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6.00 KB
  • 2021-09-28 发布

【生物】2018届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19-2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案导航】---明方向!‎ ‎【课程学习目标】‎ ‎  1.概述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2.描述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3.解释种群数量的波动原因,指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4.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5.阐明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形成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第一层级:预学区.不看不讲 ‎【知识体系梳理】‎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1)观察研究对象,①。‎ ‎(2)提出合理的假设。‎ ‎(3)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②数学形式表达。‎ ‎(4)通过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在③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在④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⑤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⑥Nt=N0λt。‎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⑦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⑧增高。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⑨最大数量,又称K值。‎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研究意义: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濒危动物的拯救和恢复。‎ ‎【基础学习交流】‎ ‎1.数学模型是如何构建的?常见的数学模型有哪些? 有何优点?‎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形成的条件与特点是什么?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成因与特点是什么?‎ ‎3.种群数量变化有哪些?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层级:导学区.不议不讲 ‎【重点难点探究】‎ 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构建细菌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包括哪几步?此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分别是什么?‎ ‎2.若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计算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 ‎(1)完成表格。‎ 时间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数量 ‎(2)尝试利用表中的数据构建细菌增长的“J”型曲线。‎ ‎3.如果种群的起始数量不是1个,而是N0,每经过一个繁殖期后子代种群的数量是原来的λ倍,每繁殖一代的时间是确定的,方程式的变量用时间t代替n,你能否写出t年后“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增长特点和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 ‎4.下图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尝试完成以下相关问题:‎ ‎(1)种群数量最多和增长速率最高分别出现在图中的哪个点?‎ ‎(2)图中种群数量增长有何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 ‎5.数学模型中的两种表达形式各有哪些优点?‎ ‎6.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J”型、“S”型曲线,“J”型曲线指生物具有什么特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7.分别以病虫害的防治和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为例阐述研究种群变化规律的意义。‎ 知识点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本探究实验的原理是什么?请从下面三个方面分析:‎ ‎(1)酵母菌可以用①        来培养。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②        等因素有关。 ‎ ‎(2)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③        的方法。 ‎ ‎(3)可根据培养液中的④         (纵坐标)和⑤    (横坐标)为坐标轴作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 ‎2.若本实验提出问题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则可作出的假设是什么?‎ ‎【思维拓展应用】‎ 例1 下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种群d点时的增长速率最大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种群数量达到b点时进行大量捕捞最合适 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佳时期在b点 D.环境阻力明显增大出现在迁入3年后 例2 回答以下问题:‎ ‎(1)检测员将1 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    的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 ‎ ‎(2)将    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    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 ‎ ‎(3)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 。 现观察到5个中格内共有蓝藻n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蓝藻    个/mL。 ‎ 第三层级:固学区.不练不讲 ‎【基础智能检测】‎ ‎1.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2.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       B.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 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 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3.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  )。‎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B.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据形式,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 C.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数学模型(公式或曲线)进行检测或修正 D.进行对照实验 ‎【全新视角拓展】‎ ‎4.右图表示三种可能的种群增长曲线,请回答:‎ ‎(1)某食草动物侵入一个环境适宜的新地区后,种群数量增长表现为图中的a曲线,如果任其发展不做任何控制,终将表现为图中的    曲线。 ‎ ‎(2)根据生态学原理,该种群的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    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          。若该环境对其种群的容纳量(K)为20万,则此地该种群的最适数量为    。 ‎ 第四层级:思学区.不思不复 ‎【思维导图构建】‎ ‎【答案】‎ ‎【知识体系梳理】‎ ‎①提出问题 ②数学形式 ③理想 ④食物和空间条件 ‎⑤一定的倍数 ⑥Nt=N0λt ⑦增加 ⑧增高 ⑨最大数量 ⑩天敌 波动 防治 保护 恢复 ‎【基础学习交流】‎ ‎1.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有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精确;曲线图,优点是直观、形象。‎ ‎2.“J”型曲线形成的条件: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特点:无K值,增长率保持不变 。‎ ‎“S”型曲线的成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上升。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 特点: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在K/2时达到最大。‎ ‎3.增长、稳定、波动、下降。‎ 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学科*网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难点探究】‎ 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主要步骤包括: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此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是:细菌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作出的假设是: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2.(1)‎ 时间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细菌数量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  (2)如下图所示 ‎3.t年后“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J”型曲线增长特点为种群数量以指数形式增长;形成原因是资源、空间无限,无天敌限制。‎ ‎4.(1)种群数量最多为B点;增长速率最高在图中的A点。‎ ‎(2)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附近保持相对稳定;形成原因是资源、空间有限,有天敌限制。‎ ‎5.数学方程式表达准确,曲线图直观。‎ ‎6.“J”型曲线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指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的阻力;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指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7.