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3.00 KB
- 2021-09-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兰州一中2019-2020-2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题
生 物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具有核膜但不一定具有中心体
B. 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C. 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 都含有遗传物质但遗传信息不一定都储存在DNA中
【答案】C
【解析】
原核细胞没有核膜,所以“具有核膜”不是细胞共性,A项错误;所有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都一定是核糖体,B项错误;原核细胞不含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所以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这是细胞共性,C项正确;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即细胞的遗传信息都一定储存在DNA中,D项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共性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梳理所学知识,再结合各选项内容进行综合判断。细胞统一性的“五个”表现:
(1)化学组成:组成细胞的元素基本一致,化合物种类也非常相似(水、无机盐、氨基酸、核苷酸等)。
(2)结构: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
(3)遗传物质: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且遗传密码通用。
(4)能源物质:都以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
(5)增殖方式:主要以细胞分裂的方式增殖。
2.下图①②③④表示由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若①为某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单位,则①最可能是核苷酸
B. 若②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则②一定是脂肪
- 21 -
C. 若③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则③一定是RNA
D. 若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则④可能是纤维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①可能是蛋白质(或多肽或氨基酸)等;②④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可能的脂肪或者糖类,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核酸或磷脂、ATP等。
【详解】A.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可能是蛋白质,其基本单位①为氨基酸,A错误;
B.②的元素组成只有C、H、O,若②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则②是糖类或脂肪,B错误;
C.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若③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则③可能是DNA或RNA,C错误;
D.④的元素组成只有C、H、O,若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则④可能是纤维素,D正确。
【点睛】熟悉常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如糖类和脂肪由C、H、O组成;蛋白质(氨基酸)主要由C、H、O、N组成;核酸、磷脂和ATP等由C、H、O、N、P组成等。
3.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和功能统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的数目较多,核孔较少
B.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和精子的寿命都较短,他们的寿命短与结构没有关系
C.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的线粒体,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有关
D. 与人体的其他细胞相比,卵细胞的体积较大,相对表面积也大,有利于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
(2)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
(4)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2.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贮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 21 -
【详解】A、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的数目较多,核孔较多,A错误;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精子没有细胞质,因此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和精子的寿命都较短,可见他们的寿命短与结构有关系,B错误;
C、小肠吸收营养物质需要消耗能量,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有大量的线粒体,这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有关,C正确;
D、与人体的其他细胞相比,卵细胞的体积较大,相对表面积较小,不利于物质交换,D错误。
故选C。
【点睛】
4.酶抑制剂有两类,其中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酶催化作用实质是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
B. 改变底物的量对两种抑制剂的作用效果均无影响
C. 竞争性抑制剂通过降低酶本身的活性来降低酶促反应速率
D. 高温、非竞争性抑制剂都能通过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去催化活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竞争性抑制剂会使酶活性降低,非竞争性抑制剂会使酶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催化作用,据此分析。
【详解】A、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错误;
B、据题干分析,非竞争性酶抑制剂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所以改变底物的量对该抑制剂的作用效果无影响;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改变底物的量可增强底物的竞争力,降低酶抑制的作用效果,B错误;
C、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对酶本身的活性没有影响,C错误;
D、据题干可知,高温、非竞争性抑制剂都能通过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去催化活性,D正确。
答案选D。
5.图为ATP与ADP相互转化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21 -
A. 过程①②都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B. 过程①所需能量均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 过程②释放的能量可直接用于人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D. 吸能反应一般与过程①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过程②相联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过程①表示ADP与Pi合成ATP;过程②表示ATP水解产生ADP与Pi,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详解】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ATP的合成与水解,A正确;若ATP的合成发生在叶绿体中,过程①所需能量来自于光能,若ATP的合成发生在线粒体中,过程①所需能量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B错误;人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没有ATP水解,C错误;ATP的合成即过程①与放能反应有关,ATP的水解即过程②与吸能反应有关,D错误。
6.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是( )
①反应场所都有线粒体 ②都需要酶的催化
③反应场所都有细胞质基质 ④都能产生ATP
⑤都经过生成丙酮酸的反应 ⑥都能产生水
⑦反应过程中都能产生[H] ⑧都能把有机物彻底氧化
A. ②③④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⑦
C. ②③④⑤⑦ D. ②③④⑤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如下表: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不
场所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 21 -
同
点
条件
氧气和酶
酶
产物
二氧化碳和水
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能量
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
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少量能量
相同点
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系
第一阶段的场所及转变过程相同(都能产生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
