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1.88 KB
  • 2021-09-18 发布

2020-2021学年吉林长春高二上生物月考试卷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学年吉林长春高二上生物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 ‎1. 下图为某高等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该细胞属于(        ) ‎ A.卵原细胞 B.次级卵母细胞 C.初级卵母细胞 D.卵细胞 ‎ ‎ ‎2. 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下表是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实验组 亲本表现型 F‎1‎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红果 黄果 ‎1‎ 红果×黄果 ‎492‎ ‎504‎ ‎2‎ 红果×黄果 ‎997‎ ‎0‎ ‎3‎ 红果×红果 ‎1511‎ ‎508‎ A.番茄的果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 B.实验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 C.实验2的后代红果番茄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 D.实验3的后代中黄果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 ‎ ‎ ‎3.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以下哪项不是得出此结果所必需的条件(        ) ‎ A.产生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B.F‎2‎中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均能存活,没有致死现象 C.F‎1‎产生不同基因型的配子数量相等,且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D.受精时,F‎1‎产生的不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能够随机结合 ‎ ‎ ‎4. 对基因型为AaBbCc的植物进行测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不考虑变异)。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状况是(        ) ‎ A. B. C. D. ‎ ‎ ‎ ‎5. 如图表示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图1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该细胞处于图2中B→C段 B.图2中C→D段变化的原因是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3中d所示的情况 D.图3中b、c可分别对应图2中的B→C段、A点之前 ‎ ‎ ‎6. 关于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父亲是红绿色盲患者,母亲正常,其女儿一定是红绿色盲携带者 B.母亲是红绿色盲患者,儿子一定是红绿色盲携带者 C.人类精子中染色体的组成是22+X或22+Y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生殖细胞中表达 ‎ ‎ ‎7. 基因型为Aa的某植株产生的“a”花粉中有一半是败育的,则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子代中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约为(        ) ‎ A.3∶2∶1 B.2∶3∶1 C.4∶4∶1 D.1∶2∶1‎ ‎ ‎ ‎8. 某基因型为Aa的果蝇(2n=8)体内的一个细胞增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图示细胞可以是第一极体 B.图示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C.若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则甲极一定有2个A基因 D.图示细胞正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过程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 ‎ ‎9. 现有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均只含有‎​‎‎14‎N(表示为‎​‎‎14‎N‎​‎‎14‎N)的大肠杆菌,若将该大肠杆菌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再转到含有‎​‎‎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则理论上DNA分子的组成类型和比例分别是(        ) ‎ A.有‎​‎‎15‎N‎​‎‎14‎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1:3‎ B.有‎​‎‎15‎N‎​‎‎14‎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3:1‎ C.有‎​‎‎15‎N‎​‎‎15‎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3:1‎ D.有‎​‎‎15‎N‎​‎‎15‎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1:1‎ ‎ ‎ ‎10.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的转录产物只有mRNA B.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 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D.转录出的RNA链与两条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 ‎ ‎ ‎11. 长翅果蝇幼虫正常的培养温度为25℃,将孵化后4~7天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35~37℃的环境中处理6~24小时后,得到了一些残翅果蝇,这些残翅果蝇在25℃下产生的后代仍是长翅果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以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B.控制果蝇翅型基因的表达受温度影响 C.果蝇翅的发育可能与某种酶有关 D.本实验中残翅果蝇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 ‎ ‎12. 下列哪项不是DNA和RNA共同具有的(        ) ‎ A.核苷酸 B.鸟嘌呤 C.核糖 D.磷酸基团 ‎ ‎ ‎13. 在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时,会发现制成的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像一架“梯子”,那么组成这架“梯子”的“扶手”、“扶手”间的“阶梯”、连接“阶梯”的化学键依次是 (        ) ①磷酸和脱氧核糖  ②氢键  ③碱基对  ④肽键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①③④‎ ‎ ‎ ‎14.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及其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都储存于拟核DNA中 B.真核细胞在个体不同发育时期产生的mRNA都不相同 C.细胞中转录和翻译时的模板及碱基配对方式都不相同 D.遗传密码的简并性有利于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 ‎ ‎15. 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染色体变异只发生在真核生物中 B.染色体结构变异只改变基因的数目 C.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D.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 ‎ ‎16. 若图甲中①和②为一对同源染色体,③和④为另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中字母表示基因,“○”表示着丝点,则图乙~图戊中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依次是(         ) ‎ A.