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1.15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18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考纲解读
主题
考点
内容
要求
高考示例
常考题型
预测热度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1
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Ⅱ
2017课标全国 Ⅱ,5,6分
2014安徽理综,6,6分
选择题
★★★
人脑的高级功能
Ⅰ
2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Ⅱ
2017江苏单科,8,2分
2016课标全国 Ⅰ,4,6分
2015福建理综,27,14分
选择题
非选择题
★★★
分析解读 神经调节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本专题内容也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属于近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之一。高考试题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神经调节的理解、掌握和再现上,考查考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信息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内容上主要集中在反射弧各部分作用异常的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机理分析及实验设计方面,并且常与体液调节相结合,以生理过程模型的形式进行综合考查。在复习时应重点理解兴奋在反射弧中传导和传递的机制和过程,掌握相关曲线、图形的解题方法,并结合实例综合分析神经调节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命题探究
答案 (1)C 能
(2)胞吐 突触间隙
(3)兴奋
命题技巧
1.本题以图像为载体,以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释放途径为主线考查了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2.图像信息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度地拓展,既有教材基础知识又有新知识信息,侧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核心考点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
2.突触的结构及功能
3.神经递质的种类和生理作用
知识储备
1.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2.突触的结构及各部分作用
3.神经递质的种类及作用原理
4.兴奋传递异常的原因
解题关键
1.结合兴奋传递过程理解图中乙酰胆碱的合成、释放和生理作用
2.理解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的去向以及兴奋传递异常与神经递质的关系
思路分析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B表示ADP和Pi,E表示ATP。据图可知,A-C 在突触间隙中,被D酶催化分解成A和C,其中,C又被突触前膜吸收回突触小体中,重新与A反应生成A-C,由此可知C能循环利用。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A-C将无法分解,会导致受体持续受A-C刺激,从而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备考建议
1.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以及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机制
2.梳理神经调节与体液免疫等知识的联系,尝试构建本专题的知识网络
五年高考
考点一 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2017课标全国Ⅱ,5,6分)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 B
2.(2017海南单科,15,2分)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答案 D
3.(2014海南单科,15,2分)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答案 C
4.(2014安徽理综,6,6分)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 C
5.(2017北京理综,29,16分)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 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 方式进入胞内。Ca2+与 共同作用,使C酶的 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 (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 。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 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 。
(4)图中内容从 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 (16分)(1)神经递质 (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3)①Ⅱ ②C、B 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的实验 (4)细胞和分子
6.(2014浙江理综,31,12分)为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某同学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取蛙1只,捣毁该蛙的脑,将其悬挂起来。
①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图),观察是否屈腿。
②洗去H2SO4,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该蛙左后肢的趾端,测量该刺激与屈腿是否同时发生。
③分离得到该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用电刺激直接刺激腓肠肌,观察其是否收缩。
④用电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标本的腓肠肌肌细胞,在坐骨神经上是否能测量到电位变化。
(说明:实验条件适宜;实验中的刺激强度足够;屈腿反射属于屈反射)
请回答:
(1)设计表格,并将预测的实验结果与结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
(2)为了验证屈腿反射的反射中枢所在部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第⑤项实验思路。
答案 (12分)
(1)
验证反射弧的组成与作用实验的预测结果及结果分析表
思路
预测
结果
结果的原因分析
①
是
反射弧完整,能够对刺激作出反应
②
否
刺激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需要时间,故刺激与屈腿不会同时发生
③
是
电刺激使腓肠肌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或兴奋,引起肌肉收缩
④
否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坐骨神经上测不到电位变化
(2)⑤捣毁该蛙的脊髓,刺激其右后肢的趾端,观察是否屈腿
教师用书专用(7—9)
7.(2016上海单科,10,2分)如图显示恐惧反射的建立过程。将建立反射后的小鼠放回反射箱时,小鼠体内不会发生的是( )
A.胃肠蠕动加速 B.血糖升高
C.呼吸加速 D.心跳加快
答案 A
8.(2014上海单科,24,2分)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对健康牛蛙的脚趾皮肤进行环割剥除的操作是为了研究 ( )
A.脊髓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B.感受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C.效应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D.传入神经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答案 B
9.(2014四川理综,8,11分)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1)图示反射弧中,a是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 ,直接促进 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 。
答案 (11分)(1)传入神经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考点二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1.(2017海南单科,13,2分)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 A
