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3 MB
  • 2021-09-25 发布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3讲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3讲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实例 ‎[考纲要求]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2.体温调节、水盐调节(Ⅱ)。 ‎ 考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 ‎1.体液的组成 小贴士 与内环境有关的3组易混名词 ‎(1)血液≠血浆。‎ ‎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②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2)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 ‎②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是血浆的成分。‎ ‎(3)内环境≠体内液体。‎ ‎①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②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2.内环境的概念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内环境三种成分的转化 ‎3.内环境的成分 ‎(1)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2)组织液、淋巴、血浆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溶质微粒数目越多,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pH之所以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HPO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5.内环境的作用 完善下图所示内容,概括内环境的作用 ‎(1)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2)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内环境的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需要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主要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稳态遭到破坏的原因 ‎7.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温度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氧气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8.内环境稳态的实例分析 ‎(1)血浆pH调节的过程 ‎(2)渗透压变化引起的组织水肿 ‎1.有关内环境成分及相互关系的判断 ‎(1)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 )‎ ‎(2)人体内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 )‎ ‎(3)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到体液的1/3( √ )‎ ‎(4)血细胞和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直接来自血浆( × )‎ ‎(5)机体组织水肿时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水分仍可相互交换( √ )‎ ‎2.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判断 ‎(1)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 ‎(2)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 )‎ ‎(3)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PO/HPO维持( × )‎ ‎(4)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 ‎(5)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 √ )‎ 下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据图分析:‎ ‎(1)图1中的甲、图2中的A和图3中的a分别代表什么?‎ 提示 组织液、血浆、淋巴。‎ ‎(2)说出根据单双箭头判断内环境成分的技巧。‎ 提示 单方向(箭头) 双方向(箭头) ‎(3)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提示 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数。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数目远少于Na+与Cl-。‎ 命题点一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 ⑤胃中的牛奶 ⑥口服的抗菌药物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A.②③⑦ B.②④⑥ C.①②③⑦ D.③⑤⑦‎ 答案 A 解析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正确;葡萄糖、CO2和胰岛素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正确;激素和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错误;胃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因此进入胃中的牛奶也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错误;口服抗菌药物后进入消化道,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⑥错误;肌肉注射的青霉素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属于内环境,⑦正确,故选A项。‎ ‎2.(2018·北京质检)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  )‎ A.肠脂肪酶催化脂肪分解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 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 D.mRNA经酶催化分解成核苷酸 答案 B 解析 肠脂肪酶催化脂肪分解,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A项错误;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发生在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中,是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生理过程,B项正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C项错误;mRNA经酶催化分解成核苷酸,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D项错误。‎ ‎“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命题点二 内环境稳态相关图表的分析 ‎3.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②③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B.③中的水都来自②‎ C.④中的呼吸作用最终产物既可能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参与体液调节 D.②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答案 C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A项错误;③中的水来自②和④,B项错误;④中呼吸作用最终产物有二氧化碳,既可以使细胞外液pH值改变而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通过刺激呼吸中枢参与体液调节,C项正确;②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项错误。‎ ‎4.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③属于组织液或淋巴,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 答案 D 解析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高很多。因此可以判断②和③属于细胞外液,②‎ 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或淋巴。④含有较多的K+,并且含有较多蛋白质,因此属于细胞内液。由于多种因素调节,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不是稳定不变。‎ ‎5.