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 MB
- 2021-09-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20年4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遗传病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是( )
A. 猫叫综合征 B. 特纳氏综合征
C. 苯丙酮尿症 D. 青少年型糖尿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猫叫综合症起因于第五号染色体短臂上片段的缺失,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A正确;
B、特纳氏综合征患者的染色体组成为XO,表现为女性卵巢和乳房等发育不良,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B错误;
C、苯丙酮尿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C错误;
D、青少年型糖尿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与染色体变异无关, 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变形虫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变形虫去除细胞核以后只能存活几天
B. 变形虫通过胞吞摄食的都是大分子物质
C. 变形虫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是内环境稳态
D. 置于清水中的变形虫会因渗透吸水而胀破
【答案】A
【解析】
- 34 -
【分析】
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个细胞,其中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的进出的功能,水分主要通过细胞膜进出,变形虫伸缩泡的作用是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其中也有代谢废物,以调节水分平衡。细胞核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变形虫去掉细胞核以后就不能取食,也不能生长, 所以只能存活几天。被胞吞或胞吐的 物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变形虫的摄食过程就是胞吞作用,人体消化系统中消化酶如蛋白酶的分泌就是通过胞吐作用实现的。
【详解】A、变形虫去除细胞核以后,由于缺少了质提供的物质基础,故只能存活几天,A正确;
B、变形虫通过胞吞摄食的不都是大分子物质,B错误;
C、变形虫为单细胞生物,而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外液,C错误;
D、置于清水中的变形虫不会因渗透吸水而胀破,变形虫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结构将多余的水分排出,D错误。
故选A。
3.海拉细胞不同于正常体细胞,它能够无数代分裂下去,下列属于其根本原因的是( )
A. 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B. 遗传物质已发生改变
C. 容易在组织间转移 D. 粘连蛋白很少或缺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可是在某些致癌因素的作用下,有的细胞会变得不受控制而无限增殖,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有一种人工培养的细胞叫做海拉细胞,是从一个非洲女子海拉的子宫颈癌组织中分离出来的,这种细胞在体外培养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存活至今,但是这种细胞的染色体已经不正常了,已经不是原来的细胞了。
【详解】A、海拉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这是癌细胞的基本特征,A错误;
B、遗传物质已发生改变导致海拉细胞成为无限增殖细胞,故遗传物质改变是其无限增殖的根本原因,B正确;
C、由于海拉细胞的细胞膜上的黏连蛋白减少所以容易在组织间转移,但不是无限增殖的原因,C错误;
D、细胞膜上粘连蛋白很少或缺失是癌细胞容易转移的原因,不是其无限增殖的原因,D错误。
故选B。
- 34 -
4.利用四组直立生长的幼苗,均给右侧单侧光进行向光性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证明的是( )
A. 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B. 单侧光使幼苗背光侧细胞伸长得快
C. 苗尖端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作用
D. 苗尖端能产生化学物质并向下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两组实验的自变量是尖端是否感光和是否含有尖端,故综合分析实验的结论是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幼苗发生了向光弯曲生长。
【详解】A、该实验不能证明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A错误;
B、该实验不能证明单侧光使幼苗背光侧细胞伸长得快,B错误;
C、该实验能够证明苗尖端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作用,C正确;
D、该实验不能证明苗尖端能产生化学物质并向下传递,D错误。
故选C。
5.下列关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地球热逸散的增加
B. 大气平流层臭氧量减少主要是因为紫外线的增强
C. 世界各地普降酸雨主要是因为工业硫酸和硝酸的泄漏
D. 沿海水域发生赤潮主要是因为环境污染使藻类大量繁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
- 34 -
1.目前人类正在使用一类危险的化合物——氟利昂,它们被广泛地作为各种喷雾器的雾化剂、除臭剂和制冷剂使用。大量氟利昂逸散之后终将会到达大气圈上层,并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通过化学反应使臭氧量减少。
2.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这些含酸的微粒随着雨雪回降到地面就是酸雨,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正常雨水的pH一般都在6左右,不会低于5.6,而目前有些地区雨水的酸度已到了pH2~5。
【详解】A、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起温室效应所致,A错误;
B、由分析可知,大气平流层臭氧量减少主要是大量氟利昂逸散之后终将会到达大气圈上层,并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通过化学反应导致的,B错误;
C、由分析可知,世界各地普降酸雨主要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C错误;
D、沿海水域发生赤潮主要是因为环境污染使藻类大量繁殖导致的,D正确。
故选D。
6.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活动中,加入反应小室的物质或试剂如下表所示。
含有过氧化氢酶的滤纸片
2片
2片
2片
2片
缓冲液(pH值)
5.0
6.0
7.0
8.0
3%的H2O2溶液
2mL
2mL
2mL
2mL
收集气体体积
0.5分钟
1分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采用一套反应装置依次操作,也可用四套装置
B. 滤纸片用新鲜的鸡肝匀浆浸泡,也可用马铃薯匀浆
C. 先加入pH缓冲液浸没滤纸片,然后加入H2O2溶液
D. 用量筒进行排水法收集气体,可直接读取气体体积
【答案】C
【解析】
【分析】
- 34 -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很多,pH、温度和各种化合物等都能影响酶的作用,酶通常在一定pH范围内才起作用,而且在某一pH值下作用最强,过氧化氢酶在动物的肝脏细胞和血细胞中含量很高,温度也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酶促反应都有一个最适温度,在此温度以上或以下酶活性均要下降,这是因为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其一,酶所催化的反应都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其二,酶分子本身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热变性,温度升得越高,酶变性的速率也越快,升到一定温度,酶将完全失去活性,这两个作用叠加在一起,便使得酶所催化的反应表现出最适温度。
【详解】A、实验采用一套反应装置依次操作,也可用四套装置,要求实验前将装置冲洗干净,A正确;
B、鸡肝匀浆和马铃薯匀浆中都含有过氧化氢酶,故滤纸片用新鲜的鸡肝匀浆浸泡,也可用马铃薯匀浆,B正确;
C、先在反应小室上侧内壁贴上滤纸片,然后小心加入pH缓冲液5毫升,然后再加入2毫升3%H2O2溶液,切勿使上述混合液接触到贴在内壁上的滤纸片,C错误;
D、用量筒进行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好处是可以直接读取气体体积,D正确。
故选C。
7.下列关于蛋白质或肽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肽链间差异的原因之一是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B.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或多肽的结果呈紫色
C. 多条肽链组成蛋白质分子时可通过“S-S-”相连
