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8.86 KB
- 2021-09-2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7讲 免疫调节
[考纲明细]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Ⅱ)
考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①组成: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②作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2)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①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②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
a.种类
b.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3)免疫活性物质
①组成: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②来源: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2.免疫的类型
3.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卫功能:抵御病原体的攻击。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以及第三道防线的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1.深挖教材
(1)唾液、泪液、胃液属于第几道防线?
提示 唾液、泪液、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都不是体液,而属于黏膜的分泌物,是第一道防线。
(2)神经系统能否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人体能否靠反射对病原体作出反应?
提示 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并启动免疫反应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不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也不能通过反射对病菌或病毒作出反应。
2.判断正误
(1)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2)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3)所有抗原都来自体外(×)
(4)人体内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5)非特异性免疫因为是先天性的,所以要比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更重要和强大(×)
题组一 免疫细胞的来源和作用分析
1.(2018·济宁邹城一中高三月考)有关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都能迅速产生抗体
B.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遇到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
C.一个浆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是相同的
D.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而所含的内质网相对发达
答案 D
解析 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A错误;B细胞、T细胞遇到抗原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B错误;一个浆细胞内的基因不只是产生抗体的基因,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无法比较,C错误;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由于产生的抗体是分泌蛋白,故所含的内质网相对发达,D正确。
2.如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及淋巴细胞的生成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和b都属于免疫细胞
B.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C.当再次接受抗原刺激后,机体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主要与c和d有关
D.c和d在不同的场所发育而成
答案 C
解析 吞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A正确;人体内各种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但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二次免疫的反应更强烈,与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e(
记忆B细胞)、f(记忆T细胞)有关,C错误;c是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而成,d是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D正确。
技法提升
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题组二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3.(2018·成都金堂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青霉素能杀菌和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答案 C
解析 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A正确;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B正确;青霉素能杀菌不属于免疫,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正确。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这属于体液免疫
B.注射疫苗预防传染病,从免疫角度讲,疫苗属于抗体
C.当人们被毒蛇咬伤时需要注射含免疫物质的血清来治疗这叫做人工被动免疫
D.速冻面米食品必须真空包装该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
答案 C
解析 泪液中的溶菌酶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注射疫苗预防传染病,从免疫角度讲,疫苗属于抗原,B错误;当人们被毒蛇咬伤时需要注射含免疫物质(抗体)的血清来治疗这叫做人工被动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速冻面米食品必须真空包装该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错误。
考点2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抗原与抗体
(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的物质。一般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等特点。
(2)抗体:机体接受特定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活性的一类蛋白质。
2.体液免疫
3.细胞免疫
4.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
(1)记忆细胞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抗体产生的速度快、量多、持续时间长
,如下图:
1.深挖教材
(1)当外毒素和寄生生物侵入人体时,特异性免疫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提示 ①对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②对细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起作用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2)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
提示 浆细胞;浆细胞;吞噬细胞
2.判断正误
(1)如果抗原隐藏到细胞内,则首先要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再通过体液免疫清除抗原(√)
(2)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3)全部的抗原都要通过吞噬细胞处理后才能刺激B细胞(×)
(4)抗体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共同参与(√)
(5)浆细胞只能来自B细胞(×)
题组一 抗原与抗体的辨析
1.下列关于抗原和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原都是外来的大分子
B.抗原都是致病的细菌或病毒
C.抗体是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D.抗体只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答案 C