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四种体液,①②表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D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__________;[ ]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B体液是________,经过循环它由________________汇入C中。B、C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________、HPO等离子有关。‎ ‎(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细胞内液 A 组织液 ‎(2)淋巴 左右锁骨下静脉 C(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或B(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无机盐、蛋白质 HCO ‎(4)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1)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D(细胞内液);绝大多数细胞周围的液体是A(组织液),故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B体液是单向循环,故为淋巴,经过循环它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相近,两者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3)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pH值的调节依赖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故其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HCO、HPO等离子有关。(4)如果②代表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考点二 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1.体温调节 ‎(1)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①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 ‎②人体的散热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2)体温调节的结构 名称 位置 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体温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 温度感受器 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 ‎(3)体温的调节过程 ‎① 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②寒冷条件下参与产热的激素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前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的传出神经调节的,后者的分泌是由下丘脑和垂体分级调节的,两种激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③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产生冷热感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2.水盐平衡的调节 ‎(1)调节中枢:下丘脑。‎ ‎(2)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3)相关激素:在水分调节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 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小。‎ ‎(4)调节过程 ‎1.有关体温调节的判断 ‎(1)下丘脑中不仅含有体温和水盐调节中枢,而且还含有感受温度变化和渗透压变化的感受器( × )‎ ‎(2)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 )‎ ‎(3)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所以体温不会降低( × )‎ ‎(4)炎热环境中,机体可通过减少产热甚至不产热来降低机体的体温( × )‎ ‎2.有关水盐调节的判断 ‎(1)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细胞分泌、垂体释放的( √ )‎ ‎(2)体内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 )‎ ‎(3)食物过咸,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感,大量饮水后会抑制下丘脑的调节效应( √ )‎ ‎(4)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 )‎ ‎(5)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保持体温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 )‎ 下图表示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过程,据图分析:‎ ‎(1)图中字母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激素?‎ 提示 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2)在寒冷环境中,皮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 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 ‎(3)以小鼠为实验材料,验证下丘脑是水盐调节的中枢。写出实验思路。‎ 提示 将小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实验组破坏下丘脑,对照组不作处理,两组供给相同的水量,测定各自的尿量。‎ 命题点一 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过程分析 ‎1.人在寒冷环境中,身体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B.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C.汗腺分泌活动减弱 D.散热量增加 答案 B 解析 寒冷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活动减弱,汗液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C项正确;寒冷环境中,汗腺分泌减少,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B项错误;散热是一个热量传导的过程,因而寒冷环境中身体与外界环境温差大,散热量增加,D项正确。‎ ‎2.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抗利尿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后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B.人体摄取食物过咸,渴觉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均产生兴奋 C.人体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此时下丘脑合成并释放抗利尿激素 D.人体从30 ℃环境进入0 ℃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答案 C 解析 抗利尿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A项正确;人体摄取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感,B项正确;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并合成抗利尿激素,再由垂体释放,C项错误;人体在寒冷环境中汗液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D项正确。‎ 命题点二 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相关图解和曲线分析 ‎3.下图是健康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 B.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 D.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 答案 D 解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故A项正确;图中①→③→④→⑤过程需要神经调节和相关激素的参与,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故B项正确;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因此“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故C项正确;当人从温暖环境中突然进入寒冷环境的初期,人体会迅速散热,而由于体温调节特别是体液调节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进入寒冷环境初期,人体的产热速率小于散热速率,若人体的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该个体的体温会上升甚至发热,D项错误。‎ ‎4.为研究不同温度条件对皮肤及口腔温度的影响,某人在能迅速改变温度的房间内做了相关的实验,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基本不变,能保证酶催化所需的适宜温度 B.