D. 蛋白质表现特有的生物活性要有正确的三维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不同的多肽,它们的差别在于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不同,20种氨基酸任意组成的多肽种类实在是数不胜数,假定20种氨基酸任意组成一个含100个氨基酸分子的多肽,就将有20100种多肽,即便每种多肽各有一个分子,其质量总和便可与地球质量相比。
蛋白质分子可由一条或几条多肽链组成,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其独特的空间结构,正确的三维结构是蛋白质表现其特有的生物学活性所必需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有多种,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并不稳定,会随温度的升高发生改变,并且空间结构一旦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便会失去生物学活性,这种现象就是蛋白质的热变性。
- 34 -
【详解】A、不同的多肽,它们的差别在于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不同,A错误;
B、用双缩脲试剂能与蛋白质或多肽发生紫色反应,B正确;
C、多条肽链组成蛋白质分子往往可通过R基之间形成的“S-S-”相连,C正确;
D、由分析可知,正确的三维结构是蛋白质表现特有的生物活性所必须的,D正确。
故选A。
8.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移到质膜上作抗原受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在游离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B. 完整的肽链被膜泡包裹后进入内质网囊腔加工
C. 内质网向外与质膜相连直接将抗体移到质膜上
D. 将抗体移到质膜上的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成熟的B淋巴细胞的受体分子在合成后便移到细胞膜上。成熟的B淋巴细胞 在血液中循环流动。当它的受体分子两臂遇到相应的抗原并将它锁定在结合位点后,这个B淋巴细胞便被致敏了,并准备开始分裂。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详解】A、核糖体无膜结构,故氨基酸在游离核糖体上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A错误;
B、完整的肽链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直接进入内质网囊腔加工,B错误;
C、内质网向外与质膜相连,向内与核外膜相连,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经过了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的初加工和高尔基体的再加工,然后以囊泡的形式将抗体运输到质膜上,C错误;
D、将抗体移到质膜上的过程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D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包括T3和T4
B. 卵巢产生雌激素包括孕激素和性激素
C. 胰岛产生调节血糖的激素包括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D. 垂体产生促性腺激素包括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 34 -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甲状腺分泌两种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人体内只有这两种激素含碘,T3比T4少一个碘原子。饮食中缺碘可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状腺激素(T3、 T4)的作用遍及全身所有的器官。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代谢与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
胰腺中有两类组织,一类是腺泡组织,分泌消化酶;另一类是胰岛组织,分散在腺泡组织之中,像小岛一样。 胰腺中有几十万个胰岛。胰岛细胞至少可以分成五种,其中的α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15%~25%,分泌胰高血糖素; β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70%~80%,分泌胰岛 素。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形成的两条肽链所组成的蛋白质, 是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可归结为: (1)胰岛素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 (2)胰岛素还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
胰岛中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是由29个氨基酸组成 的多肽。它的主要作用与胰岛素相反,可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使血糖升高,作用强烈;它还促使脂肪分解。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包括T3和T4,A正确;
B、卵巢产生的性激素包括孕激素和雌激素,B错误;
C、由分析可知,胰岛产生调节血糖的激素包括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正确;
D、垂体产生促性腺激素包括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两种激素分别作用于卵巢和睾丸的不同部位,D正确。
故选B。
10.如图为某森林在遭受大火烧毁前和烧毁后群落演替恢复过程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34 -
A. t0~t1阶段,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
B. t1~t2阶段,群落中的营养结构较容易发生改变
C. t1~t4阶段,群落发生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顶极群落
D. t3~t4阶段,总初级生产量与植物呼吸消耗量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直到达到顶极群落才会终止。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演替也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复杂也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
【详解】A、t0~t1阶段为遭受大火烧毁前的状态,此时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A正确;
B、t1~t2阶段指烧毁后的初始状态,此时群落中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稳定性差,故较容易发生改变,B正确;
C、t1~t4阶段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逐渐演替形成森林顶极群落,C正确;
D、t3~t4阶段达到稳定阶段即顶级群落,此时总初级生产量与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量相等,D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相似物种间的统一模式与遗传有关
B. 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C. 施用杀虫剂对害虫抗药性增强起到人工选择的作用
D. 异地的物种形成与自然选择导致基因库的差异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达尔文认为,彼此不同而又相似的物种由一个祖先物种发展而来,遗传的力量使它们
- 34 -
保持某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由于所有的动物有一个共同由来,所有的植物有一个共同由来,乃至整个生物界有一个共同由来,生物界既存在着巨大的多样性,又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
在一个自然种群中,只要个体之间存在着变异,而且某些变异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从而使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之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出现了差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经过世世代代的选择,在种群中相关的有利变异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积累,微小变异积成显著变异,新的类型,新的物种由此产生,生物学家把自然选择看作是进化性变化的主要机制。
一个初始种群因环境隔离因素,例如地理障碍而分隔成两个种群,由于新种群形成时可能发生的遗传漂变,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和淘汰的基因型不同,两个种群的遗传组成出现差异,由于两个种群彼此处于隔离状态,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避免了因基因交流、个体的迁入和迁出而减弱甚至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间的遗传差异积累,最后达到种群间完全的生殖隔离,当它们再度相遇时,已经不能相互交配了,这时袁新的物种 就形成了,这是异地的物种形成过程。