解析 机体自身的组成物质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癌变的细胞等,A错误;抗原不都是致病的细菌或病毒,器官移植过程中,异体的器官也可作为抗原,B错误;抗体是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与相应抗原可以发生特异性结合,C正确;抗体主要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D错误。
2.(2015·全国卷Ⅱ)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 D
解析 抗体存在于细胞外液,只能消灭细胞外的抗原,A错误;抗体抵抗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溶菌酶杀灭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Rous肉瘤病毒是病毒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有关,C错误;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D正确。
技法提升
抗原、抗体和淋巴因子
项目
抗原
抗体
淋巴因子
来源
大分子“非己”成分、自身衰老或病变的细胞
由浆细胞产生并分泌
由T细胞等产生并分泌
本质
蛋白质或其他
球蛋白
蛋白质
作用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识别抗原,对抗原起作用
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以发挥免疫效应。如增强效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裂解作用等
举例
外毒素、凝集原
抗毒素、凝集素
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题组二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综合辨析
3.(2018·河北邢台一中月考)图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c、d、f
C.对于胞内寄生的病原体,如病毒、结核杆菌等,⑤⑥两种免疫都发挥作用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图过程,可判断⑤为细胞免疫,⑥为体液免疫,A错误;细胞a为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f
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c、g、e、d,B错误;对于胞内寄生的病原体,体液免疫先阻止其散播,寄入细胞后,细胞免疫起作用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消除,C正确;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D错误。
4.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发挥作用时,必须有抗体的参与
B.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C.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记忆细胞可与再次入侵的病原体结合,从而直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
答案 C
解析 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发挥作用时,不需要抗体的参与,A错误;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B错误;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浆细胞,通过细胞免疫产生效应T细胞,C正确;记忆细胞接受再次入侵的病原体刺激后,需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才能抑制病原体的繁殖,D错误。
5.(2017·安徽江南“十校”一模)如图表示人体免疫调节中某一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表示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B.图中②④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C.除免疫细胞外,其他细胞也可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D.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④,导致机体出现免疫缺陷
答案 D
解析 题图所示免疫过程中出现了抗体,说明该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A正确;图中②④分别代表T细胞和B细胞,两者均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正确;唾液腺等细胞产生的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T细胞(②),D错误。
技法提升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分析判断
(1)“三看法”辨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2)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通过流程图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题组三 二次免疫反应及特点
6.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
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答案 C
解析 由坐标曲线纵轴“抗体浓度”可知,同一种抗原a再次进入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比第一次更强。
7.下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向下的箭头指示为疫苗注射时间)。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甲、乙两种抗体由不同的浆细胞产生
B.甲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
C.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有较大的差异
D.c时间段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a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
答案 B
解析 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甲、乙两种抗体产生的时间、含量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存留时间各不相同,应该是由不同疫苗刺激后形成的不同浆细胞产生的,A正确,C正确;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不能再与抗原结合,B错误;图中c时间段甲抗体的产生比b时间段更快、更多,这是二次免疫反应的特征,即受到与a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D正确。
考点3 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应用
1.自身免疫病
(1)病因:防卫功能过强。
(2)概念: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成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
(3)病理: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表面物质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破坏正常细胞。
(4)病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
2.过敏反应
(1)病因:防卫功能过强。
(2)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3)病理: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过敏反应是异常的体液免疫。
(4)特点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5)实例: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等。
3.免疫缺陷病
(1)病因:防卫功能过弱。
(2)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3)类型
(4)艾滋病
艾滋病(AIDS)
具体解释
全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病毒存在部位
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作用机理
HIV侵入人体后与T细胞结合,破坏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传播途径
主要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
4.免疫学应用
(1)疫苗——免疫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深挖教材
(1)胸腺被切除或先天无胸腺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什么影响?
提示 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集中分布的场所,被切除或先天无胸腺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体液免疫绝大部分丧失。
(2)如果骨髓被破坏对机体免疫有什么影响?
