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3.00 KB
  • 2021-09-24 发布

高中生物二轮必修模块典题精练91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高三生物二轮必修模块典题精练91 ‎ 一 ‎、选择题 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做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 A.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容易涨破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关于细胞和无机自然界中元素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中有的元素,无机自然界中一定有 B.无机自然界中有的元素,细胞中一定有 C.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D.C、H、N三种元素在岩石圈的含量不足1%‎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中四种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其中表示碳元素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则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现在基因型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 )‎ ‎ A.四种 9:3:3:1 B.两种 13:3‎ ‎ C.三种 12:3:1 D.三种 10:3:3‎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 B、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频率变化的过程 ‎ C、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产生后代 第 8 页 共 8 页 ‎ D、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关键是研究一对雌雄个体的迁徙行为 如图表示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时下一个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B.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兴奋逐渐增强 C.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离子的进出 D.在S5~S8期间,细胞膜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2010·天津理综,1)在叶肉细胞中,CO2的固定和产生场所分别是 (  )‎ ‎①叶绿体基质 ②类囊体薄膜 ③线粒体基质 ④线粒体内膜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将基因型AaXBX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杂交,其子代的基因型有 ‎ ( )‎ ‎ A、4种 B、8种 C、9种 D、12种 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装片制作的正确顺序是: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视野内可以看到某个细胞分裂的连续变化过程 C.看到的根尖细胞都正在分裂 D.看到的分生区细胞大多具有完整的细胞核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第 8 页 共 8 页 ‎ 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 B.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二倍体 ‎ C.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 D.人工诱导多倍体惟一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如图是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 A.染色体1、2、4、5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 B.染色体3、6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 C.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 D.果蝇单倍体基因组可由1、2、3、6、7的DNA分子组成 一 ‎、填空题 (2010·上海南汇期末)下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 ‎ (1)图2中方框内所示结构是________的一部分,它在________中合成,其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可以用图2方框中数字________表示。‎ ‎ (2)图1中以④为模板合成⑤物质的过程称为________,进行的主要场所是[  ]________,所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 ‎ (3)若该多肽合成到图1中UCU决定的氨基酸后就终止合成,则导致合成结束的终止密码是________。‎ ‎ (4)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与图1中⑥结构的化学组成最相似的是(  )‎ ‎ A.乳酸杆菌 B.噬菌体 ‎ C.染色体 D.流感病毒 第 8 页 共 8 页 ‎ (5)若图1的①所示的分子中有1 000个碱基对,则由它所控制形成的信使RNA中含有的密码子个数和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最多不超过(  )‎ ‎ A.166和55 B.166和20‎ ‎ C.333和111 D.333和20‎ H1N1流感病毒会引起机体发烧、鼻塞等症状,有人在刚刚有点发烧时就服用扑热息痛药,使体温迅速下降。‎ ‎(1)医生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因为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的良性反应,是人体________调节网络维持机体稳态的集中体现。‎ ‎(2)试列举发烧现象产生时,细胞中________(细胞器)产生的能量除了使体温上升,还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请写出下图中4处内环境成分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真核细胞内具有发达的细胞内膜结构,将细胞质区分成不同的隔室,下图是真核细胞内区室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内填序号,________上填名称):‎ ‎(1)作为一个完整的高等动物细胞,图中还应该有         (细胞器)。‎ ‎(2)生物膜一般具有选择透过性,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通过,但[  ]     可以,如       (物质)可以通过该结构。‎ ‎(3)在浆细胞中明显发达的细胞器是[ ] 和[ ] 。‎ ‎(4)研究发现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结构⑥明显发达(较大),这可能是因为⑥具有           的功能。‎ ‎(5)发达的细胞内膜结构使真核细胞区室化,对于细胞代谢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8 页 共 8 页 2020届高三生物二轮必修模块典题精练91‎ 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C 解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没有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因此选它,否则就容易造成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混在一起而无法分开的现象。‎ B 解析: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通过元素周期表可知,无机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有百种以上。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说明A正确。但无机自然界中有的元素,细胞中不一定有,所以B不正确。通过教材中O、Si、C、N、H的列表比较可以知道,生物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各种元素含量相差很大,C、H、N三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不足1%。‎ 解析:细胞鲜重中水含量最多,氧元素最多,其次是C、H、N、P、S元素。‎ 答案:B C B 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刺激强度在S1~S4时,不产生兴奋,而S5之后出现兴奋,此时细胞膜的电位是外负内正,说明刺激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A选项正确,而D选项错误。S5~S8期间,虽然刺激强度在增加,但兴奋不变,说明B选项错误。在S1~S4期间,离子进出达到平衡,不改变膜电位,则C选项错误。‎ A C ‎ D D D 解析 制作装片时细胞已被杀死,不可能观察到动态变化。‎ D 第 8 页 共 8 页 一 ‎、填空题 (1)RNA 细胞核 核糖核苷酸 ①②⑦ (2)翻译 ⑥ 核糖体 氨基酸 (3)UAA (4)D (5)D 解析:图1所示为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具有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其中的①②③④⑤⑥分别是DNA、tRNA、氨基酸、mRNA、多肽链、核糖体;在mRNA的UCU碱基后的密码子是UAA;根据碱基的构成判断,图2中方框内是R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体的化学成分是RNA和蛋白质,这与RNA病毒的成分相似;DNA中碱基对的数目和mRNA中碱基的个数及相应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个数的比值为3∶3∶1。‎ 解析: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机体发烧、鼻塞等症状是内环境维持稳态的一种表现,主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发烧现象产生时,线粒体产生能量增加,供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所需,同时使体温升高。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可以渗透进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分别形成血浆和淋巴,然后汇集进入静脉再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毛细血管,然后进入组织液,从而到达全身组织细胞。‎ 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 ‎(2)线粒体 为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提供能量、为合成相应抗体提供能量 ‎(3)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B、C对应内环境成分可颠倒)‎ (1)核糖体、中心体 (2)⑦ 核膜 RNA、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DNA聚合酶、解旋酶(举一例即可) (3)③ 高尔基体 ④ 内质网 (4)参与核糖体的合成(合成核糖体RNA) ‎ ‎(5)保证细胞内各种代谢有序进行.‎ 第 8 页 共 8 页 第 8 页 共 8 页 ‎ ‎ ‎ ‎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