【详解】A、由分析可知,达尔文进化论认为遗传的力量使相似物种间保持某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模式,A正确;
B、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性变化的主要机制,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B正确;
C、施用杀虫剂对害虫抗药性增强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C错误;
D、由异地物种形成过程可知,由于自然选择导致基因库的差异进而导致了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C。
12.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苷酸与核苷酸之间通过氢键或磷酸二酯键连接
B. 不同直径的碱基以不规则的方式沿核苷酸链排列
C. 碱基对排列在螺旋结构内侧形成DNA基本骨架
D. 外侧“糖-磷酸”间隔排列的两条链反向平行螺旋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的立体结构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 34 -
1. DN分子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这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其中每条链上的一个核苷酸以脱氧核糖与另 一个核苷酸上的磷酸基团结合形成主链的基本骨架,并排列在主链的外侧,碱基位于主链内侧。
2. DNA分子一条链上的核苷酸碱基总是跟另一条链上的核苷酸碱基互补配对由氢键连接,其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通过两个氢键相连,鸟嘌呤与胞嘧啶通过3个氢键相连,这就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 在DNA分子中,A(腺嘌呤)和T(胸腺嘧啶)的分子数相等,G(鸟嘌呤)和C(胞嘧啶)的分子数相等,但A+T的量不一定等于G+C的量,这就是 DNA中碱基含量的卡伽夫法则。
【详解】A、由分析可知,核苷酸与核苷酸之间通过氢键或磷酸二酯键连接,A正确;
B、不同直径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以不规则的方式即随机沿核苷酸链排列,进而形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B正确;
C、碱基对排列在螺旋结构内侧,使得DNA结构更加稳定,其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相间排列形成的长链结构排在DNA分子的外侧,C错误;
D、由分析可知,排在DNA分子外侧的是“糖-磷酸”间隔排列的两条链反向平行的长链,D正确。
故选C。
1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农田中豌豆种群的性比率基本保持1:1
B. 水螅的存活曲线为对角线形,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
C. 盛夏时节某树林中蝉种群的年龄金字塔为倒金字塔
D. 附着在石头上藤壶没有互相吸引或排斥而呈随机分布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很多特征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如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率等,而密度和分布型则是种群所特有的。
2.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主要有如下类型:
类型I(凸形):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后, 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人类和很多高等动物都十分接近这一类型。
- 34 -
类型II(对角线形):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水螅、一些鸟类和小型哺乳类动物比较接近这一类型。
类型III(凹形):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是一旦活到了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 很低而且稳定,牡蛎和树蛙属于这一类型。
3. 年龄金字塔底部代表年轻的年龄组,顶部代表老的年龄组,宽度则代表该年龄组个体数 量在整个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年龄金字塔还有一条中线,它把每一个年龄组都分 为左右两半,左边代表雄性,右边代表雌性,因此可以知道在每个年龄组中雌雄 个体各占多少。 生态学家通常把种群分成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图 4-1)。有些昆虫,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等于零。典型的例子 就是蜉蝣和蝉,蝉的若虫要在地下生活多年,而羽化出土后的成年蝉只能生活一个夏季。
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可以有不同的分布型。 集群分布是常见的分布型,如橡树和雪松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蛾类因趋光性、蚯蚓因趋湿性和藤壶附着在同一块岩石上而形成集群;动物因彼此密切交往而形成社会集群。人类在地球表面也呈集群分布。
【详解】A、豌豆植株没有性别的划分,故某农田中豌豆种群不会出现性比率,A错误;
B、由分析可知,水螅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其存活曲线为对角线形,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盛夏时节某树林中蝉种群的年龄金字塔为正金字塔,C错误;
D、附着在石头上的藤壶因趋湿性而呈集群分布,D错误。
故选B。
14.洋葱根尖分生区某个细胞的细胞周期中,甲、乙、丙不同阶段的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和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细胞内最重要的变化是核糖体增生
B. 甲→乙→丙过程代表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C. 乙阶段有些细胞的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
D. 丙阶段细胞发生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
- 34 -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意显示,图中表示的是洋葱根尖分生区某个细胞的细胞周期,即图中表示的是有丝分裂过程:甲图中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为2,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为1,可知图甲代表的细胞为体细胞;图乙中染色体组数和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均为2,说明该细胞为有丝分裂的前、中期细胞;图丙中染色体组数为4,而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为1,说明丙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详解】A、甲→乙细胞内最重要的变化是经过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并形成纺锤体和染色体,A错误;
B、甲→乙→丙→甲过程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B错误;
C、乙阶段表示的有丝分裂前、中期细胞,故乙阶段的有些细胞的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程度,C正确;
D、丙阶段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其中已经发生了染色体的着丝粒一分为二,后期这些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分别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两极之间的距离也加大了,这时原来的一套染色体已经变成了完全相同的两套,D错误。
故选C。
15.下列关于免疫细胞或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牛痘病毒进入人体能诱发出抵抗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B. 巨噬细胞呈递抗原时需要将抗原降解成抗原-MHC复合体
C. B淋巴细胞的致敏需要来自辅助性T细胞的白细胞介素-2刺激
D.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后脱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18
- 34 -
世纪,詹纳用接种牛痘来预防天花。牛痘病毒能在人体内诱发出抵抗天花病毒的免疫力。现有的疫苗有三种类型:①灭活的微生物;②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③减毒的微生物。这三类疫苗通过注射或口服进入体内,使体内产生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种则引发二次免疫应答。两次或更多次数的接种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这种免疫方式称为主动免疫。 另一种免疫方式是被动免疫,就是通过接种针对某种病原体的抗体(抗血清)而获得免疫力。
【详解】A、由分析可知,牛痘病毒进入人体能诱发出抵抗天花病毒的免疫力,A正确;