提示 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
2.判断正误
(1)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2)过敏反应不可能发生于初次免疫过程中(√)
(3)自身免疫病指的是抗原侵入机体后破坏机体的某种结构引起的疾病(×)
(4)HIV侵入机体后只攻击人体的T细胞,从而使全部的细胞免疫及大部分的体液免疫功能丧失(×)
(5)预防接种的疫苗往往是灭活的病毒,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可以充当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6)艾滋病主要通过唾液、食物和蚊虫叮咬传播(×)
题组一 免疫功能异常分析
1.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抗原入侵机体后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被破坏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下列有关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将导致血浆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加
B.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弱导致的
C.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属于自身免疫病
D.红细胞表面存在与抗原相似的化学基团
答案 B
解析 红细胞被破坏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会释放到血浆中,A正确;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属于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B错误,C
正确;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抗体能吸附在红细胞表面,说明红细胞表面有与抗原相似的化学基团,D正确。
2.(2017·安徽合肥一模)有少数人吃了虾后出现过敏反应症状,轻度的引起荨麻疹,重度的甚至导致休克、死亡等。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遗传物质是决定吃虾引起过敏反应的根本原因
B.吃虾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虾蛋白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抗体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虾蛋白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答案 D
解析 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遗传物质是决定吃虾引起过敏反应的根本原因,A正确;吃虾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为过敏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正确;机体初次接触虾蛋白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C正确;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虾蛋白后会发生过敏反应,D错误。
3.(2017·洛阳统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的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变异性,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HIV感染者最终免疫功能几乎全部丧失
D.HIV破坏B细胞,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
答案 D
解析 HIV感染人群的多种免疫细胞损伤,导致免疫力下降,即对H1N1流感的抵抗力下降,所以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A正确;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而HIV具有高度变异性,导致抗体和记忆细胞不能识别变异的HIV,从而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B正确;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
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几乎丧失一切免疫能力,C正确;HIV破坏T细胞,机体仍存在部分体液免疫,D错误。
技法提升
快速确定三类免疫失调病的方法
错将“正常组织”作为免疫对象——自身免疫病;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过敏反应;
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不足——免疫缺陷病。
题组二 免疫学的应用
4.(2017·贵州贵阳一模)以下实例不属于免疫学应用的是( )
A.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
B.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提高成活率
C.用荧光抗体标记技术研究细胞膜的流动性
D.亲子鉴定时采用DNA指纹技术
答案 D
解析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属于免疫学应用,A错误;器官移植时运用免疫抑制剂可提高成活率,属于免疫学应用,B错误;用荧光分别标记的人和鼠的抗体,与人、鼠细胞膜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通过观察荧光分布研究细胞膜的流动性,属于免疫学应用,C错误;亲子鉴定时采用DNA指纹技术,不属于免疫学应用,D正确。
5.(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将由H7N9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注入人体后,体内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浆细胞产生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白的抗体
B.效应T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
C.B细胞受刺激分化成记忆细胞
D.吞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
答案 B
解析
由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不会进入细胞,不会引起机体产生细胞免疫,不会有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B符合题意。
知识拓展
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1)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2)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高考热点突破
1.(2017·全国卷Ⅰ)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 C
解析 若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乙酰胆碱或呼吸抑制剂,则第一次注射时小鼠就会出现相应症状,A、B、D错误;若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第一次注射不会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在第二次注射时,小鼠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机体会发生过敏反应,释放组织胺,出现皮肤红肿、呼吸困难等症状,C正确。
2.(2017·天津高考)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
PM2.5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答案 C
解析 呼吸道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T细胞参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B正确;抗原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属于体液免疫,C错误,D正确。
3.(2016·全国卷Ⅰ)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________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 (1)由题意知,感染病毒甲后,动物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
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2)甲疫苗的实质是处理后的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起到预防相应疾病的作用。
(3)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运输方式均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均形成囊泡,且均需要消耗能量。
4.(2015·全国卷Ⅰ)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
(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________,以其作为模板,在________的作用下合成________,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________,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________。
