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 KB
  • 2021-09-27 发布

【生物】2017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6教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师生交流、观察图像,能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2.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小组讨论,能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 ‎3.通过小组评论、师生交流、查阅资料,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课:请同学们根据调查给予的表格---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学生回答: -------------------‎ ‎(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 ℃‎。而且,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 ‎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 ‎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于男子。)‎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学生根据总结以及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说明内环境处于动态平衡中。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 ‎ (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 (3)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 教师提问:除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外,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又是如何变化的呢?(突出和深化概念)‎ 让学生结合课本P7“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 ‎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 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解释:‎ 关于稳态定义的深化:‎ ‎1.内环境稳态不仅仅指温度,pH和酸碱度处于动态平衡。‎ ‎2.同样机体内的各种成分的理化性质都动态保持在一定的较小范围内,处于动态平衡。‎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机体是如何通过调节作用实现内环境的稳态的呢?‎ 下面我们以血浆pH的调节为例来分析。(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 得出结论:‎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发生作用的结果。‎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让学生看课本P8相关内容,总结出稳态调节机制发展历程:‎ 法国:贝尔纳——神经调节 ‎ 美国:坎农——神经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过渡: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学生思考与讨论:‎ ‎1.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 ‎2.夏天使用空调可以帮助你摆脱酷热的煎熬,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空调病”。请你从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原因?‎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解释:‎ 学生举例: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还有,‎ ‎1.当肾功能衰竭时,尿毒症 ‎2.高山缺氧反应 ‎3.严重腹泻 ‎4.酸碱中毒等 ‎5.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 ‎6.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会影响骨发育,孩子出现佝偻病;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 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 ‎〔实验并讨论〕生看或做实验,思考,师提示。‎ ‎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O2和水。血液中的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 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关于人体血液pH值缓冲作用原理】‎ 人体血液不会因为进入少量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间,原因是血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在此结合有关生化知识对H2CO3/NaHCO3在维持血液 pH值稳态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说明。‎ 它们的电离如下:H2CO3-→H+ + HCO3- (1) (双向,可逆);NaHCO3-→Na++ HCO3- (2);由于(2)式完全电离,有大量的HCO3- 存在,对(1)式电离产生同离子效应,使HCO3-和H+ 结合成H2CO3,也就是说(2)式的结果抑制了(1)式H2CO3的电离,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的H2CO3和HCO3-,而H+浓度很小。‎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时,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HCO3-,能和进入的酸中的H+结合成电离度很小的H2CO3,使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几乎没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并不明显降低。‎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碱时,此时血液中的H+与进入碱中的OH- 结合成难电离的H2O,当血液中的H+稍有降低时,血液中存在的H2CO3,就立即电离出H+来补充血液中减少的H+,使血液pH值并不明显升高。‎ 正是因为H2CO3和HCO3- 的大量存在才会使血液的pH值不会因为少量碱、酸的进入而造成明显升降。‎ 五、板书设计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