B、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并将它们消化,病原体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成肽,然后与巨噬细胞的 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然后这种复合体移动到细胞的表面呈递出来,B错误;
C、当B淋巴细胞的受体分子两臂遇到相应的抗原并将它锁定在结合位点后,这个B淋巴细胞便被致敏了,同时还需要来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的白细胞介素-2刺激,以促进致敏B淋巴细胞分裂,C错误;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后不会脱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D错误。
故选A。
16.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研究早于“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B. 实验中用细菌培养液对R型菌进行了悬浮培养
C. S型菌的DNA使R型菌发生稳定的可遗传变异
D. R型菌的转化效率仅取决于S型菌DNA的纯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证实DNA作为遗传 物质的最早证据来源。
科学家又进行了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从活的S型菌中抽提 DNA、蛋白质和荚膜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并进行悬浮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其中的DNA组分能够把R型菌转化为S型菌,又进一步研究表明,用DNA酶处理DNA样品,DNA被降解后就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可见一种细菌的DNA掺入到另一种细菌中,能够引起稳定的遗传变异,后来的研究不断证实:DNA不仅可以引起细菌的转化,而且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研究证实了这样的论断:DNA是遗传物质,DNA赋予了生物的遗传特性。
【详解】A、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早于“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A正确;
B、由分析可知,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用细菌培养液对R型菌进行了悬浮培养,B正确;
- 34 -
C、实验表明,S型菌的DNA使R型菌发生稳定的可遗传变异,C正确;
D、R型菌的转化效率不仅取决于S型菌DNA的纯度,而且还取决于培养条件,D错误。
故选D。
17.某人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户外,其散热量、产热量与出户前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增加
B. 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减少
C. 散热量减少,产热量增加
D. 散热量减少,产热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恒温动物在低温环境中要及时减少散热,增加产热,而在高温环境中要减少产热,增加散热,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人是恒温动物,体温是相当稳定的。人体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人体主要是依靠增加肌肉活动来增加热量的,因为骨骼肌收缩时能释放大量的热。在寒冷环境中,寒冷刺激皮肤冷感受器引起骨骼肌不由自主地反射性收缩,这便是战栗。温度越低,战栗越强,释放热量越多,因而可保持体温不变。同时,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也被激活起来,脂肪被分解、氧化,释放热量。
人体也和无机物一样,通过传导、辐射、对流、蒸发等物理方式散热。物理散热都发生在体表,故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详解】由分析可知,人是恒温动物,体温是相对稳定的,恒定体温的维持是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由于散热量增加,体内的产热量也要增加,此时机体的调节为:寒冷刺激皮肤冷感受器引起骨骼肌不由自主地反射性收缩,这便是战栗。温度越低,战栗越强,释放热量越多,因而可保持体温不变。同时,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也被激活起来,脂肪被分解、氧化,释放热量,因此,当人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户外,其散热量、产热量与出户前比较表现为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增加,即A正确。
故选A。
18.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如下(部分染色体,无突变发生)。
- 34 -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为前期I,不会使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
B. 乙为中期I,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已确定
C. 丙为后期I,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和2套遗传信息
D. 丁为末期I,细胞两极距离变大,核膜凹陷形成环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甲为前期I,会因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而发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A错误;
B、乙为中期I,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每两个未分开的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别与从细胞相对的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此时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已确定,B正确;
C、丙为后期I,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和4套遗传信息,C错误;
D、丁为末期I,细胞两极距离变大,细胞膜凹陷形成环沟,D错误。
故选B。
- 34 -
19.下列关于“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既有模拟一对纯合亲本杂交产生F1,又有模拟F1自交产生F2
B. 既有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又有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C. 既有模拟产生的配子类型,又有模拟雌、雄配子的受精作用
D. 既有模拟F2的基因型及比例,又有模拟F2的表现型及比例
【答案】A
【解析】
【分析】
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
1.通过一对相对性状杂交的模拟实验,认识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要相互分离,认识受精作用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 通过两对相对性状杂交的模拟实验,探究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由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是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故实验中模拟了F1自交产生F2(既包括了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也包含了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A错误;
B、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中既有模拟等位基因的分离,又有模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
C、实验中既让学生模拟产生的配子类型体会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又模拟受精作用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正确;
D、实验中既有模拟F2的基因型及比例的出现过程,又模拟F2的表现型及比例的出现过程,D正确。
故选A。
20.下列关于脊椎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去核的卵母细胞可作为核受体,去核的受精卵不可
B. 绵羊的乳腺细胞可作为核供体,其成熟的红细胞不可
C. 细胞质可调控同源细胞核的发育,不可调控异源细胞核
D. 核移植可用显微注射技术,不可用电脉冲细胞融合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4 -
1.哺乳动物的卵细胞体积小,核移植需要借助精密的显微操作仪和高效率的细胞融合法。1981 年,科学家首次完成了小鼠卵移核实验。实验分两步:第一步, 将小鼠囊胚内细胞团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受精卵中,将重组细胞培养到发育为囊胚;第二步,将此早期胚胎植入同步孕鼠子宫中。结果,诞生了由重组细胞克隆而来的鼠仔,而且发育为能生育的成年小鼠。
