐类物质上升,然后水分蒸发盐类聚集于地表的过程。第(3)题,排水灌渠功能是为了排水,意义在于减少过度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答案 (1)宁夏平原地处西北干旱地区,自古以来开挖渠道,利用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西有贺兰山阻挡偏北风,气温高,风沙危害小。
(2)导致土壤(次生)盐碱(渍)化。干旱地区大量引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3)排水渠道将多余的灌溉用水(或汛期时大量的来水)和农田退水引到黄河,缓解由于地下水位抬高而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题4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咸阳期中考试)下图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景观和居民生产场景图。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双水村民居建筑特色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土质
2.该村生产方式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环境污染
C.土地石漠化 D.土壤盐碱化
解析 第1题,双水村的典型民居为窑洞,是利用黄土在干燥时具有直立性的特点建造的。第2题,双水村的牧羊活动(尤其是过度放牧)会破坏地表植被,引发水土流失。
答案 1.D 2.A
(2018·徐州期中考试)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①土地沙漠化 ②土地盐碱化 ③水土流失 ④土壤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图中湿草原分布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 )
A.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退耕还草,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和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
C.保护天然林,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
D.建设自然保护区,变畜牧业为旅游业
解析 第3题,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气候干旱,农业过度发展加上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第4题,图中湿草原位于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西侧,为草原牧区,未来发展应因地制宜,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答案 3.A 4.B
(2018·泰州期中考试)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原始生态林比橡胶林降水多,会导致( )
A.水土流失严重
B.洪涝灾害加剧
C.生物生长量减少
D.生物多样性增加
6.为避免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引发的环境问题,可采取( )
A.平整土地 B.发展立体农业
C.建立轮胎厂 D.人口大量外迁
解析 第5题,原始生态林与橡胶林相比,尽管降水较多,但地表径流量少,说明水土流失轻,洪涝灾害轻,但树种多样,生物多样性增加。第6题,为了避免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引发的水土流失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最直接的是发展立体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产业;平整土地,难度较大;人口大量外迁不现实;建轮胎厂只会进一步扩大橡胶林种植,加剧环境问题。
答案 5.D 6.B
(2018·宿迁高三第一次考试)读黄土高原局部等高线图(单位:米),回答7~8题。
7.“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是指“小流域综合治理”,下列治理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③地与④地相比,③地更适合修筑梯田
B.图中②处地势平坦,适合开垦林草地
C.①处实施工程措施,打坝建库
D.④处平整土地,发展畜牧业
8.图示地区治理的基本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A.扩大农业用地,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B.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C.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D.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
解析 第7题,黄土高原沟谷发育,小流域是指河沟的沟道流域,黄土高原的沟谷多达百万条。图中③地与④地相比较,③地坡度大,不适合修筑梯田,而④地更适合修筑梯田;图中②处地势平坦,适合发展种植业;①处为沟谷,实施工程措施,打坝建库。第8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要压缩农业用地,重点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故A选项正确。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都是恰当的治理措施。
答案 7.C 8.A
(2018·南通如皋中学模拟)下图为云南省六大流域水土流失的分布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关于云南省六大流域水土流失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是红河流域
B.水土流失面积大小与流域面积大小呈正相关
C.水土流失面积最小的是伊洛瓦底江流域
D.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百分比最高的是长江流域
10.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云南省可以采取( )
A.小流域治理为重点,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B.打坝淤地,拦蓄泥沙,在陡坡上修建水平梯田
C.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山麓地带营造落叶阔叶林
D.调整种植结构,改变过去集约式农业开发模式
解析 第9题,由图可知,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是长江流域,A错误;澜沧江流域面积大于红河流域,但是水土流失面积小于红河流域,B错误;水土流失面积最小的是伊洛瓦底江流域,C正确;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百分比最高的是红河流域,D错误。所以,答案是C。第10题,科学治理云南水土流失的措施是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A正确;打坝淤地,拦蓄泥沙,在缓坡上修建水平梯田,B错误;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在山麓地带营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错误;调整种植结构,改变过去粗放式的农业开发模式,D错误。所以,答案是A。
答案 9.C 10.A
(2018·常州高三期初考试)下图为我国黔西南某地区景观图,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据图回答11~12题。
11.形成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有( )
A.地势平坦,土壤酸化 B.雨水丰沛而集中
C.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D.岩石坚硬,不易破碎
12.为治理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大面积建设薪炭林,提高农村生活能源消耗
B.以土壤盐碱地治理为核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C.大面积开采煤矿,增加煤炭产量
D.实行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
解析
第11题,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该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第12题,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是石漠化严重,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可实行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实施生态移民等措施。故正确选项为D。该地区不适合大面积建设薪炭林和大面积开采煤矿,土壤盐碱地治理也不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整治的核心,故A、B、C选项错误。
答案 11.B 12.D
(2018·连云港高级中学模拟测试)北戴河鸽子窝湿地是我国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地,同时是国际著名的观鸟地。该地经新河入海口与沿海湿地相连,该地修建橡胶坝控制入海的河流水量,并形成了上游的观光园,当地政府为改善湿地面貌,减少游客影响,修建护栏形成封闭湿地,近两年引进了红海滩碱蓬的种植,但并未形成连片的生长,近几年当地的夏季暴雨频发。据此完成13~14题。