在50~100分钟,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C.第100分钟时,为了减少热量散失,所以皮肤不再散热 D.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 C 解析 从坐标曲线中可以看出:口腔温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保证酶催化所需的适宜温度,A项正确;当室温降低时(50~100分钟),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产热增加,B项正确;第100分钟时,由于皮肤温度仍高于外界室温,所以皮肤仍散热,C项错误;整个体温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项正确。‎ ‎5.下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答案 B 解析 生理盐水与人体体液是等渗溶液,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没有明显变化,曲线为b,由于人体排出的钠盐增多,排尿量略增多,应为曲线d,A、C项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生理盐水进入血浆,导致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项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D项错误。‎ 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 命题点三 体温和水盐调节的实验探究题 ‎6.(2017·全国Ⅱ,30)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 答案 (1)舒张 增加 (2)增加 (3)作为空白对照,用以分析实验组由于温度改变引起动物行为的变化(或排除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 (4)增加 加快(或增强)‎ 解析 (1)实验动物处于41 ℃的高温环境中,此时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而增加散热的主要途径有:皮肤的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加。‎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增加。‎ ‎(3)室温是动物甲正常的温度环境,相当于不做温度处理,室温下动物与41 ℃环境中动物进行对照。‎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分解过程,因此耗氧量会增加,分解代谢会加快。‎ ‎7.尿量生成受机体调节的影响,请回答下列有关尿量生成的问题:‎ ‎(1)某实验小组以家兔为实验材料,分别设置注射适量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和注射等量乙醇溶液的实验组,结果发现实验组家兔的尿量明显增多,其原因是一方面乙醇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抑制机体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乙醇能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2)该实验小组刺激家兔的迷走神经,发现家兔的尿量也明显增加,说明参与尿量调节的信息分子除了抗利尿激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若给家兔注射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推测尿量的生成量将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3)婴儿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成年人若脊髓从胸部折断会导致尿失禁,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脑皮层 抑制 (2)神经递质 增加 (3)脊髓 脊髓从胸部折断,会使大脑皮层无法控制脊髓的活动,从而无法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解析 (1)渴觉产生于大脑皮层,乙醇作用于大脑皮层,抑制机体产生渴觉;抗利尿激素能减少尿量,尿量增多应是乙醇抑制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2)刺激家兔的迷走神经,家兔的尿量明显增加,说明神经递质这一信号分子参与尿量调节。给家兔注射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原尿中较高浓度的葡萄糖使水分的重吸收困难,尿的生成量将增加。(3)婴儿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若脊髓从胸部折断,大脑皮层无法控制脊髓的活动,无法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导致尿失禁。‎ 矫正易错 强记长句 ‎1.内环境稳态应澄清的两个误区: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 ‎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3.无论是在炎热条件下还是在寒冷条件下,体温只要维持稳定则产热量一定等于散热量。‎ ‎4.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温度的改变超出了机体的调节能力,则体温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5.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分泌激素)。‎ ‎6.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产生渴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7.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1.营养不良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是: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浆蛋白减少,血浆的渗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组织水肿。‎ ‎2.人在寒冷环境中经常会打“寒战”,请写出其反射过程: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收缩。‎ ‎3.由于室内外温差很大,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同学们的身体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即使是在夏季,医生也建议,在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之后最好不要立即到温度很低的空调间“乘凉”,其主要依据是低温环境的刺激,使机体产热作用增强、毛细血管收缩、出汗减少,最终导致机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出。‎ ‎4.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尿液产生的很少,其原因是:运动员大量出汗,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通过下丘脑的调节,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 ‎1.(2017·全国Ⅲ,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 C 解析 0.9%NaCl溶液的渗透压与机体血浆渗透压相等,所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大小基本不变,但正常情况下,水盐代谢要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所以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2.(2014·新课标Ⅰ,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A项正确;酶促反应需要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内环境稳定),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B项正确;神经细胞兴奋的产生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关,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神经细胞内外Na+、K+的浓度有关,因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项正确;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项错误。‎ ‎3.(2014·新课标Ⅱ,3)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答案 A 解析 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血液运输的氧气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经组织液进入血液被运输到肺排出体外,因此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两者氧气的含量不相等,A项错误;血浆可以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以回渗到血浆,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流到血浆,因此组织液处于不断生成与回流之中,并保持着动态平衡,B项正确;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C项正确;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D项正确。