2.(2017江苏单科,8,2分)
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答案 D
3.(2016课标全国Ⅰ,4,6分)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答案 B
4.(2015浙江理综,4,6分)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答案 D
5.(2014重庆理综,6,6分)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答案 B
6.(2014江苏单科,11,2分)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答案 B
7.(2013海南单科,18,2分)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 B
8.(2013海南单科,19,2分)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答案 B
9.(2016江苏单科,26,8分)为研究神经干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任氏液成分(g/L)
成分
含量
NaCl
6.5
KCl
0.14
CaCl2
0.12
NaHCO3
0.2
NaH2PO4
0.01
葡萄糖
2.0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 ,其Na+/K+值与体液中 的Na+/K+值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 。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 。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 、 。
(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 。
答案 (8分)
(1)NaHCO3、NaH2PO4 细胞外液(组织液)
(2)细胞失水
(3)传出神经、效应器
(4)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5)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10.(2015福建理综,27,14分)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 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 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 mV变为-65 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 。
(3)在缺氧处理20 min时,给予细胞25 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 (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 。
(4)在含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主要在 合成。在无氧培养液中,细胞内ATP含量逐渐减少,对细胞通过 方式跨膜转运离子产生影响,这是缺氧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改变的可能机制之一。
答案 (14分)(1)缺氧时间
(2)外 降低
(3)不能 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
(4)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 主动运输
11.(2014重庆理综,7Ⅱ,10分)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
刺激类型
刺激强度
传入神经上的
电信号(时长相等)
产生的感
觉类型
感觉强度
针刺激
较小
刺痛
较弱
较大
较强
热刺激
较低
热感
较弱
较高
较强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表现是 , 受到刺激时产生的可传导的兴奋称为 。
(2)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 不同;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 ,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3)当给某部位受损的人热刺激时,可在整个传入通路中记录到正常电信号,但未产生感觉,其受损的部位可能是 。
答案 (1)外正内负 神经冲动 (2)感受器 频率
(3)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教师用书专用(12—15)
12.(2014上海单科,17,2分)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 C
13.(2015北京理综,29,17分)为探索治疗机体对某种药物依赖的有效途径,我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研究。
(1)将大鼠置于自身给药箱中(如图)。当大鼠按压非给药杆时指示灯不亮,药泵不给药;按压给药杆时指示灯亮,药泵通过静脉导管向大鼠注射一定量药物。灯亮时,光刺激大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 ,传至末梢,释放 ,作用于突触 上的受体。信息传至视中枢,产生视觉。多次重复训练后,大鼠在光信号与给药之间建立联系。当单位时间内大鼠按压给药杆的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被视为对该药物形成依赖。以下将这种大鼠简称D鼠。
(2)研究发现,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升高。为探讨酶A活性对药物依赖的影响,在两组D鼠相关脑区注射酶A活性抑制剂或生理盐水后,再分别放入自身给药箱,记录单位时间内两组D鼠 。与对照组相比,若抑制剂组的D鼠 ,则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对药物的依赖。
(3)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能与编码酶A的mRNA互补结合的,含22个核苷酸的RNA,它能进入细胞,促进编码酶A的mRNA降解。将这种小RNA用溶剂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关脑区,引起酶A含量明显下降,D鼠对药物的依赖降低。进行本实验时,要同时进行一个对照处理,将一段小RNA用 (填“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或“溶剂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关脑区。这段小RNA的最佳设计为:与实验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 (多选,只填序号)。
a.种类相同 b.种类不同 c.数目相同
d.数目不同 e.序列完全相同 f.序列完全不同
若此对照组D鼠相关脑区内酶A含量无明显变化,则可以证明 等因素对实验组结果无影响。
答案 (17分)(1)神经冲动/兴奋 神经递质 后膜
(2)按压给药杆的次数 按压给药杆次数明显少
(3)溶剂M a、c、f 溶剂M、不能和编码酶A的mRNA形成互补结合的小RNA、给药方法
14.(2013北京理综,31,16分)研究者发现,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C,该蛋白能和脂肪结合。为研究蛋白C的功能,进行了系列实验。
(1)蛋白C是一种膜蛋白,它在细胞内的 上合成,然后在 和 中加工。
(2)实验一:让小鼠舌头接触脂肪,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脂肪消化液,而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脂肪消化液明显减少。由此推测,脂肪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C结合,刺激了脂肪味觉 ,产生兴奋,传到相关中枢,再通过 刺激消化腺分泌。
(3)实验二:分别培养实验一中两种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向培养液中加入脂肪分解物。与正常小鼠细胞相比,进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的脂肪分解物减少,表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蛋白C的功能是 。
(4)为了证实其他哺乳动物的蛋白C也有相似作用,可行的做法是从该种动物的基因文库中 蛋白C基因序列,然后以 的小鼠为受体,导入该基因序列,检测发育出的小鼠相关指标的恢复程度。
答案 (16分)(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2)感受器 传出神经
(3)促进脂肪分解物的吸收
(4)获取/获得 去除蛋白C基因
15.(2013福建理综,27,16分)为探究铅中毒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将大鼠分为四组,其中一组饮水,其余三组饮醋酸铅溶液,60天后进行检测。
检测a:用下图水迷宫(池水黑色,大鼠无法看到平台)进行实验,大鼠从入水点入水,训练其寻找水面下隐蔽平台,重复训练4天后撤去平台,测定大鼠从入水点到达原平台水域的时间;
