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9 MB
- 2021-09-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 讲 人口、城市与交通
网络构建 名师点拨
人口、城市与交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
联系。人口增长及其空间分布的不平衡,促
进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交通既是人类相互联
系的需要,也是架起城市间相互联系的桥梁。
复习过程中着重把握三个重点:人口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问题和影响人口迁
移的原因;城市——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
交通——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及其意义。
核心点一 人口数量的变化与人口问题
(2016·天津文综)读下图,回答第 1 题。
1.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答案 D
解析 根据该省 1990~2014 年间常住人口数量的增长变化图可知,该省人口增长率基本上是
由快变慢,故其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应是由高逐渐降低,且 1990 年至 2000 年降速较快。
(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 2050 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 2~3 题。
2.c 方案与 a 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3.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 方案较合理 B.b 方案较合理
C.c 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答案 2.D 3.B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明确人口结构图的含义。第 2 题,比较 a 方案和 c 方案两图可知,
a 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小,而 c 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大。第 3 题,分析三种生育率方案可知,a
方案生育率太低,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太大,老龄化问题严重;c 方案生育率较高,导致少儿
人口比重较大,出现人口增长过快问题;b 方案生育率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故该
方案较合理。
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表现
①时间变化: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②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人口分布呈现空间不均衡性。
(2)决定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3)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划分为原始型(高高低模式)、传统型(高低高模式)和现代型(低低低模
式)。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对社会
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如下图所示:
2.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
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
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结构
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
升,而老年人口的比重不
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而老年
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
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
最终会超出环境的承载能
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
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
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退休和
养老等的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
和孤单等问题加重
(2)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 100 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
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宣
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鉴定胎儿性别。
(3)人口的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人口总体文化水平过低,
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3.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方法技巧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
(1)根据国家类型判读:发达国家以及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低低低模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高低高模式);个别经济极为落后的地区(原始部
落)为原始型(高高低模式)。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或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因素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也有所不同。
(2)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判读:通常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 1%,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低于
1%或为负值,为现代型。
(3)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形状为“下宽上窄”,人口增
长模式为传统型;“上宽下窄”则为现代型。
(4)根据生产力水平判读:农业社会及其以前是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
期属于现代型。
题点一 人口增长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生育率指总出生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15~49 周岁)人数之间的比例。读“世界人口最多
5 国近 50 年生育率(单位:%)变化图”,完成 1~3 题。
1.生育率的变化可直接影响( )
①人口出生率 ②人口死亡率 ③家庭人口数量
④人均寿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970 年以来,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最明显的国家是( )
A.中国 B.美国
C.印度尼西亚 D.印度
3.各国生育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B.人均寿命的延长
C.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
D.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答案 1.C 2.A 3.A
解析 第 1 题,结合生育率的含义知,生育率的变化可直接影响人口出生率和家庭人口数量。
第 2 题,由图示信息知,1970 年后,中国生育率下降速度最快,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最
快,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最明显的国家。第 3 题,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
的提高,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生育观念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各国生育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