2.体细胞羊的克隆成功证明了:(1) 高度分化细胞经过一定技术处理,也可回复到类似受精卵时期的功能; (2) 在胚胎和个体发育中,细胞质具有调控细胞核(包括异源的细胞核)发育的作用。
【详解】A、由分析可知,去核的卵母细胞可作为核受体,去核的受精卵也可以作为核受体,A错误;
B、绵羊的乳腺细胞可作为核供体,而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当然不能供核,B正确;
C、细胞质既可以调控同源细胞核的发育,也可以调控异源细胞核的发育,C错误 ;
D、核移植既可用显微注射技术,也可用电脉冲细胞融合技术,D错误。
故选B。
21.下图表示某原核生物DNA片段上的1个启动部位和3个基因的排列顺序及基因的表达过程,其中①②代表能与启动部位(P)结合的酶,正发生左→右移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②均为RNA聚合酶,能催化DNA双螺旋解开
B. 图中①②与启动部位结合,均可启动3个基因的转录
C. 图中有3个核糖体同时在翻译,其移动方向是左→右
D. 图中3条多肽合成结束后,它们的氨基酸序列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RNA的合成,转录需要有RNA聚合酶的催化,并且转录不是沿着整条 DNA长链进行的,
- 34 -
当RNA聚合酶与DNA分子的某一启动部位相结合时,包括一个或者几个基因的DNA片段的双螺旋解开,以其中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原则,游离的核苷酸碱基与DNA模板链上的碱基配对,并通过磷酸二酯键聚合成与该片段DNA相对应的RNA分子。
题图分析,当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后,就会启动图中的三个基因的转录过程。
【详解】A、题意显示①②能与启动部位P结合,而RNA聚合酶可与启动部位结合结合启动转录过程,并能催化DNA双螺旋解开,故①②表示RNA聚合酶,A正确;
B、图中DNA片段上显示了1个启动部位和3个基因的位置,故此可推测①②与启动部位结合,均可启动3个基因的转录,B正确;
C、根据原核细胞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的特征,图中显示RNA右侧尚未转录完成,故可推测图中有3个核糖体同时在翻译,而且其移动方向是左→右,C正确;
D、图中3条多肽代表了图中三个基因表达过程,故合成结束后,它们的氨基酸序列不同,D错误。
故选D。
【点睛】正确辨别图中关于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图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突破图中三个核糖体的翻译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2.下列关于多种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于“菊花组织培养”的发芽培养基与生根培养基浓度有差异
B. 尿素固体培养基是将尿素涂布到固体平面培养基上制成的
C. 醋化醋杆菌扩大培养液中甘露醇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碳源
D. LB培养基中的蛋白胨和牛肉膏既作碳源,又作氮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程序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程序是:
(1) 配制含有适当营养物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含0.7%~ 1%琼脂的培养基,倒在灭菌试管中凝固成半固体;
(2)从消毒的根、茎或叶上切取一些小组织块;
(3)将组织块放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愈伤组织;
(4)以适当配比的营养物质和生长调节剂诱导愈伤组织,直到再生出新植株。
- 34 -
通过调节营养物质和生长调节剂的适当配比,可以从这种愈伤组织诱导出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并可由此再生出新的植株。
2. 在100mL三角瓶中配制好25ml尿素固体培养基(0.025g葡萄糖,0.12g,NaCl,0.12g K2HPO4,0.25mg酚红和0.5g琼脂糖,水15mL)加上封口膜后灭菌,待冷却至60℃时,加入通过G6玻璃漏斗过滤(使之无菌)的10mL尿素溶液摇动、混合均匀后待用。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用于“菊花组织培养”的发芽培养基与生根培养基浓度有差异,A正确;
B、由分析可知,配制尿素固体培养基时,在对培养基灭菌后将经过灭菌的尿素溶液倒入其中,经过混合均匀后,再进行倒平板操作,B错误;
C、醋化醋杆菌扩大培养液中甘露醇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碳源,而且也可以调节培养基的渗透压, C正确;
D、由于蛋白胨和牛肉膏既含有碳元素,也含有氮元素,故LB培养基中的蛋白胨和牛肉膏既作碳源,又作氮源,D正确。
故选B。
23.酵母菌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如下图所示,①②③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和②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B. ③过程可在线粒体内膜上或细胞膜上进行
C. ①②③过程均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发生
D. ①②③过程均产生ATP,③过程的量最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柠檬酸循环:柠檬酸循环在线粒体中进行,在线粒体基质中存在着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 也有少量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在嵴上,在柠檬酸循环中,糖酵解的产物指那2个含3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分子被分解形成6个二氧化碳分子,释放出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同时,
- 34 -
氢也被释放出来,一些特殊的分子携带氢原子进入下一个阶段。
【详解】A、①是丙酮酸脱羧反应,②是二碳化合物参与的柠檬酸循环,①②均发生在线粒体中,A错误;
B、③过程为电子传递链,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B错误;
C、①②③过程的一系列反应都需要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发生,C正确;
D、②③过程均产生ATP,其中③过程的量最多,D错误。
故选C。
【点睛】熟知有氧呼吸过程的各个阶段的物质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丙酮酸脱羧反应中没有ATP的产生是多数学生的易混点。
24.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与其λ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λ值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前种群数量Nt之比(λ=Nt+1/Nt)。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比乙种群的小
B. 甲、乙生物间存在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乙为捕食者
C. 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1时,一年后两者数量仍相等
D. 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2时,乙种群数量下降较甲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
逻辑斯谛增长是指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其增长曲线很像英文字母S,又称 “S”形增长曲线。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总是会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大数量。由于种群数量高于K时便下降, 低于K时便上升,所以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逻辑斯谛增长的特点是:种群起始呈加速增长, K/2时增长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K值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甲种群和乙种群在种群数量处于n2
- 34 -
时达到稳定状态,说明两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相等,A错误;
B、图中没有显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故就题中的图示无法判断甲、乙生物种群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
C. 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1时,两种群的的λ值相等,故一年后两者数量仍相等,C正确;
D、当甲、乙种群数量均为n2时,并不能说明,两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种群数量大于n2后,乙种群数量下降较甲快,D错误。
故选C。