13.橡胶坝修建后,对湿地的主要影响是( )
A.河流沉积增强 B.海水潮汐淤积增强
C.生物资源增加 D.湿地土壤盐度降低
14.该地碱蓬未连片生长的原因主要为( )
A.鸟类过度啃食 B.海潮侵蚀频繁
C.夏季泄洪冲蚀 D.人类活动破坏
解析 第13题,该地修建橡胶坝后使得入海的水量减少,湿地的形成主要受海水潮汐的影响,淤积增强,河流的沉积减弱,河水带来的生物资源减少,受海水入侵导致土壤盐度增大。第14题,根据材料,该地近几年夏季暴雨频发,上游泄洪导致对碱蓬的植株和种子冲刷侵蚀,后期生长受到影响;当地政府修建护栏形成封闭湿地,海潮侵蚀难以形成危害;鸟类主要以动物为主要食物;该区域为封闭性湿地,人类活动影响小。
答案 13.B 14.C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漏选、错选皆不得分)
(2018·秦皇岛模拟)“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15~16题。
15.图中①和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人口增加 B.高温多雨
C.滥伐森林 D.水土流失
16.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有( )
A.退牧还耕 B.积极开发新能源
C.严禁过度放牧 D.防治水土流失
解析 第15题,从结构图可以看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形成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高温多雨和水土流失),另一类是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和滥伐森林),再结合结构图的关联性即可得出结论。第16题,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色沙漠”的产生不是过度放牧造成的,故A、C错。
答案 15.AD 16.BD
(2018·南京、盐城一模)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60万亩,并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结合下图,完成17~18题。
17.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水土流失
C.人口迁出 D.全球气候变暖
18.土地沙化对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有( )
A.湿地减少 B.降水减少
C.农业减产 D.湖泊蓄洪能力增强
解析 第17题,由于人们在鄱阳湖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少;周围植被被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地沙化。第18题,土地沙化,造成土壤肥力减少,农业减产;湖泊旁边土地沙化,会影响湿地,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土地沙化对该地区降水没有影响;土地沙化,流进湖泊的泥沙增多,会减弱湖泊蓄洪能力。
答案 17.AB 18.AC
三、综合题(共24分)
19.(2018·宿迁期中考试)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面积5.57万平方千米,淡水湖总蓄水量占全球的1/5,被称为“西伯利亚的蓝眼睛”。尽管贝加尔湖面有5个月结起60厘米厚的冰,但冬季湖水接近夏天水温,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湖中的动植物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淡水湖里的都多,该湖还是俄罗斯的主要渔场之一,但近年来,许多专家向政府提出限制贝加尔湖商业性捕鱼的规模。
(1)分析贝加尔湖淡水总储量大的原因。(3分)
(2)分析贝加尔湖冬季湖水接近夏天水温的原因。(3分)
(3)说明贝加尔湖的生态效益。(3分)
(4)你对限制贝加尔湖商业性捕鱼规模有何看法,说明理由。(3分)
解析 第(1)题,湖泊储水量的大小从湖泊的容积、当地的降水量、用水量、河流注入等方面分析。第(2)题,湖水冬季水温较高可以从湖水的容量及温室效应两方面分析。第(3)题,贝加尔湖在调节周围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降解污染,保护环境等方面都有较好的生态效益。第(4)题,赞同可以从环境效益上阐述理由,反对可以从经济效益上阐述理由。
答案 (1)贝加尔湖湖水深,面积大,容量大;贝加尔湖注入河流多;贝加尔湖纬度较高,蒸发量较少;贝加尔湖周边人口较为稀疏,工农业用水量较少。
(2)贝加尔湖水量大,比热容大,冬夏水温变化小;冬季湖面结冰,阳光透过冰层,形成温室效应,使湖水温度升高。
(3)调节周围气候,缓解大陆性特征,增加降水量,缩小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水量大,水温高,适合水生生物生长,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解污染,保护环境等。
(4)赞同。限制商业险捕鱼规模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减少湖面油类,生活垃圾污染,保护当地环境。
反对。限制商业险捕鱼就会减少当地渔民收入,减少就业机会,影响社会稳定。
20.(2018·镇江高三第一模拟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中新社2017年1月22日电,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介绍,中国通过实施重点工程,开展大规模治理,实现了荒漠化扩展态势整体遏制、荒漠化面积持续缩减、荒漠生态功能增强。但同时,中国依然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境内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千米,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防沙治沙任务依然艰巨。
材料二 下图为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
(1)简要说明我国防治土地荒漠化任务的艰巨性。(4分)
(2)试分析近年来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的原因以及防止土地沙化迅速加快的根本措施。(4分)
(3)针对内蒙古草原过度放牧的现象,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4分)
解析
第(1)题,防治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任务的艰巨性可以从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荒漠化扩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说明。第(2)题,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迅速扩大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防治措施也应主要针对人为原因进行分析。第(3)题,针对内蒙古草原地区过度放牧的现象,可以采取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措施。
答案 (1)①导致荒漠化和沙化扩大的各种主要人为和气候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②目前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局部地区沙化土地面积仍在扩展,治理任务重、时间长,难度大;③治理后的沙区生态系统远未达到稳定状态,可能出现逆转。
(2)原因:人口迅速增长,环境生态压力加大;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农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根本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合理利用水资源。
(3)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相关文档
-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182021-09-092页
-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2021-09-0912页
-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2021-09-0919页
-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2021-09-0915页
-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3-1自然2021-09-0915页
-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2021-09-0910页
- 2018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中国的2021-09-094页
- 2018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地壳物2021-09-096页
-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182021-09-092页
- 《新坐标》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2021-09-09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