发展水平的提高。
题点二 人口问题及其解决措施[预测题型:选择题]
2015 年 10 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下图为“我国某省三项常住人口
统计及预测数据图”(不考虑“二孩”政策实施情况),其中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
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读图完成 4~5 题。
4.该省 2013~2020 年( )
A.老年人口抚养比变化不大
B.人口总抚养比呈增长趋势
C.2016 年为总人口最大峰值
D.劳动年龄人口数先降后升
5.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十年内,该省( )
A.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
C.总人口规模提前达到峰值
D.人口老龄化比重在上升
答案 4.B 5.A
解析 第 4 题,读图知,老年人口抚养比变化呈不断增长趋势;人口总抚养比为少年人口抚
养比与老年人口抚养比之和,一直呈上升趋势;图中体现的是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先升高后降
低,而不是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2016 年为劳动年龄人口的最大峰值,不是总人口的最大峰
值。第 5 题,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短期内会改变人口增长低缓的状况,会使劳动年龄
人口的抚养压力加重,但会使得人口的峰值推迟;老龄化问题短期内不会改变,所以应继续
重视老龄化产业的发展,但人口老龄化比重在下降。
核心点二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2016·全国文综丙卷)与 2014 年相比,2015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 10.41 万人,外来常
住人口更是减少了 14.77 万人,这是近 20 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
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
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 1~3 题。
1.导致 2015 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答案 1.A 2.C 3.D
解析 第 1 题,根据题干材料知,上海市人口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是产业升级的
需要。第 2 题,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说明这些中小城市劳动密
集型产业多,就业机会多。与上海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不是目
前影响上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第 3 题,“质量型”人才,技术水平高,主要从事知识、
技术水平高的产业。
(2016·浙江文综)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 2 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
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 4~5 题。
4.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5.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答案 4.D 5.C
解析 第 4 题,该题需要理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
求量大增,从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了城乡间人口流动,同时给农村经济带来
发展,进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第 5 题,人口流动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A 项错误;经济
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B 项错误;区域协调发展,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C 项正确;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人口,其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没有
净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D 项错误。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社会经济因素的作
用越来越大
地域差异 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年龄差异
青壮年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老年人口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
或环境因素;青少年人口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移,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以第二产业为主;女性人口迁移,
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以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
文化差异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口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学历水平较低的人口迁
入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较多
(2)工业化、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第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是发
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迁移。
(3)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高端技术人才
的迁入,加快了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
也发生了变化。
2.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
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
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着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
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方法技巧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的方法
首先,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做到分析判断有目标。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
现用框图汇总如下:
其次,分析迁移人口的构成特点,对比分析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做到分
析判断有依据。如下图分析:
第三,分析迁入地和迁出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拉力和推力的因素,确定其中影响最大的拉
力因素就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题点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读“2013 年俄罗斯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 1~2 题。
1.关于俄罗斯国内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以人口迁出为主,西部地区以人口迁入为主
B.中央区人口迁入数和迁出数都是最多的
C.东部地区的人口都迁入中央区和西北区
D.伏尔加沿岸区人口迁移数量大于西北区
2.引起俄罗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东部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寒冷