重复、缺失、易位、倒位 B.缺失、重复、易位、倒位 C.重复、缺失、倒位、易位 D.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 ‎ ‎ ‎17. 利用杂交育种方法,可培育出具有两种优良性状的作物新品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所选的原始材料分别具有某种优良性状且能稳定遗传 B.杂交一次,得到F‎1‎,若F‎1‎在性状上符合要求,则可直接用于扩大栽培 C.让F‎1‎自交,得到F‎2‎,从F‎2‎中初步选取性状上符合要求的类型 D.把初步选出的类型进一步隔离自交和汰劣留良,直到确认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 ‎ ‎18. 对以下几种育种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转基因技术能让A物种表达出B物种的某优良性状 B.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后代,最简单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C.单倍体育种没有生产实践意义,因为得到的单倍体往往高度不育 D.经人工诱导得到的四倍体西瓜植株与普通西瓜植株是同一物种 ‎ ‎ ‎19.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黄色圆粒豌豆×绿色皱粒豌豆→绿色圆粒豌豆,这种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 B.某条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发生改变,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C.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不一定都是基因突变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D.“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因为受精过程中进行了基因重组 ‎ ‎ ‎20. 下图表示培育某种二倍体农作物的不同育种方法,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 A.通过③④⑤途径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E、F的染色体组成相同 B.若A、B两品种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dd、aabbdd(三对基因独立遗传),则D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3/4‎ C.⑤过程中也可用秋水仙素处理E萌发的种子获得F植株 D.④过程使用的花药在A、B、C三个品种的植株上都可以采集到 ‎ ‎ ‎21. 现有基因型为aabb 与AABB的水稻品种,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可以培育出所需要的类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杂交育种可获得AAbb,操作简便但育种周期较长 B.单倍体育种可获得AAbb,原理只有基因重组,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 C.将aabb 进行人工诱变可获得aaBb,由于基因突变的普遍性,需要大量实验材料 D.多倍体植株AAaaBBbb比二倍体植株AaBb含有更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 ‎ ‎22.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运载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主要包括质粒、动植物病毒和大肠杆菌 B.质粒只存在于原核细胞中 C.质粒DNA分子中每个磷酸基团都连接两个脱氧核糖 D.天然质粒能够进行自我复制,无需标记基因的修饰就可以作运载体 ‎ ‎ ‎23.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利用转基因工程菌生产的药物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 ②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的抗虫植物也能够抗病毒 ③可利用转基因细菌吸收环境中的重金属,进行环境保护 ④目前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未达成共识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 ‎24.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可以导致变异发生,但不会诱导性状发生定向改变 C.地理隔离使不同种群基因库之间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所有的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 ‎ ‎25.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不考虑迁入迁出、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作用,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        ) ‎ A.显性基因的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频率 B.随机交配将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C.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0.32‎ D.基因频率若发生变化,说明新物种已经产生 ‎ ‎ ‎26. 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狼的不同变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C.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作用是不定向的 D.狼群的出现对羊群是有利的,二者可以实现共同进化 ‎ ‎ ‎27. 1937年,某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在寒冷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具有耐寒性状的个体得以逐代积累 B.耐寒性状对于白三叶草来说不一定是有利性状 C.白三叶草各种性状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 D.为了适应寒冷环境,白三叶草产生了耐寒性状 ‎ ‎ ‎28. 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 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D.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 ‎ ‎29. 如图,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 D.适者生存 ‎ ‎ ‎30. 环境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这说明(        ) ‎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D.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 ‎ ‎ ‎31. 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20%,a基因频率为8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 A.24% B.48% C.42% D.21%‎ ‎ ‎ ‎32. 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多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人为干扰一定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 ‎ ‎33. 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此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上述过程中产生下列四种细胞,如图所示四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可出现的是(        ) ‎ A. B. C. D.