【点睛】辨图能力是本题的重要考查点,本题的易错点是忽视题图中横轴的含义,进而不能选出正确答案。打破思维定势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25.某遗传家系图如下,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基因均不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已知乙病为伴性遗传病,人群中甲病的患病概率为12%。以下仅针对这两种遗传病而言,家系中无突变和染色体片段交换发生,II-1无致病基因,II-2为纯合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甲病和乙病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II-3与II-4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8
C. III-2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是I-1遗传下来的
D. III4的基因型与II-3不相同的概率为5/6
【答案】D
【解析】
【分析】
- 34 -
题意显示乙病为伴性遗传,根据乙病患者的性状表现可知不可能是伴Y遗传,题中显示相关基因不位于X、Y的同源区,因此确定乙病的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II-5患乙病,其母亲、女儿均患乙病可知该病为显性遗传;根据II-1无致病基因,II-2为纯合子可以排除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和常染色体显性的可能,又根据I-2的女儿不都患甲病可知,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可知甲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且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由分析可知,控制甲病和乙病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故控制两病的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若控制甲病、乙病的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则II-3的基因型为XABXab,II-4的基因型为XAbY,则二者婚配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4,B错误;
C、III-2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II-2,且II-2是纯合子,其致病基因来自于I-1和I-2,由于II-2两个致病基因是随机传递给下一代某个个体的,故III-2的致病基因可能是I-1遗传下来的,C错误;
D、II-3的基因型为XABXab,II-5的基因型为XABY,II-6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由于人群中甲病的患病概率为12%假设甲病致病基因Xa的基因频率为q,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列出如下方程式:q2/2+q/2=0.12,计算结果为q=0.2,则XA的基因频率为0.8,据此可知XAXA的基因型频率为0.32,XAXa的基因型频率为0.16,据此可知II-6的基因型为XAbXab的概率为0.16/(0.16+0.32)=1/3,由此可以计算出III4的基因型为XABXab的概率为1/3×1/2=1/6,因此可知III4的基因型与II-3不相同的概率为5/6,D正确。
故选D
【点睛】能根据遗传系谱图正确判断遗传病的致病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前提!能够正确利用发病率计算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是解答本题的难点。
二、非选择题
26.最先是在一玉米田堆放有机肥中检测到放射性,施肥后在玉米体内检测到了放射性,随后在田间小动物玉米螟、狼蛛、蚂蚁(分解者)体内检测到放射性情况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若放射性来自某一种元素,则可能是______(填“15N”或“32P”)。该有机肥中放射性物质进入玉米体内的具体途径是_______。题中的一条食物链为_______。
- 34 -
(2)图中甲代表的动物是________,它属于第_______个营养级。丙代表的动物体内最迟才出现放射性的原因是_______。该放射性元素自身衰减需要漫长的时间,然而,曲线显示三种动物体内的放射性强度都很快降低,其降低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
【答案】 (1). 32P (2). 有机肥(→分解者)→无机盐→玉米 (3). 玉米→玉米螟→狼蛛 (4). 狼蛛 (5). 三 (6). (丙是蚂蚁/分解者,)食用狼蛛、玉米螟尸体后才出现放射性 (7). (含放射性的物质经代谢后)排出体外
【解析】
【分析】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将死亡的动植物的遗体分解的微生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分解有机物。分解者将死亡的有机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中无机物能被植物再利用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循环
【详解】(1)由于15N没有放射性,所以若放射性来自某一种元素,只可能是32P。该有机肥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被玉米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据此可知该有机肥中的放射性物质进入玉米体内的具体途径是有机肥(→分解者)→无机盐→玉米。根据题意可知题中的一条食物链为玉米→玉米螟→狼蛛。
(2)根据题中动物的食物关系可知,图中甲代表的动物是狼蛛,乙代表的动物是玉米螟,甲属于第三营养级生物。丙代表的动物体内出现放射性最迟,故可知丙代表的动物应该是分解者,即为题目中的蚂蚁,因为分解者体内的放射性来自于动物的排泄物和尸体,而且是排泄物和尸体被利用后才能在分解者体内出现,故分解者体内出现放射性最晚。该放射性元素自身衰减需要漫长的时间,然而,曲线显示三种动物体内的放射性强度都很快降低的是由于动物体内的含放射性的物质经代谢后排出体外导致的。
【点睛】熟知分解者的作用以及有机物被动物摄入后在体内的流向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辨图能力是本题重要考查的能力之一。
27.研究人员将某植物种子点播在相应施氮水平的花盆中,待植株苗龄30天后,用适宜浓度的聚乙二醇溶液浇灌来模拟干旱环境进行培养,在模拟干旱处理第0天和第6天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
施氮水平
(kg·hm–2)
最大光合速率胡
(CO2umol·m–2·s–1)
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klx(千勒克司)
第0天
300
28.81
2.56
53.59
- 34 -
第6天
27.52
1.53
49.65
第0天
200
29.05
2.20
50.63
第6天
25.55
2.20
47.68
注:光补偿点是指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强度。
请回答:
(1)研究方案中施用的氮素可以是_______(即蛋白质降解产物),其中的氮是类囊体膜中某些重要物质的组成元素,如________(答出2种即可)是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2)干旱处理第6天,植株部分叶片变黄,这主要是叶绿体中_______(色素)的颜色显露出来,它们都是________链组成的分子。
(3)干旱处理降低了植物最大光合速率,其原因可能是叶片中_______(激素)含量增加,引起气孔关闭,从而减弱卡尔文循环开始阶段________的结合。
(4)据表分析,在干旱环境中,较高施氮能缓解干旱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此判断的依据是:①较高施氮可_______,使植株对光强度有较大的适应范围;②较高施氮可缓解______。
【答案】 (1). 尿素 (2). 酶、叶绿素、色素复合体 (3). 类胡萝卜素 (4). 碳氢/CH (5). 脱落酸 (6). RuBP与CO2/CO2与RuBP (7). (4)降低光补偿点和提高光饱和点 (8). (干旱对)最大光合速率的降低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 34 -
【详解】(1)蛋白质降解产生的含氮物质为尿素,所以根据题意可知,该研究方案中施用的氮素可以是尿素,其中的氮是类囊体膜中酶、叶绿素、色素复合体等物质的组成元素,这些是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2)干旱处理第6天,植株部分叶片变黄,黄色是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故可知变黄的叶片显示出来的是类胡萝卜素的颜色,类胡萝卜素包括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它们都是有碳氢链组成的分子,在光合作用中这些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3)干旱处理降低了植物最大光合速率,脱落酸能够促使气孔关闭,故可知推知干旱处理降低光合速率的原因可能是叶片中脱落酸含量增加,引起气孔关闭,从而减弱了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即卡尔文循环开始阶段CO2与RuBP的结合,进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4)表中数据显示,与施用较低氮肥相比,使用较多的氮肥的情况下,光补偿点降低,而且光饱和点提高,使植株对光强度有较大的适应范围,从而缓解了因为干旱导致的最大光合速率的降低,因此,可知在干旱环境中,较高施氮能缓解干旱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点睛】熟知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影响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根据表中的有用信息合理作答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最后一问关于原因的解释是本题的易错点。