B.东部地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C.西部地区资源缺乏,人口密度小
D.俄罗斯鼓励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
答案 1.D 2.A
解析 第 1 题,据图可知,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地区、西部的伏尔加沿岸区和北高加索区以人
口迁出为主,只有中央区、西北区和南方区三个区以人口迁入为主;中央区人口迁入数量最
多,但人口迁出数量比伏尔加沿岸区少;东部地区的人口除迁入中央区和西北区之外,还有
部分迁入南方区;人口迁移数为人口迁出量与迁入量之和,伏尔加沿岸区人口迁移数量大于
西北区。第 2 题,俄罗斯位于中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但西部地区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
影响,气温较东部高,而且东部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地形崎岖,人烟稀少;为开发东部,俄
罗斯鼓励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
核心点三 城市内部功能分区
(2016·全国文综乙卷)自 20 世纪 50 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
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 3 000 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
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
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城市群。近 20 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 1~
3 题。
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3.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答案 1.A 2.B 3.D
解析 第 1 题,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使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
工明确,说明各核心城市的服务职能和服务种类各不相同。即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
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等级、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是难以通过空间规划限制的。第 2 题,
各城市服务职能和服务种类分工明确,必然会促进同类产业活动在同一城市的空间集聚,以
获取规模效益。第 3 题,该区的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乡村地带)
的周围,且城镇之间设置的绿地不可侵占,既有利于城市群的发展,又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
护,充分说明了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
(2016·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 4~5 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图中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市中心向边
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
存在差异。
4.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5.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答案 4.C 5.A
解析 第 4 题,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度。由图可看出
该城西北与东北地区地租等值线较稀疏,说明地租梯度变化较小,反映其交通通达度高。第
5 题,由上题分析知甲地交通通达度较好,环境质量较高,最适合布局对交通通达度、环境
质量要求较高的电子信息产业。
(2016·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 6~7 题。
6.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
答案 6.A 7.C
解析 第 6 题,住宅区在城市多功能区当中占地面积最大,分析图例可知①应为住宅区。第
7 题,分析图例可知①为住宅区、②为工业区、③为商业区、④为仓储区,因此甲—乙方向
地租最高的点为③处,根据城市人为热量排放特点,工业区附近及交通流量大的住宅区附近
气温较高,对比分析 C 项符合题意。
1.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征
(1)商业区——多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和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2)住宅区——占用面积最大,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
住宅区背向发展。
(3)工业区——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集聚成片。
2.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通过影响地租水平影响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功能区
分化的主要因素。
方法技巧
1.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指住宅区与工业区),主要考虑五个方面:
第一,协调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交通用地,既要保证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内部的交通联系,
又要在两者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二,工业用地要充分考虑交通条件,工业用地应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的地
区布局,以降低生产成本;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以方便工人上下班。
第三,合理布局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可减少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污染企
业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并注意与盛行风和河流的关系。如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布局在常年
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在季风区,则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水污
染严重的企业,一定要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
第四,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带内可植树造林,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
仓库等。这样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最后,各功能区之间要留有发展的余地,目的是应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
够的“弹性”。
2.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在判读地租曲线图时,注意抓住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影响这两方面。从付租能力和地
租水平两方面看,一般在地租高峰处和次高峰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
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城市外围形成工业区。
(1)等值线图:用地租等值线表示城市地租的变化,是一种特殊的等值线图,地租数值由里向
外减小,该等值线并不呈规则的同心圆,弯曲的地方主要是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2)坐标图主要体现的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地租的影响,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但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与地租并不呈正相关,地租又受到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题点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区分布判断[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读“某城市城区地价等值线图”,回答 1~3 题。