‎ ‎ ‎ ‎34. 调查发现,某地人群每万人中有一个患甲病,一个表现正常男子的父母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甲病的妹妹,该男子与该地一个表现正常的女子结婚后,生育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        ) ‎ A.1/10000 B.1/404 C.1/303 D.1/606‎ ‎ ‎ ‎35. 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推测可知,某物种形成所需经历的阶段有(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其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②变异的个体更加适应于环境的变化 ③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④产生了生殖隔离 ‎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解答题 ‎ ‎ ‎ 下图甲表示某种菊花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图甲中的①表示相关的酶,②为转录mRNA的模板,图丙为图乙中④的放大图(部分氨基酸的密码子:CGA—精氨酸;GCU—丙氨酸;UGG—色氨酸;AAA—赖氨酸)。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 ‎(1)图甲中的①为________酶,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图丙中的A、B、C、D所代表的物质或结构,在彻底水解后其产物种类最多是________(填字母);氨基酸E的名称为________。‎ ‎ ‎ ‎(3)该种菊花的重瓣为突变性状。科研人员发现有三个突变基因可能与重瓣性状出现有关。野生型与突变型菊花三个突变基因中碱基及相应蛋白质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 突变基因 Ⅰ Ⅱ Ⅲ 碱基变化 C→CG C→T CTT→C 蛋白质差异 分子结构无差异 氨基酸的差异数(?)‎ 长度有明显变化 据上表分析:基因突变的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上表Ⅱ中,当C→ T时,则(?)内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从“①0个、②1个、③很多个”中选择)。‎ ‎ ‎ ‎ 请回答下列有关作物育种的问题: ‎ ‎(1)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抗倒伏、抗锈病等优良性状,科学家往往采取多种育种方法来培育符合农业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设计育种方案,以便最快得到所需品种。非生物材料:可自选。生物材料有: A.水稻的高秆(显性)抗锈病(显性)纯种; ‎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B.水稻的矮秆(隐性)不抗锈病(隐性)纯种; C.水稻的高秆(显性)不抗锈病(隐性)纯种。 ①要得到稳定的、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具有抗倒伏、抗锈病等优良性状的品种,该品种应是__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所选择的生物材料:________(填写代表生物材料的字母)。 ②育种过程中最快得到该品种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产生所需性状类型的概率是________。如果从播种到获得种子需要一年,则获得该品种植株至少需要________年。‎ ‎ ‎ ‎(2)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育种方法已经出现并投入使用。 ①用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培育八倍体小黑麦的原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②螟虫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科学家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希望培育出具有抗螟虫性状的水稻新品种,最适合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 ‎ ‎ 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准,云南省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少数民族基因库,从各个民族采集来的DNA基因样本都存放在云南大学的基因库里,这个基因库是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历时3年完成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 ‎(1)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概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基因交流。‎ ‎ ‎ ‎(2)下图为在某段时间内,某少数民族甲人群中的基因A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在________时间段内甲人群发生了进化,其中_____基因(填“A”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在T点时________(填“是”“不”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②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甲人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现假设甲人群所生存的环境受到某病毒的侵袭,使得生存能力AA=Aa > aa,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 ‎ ‎ 水稻植株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A和a基因分别控制抗病和感病性状,而B和b基因分别控制宽叶和窄叶性状,两对性状独立遗传,某品种水稻自交,所得子一代表现型及比例是抗病宽叶∶感病宽叶∶抗病窄叶∶感病窄叶=5∶3∶3∶1。 ‎ ‎(1)亲本的表现型为________,子一代出现该比例的原因是亲本产生基因型为________的花粉不育,子一代抗病宽叶植株中基因型为双杂合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现有一种三体抗病水稻,细胞中7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图示Ⅰ~Ⅳ为其产生配子类型示意图,请回笞: ①该植株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三体抗病水稻(AAa)与感病水稻(aa)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三体水稻产生的染色体数异常的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时,用三体抗病水稻(AAa)自交(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交叉互换),则F‎1‎中抗病水稻和感病水稻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吉林长春高二上生物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 ‎【答案】‎ B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通过灵活运用减数分裂的概念,掌握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解答此题。‎ ‎【解答】‎ 解:由图可知,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因此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故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B正确。 故选:B。‎ ‎2.‎ ‎【答案】‎ B ‎【考点】‎ 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可知:实验3中红果×红果,F‎1‎中出现黄果,说明红果为显性性状,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图表,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 解:A.