(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________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的免疫系统有________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答案 (1)RNA 逆转录酶 cDNA(或DNA)
(2)抗体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3)T(或T淋巴)
(4)监控和清除
解析 (1)HIV属于逆转录病毒,要获取目的蛋白的基因,可先从HIV中提取其RNA,再以其作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此cDNA即含有该目的蛋白的基因。
(2)
目的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可启动机体的体液免疫,通过浆细胞产生抗体,而此抗体可与目的蛋白抗原结合。利用上述原理可检测受试者血清中是否含有HIV。
(3)HIV致病的机理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T细胞,降低了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人体的免疫系统有监控和清除癌细胞的功能。
限时规范特训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胸腺先天性缺失的人,发生恶性肿瘤的概率高于正常人
B.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浆细胞增殖分化
C.体液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而使之裂解
D.胃液中的HCl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分别属于免疫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
答案 A
解析 胸腺先天性缺失的人,失去了对体内肿瘤细胞的监控清除功能,发生癌变的可能性较高,A正确;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增殖,B错误;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C错误;胃液中的HCl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均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如血浆中的溶菌酶,D错误。
2.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 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⑥⑦
答案 C
解析 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①错误;抗原不一定是异物,也可能是机体衰老的细胞或癌细胞等,②错误;抗体分布于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则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③正确;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④正确;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⑤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⑥错误;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即细胞免疫进行,⑦正确。
3.如图是有关接受器官移植的人体内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发生感染,HIV进入人体后,主要侵染图中的细胞B
B.移植的器官在受体体内主要通过⑩发生排斥反应
C.⑨和⑩两种免疫方式分别为人体的第二、三道防线
D.人体细胞C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细胞E,此过程与细胞B无关
答案 A
解析 图中细胞E为浆细胞,C为B细胞,B为T细胞,G为效应T细胞,D、F为记忆细胞。HIV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A正确;移植的器官在受体体内主要通过⑨细胞免疫发生排斥反应,B错误;⑨是细胞免疫,⑩是体液免疫,都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C错误;体液免疫过程中需要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D错误。
4.(2017·江西南昌一模)有研究认为,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辅助T
细胞数量明显增加,释放的淋巴因子增多,引起效应T细胞与胰岛B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死亡,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胰岛B细胞致其裂解死亡
B.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
C.辅助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D.该患者体内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低于正常生理水平
答案 A
解析 效应T细胞不能呈递抗原,效应T细胞与胰岛B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死亡,A错误;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B正确;辅助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C正确;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也就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因此该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效率低,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低于正常生理水平,D正确。
5.(2017·菏泽调研)当机体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低时,容易引发( )
A.恶性肿瘤 B.过敏反应
C.免疫排斥 D.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 A
解析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可监控、清除癌变的细胞,当机体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低时,容易引发恶性肿瘤,A正确;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时,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会产生过敏反应,B错误;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由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会将移植器官当成“非己”成分进行攻击,引起免疫排斥反应,C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D错误。
6.T细胞具有短期保护(效应T细胞)和长期保护(记忆T细胞)的分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
B.效应T细胞能与侵入细胞内的抗原结合,将其杀死
C.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杀灭靶细胞
D.T细胞只能在细胞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
答案 A
解析 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受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效应T细胞通过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错误;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迅速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分泌抗体的是浆细胞,C错误;T细胞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也可以参与细胞免疫,D错误。
7.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B.一种抗原常常刺激机体产生多种抗体
C.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D.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答案 C
解析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一种抗原常常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B错误;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C正确;自身免疫病是自身的免疫能力太强了,D错误。
8.如图甲是某种特异性免疫的大致过程,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
B.图乙中的二次免疫反应特点主要与图甲中的细胞④增殖分化的记忆细胞有关
C.如果图甲中的细胞②全部失去,则图甲表示的免疫方式全部丧失
D.图甲中细胞②和细胞⑦可以识别抗原
答案 B
解析 由于图甲中细胞⑦释放抗体,所以可以判断该免疫为体液免疫,细胞②④⑦分别是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A错误;图乙中的二次免疫反应特点是既快速又强烈,这主要取决于图甲中的细胞④在初次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记忆B细胞,B正确;丧失②T细胞,可保留部分体液免疫,C错误;图甲中⑦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9.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 )