‎ ‎4.(2017·全国Ⅰ,31) 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________进入组织液较多,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________,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血浆 (2)增多 下降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相对而言组织液的渗透压较高,因此水分由血浆进入组织液增多,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相对而言血浆渗透压升高,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5.某科研小组将一组小鼠依次置于25 ℃、0 ℃、25 ℃环境中,在每一种环境中均生活15 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 min测一次皮肤血流量、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共测了9次。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这些激素的分泌,测量结果(相对值)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 次数 指标  ‎ ‎1‎ ‎(25 ℃)‎ ‎2‎ ‎(25 ℃)‎ ‎3‎ ‎(25 ℃)‎ ‎4‎ ‎(0 ℃)‎ ‎5‎ ‎(0 ℃)‎ ‎6‎ ‎(0 ℃)‎ ‎7‎ ‎(25 ℃)‎ ‎8‎ ‎(25 ℃)‎ ‎9‎ ‎(25 ℃)‎ A ‎0.45‎ ‎0.44‎ ‎0.45‎ ‎0.55‎ ‎0.55‎ ‎0.52‎ ‎0.50‎ ‎0.46‎ ‎0.45‎ B ‎0.31‎ ‎0.31‎ ‎0.30‎ ‎0.30‎ ‎0.60‎ ‎0.62‎ ‎0.38‎ ‎0.33‎ ‎0.32‎ C ‎0.23‎ ‎0.23‎ ‎0.23‎ ‎0.18‎ ‎0.17‎ ‎0.16‎ ‎0.22‎ ‎0.23‎ ‎0.23‎ ‎(1)小鼠由25 ℃环境进入到0 ℃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皮肤血流量,以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散热量来应对寒冷环境。据表分析,指标________(填“A”“B”或“C”)代表皮肤血流量。‎ ‎(2)据实验中第3次~第5次的测量结果可以推断指标________(填“A”“B”或“C”)是TSH,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小鼠有出汗现象;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出现寒颤现象。这说明小鼠产热中枢是在下丘脑的________(填“前部”或“后部”)。‎ 答案 (1)减少 C (2)B TSH的含量变化受TRH的调控,小鼠由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时,TRH先上升,TSH后上升。故对照表中数据分析B是TSH (3)后部 解析 (1)小鼠由25 ℃环境进入到0 ℃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皮肤血流量,以减少散热量来应对寒冷环境;机体在0 ℃环境时的皮肤血流量应小于25 ℃环境时的血流量,所以据表分析,指标C代表皮肤血流量。‎ ‎(2)表中第3次~第5次表示小鼠由25 ℃环境到0 ℃环境时的指标变化情况,由于TSH的含量变化受TRH的调控,小鼠由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时,TRH先上升,TSH后上升,所以据实验中第3次~第5次的测量结果可以推断指标B是TSH。‎ ‎(3)机体在寒冷环境中时,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寒颤)来增加产热量,在炎热环境中时,机体可通过排汗来增加散热量。因此,根据题意可知,小鼠产热中枢是在下丘脑的后部。‎ ‎1.(2018·河北正定中学质检)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组织液、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主要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 B.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理化性质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C.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糖原、神经递质等 D.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 D 解析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内环境,不是血液,A项错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项错误;内环境中没有糖原,糖原存在于细胞内,C项错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浆中,也可发生在组织液和淋巴中,都属于内环境,D项正确。‎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液体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作内环境 B.体内所有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都要经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D.在37 ℃时,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答案 D 解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A项错误;并不是人体所有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都要经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B项错误;内环境稳态指的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体现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C项错误;在37 ℃时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D项正确。‎ ‎3.(2017·六安一中期末)如图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B.葡萄糖、蛋白质、尿素在乙中不能全部找到 C.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NaHCO3能与乳酸反应,使乙的pH维持在7.35~7.45‎ 答案 B 解析 图中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肝细胞、甲、乙三部位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A项正确;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蛋白质、尿素,B项错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项正确;NaHCO3能与乳酸反应,使乙的pH维持在7.35~7.45,D项正确。‎ ‎4.(2016·全国丙,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 B 解析 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5.(2015·全国Ⅰ,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答案 A 解析 组成内环境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交换物质,静脉滴注的生理盐水中的水和无机盐离子可以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A项正确;人体体液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所占比重不同,注射20 mL的生理盐水到体内,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分配不同,B项错误;在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因此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中的钠离子主要留在细胞外液中,C、D项错误。‎ ‎6.下列对高温环境中作业的工人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流汗后,应及时大量饮用纯净水,以维持身体的水盐平衡 B.高温环境会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C.体内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D.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答案 C 解析 高温环境作业,大量流汗,既失水又失盐,需要补充大量的淡盐水,以维持身体的水盐平衡,A项错误;低温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B 项错误;体内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C项正确;无论是在炎热条件下还是在寒冷条件下,体温只要维持稳定则产热量一定等于散热量,D项错误。‎ ‎7.