实验3中红果×红果,F‎1‎中出现黄果,说明红果为显性性状,A错误。 B.实验1的F‎1‎中红果∶黄果≈1∶1,则实验1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B正确。 C.实验2的亲本基因型:红果为AA,黄果为aa,实验2的F‎1‎中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无纯合子,C错误。 D.黄果为隐性性状,故实验3中F‎1‎的黄果番茄基因型为aa,D错误。 故选:B。‎ ‎3.‎ ‎【答案】‎ C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成对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配子,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解答】‎ 解:A.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是满足性状分离比为9∶3∶3∶1的条件,A不符合题意。 B.F‎2‎中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均能存活,没有致死现象是实现9∶3∶3∶1分离比的条件,B不符合题意。 CD.F‎1‎产生不同基因型的配子的数量相等,雌雄配子的数量不一定相等,在受精的过程中,雌雄配子能够随机结合是实现9∶3∶3∶1分离比的条件,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答案】‎ 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本题考查测交、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测交的概念,明确测交是指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测交结果推断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解答】‎ 解:对基因型为AaBbCc的植物进行测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其中A与c始终在一起,a与C始终在一起,说明A、c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C基因位于其一条染色体上,A、c或a、C都会和B、b随机组合,说明B和b基因位于另外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 故选:D。‎ ‎5.‎ ‎【答案】‎ B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解析】‎ 图1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表示有丝分裂中期。 图2中的AB段表示完成DNA的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 图3中a和c表示染色体与DNA含量相等,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c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或间期DNA未复制之前;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数量关系是1∶2或1∶1,不可能出现2∶1的比例关系。‎ ‎【解答】‎ 解:A.图1细胞表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对应图2中B→C段,A正确; B.图2中C→D段变化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细胞未进行分裂,B错误; C.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关系是1∶2或1∶1,不可能出现图3中d所示的2∶1的数量关系,C正确; D.图3中b表示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关系是1∶2,对应图2中的B→C段,图3中c表示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关系是1∶1,且数量和体细胞相同,对应图2的A点之前,D正确。 故选:B。‎ ‎6.‎ ‎【答案】‎ C ‎【考点】‎ 伴性遗传 ‎【解析】‎ ‎1.人类的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无论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同时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 ‎【解答】‎ 解:红绿色盲是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为B、b。 A.父亲患红绿色盲,基因型为XbY,母亲正常,基因型为XBXB或XBXb,其女儿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后者为红绿色盲患者,A错误。 B.母亲为红绿色盲患者,基因型为XbXb,其儿子的基因型一定为XbY,是红绿色盲患者,B错误。 C.人类男性个体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2对常染色体+XY,故精子中染色体的组成是22条常染色体+X或22条常染色体+Y,C正确。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只在生殖细胞中才表达,体细胞中含有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体细胞中也可表达,D错误。 故选:C。‎ ‎7.‎ ‎【答案】‎ A ‎【考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植物产生的A和a两种精子和卵细胞的比例均为1∶1,由于产生的“a”花粉中有一半是败育的,因此产生的卵细胞的种类和比例为A∶a=1∶1,而精子的种类和比例为A∶a=2∶1。‎ ‎【解答】‎ 解:由于产生的“a”花粉中有一半是败育的,因此产生卵细胞的种类和比例为1/2A、1/2a,精子的种类和比例为2/3A、1/3a。因此该个体自花传粉后,后代基因型为Aa的比例为1/2×1/3+1/2×2/3=3/6,基因型为AA的比例为1/2×2/3=2/6,基因型为aa的比例为1/2×1/3=1/6。因此,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子代中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3∶2∶1。 故选:A。‎ ‎8.‎ ‎【答案】‎ B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图示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同一极。‎ ‎【解答】‎ 解:AB.图示细胞中含有Y染色体,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B正确。 C.若A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甲极有两个A基因,若发生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甲极可能只有1个A基因,C错误。 D.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B。‎ ‎9.‎ ‎【答案】‎ B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 ‎【解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解答】‎ 解: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均只含有‎​‎‎14‎N,该大肠杆菌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一个DNA可形成4个DNA,其中2个DNA为‎​‎‎15‎N‎​‎‎14‎N,另外2个DNA为‎​‎‎15‎N‎​‎‎15‎N。再转到含有‎​‎‎14‎N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DNA为‎​‎‎15‎N‎​‎‎14‎N形成的子代DNA中,一个DNA为‎​‎‎15‎N‎​‎‎14‎N,另外1个DNA为‎​‎‎14‎N‎​‎‎14‎N;而DNA为‎​‎‎15‎N‎​‎‎15‎N形成的2个子代DNA都为‎​‎‎15‎N‎​‎‎14‎N;因此理论上子代DNA分子的组成有‎​‎‎15‎N‎​‎‎14‎N和‎​‎‎14‎N‎​‎‎14‎N两种,其比例为3:1。 故选:B。‎ ‎10.‎ ‎【答案】‎ B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解析】‎ 本题考查DNA分子转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解:A.