1.高级住宅区最有可能分布的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城市的主导风向可能是(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3.与其他区域相比,近年来④地地价涨幅较大的原因不包括( )
A.逆城市化发展 B.环境优美
C.交通通达度高 D.高科技产业的集聚
答案 1.D 2.C 3.A
解析 第 1 题,结合图示知,④区地租相对较高且靠近奥体新区和创意软件园,环境优美,
可以布局高级住宅区。第 2 题,由图示知,工业新区布局在北部和南部,再结合上题的分析
及盛行风与工业布局的关系,可推知该城市的主导风向。第 3 题,结合前两题分析即可得出
结论。
题点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城市内部结构会出现多核心。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土地价格。据此
完成 4~5 题。
4.导致图中 8~20 km 间地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中心距和交通 B.人口密度和环境
C.城市中心距和环境 D.人口密度和交通
5.仅从地价推测,该城市距中心 8 km 附近( )
A.常住人口密度最小 B.公交线路最多
C.商业活动最频繁 D.生活便利度最差
答案 4.A 5.D
解析 第 4 题,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度。第 5 题,
距离市中心 8 km 附近地价较低,说明此处交通不便,生活便利度最差。
核心点四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
“握手楼”。据此完成 1~2 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答案 1.D 2.B
解析 第 1 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
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
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第 2 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
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
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
(2015·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
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
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 3~5 题。
3.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4.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5.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答案 3.D 4.B 5.C
解析 第 3 题,由图可知该“雨水花园”的底部为砂层和砾石层,很容易使上层经过植物及
各填充层处理的雨水下渗,再加上蒸发,种植土层的水分变化较大,为保证地表植物生长,
必须保持种植土层的水分,树皮覆盖层能起到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第 4 题,地表雨水下渗
后途经种植土层和砂层,这两层可过滤、吸附雨水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第 5
题,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回收利用雨水,同时因使地表径流减少而起
到控制雨洪的作用。
1.城市区位因素
分析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要分析其地理位置特点,其次分析影响它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具体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
2.城市化
(1)三个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其中城市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判断城市化水平的依据。
(2)城市化进程——“一条曲线,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表现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3)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判读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 世纪~20 世纪
上半叶
20 世纪 50 年
代~70 年代
20 世纪 70 年代~80
年代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
城市,农村地域转
变为城市地域
人 口 由 市 区
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郊迁往乡村
和中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动和乡
村的推动
市 区 人 口 激
增 , 地 价 上
涨,交通拥挤
乡村和中小城镇环境
优美;现代交通网络
的建立等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
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4)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
展的后期阶段;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
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
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地域利用方式的转变和产业构成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
和转变完成后,对地理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具体可从三方面分析:
(1)景观变化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2)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3)空间地域利用方式带来的影响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
矛盾,并带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化。
4.城市化问题的对策
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建设和发展生态城
市;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保护城市湿地;拓展交通,形成高效的交通运输系统;使用清洁能
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处理废水。
题点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下图为“我国某山区县的城镇发展示意图”。读图回答 1~3 题。
1.该县境内山脉的主要走向是( )
A.东西向 B.南北向
C.东北-西南向 D.西北-东南向
2.图中最能反映出该地的( )
A.工业化 B.城市化
C.老龄化 D.交通现代化
3.目前该地土地利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盐渍化 D.耕地减少
答案 1.C 2.B 3.D
解析 第 1 题,在山区交通干线一般沿等高线延伸,图示区域交通线基本呈东北—西南向延
伸,从而确定该县境内山脉的走向。第 2 题,图示区域集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中小城市
从无到有,说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升高,反映了该地城市化现象。第 3 题,该区域城市数量
增多、规模扩大,建设用地增多,造成耕地大幅减少。
核心点五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2016·北京文综)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 年 4 月至 6 月,第十一届“中法