28.某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的花色、叶形和株高分别受等位基因A/a、B/b、D/d控制。现有甲、乙、丙、丁植株进行4组杂交实验,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组别
亲本
F1表现型及比例
第1组
甲×乙
3红花宽叶高茎:1红花宽叶矮茎
第2组
乙×丙
9红花宽叶高茎:3红花宽叶矮茎:3红花窄叶高茎:1红花窄叶矮茎
第3组
丙×丁
3红花宽叶高茎:1白花宽叶矮茎
第4组
丁×甲
1红花宽叶矮茎:2红花宽叶高茎:1白花宽叶高茎
请回答:
(1)窄叶和宽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至少要根据杂交第2组和杂交第_______组,才可判定基因A/a、B/b、D/d位于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植株甲的基因型是_______,将植株甲的相关染色体及基因在答题卷相应图框中标注完整_________。
(2)杂交第1组的F1群体随机授粉得F2,理论上,F2中红花窄叶高茎所占比例为_______。杂交第2组的F1有________种基因型。
- 34 -
(3)用遗传图解表示出杂交第4组产生F1的过程(叶形忽略不写)__________。
【答案】 (1). 宽叶 (2). 3或4 (3). 两/2 (4). AaBBDd (5). (6). 11/256 (7). 12 (8).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根据第1组杂交结果可知高茎对矮茎为显性,且甲、乙亲本关于株高的基因型表现为杂合,根据第2组杂交结果可知,宽叶对窄叶为显性,且乙、丙关于叶形和株高的基因表现为杂合,此时可知甲中关于叶形的基因型表现为显性纯合;第3组结果显示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且控制花色和株高的基因表现为连锁,且相关基因表现为双杂合,这时可知丙的基因型为AaBbDd,丁的基因型为AaBBDd(其中A、D在一条染色体上,a、d在一条染色体上);根据第4组杂交结果可知,控制红花和矮茎的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控制白花和高茎的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且甲关于花色的基因表现为杂合,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甲的基因型为AaBBDd(其中A、d在一条染色体上,a、D在一条染色体上),乙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
【详解】(1)根据第2组实验结果可知,宽叶对窄叶为显性,高茎对矮茎为显性,且B/b、D/d。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第2组并结合杂交第3或4组,可知基因A/a、B/b、D/d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基因A/a、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根据分析可知,植株甲的基因型为AaBBDd(其中A、d在一条染色体上,a、D在一条染色体上),如下图所示:
- 34 -
(2)杂交第1组中F1的基因型有8种,分别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AaBbDd;让F1体随机授粉计算F2,则需要分对分析,由于花色和株高的基因连锁在一起,故这两对基因需要合在一起考虑,分析可知产生的相关配子比例为AD∶Ad∶aD=1∶2∶1,列出棋盘可知随机授粉产生的红花高茎比例为11/16;再分析F1群体中叶形的相关配子,比例为B∶b=3∶1,同样列出棋盘,可知随机授粉产生的窄叶比例为1/16,因此可知,让F1体随机授粉群理论上F2中红花窄叶高茎所占比例为11/16×1/16=11/256。根据分析可知第2组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Dd(乙)、AaBbDd(其中A、D在一条染色体上,a、d在一条染色体上),分对分析,乙亲本关于连锁的两对基因产生比例相等两种配子(AD和Ad),丙亲本相关基因也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AD和ad),两者杂交后产生关于这两对基因的基因型为2×2=4,再考虑关于叶形的基因不难看出会产生3种基因型,据此可知第2组亲本杂交产生F1的基因型有4×3=12种。
(3)由分析可知,甲的基因型为AaBBDd(其中A、d在一条染色体上,a、D在一条染色体上),丁的基因型为AaBBDd(其中A、D在一条染色体上,a、d在一条染色体上),(叶形忽略不写)用遗传图解表示甲、丁杂交结果如下:
【点睛】熟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学会用分离定律解答连锁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会以分离定律解答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问题是本题考查的重要内容。
29.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开发山楂果醋恰好让山楂中的有机酸丰富了果醋的酸味,同时也弥补生食山楂酸味大的缺陷,具体酿制山楂果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请将具体过程补充完整。
- 34 -
(1)制备山楂果原汁:选成熟的山楂果,在清水冲洗山楂果_______(填“之前”或“之后”)去梗。将山楂果切片并去籽,再添加_______,酶解适宜时间后压榨取果汁。
(2)乙醇发酵:由于山楂果原汁_______,故发酵液中添加适量蔗糖,以获得酒精含量较高的果酒。果汁中加入活化的________后,在适宜环境下发酵一段时间,当发酵液中停止_______,发酵完毕待过滤,或发酵至_______,上清液即为果酒,用虹吸法取出。
(3)醋酸发酵:将醋化醋杆菌进行扩大培养后,经检查菌体生长正常并无杂菌污染后接种于山楂酒-水中进行发酵,整个发酵过程需要通入_______。在发酵后期加入0.3~0.4%的食盐,其目的是调味和_______,以防止果醋被发酵分解。
(二)下图为转基因抗虫烟草的培育流程,①②③④表示过程,其中②表示利用农杆菌转入受体细胞。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①过程构建重组质粒时,若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Ti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使两者形成粘性末端用于拼接,这种方法的明显缺点是目的基因和质粒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另外,影响拼接效率的主要因素,除以上缺点和盐离子浓度、渗透压、温度等环境因素外,还有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在②过程中,将图示重组Ti质粒导入农杆菌时可用______处理农杆菌,以提高转化效率。操作之后,需要特定的培养基对农杆菌进行筛选,其原因是_______,最终筛选到的对象在相应选择培养基上的存活情况是________。
(3)在③过程常通过调节_______的适当配比,从愈伤组织诱导出芽和根的_____,并由此再生出新植株。获得转基因烟草后,再通过[④]_______过程实现多个世代组织培养。
【答案】 (1). 之后 (2). 果胶酶(和果胶甲酯酶) (3). 含糖量较低 (4). 干酵母(悬液) (5). 出现气泡 (6). 酵母下沉 (7). 无菌空气/氧气 (8). 抑制杂菌 (9). 反向拼接/倒接、(自身)环化 (10). 且的基因的浓度、质粒的浓度、反应时间 (11). 氯化钙CaCl2 (12). 不是所有的农杆菌都接纳了重组质粒 (13). 在含四环素培养基上存活,在含青霉素培养基上死亡 (14). 营养物质和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 (15). 项端分生组织 (16). 继代培养
【解析】
- 34 -
【分析】
1.酿酒和制醋是最古老的生物技术。与酒和醋的生产有关的微生物分别是酵母菌和醋杆菌,它们各有不同的菌种。菌种的不同,所产生的酒和醋的风味也不同。本实验的内容是制作果酒和果醋,所用的原料是葡萄或其他果汁。葡萄酒是酵母利用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乙醇发酵)的产物。酵母菌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酒精发酵,即将葡萄糖氧化成乙醇,而且当培养液中乙醇的浓度超过16%时,酵母菌就会死亡。葡萄糖氧化成乙醇的反应式如下。
醋杆菌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将乙醇氧化为醋酸,醋杆菌所产生的醋酸可使培养液中醋酸的含量高达13%。
2.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一)(1)制备山楂果原汁通常选成熟的山楂果,为了避免杂菌污染,通常在用清水冲洗山楂果之后去梗。将山楂果切片并去籽,为了提高出汁率和澄清度,通常需要添加果胶酶(和果胶甲酯酶)处理,酶解适宜时间后压榨取果汁。
(2)乙醇发酵时通常需要在发酵液中添加适量蔗糖,以弥补山楂果原汁含糖量较低的不足,同时也是为了满足酵母菌发酵需要的底物量,从而获得酒精含量较高的果酒。然后在果汁中加入活化的干酵母(悬液)后,置于适宜环境下进行发酵,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在发酵过程中会有气泡产生,当发酵液中不再出现气泡时,意味着发酵完成,然后过滤获得果酒;也可发酵至酵母下沉后,用虹吸法取出上清液即为果酒。
- 34 -
(3)醋酸发酵中,由于醋化醋杆菌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将酒精变为为乙醛,进而变为乙醇,所以整个发酵过程需要通入无菌空气/氧气。在发酵后期加入0.3~0.4%的食盐,食盐起到了调味和抑制杂菌的作用,进而防止果醋被其他微生物发酵分解。