基因区段转录的产物是RNA,RNA包括mRNA、tRNA、rRNA,A错误; B.细胞中,不同基因的转录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干扰,所以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B正确; C.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DNA,如叶绿体和线粒体中,这些DNA也能进行转录合成RNA,所以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可以在细胞核外发生,C错误; D.转录时,RNA分子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合成,所以转录出的RNA链与一条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D错误。 故选:B。‎ ‎11.‎ ‎【答案】‎ D ‎【考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 ‎【解答】‎ 解:A.根据题干信息“将孵化后4~7天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35~37℃的环境中处理6~24h后,得到了一些残翅果蝇”可知,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以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控制果蝇翅型基因的表达受温度影响,说明表现型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改变温度可影响果蝇的翅型,所以果蝇翅的发育可能与某种酶有关,C正确。 D.“这些残翅果蝇在25℃下产生的后代仍是长翅果蝇”说明其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因而本实验中残翅果蝇的产生是受温度的影响,而不是基因突变的结果,D错误。 故选:D。‎ ‎12.‎ ‎【答案】‎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C ‎【考点】‎ DNA与RNA的异同 ‎【解析】‎ 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的组成成分是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A、T、G、C),RNA的组成成分是核糖、磷酸、含氮碱基(A、U、G、C);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解答】‎ 解:A.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构成DNA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构成RNA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A不符合题意。 BCD.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酸分为DNA和RNA。DNA的组成成分为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RNA的组成成分为磷酸、核糖和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3.‎ ‎【答案】‎ C ‎【考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解析】‎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腺嘌呤)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与C(胞嘧啶)配对。‎ ‎【解答】‎ 解: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碱基与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 由以上分析可知:组成DNA平面结构这架“梯子”的“扶手”是磷酸和脱氧核糖,“扶手”间的“阶梯”是碱基对,连接“阶梯”的化学键是氢键。 故选:C。‎ ‎14.‎ ‎【答案】‎ D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解析】‎ 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解答】‎ 解:A.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拟核DNA中,此外质粒DNA也可储存遗传信息,A错误。 B.真核细胞在个体不同发育时期产生的mRNA可能相同,如细胞呼吸酶的基因转录出的mRNA在个体不同发育时期均可产生,B错误。 C.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翻译的模板是mRNA,转录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有T—A, A—U,G—C,C—G,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有A—U,U—A,G—C,C— G,并非完全不同,C错误。 D.同一种氨基酸对应两个或更多个密码子的现象称为密码子的简并性,遗传密码的简并性有利于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D。‎ ‎15.‎ ‎【答案】‎ A ‎【考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列知识要点,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对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解答】‎ 解:A.原核生物和病毒没有染色体,所以染色体变异只发生在真核生物中,A正确; B.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倒位,不只改变基因的数目,还可以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B错误; C.基因重组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基因的自由组合,C错误; D.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D错误。 故选:A。‎ ‎16.‎ ‎【答案】‎ D ‎【考点】‎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染色体结构变异。根据图示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解答】‎ 解:分析题图可知,乙表示染色体缺失D片段;丙表示同一条染色体上C片段发生重复;丁表示属于染色体B、C片段的倒位;戊表示一条染色体的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易位。 故选:D。‎ ‎17.‎ ‎【答案】‎ B ‎【考点】‎ 杂交育种 ‎【解析】‎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杂交育种的过程:分别具有某种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得F‎1‎,让F‎1‎自交,得F‎2‎,从F‎2‎中初步选取性状上符合要求的类型,再把初步选出的类型进一步隔离自交和汰劣留良,直至性状不再分离为止。据此答题。‎ ‎【解答】‎ 解:A.所选的原始材料应分别具有某种优良性状且能稳定遗传,通过杂交育种可以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A正确。 B.直接用于扩大栽培的个体除了性状上符合要求外,还要能稳定遗传,杂交一次得到的F‎1‎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一般是杂合子,并不能实现稳定遗传,B错误。 CD.杂交育种的过程为:杂交一次,得到F‎1‎,F‎1‎自交,得到F‎2‎,从F‎2‎中初步选取性状上符合要求的类型,再把初步选出的类型进一步隔离自交和汰劣留良,直至性状不再分离为止,得到稳定遗传的个体,CD正确。 故选:B。‎ ‎18.‎ ‎【答案】‎ A ‎【考点】‎ 单倍体育种 杂交育种 生物变异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 解:A.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将B物种的基因转入A物种的细胞中,让A物种表达出B物种的某优良性状,A正确。 B.两个亲本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后代,最简单的方法是杂交育种,B错误。 C.单倍体植株的特点是植株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再经秋水仙素诱导可培育正常植株,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错误。 D.