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 MB
- 2021-09-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5 单元 中国地理分区(第 4 课时)认识省内区域和跨省区域
一、单项选择题
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回答 1~3 题。
1.图中①~⑤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D )
A.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
C.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D.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2.图中①⑤资源调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A )
A.荒漠化、水土流失 B.空气污染、水土流失
C.地面塌陷、土壤盐碱化 D.土壤盐碱化、空气污染
3.上述跨区域的资源调配( C )
A.改善了调出区资源浪费状况
B.增强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C.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前提是市场需求
解析:第 1 题,根据资源跨区域的调配方向,以及调出地和调入地的经纬度位置,可判
定①为西气东输,②③为南水北调路线,④⑤分别为西电东送的中线和南线。第 2 题,①资
源调出区为新疆塔里木盆地,其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⑤资源调出区为云南、贵州和广西
三省区的高原、丘陵地区,其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 3 题,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
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5·郑州模拟)西双版纳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使旅
游业迅速成为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据此完成 4~5 题。
4.西双版纳植物种类繁多,这些植物构成了( C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B.高山植物阔叶林景观
C.热带雨林景观 D.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5.关于西双版纳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对策不正确的是( A )
A.加强人工景点的建设,吸引更多的外地旅客
B.加强现有旅游景点的规划和改造,保证整体协调发展
C.强化旅游景点的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商业秩序
D.加快景区升级改造,积极创造品牌效应
解析:第 4 题,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且深受季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景观。
第 5 题,人工景点的建设破坏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同时也造成当地的生态破坏。
读图,完成 6~7 题。
6.a 水电站的发电量大于 b,结合上图可知 a 处比 b 处( D )
A.流量大,落差大 B.流量大,落差小
C.流量小,落差小 D.流量小,落差大
7.甲、乙两个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任务分别是( A )
A.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立体农业
B.发展交通运输、治理中低产田
C.防治荒漠化、发展立体农业
D.防治荒漠化、治理中低产田
解析:第 6 题,发电是与径流量和落差成正比的,a 水电站位于 b 水电站上游,因此其
径流量小,其发电量大于 b,故落差大。第 7 题,甲位于横断山区,交通不便,因此国土整
治的重点是发展交通运输;乙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国土整治重点是发展立体农业。
(2017·日照高二检测)中部六省是我国中部崛起的主体区域,读“我国中部六省粮食生
产占全国比重状况图”,回答 8~9 题。
8.六省农业生产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 )
A.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条件较好
B.土质疏松,土壤肥沃
C.位于平原地区,土层深厚
D.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9.河南和山西两省相邻,但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差异悬殊,主要是由于( B )
A.纬度不同 B.耕地数量差异
C.市场需求不同 D.工业基础差异
解析:第 8 题,中部六省都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其他选项不
属于共性特征。第 9 题,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
而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耕地面积小,土壤贫瘠,粮食产量低。
(2016·武昌月考)读“构想中的兰(州)厦(门)铁路及沿线地区图”,回答 10~11 题。
10. 自东向西与兰厦铁路相交的南北向铁路干线依次是( D )
A.焦柳线—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
B.浙赣线—京广线—京九线—宝成线
C.宝成线—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
D.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成线
11. 图示 A、B、C、D 四地描述正确的是( C )
A.A 地位于秦巴山地,气温年较差大
B.B 地位于四川盆地,气温年较差小
C.C 地区部分河段形成地上河
D.D 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解析:第 10 题,根据经纬度、水系、城市名称判断兰厦铁路依次经过的铁路线。第 11
题,A 位于四川盆地、B 位于长江沿岸、D 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2016·营口高二检测)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
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据此回答 12~13 题。
12.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13.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过程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A )
A.经济发展 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 D.人口迁移
解析:本题组考查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第 12 题,珠江三角洲地区
城市化发展与其他三个地区相比,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故曲线②代表的是珠江三角洲。
第 13 题,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故经济的发展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二、综合题
14.(2016·北京卷)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古人登上大别山主峰,不禁感叹南北两侧的景色:“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
此山大别于他山也!”
(1)推断古人登山的季节,分析该季节南北景色差异的原因。
图示灌区是我国高产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该区水利工程具有“蓄、引、提、排相
结合”的特色。
(2)简述形成该特色的自然条件,说明灌区水利工程在高产农田建设中的功能。
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协同发展,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为大别山区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带来新契机。
(3)阐述大别山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因素。
答案:(1)春季。位于亚热带北部,主峰海拔高,气温低,有季节性积雪;山北为阴坡,
山南为阳坡。阴坡气温低于阳坡。
(2)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年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灌溉,抗
旱,蓄洪,排涝。
(3)政策和技术支持;农产品资源丰富,接近原料地;距合肥、武汉等大中城市较近,
市场广阔;修建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解析:第(1)题,由“山之南山花烂漫”可知古人登山的季节为春季,从影响气候的主
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分析大别山南北两侧由于气温的不同导致景观的不同。
第(2)题,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三方面分析;由材料信息水利工程具有“蓄、
引、提、排相结合”可知该灌区水利工程在高产农田建设中具有灌溉,抗旱,蓄洪,排涝的
功能。第(3)题,本题考查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从土地、水源、原料、能源、市场、交通、
政策、劳动力等方面结合图中信息作答。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 年我国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
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材料二 图 1 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图 2 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
展水平指数图。下表为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
展状况对比。
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 1.0 1.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8 20
城市化水平(%) 68 90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 18 20
(1)分析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
(2)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三个产业?
__①__、__⑤__、__⑥__。(填写序号)
①国际金融 ②机械制造 ③服装制造 ④石油化工
⑤文化创意 ⑥进出口贸易
(3)苏州和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
的差异及形成因素。
(4)为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的措施是__加
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
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__。
答案:(1)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等级
体系完整
(3)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嘉兴 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
与周边城市联系;交通条件(通达性)。
解析:第(1)题,图中两地的城市特点的共同之处表现为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数量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等级体系完整。第(2)题,首位城市作为区域城市
群的经济发展中心,在整个城市群中占据经济主导地位,所以主要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
和进出口贸易。第(3)题,根据图中曲线可知苏州发展速度快于嘉兴,苏州经济发展水平高
于嘉兴,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两地的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基础、与周边城市的联系、
交通条件(通达性)的不同。第(4)题,从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完善与加强交通
及信息网络,减少行政壁垒,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方面来作答。
相关文档
- 高考地理一轮全程复习方案第21讲自2021-09-105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专题102021-09-107页
- 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2021-09-1029页
- 课标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2021-09-1031页
- 上海市虹口区2021届新高考地理一月2021-09-1023页
- 2020届高考地理大一轮试题:第五章课2021-09-104页
- 2018届 二轮复习 工业-2018年高2021-09-1032页
-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地表2021-09-1040页
-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案:交通运2021-09-102页
- 湖南省长沙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考前2021-09-10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