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法国作家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对马赛进行了刻画。下图为马赛的地理位置及港区旧
貌图。马赛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环抱,气候宜人,拥有法国最大的海港。读图,回答问题。
简述马赛成为法国天然良港的条件。
答案 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基岩海岸,港阔水深;海湾风浪小,潮差小;靠近罗讷河口;腹
地广阔。
解析 港口的区位条件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析,自然条件包括陆域条件(筑港条
件)和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经济腹地、城市依托等。
2.(2016·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
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
(1)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2)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缆信息传输等组成的新“丝
绸之路”,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
(3)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
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答案 (1)自然环境的恶化;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
(2)网络化;综合化(立体化;多样化);高速化;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答出 3 点即可)
(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的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答出 2 点即可)
解析 第(1)题,北方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都是气候相对干旱的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
使气候更加干旱,并导致了古文明中心的衰落,最终导致北方古“丝绸之路”的衰落。第(2)
题,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趋势表现为大型化、高速化与专业化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出
现并交织成网,还体现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网络化等。第(3)题,随着陆上“丝绸之路”
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积极发展外向型
经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对外服务的功能等。
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2.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高速化、大型化(吨位)、专业化(大型集装箱等)、网络化(多种运输方式联合发展,形成交通
网)。
3.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点、交通枢纽
4.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影响聚落形态:水运发达区,聚落往往沿河或沿海分布、延伸;陆路交通发达区,聚落以
交通干线为发展轴拓展;综合运输区,聚落多方向发展。
(2)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和位置:山区地势起伏大,运输线路稀少,运输方式单一,不利于区
际商品流通,商业网点密度明显小于平原。随着交通运输发展,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商业
网点向城市外围布局。
5.交通区位因素的分析要点
(1)自然条件
分析角度 分析要点
地形
平原: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
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线路应尽量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修成“之”字形弯
道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缩短桥涵总长度
地质
尽量避开地壳运动活跃地区;开凿隧道要避开断层,从背斜部位
穿越
气候
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
意克服冻土带来的不利影响
(2)社会经济条件
分析角度 分析要点
资源条件
资源丰富地区发展交通运输是开发资源的需要,发展交通运输能够促进
资源丰富地区资源的开发
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
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科技条件
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
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成
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方法技巧 交通线区位选择的分析思路
1.宏观选线方面
(1)考虑线路投资,分析社会经济因素:
①促进资源开发与调配。
②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
③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④合理布局交通网。
⑤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
(2)考虑建设难度,分析自然因素:应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
(3)考虑不利条件,分析科技因素:现代交通建设,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部分不利条件的制
约。
2.微观选线方面
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如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
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
要尽量多连接一些节点。方便快捷、少占耕地、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
题点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2014 年 12 月 26 日,贵广高铁和南广高铁同时开通运营。下图为“贵广高铁、南广高铁线路
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1.贵广高铁( )
A.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
B.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
C.连接两个沿海省区,经济发展互补性强
D.连接我国中、东部两大经济地带
2.贵广高铁和南广高铁的建设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
A.加剧沿线地区的土壤盐渍化
B.扩大就业,提高城市化水平
C.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
D.可能加剧沿线地区的水土流失
答案 1.A 2.D
解析 第 1 题,贵广高铁沿线,特别是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质条件复杂,增加
了高铁施工难度。贵州属于内陆省区,贵广高铁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连接我国
东、西两大经济地带。第 2 题,B、C 两选项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云贵高原地下水位较深,
土壤盐渍化问题不严重。而高铁经过地区山地多,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大,修建铁路对
地表植被的破坏可能加剧沿线地区的水土流失。
探究点 人口、城市与环境关系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1.(2016·北京文综)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
下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回答下题。
据图推断( )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
耗”。甲区出行次数少,出行能耗高,说明甲区远离居住区,A 项错误;郊区的高新技术产