病虫害的防治:降低环境的容纳量(K值)。如鼠害防治可通过严密封存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老鼠的天敌等措施来降低K值。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要在捕捞狩猎后,保证种群的增长速率为最大值。‎ 知识点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①液体培养基 ②成分、空间、pH、温度 ③抽样检测 ④酵母菌数量 ⑤时间 ‎2.作出假设: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开始一段时间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改变,酵母菌呈“S”型增长。‎ ‎【思维拓展应用】‎ 例1 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的曲线图的识别与分析。图示为“S”型曲线,d点所对应的种群个体数为K值。b点对应的个体数是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增长量也就最大,鱼类捕捞使鱼类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利于鱼类资源的再生恢复。但对于老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从环境容纳量角度看要尽量降低K值,并且要防止其种群数量在K/2 值附近。“S”型曲线中,环境阻力明显增大不是在达到K值后开始的,而是在K/2以后。‎ 例2 (1)抽样检测 (2)盖玻片 渗入 (3)5n×105‎ ‎【基础智能检测】‎ ‎1.B 2.A 3.D ‎【全新视角拓展】‎ ‎4.(1)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10万 ‎【解析】(1)a曲线属于“J”型曲线,如果不进行控制,资源减少后,K值降低,种群数量会下降,最终将表现为如c曲线所示。(2)“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差别源于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数量是种群存活的最适数量。学科*网 ‎【思维导图构建】‎ ‎①波动 ②增长 ③“J” ④“S”‎ ‎【典例指津】---授技法!‎ 例1、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B.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C.在t0~t1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 ‎【答案】D ‎【提分秘籍】 ‎ ‎(1)“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曲线。“J”型曲线由始到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所以绝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2)Nt=N0·λt,λ代表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3)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获量,如时捕捞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获量——最大日捕获量应处于种群密度最大时。‎ ‎(4)增长率≠增长速率 ‎①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②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即曲线斜率),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 ‎【举一反三】 ‎ 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图A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 B.图B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答案】D 热点题型二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 例2.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Ⅰ>Ⅱ=Ⅲ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 ‎【答案】B ‎【解析】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时,若环境适宜生存,由于起初种群数量不多,环境条件(食物、空间)‎ 优越,天敌少,环境阻力小,种群表现出种群增长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率减缓,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在K/2时4个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与环境阻力的大小呈正相关,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所以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用的时间Ⅲ>I=Ⅱ>Ⅳ。 学*科网 ‎【提分秘籍】‎ ‎(1)显微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 时间/天 ‎1‎ ‎2‎ ‎3‎ ‎4‎ ‎5‎ ‎6‎ ‎……‎ 数量/个 ‎……‎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 ‎【举一反三】 ‎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 000 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 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 (  )‎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 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 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答案】B ‎【真题回眸】---知难易!‎ ‎1.(2017新课标Ⅰ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2.(2017江苏卷.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冶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B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错误;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可预测转速150r/min时,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 型增长,B正确;摇瓶培养时,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球计数器用抽样检测法计数,C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 ‎3. (2017海南卷•30)绿藻A是某种单细胞绿藻,能够合成物质W.某小组为探究氮营养缺乏对绿藻A增殖及物质W累计的影响,将等量的绿藻A分别接种在氮营养缺乏(实验组)和氮营养正常(对照组)的两瓶培养液中,并在适宜温度和一定光强下培养.定时取样并检测细胞浓度和物质W的含量,结果如图.‎ ‎(1)从图甲可知,在氮营养正常培养液的瓶中,绿藻A的种群增长曲线呈  型.‎ ‎(2)综合图甲和图乙的信息可知,在生产上,若要用少量的绿藻A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W,可以采取的措 施是   。‎ ‎(3)若物质W是类胡萝卜素,根据类胡萝卜素不易挥发和易于溶于有机溶剂的特点,应选择的提取方法是  .用纸层析法可以将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分开,纸层析法分离的原理 是   。‎ ‎(4)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某人拟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氮营养缺乏程度对物质W积累的影响,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 ‎(5)与在光照条件下相比,若要使绿藻A在黑暗条件下增殖,需要为其提供 葡萄糖 (填“葡萄糖”或“纤维素”)作为营养物质,原因是   。‎ ‎【答案】‎ ‎(1)S ‎(2)先将少量绿藻放在氮营养正常的培养液培养,等到细胞浓度最高时集中收集,再放在氮营养缺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 ‎(3)萃取 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在层析液(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快,反之则慢,从而将它们分离 ‎(4)培养基中的氮营养浓度 ‎(5)葡萄糖 ‎ ‎ 在黑暗下,绿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糖类(有机物),需要吸收葡萄糖为营养物质,而纤维素不能被绿藻吸收利用 ‎【解析】(1)由甲图可知,在氮营养正常培养液的瓶中,绿藻A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2)由甲图可知,正常氮营养液中绿藻增殖速度较缺氮营养液中绿藻增殖速度快;由乙图可知,正常氮营养液中物质W的含量较缺氮营养液中物质W含量低.因此,综合图甲和图乙的信息可知,在生产上,若要用少量的绿藻A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W,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先将少量绿藻放在氮营养正常的培养液培养,等到细胞浓度最高时集中收集,再放在氮营养缺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 ‎(4)该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研究氮营养缺乏程度对物质W积累的影响,则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基中的氮营养浓度.‎ ‎(5)在黑暗下,绿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糖类(有机物),需要吸收葡萄糖为营养物质,而纤维素不能被绿藻吸收利用.因此,与在光照条件下相比,若要使绿藻A在黑暗条件下增殖,需要为其提供葡萄糖作为营养物质。‎ ‎4.(2013·课标全国Ⅱ理综·31)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1)生产者 (2)出生率 死亡率 (3)随机取样 (4)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解析】 (1)草原上所有生物获得的能量最终均来源于草原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2)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随机取样是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学科#网 ‎【能力提升】---长士气! ‎ 一、选择题(8小题)‎ ‎1.