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不自主的颤抖、面色苍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自主的颤抖是受大脑皮层调控的结果 B.面色苍白与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有关 C.该过程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 D.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 答案 A 解析 不自主的颤抖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部位,A项错误;面色苍白是为了减少散热,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所导致的,B项正确;遇到寒冷刺激,为促进产热,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代谢加快,C项正确;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从而促使血糖浓度升高,D项正确。‎ ‎8.(2018·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月考)某人在沙漠中迷路,长时间未能补充水分导致机体脱水。此时其体内的生理状态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答案 B 解析 长时间未饮水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垂体释放由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与此同时,下丘脑将兴奋传递给大脑皮层中的渴觉中枢,产生渴感,促使机体摄取水分,故选B项。‎ ‎9.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了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填标号)。‎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人②内的pH通常维持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 ‎____________物质。‎ ‎(4)内环境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图中[  ]____________部分的液体会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___。‎ ‎(6)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  ]____________,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7)若图示是肝脏组织细胞的内环境,那么肝炎病人化验时,需取图中的[  ]液体进行化验,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______________。‎ ‎(8)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中的pH变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②③ (2)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③中蛋白质较少 (3)7.35~7.45 缓冲 (4)适宜的温度 适宜的pH (5)③ 组织液 水肿 (6)⑤ 红细胞 基因突变 (7)② 增大 (8)小 机体内供氧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10.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使人产生全身发热,大量出汗的现象,与炎热环境下的身体特征相似,此时与人体生理变化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时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加 B.此时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此时产热比散热多,体温将逐渐升高 D.此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产热增加 答案 C 解析 辣椒素会使人产生全身发热、大量出汗的现象,此时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加,A项正确;大量出汗,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使尿量减少,B项正确;此时产热和散热都增多,体温维持稳定,C项错误;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使人产生全身发热的现象,而人体热量的来源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D项正确。‎ ‎11.下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当环境温度从25 ℃降到3 ℃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依次为(  )‎ A.①③② B.①③③‎ C.③①② D.①①②‎ 答案 D 解析 小白鼠为恒温动物,外界温度降低时,小白鼠为维持体温,需要增加代谢速率,所以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温度降低,则出汗减少,内环境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恒温动物酶的活性基本不变,故选D。‎ ‎12.研究表明,机体维持体温恒定涉及全身多个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体温保持稳定的原因是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平衡。从器官的角度看,产热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细胞代谢的角度看,热量来自于____________。‎ ‎(2)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老年人皮肤血管硬化,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摄取量降低,由此推测在寒冷条件下,老年人体温降低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产热量与散热量 骨骼肌和肝脏 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或细胞呼吸) (2)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3)血管收缩下降,散热量较大;葡萄糖分解产热量减少 解析 (1)人体体温保持稳定的原因是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从器官的角度看,产热的主要部位是肝脏和骨骼肌,从细胞代谢的角度看,热量来自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2)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 ‎(3)老年人皮肤血管硬化,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摄取量降低,因此在寒冷情况下,血管收缩下降,散热量较大,同时葡萄糖分解产热量减少,导致老年人体温降低。‎ ‎13.如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数字代表结构或过程,丙和丁代表不同细胞,且图中抗体1或抗体2只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汉字、数字及箭头表示)。‎ ‎(2)分析图示可推测,图中丙代表________________,D代表______________,丙分泌C 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浓度_____(填“升高”或“降低”)。‎ ‎(3)通过图示可以看出,C和D之间通过______________作用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4)当某人血液中存在抗体1或抗体2时,可判定其患有糖尿病;其中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达到降低血糖效果的糖尿病是由__________(填“抗体1”或“抗体2”)引起的;从免疫学的角度看,该糖尿病属于______________病。‎ 答案 (1)感受器甲→4→下丘脑→5→丙 (2)胰岛B细胞 胰高血糖素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降低 (3)拮抗 (4)抗体1 自身免疫 解析 (1)由图可知,当血糖浓度升高时,共有两个调节过程,但由于“2→3”的调节过程没有神经系统参与,因此,神经系统涉及的反射弧是“感受器甲→4(传入神经)→下丘脑(神经中枢)→5(传出神经)→丙(效应器)”。(2)由图可知,C的分泌是由血糖浓度升高引起的,所以,丙代表胰岛B细胞,C代表胰岛素,同理,D代表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3)通过题图分析可知,C代表胰岛素,D代表胰高血糖素,二者通过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4)由图可知,抗体1作用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使其无法接受葡萄糖的刺激,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因此,由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该糖尿病是由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的组织细胞引起的,属于自身免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