A.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
B.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
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
D.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
答案 D
解析 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
后膜的受体蛋白,导致神经递质无法和受体结合,无法将兴奋传递给突触后膜,肌肉无法收缩。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以便受体能和递质结合,传递兴奋给突触后膜,使肌肉收缩,D正确;因为受体被抗体破坏,再多递质也不能和受体结合,A错误;注射的受体蛋白也会被抗体破坏,C错误;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会使自身抗体数量增加,破坏更多的受体,B错误。
10.直接注射抗破伤风芽孢杆菌抗体(途径a)或注射破伤风疫苗(途径b)都可以使人体获得抗破伤风免疫力。则人体内途径a、b相应抗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分别是( )
A.④① B.②① C.②③ D.④③
答案 B
解析 抗体的化学本质为球蛋白,注射入机体后会被不断的代谢分解,抗体的含量会下降,破伤风疫苗为抗原,刺激机体后会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图2表示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_______。
(2)图1中的③表示________过程,该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3)图2所示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有图1中的________细胞(填字母)。
(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同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________(填字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5)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将________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
第二步: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________。
第三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填图1中数字)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
答案 (1)f、Y
(2)B细胞增殖、分化 体液
(3)e
(4)k 迅速增殖、分化,进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5)同种且生理状态相同的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④
解析 图1中,X表示抗原,能与抗原X形成复合物的物质Y应该是抗体,据此可依次推导出m是胸腺、n是骨髓、a是T细胞、b是吞噬细胞、c是B细胞、d是浆细胞、e是效应T细胞、f是淋巴因子、k是记忆B细胞。图2表示细胞免疫。
(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f(淋巴因子)和Y(抗体)。
(2)图1中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的过程。
(3)图2中A→B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使靶细胞裂解的过程,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是e(效应T细胞)。
(4)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内的记忆B细胞(k)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来消灭抗原。
(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区别在于疫苗的有无(自变量),其他无关变量要保持一致,所以实验动物必须是同种且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个体。对照组是先注射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而实验组应先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④是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并迅速作出免疫应答的过程,对照组是第一次接触病毒,所以不会发生④过程。
12.甲型H1N1流感病毒表面有一层脂质包膜,膜上有糖蛋白突起,是引起冬季流感的主要病原体,患者常表现为畏寒、发热、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侵染人体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使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从而引起人体________免疫功能降低。
(2)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经________摄取处理后,病毒表面的糖蛋白突起被传递给________细胞,刺激该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在免疫学上称作________。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细胞免疫发生作用,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该过程:
流感病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靶细胞裂解死亡。
答案 (1)非特异性
(2)吞噬细胞 T 抗原 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解析 (1)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侵染人体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使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从而引起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
(2)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病毒表面的糖蛋白突起被传递给T细胞,刺激该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在免疫学上称作抗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细胞免疫发生作用,具体过程为:流感病毒→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靶细胞裂解死亡。
13.(2017·河南郑州二模)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低温处理对同种异体跟腱移植时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将60只兔随机分为6组,A组经超低温处理跟腱20条移植给C组,B组经普通低温处理跟腱20条移植给D组,E组在常温下处理跟腱20条移植给F组,一段时间后C、D、F组小鼠体内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吞噬细胞中发挥吞噬功能的比例(%)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C组
63.94
0.18
D组
72.94
0.28
F组
85.38
0.38
(1)本实验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被移植的跟腱在免疫学上相当于________,其中参与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是T细胞,是由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其成熟部位是在________。
(3)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免疫系统的功能有________。
答案 (1)吞噬细胞中发挥吞噬功能的比例(%)和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提供常温下异体移植相关指标的数据作为参考
(2)抗原 (骨髓中的)造血干 胸腺
(3)低温处理能降低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且超低温处理对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更强
(4)防卫、监控和清除
解析 (1)探究低温处理对同种异体跟腱移植时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本实验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是吞噬细胞中发挥吞噬功能的比例(%)和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提供常温下异体移植相关指标的数据作为参考。
(2)被移植的跟腱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T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在胸腺中成熟。
(3)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低温处理能降低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且超低温处理对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更强。
(4)免疫系统的功能有防卫、监控和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