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有 ( )‎ ‎①为了解决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来源问题,卡尔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研究 ‎②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③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研究过程和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过程均用到了假说—演绎法 ‎④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的结构照片属于概念模型 ‎⑤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沾蘸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浸泡法则正好相反 ‎⑥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发病率时,最好要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⑦数学模型中曲线图比数学方程式更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C ‎2.在理想状态下培养大肠杆菌,下列能够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 ‎【答案】D ‎【解析】“J”型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无限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而“S”型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有限状态下的种群实际增长的曲线。‎ ‎3.对于细菌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B.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C.Nt表示t时间后该种群的数量 D.t表示细菌增殖的周期数 ‎【答案】D ‎【解析】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A正确;λ表示该种群数量该年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B正确;Nt表示t时间后该种群的数量,C正确;t表示细菌增殖的次数,D错误。‎ ‎4.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一个呈“S”型增长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 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 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K值 ‎【答案】B ‎【解析】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A错误;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B正确;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阶段,C错误;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即为该环境中所能承载的该种群的最大数目,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K值,但不能大于K值。D错误。‎ ‎5.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B.可采用样方法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 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当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可先将培养液稀释后再计数 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滴加培养液,然后放置盖玻片 ‎【答案】C ‎6.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d段波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点以下,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D.自然界的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会被突破 ‎【答案】D ‎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 )‎ 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 B.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不需要做重复实验 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 ‎【答案】B ‎8.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接种后,需对培养液进行灭菌 B.接种后,需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 C.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静置几分钟后再吸取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向计数室滴加培养液后再盖上盖玻片 ‎【答案】B ‎【解析】接种后,对培养液再灭菌会将酵母菌杀死,导致实验失败,A错误;接种后,需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B正确;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C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要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加含酵母菌的培养液,D错误。学科#网 二、非选择题(2小题)‎ ‎9.如图所示为某一经济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个点是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一个点是___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逐渐加快是在迁入______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迁入第________年后开始的。‎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答案】‎ ‎(1)d ‎(2)b ‎(3)2 6‎ ‎(4)b ‎【解析】‎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个点是d点。‎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一个点是b点。‎ ‎(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逐渐加快是在迁入2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迁入第6‎ 年后开始的。‎ ‎(4)由于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到达最大容纳量后数量已不再增加,所以在资源利用时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使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最为合适。‎ ‎10.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请回答:‎ ‎(1)目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有 和标志重捕法。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密度,小马同学对某池塘中的鲫鱼进行了调查:第一次捕获105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0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则该池塘中鲫鱼大概共 条。‎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①把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将培养液加入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 ‎① ;‎ ‎② ;‎ ‎③ ‎ ‎(3)在培养后期,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这是因为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 。‎ ‎(4)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法。‎ ‎②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 ‎③图中96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 。‎ ‎④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 ‎【答案】‎ ‎(1)样方法 378‎ ‎(2)①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 ②取样前振荡试管 ‎③先盖上盖玻片,再将菌液滴加在盖玻片的边缘,待菌液渗入计数室,再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3)酵母菌密度太大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左上原则)(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4)①抽样检测 ②温度 25 ③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等越来越少,酵母菌种内斗争加剧 ‎④‎ ‎【解析】‎ ‎(1)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根据题意可以进行计算,该池塘中鲫鱼的数量为:105×90÷25=378(条)。‎ ‎(3)在培养后期,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原因是酵母菌密度较大,不容易计数;对于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时,一般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 ‎(4)①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②根据表格中信息可以判断,自变量为温度,分析表格中数据,当温度为25℃时,细胞中酵母菌数目最多,最适温度约为25℃。‎ ‎③当培养酵母菌到一定时间后,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等越来越少,酵母菌种内斗争加剧,因此数量又开始下降。‎ ‎④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出每个温度下的K值,然后可以画出柱状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