四倍体西瓜与普通二倍体西瓜杂交繁殖的后代三倍体不育,故四倍体西瓜与普通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不是同一物种,D错误。 故选:A。‎ ‎19.‎ ‎【答案】‎ C ‎【考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 解:A.黄色圆粒豌豆×绿色皱粒豌豆→绿色圆粒豌豆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 B.某条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发生改变,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 C.如果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发生在非编码区,则没有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即DNA分子中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不一定都是基因突变,C正确。 D.“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了基因重组产生了不同的配子类型,在受精过程中不同配子之间进行了随机结合,D错误。 故选:C。‎ ‎20.‎ ‎【答案】‎ B ‎【考点】‎ 单倍体育种 杂交育种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杂交,②为自交,③为减数分裂,④为花药离体培养,⑤为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体植株。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 解:A.通过③④⑤途径培育成新品种的过程中,E、F的染色体组成不相同,F植株的细胞中染色体加倍,A错误。 B.若A、B两品种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dd、aabbdd(三对基因独立遗传),则C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dd,含两对等位基因,所以自交后代中纯合体占1/4。因此,D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3/4,B正确。 C.由题干可知该农作物为二倍体,则其单倍体植株E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不能减数分裂产生正常配子,即不结种子,所以⑤过程中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E萌发的种子,只能处理其幼苗获得F植株,C错误。 D.④过程使用的花药的基因型可能为ABC、ABc、AbC、aBC、Abc、aBc、abC、abc,在A、B两个品种的植株上不能全部采集到,只有在C品种的植株上采集到,D错误。 故选:B。‎ ‎21.‎ ‎【答案】‎ A ‎【考点】‎ 单倍体育种 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解析】‎ 本题考查作物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解:A.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将AABB和aabb的植株杂交得到的子一代自交可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子二代个体,这种方法操作比较简单,但是至少要经过两代才能获得所需基因型个体,甚至还需要进一步杂交以筛选能稳定遗传个体,育种周期较长,A符合题意。 B. 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获得AAbb,首先让aabb与AABB杂交得AaBb,然后取AaBb产生的配子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单倍体植株Ab,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变成可育的二倍体,在此过程中变异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不符合题意。 C. 将aabb进行人工诱变获得aaBb需要大量的实验材料,其原因为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C不符合题意。 D. AAaaBBbb个体为四倍体,其体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 ‎【答案】‎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C ‎【考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解析】‎ 运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④对受体细胞无害,不影响受体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3)其他载体: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解答】‎ 解:A.基因工程常用的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A错误。 B.质粒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细胞中,是细胞核或拟核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小的环状DNA,B错误。 C.质粒是环状DNA分子,每个磷酸基团上都连接2个脱氧核糖,C正确。 D.在基因工程中,真正被用作载体的质粒,都是在天然质粒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改造而形成的,D错误。 故选:C。 ‎ ‎23.‎ ‎【答案】‎ D ‎【考点】‎ 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总体影响 基因工程的应用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 ‎【解答】‎ 解:①利用转基因工程菌生产的药物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①正确。 ②用基因工程培育出的抗虫植物(如抗虫棉)不能抗病毒,②错误。 ③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细菌对环境中某些重金属具有吸收性,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③正确。 ④目前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未达成共识,④正确。 故选:D。‎ ‎24.‎ ‎【答案】‎ B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自然选择过程中,选择的是表现型;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生理隔离;图示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解答】‎ 解: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可以导致变异发生,但不会诱导性状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产生进化,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D.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 故选:B。‎ ‎25.‎ ‎【答案】‎ C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解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隐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64,因此隐性基因的频率为0.8,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2,该种群在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是:2×0.8×0.2=0.32。‎ ‎【解答】‎ 解:A.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隐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64,因此隐性基因的频率为0.8,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2,显性基因频率小于隐性基因频率,A错误。 B.