业园区距离市中心较远,因此出行能耗会较高,同时居住区的人们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上班,
出行次数也会较多,B 项正确;商业网点等级低的服务网点,主要提供大众服务,居住区的
人去的次数多,C 项错误;由于中心商务区提供的是全面的高等级的服务,无论居住区在哪
个区域,往往寻求高等级服务时才会到中心商务区,因此出行次数较低,D 项错误。
2.(2016·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
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
材料二 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 年来此过
冬养老人数近 10 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
材料三 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
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月均温/℃ 13.6 16.8 21.0 24.4 25.8 26.3 25.2
降水量/mm 4.2 3.5 10.0 11.7 45.4 133.4 207.1
月份 8 9 10 11 12 全年
月均温/℃ 24.7 22.4 20.2 16.1 12.8 20.8
降水量/mm 210.0 140.9 61.2 20.5 1.5 849.4
(1)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此外,其他地
理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
答案 (1)冬季气温较高 晴天多,光照充足 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 旅游资源丰富
(2)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消费,促
进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解析 第(1)题,攀枝花地处四川盆地,结合气温、降水资料知,该地冬季气温较高,进而可
推知晴天多,光照充足。另外,攀枝花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齐备;地处我国
西南,自然环境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第(2)题,注意题干要求“积极影响”,从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
方法技巧 人口与城市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高考每年必定涉及的考查内
容。命题方式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但考查角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
种情况:
(1)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及影响。其答题思路为:
(2)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其答题思路为:
(3)城市区位、城市功能区的布局。该类型试题的答题思路一般为:
(4)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该类型试题
的答题思路一般为: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占全国的 2.19%,GDP 总量占全国
的 21.7%,城市人口比重达 68%。“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图 1 为长
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分布示意图,杭州是该地区的重要城市。图 2 为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
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
(1)依据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特征。
(2)读图 2,描述图中杭州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
(3)图 2 显示,杭州在 1964 年(二普)之前和 2000 年(五普)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分别说明
其直接原因。
答案 (1)城市数量多(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完善(结构合理);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经济
发展水平高(GDP 总量大、经济实力强);城市分布中部多,南北少。
(2)0~14 岁人口比例:1953 年(一普)至 1964 年(二普),递增;1964 年(二普)至 2010 年(六
普),递减。65 岁以上人口比例:逐年增加。
(3)1964 年之前:人口自然增长为主(或出生率较高);2000 年之后:人口迁入较多(或人口机
械增长较多)。
解析 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从城市分布、城市数量和城市等级、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
等方面说明特点。第(2)题,结合图示,对 0~14 岁和 65 岁以上不同年龄段,根据人口普查
时间分段描述。第(3)题,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然后结合杭州社
会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具体原因。
一、选择题
读“某国自 18 世纪 80 年代至 20 世纪 70 年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 1~
2 题。
1.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2.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②阶段农业产值上升,工业产值下降
C.③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大于第一、二产业的人口
D.④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答案 1.B 2.D
解析 第 1 题,结合所学内容和图示信息,①阶段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阶段,随着
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死亡率开始下降,最终导致出生率下降,据此判断演变历
程。第 2 题,结合上题分析,根据各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知①阶段为原始型,人口老龄化问题
不严重;②③阶段为传统型,农业产值下降,工业产值上升,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小于第一、
二产业的人口;④阶段为现代型,城市化水平较高。
“空巢家庭”一般是指家庭中因子女外出工作学习,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城乡家
庭空巢率超过五成以上。2016 年 1 月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下图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数量和 0~14 岁人口比例变化曲线
图”。据此完成 3~4 题。
3.预计到 2040 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与“单独二孩”政策相比,0~14 岁人口将增加
约( )
A.0.2 亿 B.0.4 亿 C.0.7 亿 D.1 亿
4.“全面放开二孩”人口政策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不正确的是( )
A.缓解空巢家庭不断增加的趋势
B.导致人口增长率持续上升
C.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的趋势
D.改善男女性别比失衡状况
答案 3.C 4.B
解析 第 3 题,根据图示信息,预计到 2040 年,“全面二孩”政策增加的 0~14 岁人口大约
是 15.5×19%=2.94 亿人,“单独二孩”政策 14×16%=2.24 亿人,两者相差约为 0.7 亿人。
第 4 题,“全面放开二孩”后,老人独居现象会减少,缓解空巢家庭不断增加的趋势;短期
人口出生率增加,但不会导致人口增长率持续上升,但可以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的趋势;
生男孩的愿望会减弱,有利于改善男女性别比失衡状况。
我国的人口流动可以分为县内、县际—省内、省际三种。读“中国人口流动结构的空间差异
图”,完成 5~6 题。
5.2000~2010 年间( )
A.县内流动比重中部增长最快
B.省际人口流动量中部基本无变化
C.省际人口流动比重东部降低最多
D.西部的省际人口流动比重有所降低