检测b:测定脑组织匀浆铅含量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AChE活性检测原理:AChE可将乙酰胆碱(ACh)水解为胆碱和乙酸,胆碱与显色剂显色,根据颜色深浅计算酶活性。
组别
醋酸铅溶液
浓度/g·L-1
脑组织铅含
量/g·gprot-1
AChE活
性/U·mgprot-1
到达原平台
水域时间/s
①
0
0.18
1.56
22.7
②
0.05
0.29
1.37
23.1
③
1
0.57
1.08
26.9
④
2
1.05
0.76
36.4
请回答:
(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 ,通过该指标可知 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弱。
(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 变化。ACh发挥效应后在 酶的催化下水解,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 的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
(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铅含量越高,ACh水解速度越 。
(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措施是 ,以此强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答案 (16分)(1)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 ④ (2)突触间隙 电位 乙酰胆碱酯 胆碱 (3)慢 (4)重复训练
三年模拟
A组 2016—2018年模拟·基础题组
考点一 反射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教必3,2-1-1,变式)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答案 D
2.(2018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调研,18)如图为某一神经冲动传递过程的简图,若在P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其中甲为肌肉,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乙为效应器
B.丙神经元的细胞体通常位于脑或脊髓中
C.刺激后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为丁→戊→乙
D.肌肉将发生收缩,该反应称为反射
答案 B
3.(2018黑龙江哈师大附中上学期期中,42)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记忆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C.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D.K+外流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考点二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4.(2017山东潍坊上学期期末,23)下列有关神经兴奋产生、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Na+内流有关
B.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 D
5.(2018黑龙江双鸭山一中上学期期中,25)下列关于人体内突触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的种类有:多巴胺、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甘氨酸等
B.神经递质的作用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C.神经冲动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D.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传递离不开组织液的参与
答案 C
6.(2018河北保定摸底,27)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②、③表示反射弧中的部分结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②是位于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
B.发生反射活动时,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①→②→③
C.给b点一个足够强的刺激,a、c两点中只有c点可测到膜电位变化
D.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着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
答案 A
7.(2018湘南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24)某哺乳动物处于静息状态的神经元内、外,K+浓度分别是140 mmol/L和
5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中有K+排出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K+流入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中,K+排出细胞是主动运输,流入细胞是被动运输
B.该过程表明,神经元兴奋时,膜两侧K+的浓度差会缩小
C.该过程表明,神经元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D.神经元细胞膜外侧,兴奋部位比未兴奋部位的电位低
答案 A
8.(2017广西南宁上学期一摸,22)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
B.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
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
答案 C
9.(2017江苏如东高中上学期二调,36)甲图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研究发现,当轴突a引起神经元e兴奋后,该兴奋在传导中可被轴突d抑制,如图乙所示(●、○表示阴、阳离子);在轴突a兴奋前,先使轴突b兴奋,则会引起神经元e的兴奋性降低,甚至不发生兴奋而出现抑制效应。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内的 中,通过 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2)a释放的神经递质使神经元e产生兴奋,此时e膜内侧的电位变化为 。
(3)d释放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最终使突触后膜上的 打开,引起阴离子内流,从而出现抑制效应。在突触间隙中的部分递质可通过 方式返回d内而被再利用,结构①是 。
(4)在a兴奋之前,若b先兴奋,会导致e兴奋性降低。究其原因是b释放的神经递质X使a释放神经递质的量 (增加/减少),导致 内流减少。X能够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而对突触后膜无作用,其原因是X特异性受体 。
答案 (1)突触小泡 胞吐 (2)由负变正 (3)离子通道
主动运输 载体蛋白 (4)减少 钠离子 只存在于突触前膜
10.(2018湘南名校联盟联考,34)科学工作者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及突触间传导的情况,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图中c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条接线的中点,且X=Y。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a点未受刺激时,膜外电位为 电位;受到刺激时,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 的跨膜运输引起的。
(2)已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若刺激b点,电流计①将 (填偏转方向和次数);若刺激c点,电流计①将 (填偏转方向和次数)。
(3)若利用电流计②验证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请注明刺激的位点、指针偏转情况):
① ,说明兴奋可以从A传到B;
② ,说明兴奋不能从B传到A。
(4)请利用电流计①、②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
实验思路: 。
结果预测: 。
答案 (1)正 Na+ (2)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不偏转 (3)①刺激d(或a或b或c)点,电流计②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e点,电流计②指针偏转1次 (4)刺激d点,观察电流计①、②发生第二次偏转的先后顺序 电流计①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②
B组 2016—2018年模拟·突破题组
突破1 电流表测量及指针偏转问题
1.(2018天津一中零月考,31)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 D