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随机交配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B错误。 C.由哈迪温伯格平衡公式可知,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是:2×0.8×0.2=0.32,C正确。 D.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D错误。 故选:C。‎ ‎26.‎ ‎【答案】‎ C ‎【考点】‎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解答】‎ ‎ 解: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狼形成不同变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他们互相作为一种生存压力,淘汰不利个体,筛选有利个体,B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狼群的出现可以帮助羊群筛选有利个体,淘汰不利个体,有利于羊群的进化;同时,羊群的进化也会对狼群进行筛选,淘汰不利个体。这样,狼群和羊群实现了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C。‎ ‎27.‎ ‎【答案】‎ D ‎【考点】‎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解答】‎ 解:AD.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物容易生存下来,对环境不适应的生物容易被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首先,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的耐寒性存在差变异,有的耐寒,有的不耐寒。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气候比较寒冷的瑞典进行栽培,最初三叶草茎叶的产量很低,表明三叶草不适应瑞典的环境;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是因为不耐寒的个体被淘汰,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下来,在繁衍的过程中,将这种耐寒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耐寒个体。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是寒冷的天气若干年来定向选择的结果,不是为了适应寒冷环境,白三叶草产生了耐寒性状,A正确,D错误。 B.耐寒性状是相对于环境来说的,温暖环境下,耐寒性状对于白三叶草来说不一定是有利性状,B正确。 C.白三叶草各种性状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C正确。 故选: D。‎ ‎28.‎ ‎【答案】‎ C ‎【考点】‎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 ‎【解答】‎ 解:A.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A错误。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了选择的结果,B错误。 C.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说明鹿和狼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C正确。 D.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但仍然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29.‎ ‎【答案】‎ B ‎【考点】‎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 ‎【解答】‎ 解: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由于生存斗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生存并留下后代,所以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 故选:B。‎ ‎30.‎ ‎【答案】‎ C ‎【考点】‎ 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生物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通过漫长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解答】‎ 解:环境昆虫的保护色越逼真,越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保护色得到积累加强;天敌的视觉越发达,越容易发现食物,能获得食物而生存,否则就会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这是双方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 故选:C。‎ ‎31.‎ ‎【答案】‎ B ‎【考点】‎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解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对于种群基因频率的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解答】‎ 解:因两个种群大小相等,且合并后可随机交配,将两种群看作一个种群,则A的基因频率是40%,a的基因频率是60%,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2×40%×60%=48%。 故选:B。‎ ‎32.‎ ‎【答案】‎ A ‎【考点】‎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这一知识点,要求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解答】‎ 解: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导致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是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的重要原因,A正确。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导致物种有灭绝可能,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B错误。 C.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C错误。 D.适度的人为干扰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加,D错误。 故选:A。‎ ‎33.‎ ‎【答案】‎ B ‎【考点】‎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所以发育成的三倍体草鱼胚胎细胞中含有两种形态共6条染色体。‎ ‎【解答】‎ 解:AB.因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从而导致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B正确; C.次级卵母细胞正常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使产生的卵细胞内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C错误; D.此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胚胎细胞中应该有6条染色体,3个染色体组(每一形态的染色体有3条),D错误。 故选:B。‎ ‎34.‎ ‎【答案】‎ C ‎【考点】‎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 解:依题意“一个表现正常男子的父母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甲病的妹妹”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该男子的基因型为1/3AA,2/3Aa。已知“某地人群每万人中有一个患甲病”,即甲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10000,则a基因的频率为1/100,A基因的频率为99/100,所以在不患甲病的人群中,AA∶Aa=(99/100×99/100)∶(2×1/100×99/100)=99∶2,即在人群中表现正常的女性,其基因型是Aa的概率为2/101。综上分析,该男子与该地一个表现正常的女子结婚后,生育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2/3×1/2×2/101×1/2=1/303。 