6.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结构的空间差异,理解正确的是( )
A.县内人口流动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
B.目前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
C.大学生跨省求学会增加县内人口流动比重
D.二孩政策一定会促进省际人口流动比重增加
答案 5.C 6.A
解析 第 5 题,读图知,县内流动比重东部增长最快;省际人口流动量中部略有增加;省际
人口流动比重东部降低最多;西部的省际人口流动比重有所增加。第 6 题,结合所学知识,
县内人口流动方向是由农村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化;目前我国省际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
济原因;大学生跨省求学会增加省际人口流动比重;二孩政策不一定会促进省际人口流动比
重增加。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据此完成 7~8 题。
7.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集中区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是( )
A.住宅区、商业及公共服务区、工业区
B.商业及公共服务区、住宅区、工业区
C.商业及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住宅区
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及公共服务区
8.距市中心 4 千米附近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政策、劳动力 B.市场、劳动力
C.地价、市场 D.政策、地价
答案 7.B 8.B
解析 第 7 题,结合各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知,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集中地距离市
中心最近,然后依次为住宅区和工业区,而且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第 8 题,
市中心附近交通便利,人口密集,靠近消费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
优势。
2016 年 2 月 2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
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城市功能分区及主要道路网
布局。据此完成 9~11 题。
9.假如城市向河流以北发展,则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是( )
A.联系主城区的干道太少
B.发展空间狭小
C.地形崎岖
D.劳动力不足
10.道路监控系统显示甲路口比乙路口的车辆更加拥堵,主要是因为甲路口( )
A.居民区集中,汽车拥有量大,交通流量大
B.位于主城区西北部对外联系的公路干道上
C.附近工业相对集中,公路运输量大
D.靠近河流,河流运输和公路运输的客货中转量大
11.在该城市推广住宅建设街区制,其重要意义有( )
①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②增强居民生活安全感 ③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④提高城市土地利用
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9.A 10.B 11.C
解析 第 9 题,由图示知,城市北部受河流阻隔联系不便,联系主城区的干道太少。第 10
题,甲路口位于主城区联系西北功能区的公路干道上,交通量大,更易造成拥堵。第 11 题,
推广住宅建设街区制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郑州—徐州高铁将于 2016 年 9 月 10 日正式投入运营。下图为“郑徐高铁线路及周边地区略
图”。读图,回答 12~13 题。
12.影响郑徐高铁修建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形 ②技术 ③社会 ④经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郑徐高铁正式运营后带来的主要影响有( )
①完善全国高铁路网布局 ②促进东、中部协调发展 ③大幅降低河南农产品外运成本 ④
带动沿线城市等级的迅速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12.B 13.A
解析 第 12 题,郑徐高铁建在地势平坦的黄淮海平原地区,且我国高铁建造技术已日趋成熟,
故地形与技术已不是影响修建的主要因素。第 13 题,高铁主要为客运专线,运输农产品的成
本太高;高铁的开通,虽然可带动沿线区域发展,但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城市等级难以在短
时间内迅速提高。
二、综合题
14.2015 年 4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
州正式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结合下面“通州区人口增长图”,回答问题。
(1)常住人口由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构成,据图描述通州区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
(2)说出通州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区位条件。
答案 (1)人口总数持续增加;常住外来人口比户籍人口增长量多(或增速快)。
(2)政府大力支持;地理位置优越(邻近北京市中心区;邻近京津冀三省市);地处平原,地势
平坦,发展空间大;交通便利,基础配套设施完善。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从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增长差异进行说明。第(2)题,
从地理位置、地形等自然条件和政策、交通及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
15.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区域交通规划。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范围西北地区,计划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试分析其原因。
(2)分析 A-B 河段发展航运的自然条件优势。
(3)简述本区城际交通建设的重大意义。
答案 (1)图中西北为山区,地形崎岖,坡度较大,而公路受地形和气候的限制小,工程量小,
建设费用较低,建设周期短;公路选线和建设比较灵活方便。
(2)本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流量较大;该河段上游有湖泊的调节作用,河流径流
季节变化小,流量稳定;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河流流速平稳;连接海洋,可以河海联运。
(3)完善交通网,提高区域交通通达度;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拓宽城市的服务范围,推动区域
城市化、城镇一体化进程;改变本区经济格局,提高区域和谐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 第(1)题,图示地区等高线比较稠密、最高处海拔超过 800 m,故为山区。山区修路难
度大,一般优先发展建设难度较小、灵活机动的公路。第(2)题,航运自然条件主要考虑径流
量、流速、结冰期、辐射范围等因素。第(3)题,交通线建设的意义一般从完善交通网、促进
相关产业发展、扩大沿线城市服务范围、提高区域社会和谐度等方面思考
相关文档
- 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课件2021-09-1026页
-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2-5全球2021-09-1013页
- 宁夏银川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四月模2021-09-1023页
-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资源与2021-09-1075页
- 2019版高考地理创新大一轮人教全国2021-09-1023页
- 2018届高考地理(RJ版)一轮复习课件:3-2021-09-1088页
-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九区域资2021-09-107页
- 2019届人教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2021-09-1041页
- 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考点03等高线2021-09-1024页
-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17自然地理环境2021-09-10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