(二)(1)①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若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Ti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则两者会出现相同的粘性末端从而使得拼接变得容易,但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缺点是在拼接时会出现反向拼接/倒接、(自身)环化等情况。影响拼接效率的因素主要有盐离子浓度、渗透压、温度等环境因素,除此外,还有且的基因的浓度、质粒的浓度和反应时间也会影响拼接的效率。
(2)②过程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将图示重组Ti质粒导入农杆菌时,为了提高导入的成功率,可用氯化钙CaCl2 处理农杆菌,以提高转化效率。因为导入的成功率较低,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农杆菌都接纳了重组质粒,可能有的导入的是普通质粒,或者没有导入成功,所以需要在特定的培养基对农杆菌进行筛选,由于图中重组质粒上含有标记基因四环素抗性基因,而抗青霉素的基因被破坏,为了筛选出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需要将待筛选的农杆菌分别接种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和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到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在相应选择培养基上的存活情况是在含四环素培养基上存活,在含青霉素培养基上死亡。
(3)③过程为再分化成植株的过程,该过程中需要通过调节营养物质和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的适当配比,从而实现由愈伤组织诱导出芽和根的项端分生组织的目的,并由此再生出新植株。获得转基因烟草后,再通过[④] 继代培养过程实现多个世代组织培养,从而实现了转基因烟草的扩大培养。
【点睛】熟知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以及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辨图分析能力是本题考查的主要能力。
30.有资料表明胃癌细胞中有胃泌素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且外源性胃泌素对胃癌细胞有明显促进生长的作用。某科研人员为验证外源性胃泌素的上述作用,以及进一步研究丙谷胺对其作用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请完善实验思路,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要求与说明:用细胞流式测定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实验结果测定的具体操作不作要求;培养过程中培养液变化忽略不计;实验条件适宜)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将X型胃癌细胞培养3天后制备细胞悬液备用。用细胞培养液配制适宜浓度的胃泌素溶液和丙谷胺溶液。
②取适量等量细胞悬液加入4组培养瓶中待继续培养,每组若干,各组处理如下。
- 34 -
甲组:_______;
乙组:50μL丙谷胺溶液+50uL细胞培养液;
丙组:_______;
丁组:100µL细胞培养液。
③将上述样品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48h后取部分样品测定________,并记录。
④_______,并记录。
⑤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表:胃泌素和丙谷胺对X型胃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组别
72h,570nm
48h,各时期细胞百分比(%)
OD值
G1
S
G2+M
甲
0.767±0.025
55.60
25.20
19.20
乙
0.559±0.020
70.10
20.05
9.85
丙
0.585±0.022
68.60
21.10
10.30
丁
0.561±0.026
70.00
20.00
10.00
(注:OD值大小可体现细胞增殖情况;丁组细胞的细胞周期T=20h。)
(2)实验分析与讨论:
①用OD值作为检测细胞增殖指标的依据是_______。甲组与丁组数据比较,说明甲组的处理最可能是促进了S期细胞的________,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乙、丁组数据几乎没有差异,但甲、丙组数据差异明显,可见丙谷胺具有________作用。
②据表中数据,在答题卷相应坐标系中画出丁组细胞中核DNA含量的周期性变化曲线,并将坐标系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50uL置泌素+50uL细胞培养液 (2). 50uL胃泌素+50uL丙谷胺溶液 (3). 细胞周期分布/各时期细胞百分比 (4). 72h后取剩余样品(在570nm波长)测定OD值 (5). 细胞密度与(细胞悬液的)OD值呈正比/线性关系/OD值越大细胞数越多 (6). DNA复制 (7). 对抗/抑制外源性胃泌素 (8).
- 34 -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外源性胃泌素对胃癌细胞有明显促进生长的作用。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外源性胃泌素的上述作用,并且还要进一步研究丙谷胺对胃泌素促进生长作用的的影响,根据实验目的并结合题目中的信息可知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胃泌素、丙谷胺以及胃泌素和丙谷胺三种不同因素的处理,因变量为OD值以及细胞周期中各期的变化,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要求相同且适宜。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补充实验如下:
①实验试剂的准备:将X型胃癌细胞培养3天后制备细胞悬液备用。用细胞培养液配制适宜浓度的胃泌素溶液和丙谷胺溶液。
②取适量等量细胞悬液加入4组培养瓶中待继续培养,每组若干,分组、编号,然后给与不同处理如下:
甲组中加入50uL胃泌素溶液+50uL细胞培养液;
乙组中加入50μL丙谷胺溶液+50uL细胞培养液;
丙组中加入50uL胃泌素溶液+50uL丙谷胺溶液;
丁组中加入100µL细胞培养液。
③为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需要将上述样品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根据题目中的实验结果可知,48h后取部分样品测定细胞周期分布/各时期细胞百分比,并记录。
④结合实验表格可知,72h后取剩余样品(在570nm波长)测定OD值,并记录。
(2)实验分析如下
- 34 -
①由于细胞密度与(细胞悬液的)OD值呈正比,故可用OD值的大小表示细胞数目的多少。甲组与丁组数据比较,处于S期的细胞的占比高于丁组,说明甲组胃泌素的处理最可能是促进了S期细胞的DNA复制,进而加快了后续的分裂过程,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比较发现乙、丁组数据几乎没有差异,但甲、丙组数据差异明显,由此可推测丙谷胺具有对抗/抑制外源性胃泌素作用,从而对抗了胃泌素促进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②绘图过程中需要根据表中的数据来绘制,故需要计算出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长短,题意显示丁组细胞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为20小时,则G1经历时间为20×70%=14小时,此期进行DNA复制前的准备阶段,进行有关RNA和蛋白质合成;S期经历时间为20×20%=4小时,此期进行DNA分子的复制,故此期后DNA数目加倍;G2+M经历时间为20×10%=2小时,此期后形成新的子细胞,其中的DNA数目与原来亲代细胞的DNA数目相同,据此绘图如下:
【点睛】熟知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以及相关的物质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实验设计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要能力,对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设计的基本思路的掌握是学生的必备能力。
- 34 -
- 34 -
相关文档
-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2021-09-2411页
- 【生物】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1-09-2418页
-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2021-09-2430页
- 生物(B)卷·2019届浙江省温州市“十2021-09-248页
- 浙江省温州市求知中学2018-2019学2021-09-249页
- 【生物】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学2021-09-1820页
- 生物卷·2018届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2021-09-1823页
- 2017-2018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共美联2021-09-1815页
- 2018-2019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五2021-09-1812页
- 2017-2018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十五2021-09-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