故选:C。‎ ‎35.‎ ‎【答案】‎ A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①通过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使种群中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①正确; 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得到保留,②错误; ③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③正确; ④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正确。 故选:A。‎ 二、解答题 ‎【答案】‎ ‎ (1)RNA聚合,(解旋并)催化RNA链的延伸 ‎ (2)D,丙氨酸 ‎  (3)碱基对的增添、替换、缺失,①、②、③‎ ‎【考点】‎ 基因突变的原因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解析】‎ 本题考查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核酸的组成以及彻底水解的产物、基因突变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物质的名称,识记密码子的概念,能根据图中信息结合密码子表答题。‎ ‎ ‎ ‎ ‎ ‎【解答】‎ ‎ 解:(1)图甲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依次连接,形成一个mRNA分子。‎ ‎ (2)如图所示,A指肽链,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B指tRNA,彻底水解的产物有碱基、核糖核酸、磷酸;C指mRNA,彻底水解的产物有碱基、核糖核酸、磷酸;D指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彻底水解的产物有氨基酸、磷酸、碱基、核糖核酸。彻底水解后产物种类最多的是D。氨基酸E对应的密码子为GCU,该氨基酸为丙氨酸。‎ ‎ (3)突变基因Ⅰ中碱基C变为CG,可判断突变是碱基对增添造成的;突变基因Ⅱ碱基C变为T,可判断突变是碱基对替换造成的;突变基因Ⅲ碱基CTT变为C,可判断突变是碱基对缺失造成的。 对于基因Ⅱ上碱基C突变为碱基T,密码子发生了改变,但可能决定的氨基酸与未突变决定的氨基酸是同一种(密码子的简并性)或不是起始密码子或终止密码子,则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差异数为0,也可能决定的氨基酸变为起始密码子或终止密码子,导致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差异较大(一个或多个)。‎ ‎【答案】‎ ‎(1)①纯合子,A、B,②单倍体育种,1/4,2‎ ‎(2)①染色体变异,基因工程(育种),基因重组 ‎【考点】‎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生物变异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 ‎ ‎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杂交→自交→选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 解:(1)①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可以稳定遗传,所以一般情况下,都选择纯合子直接用于扩大栽培;所选的生物材料应该具有纯合的优良形状,矮秆抗锈病性状是人们所需品种,所以选择A、B作生物材料。 ②由于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迅速获得纯合体,加快育种进程,所以要尽快得到所需品种,选择单倍体育种方法。由于A、B杂交后的个体经减数分裂能产生4种配子,所以经单倍体育种,能得到1/4的抗倒伏、抗锈病的优良性状品种。如果从播种到获得种子需要一年,则获得该品种植株至少需要2年。‎ ‎(2)①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产生的后代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可以获得八倍体小黑麦,原理主要是染色体变异。 ②培育出具有抗螟虫性状的水稻新品系,最适合的育种方法是转基因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 ‎【答案】‎ ‎(1)地理隔离 ‎(2)①QR,A,不,②25%,55.1%‎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及计算 ‎【解析】‎ ‎1.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1/2×杂合子的频率。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 ‎【解答】‎ 解:(1)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地理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几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基因交流,导致少数民族DNA样本纯度高。‎ ‎(2)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人群发生了进化;据图可知,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T点时只是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但没有形成生殖隔离,不形成新物种。 ②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10%+1/2×30%=25%。现假设甲人群中共有100个个体,则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0、30、60个,若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1、33、54个,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54/(54+11+33)×100%≈55.1%。 ‎ ‎【答案】‎ ‎(1)抗病宽叶,AB,3/5‎ ‎(2)①AA∶Aa∶A∶a=1∶2∶2∶1,抗病∶感病=5∶1,②17∶1‎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二倍体植株自交,所得子一代中宽叶∶窄叶=2∶1,抗病∶感病=2∶1,说明双亲的基因型为双显性,且宽叶和抗病为显性。由所得子一代表现型可知,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能自由组合,因此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亲本的表现型为抗病宽叶。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有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和染色体个别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解答】‎ 解:(1)二倍体植株杂交,所得子一代中宽叶∶窄叶=2∶1,抗病:感病=2∶1,说明双亲的基因型为双杂合,且宽叶和抗病为显性性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亲本的表现型为抗病宽叶(AaBb)。正常情况下,AaBb个体自交后代的性状比为9∶3∶3∶1,现在出现的比例为5∶3∶3∶1,说明亲本中基因型为AB的花粉不育,因此子一代抗病宽叶植株中基因型以及比例为AaBb∶AABb∶AaBB=3∶1∶1,因此双杂合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5。‎ ‎(2)①三体AAa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Aa∶A∶a=1∶2∶2∶1。该三体抗病水稻(AAa)与感病水稻(aa)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抗病水稻∶感病=5∶1。 ②如果三体水稻产生的染色体数异常的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用三体抗病水稻(AAa)自交,三体AAa产生的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a∶Aa∶A=1∶1∶2∶2,产生的能参与受精作用的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1∶2,则F‎1‎中抗病水稻∶感病水稻(1-1/6×1/3)∶(1/6×1/3)=17∶1。‎ 第25页 共26页 ◎ 第26页 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