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1.50 KB
  • 2021-09-25 发布

【生物】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高考真题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讲考纲 考纲概要 考纲解读 高考真题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1.了解种群的特征;‎ ‎2.理解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2017新课标Ⅲ卷(5)、2017新课标Ⅱ卷(31)、2016新课标Ⅱ卷(5)、2016浙江卷(5)、2015新课标Ⅰ卷(31)‎ ‎2.2017新课标Ⅰ卷(5)、2017江苏卷(5)、2015广东卷(4)‎ 讲考点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2)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3)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4)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①类型:‎ ‎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均匀分布: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2)随机分布:草地上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3)集群分布:瓢虫的空间分布。‎ ‎【例1】(2017年新课标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B ‎【跟踪训练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B.一般情况下,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C.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研究现代城市的人口变化影响不大 D.水稻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的特征 ‎【答案】B ‎【解析】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降低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A错误;一般情况下,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B正确;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对现代城市的人口变化产生直接影响,C错误;水稻的空间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错误。‎ 考点二 种群的数量变化 ‎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项目 ‎“J”型增长 ‎“S”型增长 曲线模型 形成条件 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 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 增长率 不变 越来越小 有无K值 无K值,持续增加 有K值,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3.K值与K/2的应用 项目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有害生物的防治 K值 (环境最大容纳量)‎ 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K/2 (最大增长速率)‎ 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例2】(2017年新课标Ⅰ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跟踪训练2】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示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与DNA双螺旋模型的类型相同 B.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该K值不受季节因素的影响 C.图示反映甲种群不存在环境阻力,而乙种群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D.图中C点时乙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而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为定值 ‎【答案】C ‎【解析】图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曲线,而DNA的结构为双螺旋结构,A错误;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该K值受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B错误;图示反映甲种群不存在环境阻力,而乙种群从C点开始出现环境阻力,C错误;图中C点时乙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而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为定值,D正确。‎ 讲方法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           ‎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年龄组成常见类型及判断技巧 ‎(1)常见类型 ‎①统计图 ‎ ‎ ‎②曲线图 ‎ ‎ ‎③柱形图 ‎ ‎ ‎(2)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讲易错 ‎1.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 ‎(1)关键点1: 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 ‎ ‎②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2.K值的易误点解读 ‎          ‎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3.“J”型增长中λ和增长率的关系 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所以当λ>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增加; 当λ=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稳定;当λ<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 ‎4.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1)含义 ‎①增长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增长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初始数量×100%。‎ ‎②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即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 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始数量N0增长到数量Nt,则该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无单位);‎ 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 ‎(2)两种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类型 ‎“J”型 ‎“S”型 增长率 增长速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