2.(2018河北衡水中学大联考,21)在没有损伤的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膜上及神经元之间放置相应的电极和电流计,如图所示。下列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图a中电流计两电极分别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内外,在静息状态下指针不发生偏转
B.图b中如果电流计两电极都在细胞膜外,则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图b中如果电流计两电极都在细胞膜内,则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指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图c中电流计两电极均位于神经细胞膜外,如图所示刺激神经纤维后,指针会发生1次偏转
答案 A
3.(2017江苏启东中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4)将灵敏电位计的两极如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图中ac=db,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予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则刺激后电位计指针偏转的情况及b处内表面的电位变化是( )
A.先左后右,再向右;负→正→负
B.先右后左,再向左;正→负→正
C.先右后左,再向右再向左;正→负→正→负→正
D.先左后右,再向左再向右;负→正→负→正→负
答案 D
4.(2017江苏常州一中上学期期中,24)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由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答案 C
突破2 兴奋传递异常现象分析
5.(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29)神经元细胞膜上有钠、钾等离子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兴奋的传导或传递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中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兴奋传导或传递障碍。下列哪项是神经毒素作用的结果( )
A.促进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B.抑制突触后膜兴奋的产生
C.使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D.迅速分解神经递质
答案 B
6.(2017福建晋江养正中学上学期期中,21)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它可被胆碱酯酶分解,而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当人体发生有机磷中毒时,将会发生的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答案 B
7.(2018内蒙古赤峰二中上学期月考,20)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 C
8.(2018山东嘉祥一中月考,18)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C.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D.甲—④,乙—②,丙—③,丁—①
答案 B
9.(2017福建晋江养正中学上学期期中,23)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 A
C组 2016—2018年模拟·提升题组
(满分:40分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18湖南益阳调研,18)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兴奋必须在完整的反射弧结构中才能产生
B.兴奋传递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
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D.一般来说,体内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答案 D
2.(2018安徽巢湖一中等十校联盟摸底,20)如图所示为某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分别刺激a点和b点均能引起效应器反应,但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
B.给a点一次有效刺激后,a点的膜外电位变化情况是正→负→正
C.刺激a点后,b点能检测到膜电位变化,说明兴奋传递是单向的
D.刺激b点,膜外大量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答案 C
3.(2017山东潍坊上学期期末,23)机体内相邻的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起来,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是由上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与下一神经元的轴突建立的结构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C.突触后膜上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保证了兴奋传递的单向性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神经元必然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 C
4.(2018河南漯河高中三模,26)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的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答案 A
5.(2017山东济宁上学期期末,23)如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脑啡肽,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下列相关判断不合理的是( )
A.a神经元的递质释放受a、c两个神经元控制
B.图中乙酰胆碱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C.脑啡肽的释放会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
D.a、c神经元均通过胞吐方式释放递质
答案 B
6.(2017湖北黄石调研,38)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外膜上的电位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兴奋时,A才会有神经递质的释放
B.刺激b点引起A的收缩,属于反射活动
C.图示反射弧不可表示寒冷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调节过程
D.若刺激a点,甲有变化,乙无变化,则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16分)
7.(2018黑龙江哈师大附中上学期期中,54)不同神经元的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种类不同,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的效应存在差异,如图表示乙酰胆碱、甘氨酸(Gly)、去甲肾上腺素(NE)的作用过程。请回答:(16分)
(1)图中能够体现出的内环境的构成部分是 ;图1中离子通道甲应是 (填“K+”或“Na+”)通道。
(2)图2中,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突触小泡内的甘氨酸(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 上的Gly受体结合。当Gly与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乙开启,使 (填“阴”或“阳”)离子内流,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①表示 。
(3)图3中,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NE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NE的分解,这种药物的效应是 。
(4)NE反过来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抑制前膜的递质释放。由此可知,图示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存在着 (填“正”或“负”)反馈调节机制,其意义是调节 的效率。
答案 (1)组织液 Na+ (2)突触后膜 阴 载体蛋白 (3)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4)负 突触传递(或兴奋传递、神经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