【详解】无氧呼吸的场所不在线粒体,①错误;两种呼吸方式都需要酶催化,②正确;两种呼吸方式的第一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③正确;两种呼吸方式都会产生ATP,④正确;两种呼吸方式的第一阶段都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同时合成少量ATP,⑤正确;只有有氧呼吸产生水,无氧呼吸不产生水,⑥错误;两种呼吸方式的第一阶段都是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⑦正确;只有有氧呼吸才能彻底氧化分解,无氧呼吸不能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⑧错误;故选:C
7.下列关于硝化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化合物所需能量为光能
B. 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化合物所需能量为化学能
C. 硝化细菌细胞中含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一系列酶
D. 硝化细菌和发菜一样都是自养型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 21 -
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结构与大肠杆菌相似仅有核糖体一种组胞器,可进行有氧呼吸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化能合成作用是一些生物(如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体外环境物质氧化释放的能量)把CO2和H2O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的过程。
【详解】A、硝化组菌能将土壤中的氨氧化成亚硝酸,进而将亚硝酸氧化成硝酸,硝化细菌能够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A错误;
B、由分析可知,硝化细菌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化合物所需能量为化学能,B正确;
C、硝化细菌能够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所以硝化细菌细胞中含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一系列酶,C正确;
D、硝化细菌和发菜一样都是自养型生物,前者进行的是化能合成作用,后者进行的是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睛】
8. 如图1中,ab表示一个细胞周期,cd表示另一个细胞周期。图2中,按箭头方向,表示细胞周期。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不正确的是( )
A. 图1中的a、图2中B→A,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 图1中的b、图2中A→B,时的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
C. 图2中,细胞周期可以是从A到B再到A
D. 图2中细胞周期可以是从B到A再到B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中,a和c段表示分裂间期,b和d段表示分裂期,其中a+b、c+d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图2中,B→A表示分裂间期,A→B表示分裂期,B→B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详解】:A、图1的中a、图2中B→A都表示分裂间期,此时细胞正在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
- 21 -
B、图1的中b、图2中A→B都表示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其中后期染色体数目因着丝点的分裂而加倍,B正确;
C、细胞周期中,应先是分裂间期,后是分裂期,故图2中,细胞周期应为从B到A再到B,C错误;
D、细胞周期中,应先是分裂间期,后是分裂期,故图2中,细胞周期应为从B到A再到B,D正确。
故选:C。
9.下列有关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能观察到纺锤体
②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了赤道板
③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
④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内陷形成两个子细胞
⑤如果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是1∶2,则它一定不是高度分化的细胞
A. ③⑤ B. ②④ C. ①⑤ D. 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
(1)分裂间期: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
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末期:(1)纺锤体解体消失(2)核膜、核仁重新形成(3)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详解】①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的,因此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不能观察到纺锤体,①错误;
②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了细胞板,赤道板不是客观存在的结构,②错误;
③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两个中心粒复制形成两组中心粒,③错误;
- 21 -
④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内陷形成两个子细胞,④正确;
⑤由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并不进行细胞分裂,所以如果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是1∶2,说明该细胞处于分裂状态,则它一定不是高度分化的细胞,⑤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分,识记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记住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前期和末期的分裂特征不同。
1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其凋亡不受基因控制
B.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C. 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D. 衰老细胞的体积变小,物质交换效率提升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而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不等于个体的衰老,但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详解】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核消失前已经表达产生相关凋亡蛋白,在细胞核被排出后其实已经开始了细胞凋亡,并不是衰老后才控制凋亡,因此其凋亡受基因控制,A错误;
B、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有利于细胞的更新,B正确;
C、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是玉米幼苗生长、发育过程,C错误;
D、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D错误。
故选B。
【点睛】
11.图中甲、乙、丙可组成生物体内的相关化合物,乙为一个由α、β、γ
- 21 -
三条肽链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共含271个氨基酸,图中每条虚线表示一个由两个巯基(-SH)形成的二硫键(-S-S-)。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为组成乙的基本单位,生物体内甲约有20种
B. 由不同的甲形成乙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了4832
C. 如果甲中的R基为-C3H5O2,则由两分子甲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16个H
D. 丙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且在乙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甲是氨基酸,乙是蛋白质分子,丙是核苷酸分子;核苷酸是合成DNA和RNA的原料;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具体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多肽,在经过盘曲折叠形成相应的蛋白质。
【详解】A、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甲是氨基酸,乙是蛋白质分子,故甲为组成乙的基本单位,生物体内甲约有20种,A正确;
B、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两个巯基(-SH)脱氢形成一个二硫健。故由不同的甲形成乙后,相对分子量比原来减少了(271-3)×18+4×2=4832,B正确;
C、如果甲中的R为-C3H5O2,则甲的分子式为C5H9O4N,两分子甲脱一个水形成的化合物分子式为C10H16O7N,所以两分子甲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16个H,C正确;
C、丙是核苷酸分子,存在于细胞核与细胞质中,其参与组成的核酸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转录和翻译),D错误。
故选D。
【点睛】
12.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3cm的鲜萝卜条均分为四组,分别置于三种浓度相同的溶液(实验组)和清水(对照组)中,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21 -
A. 萝卜细胞膜上运载甘油的转运蛋白比运载葡萄糖的转运蛋白的数量多
B. 对照组中萝卜条长度增加较少的原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相对较小
C. 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不能恢复原长度是因为细胞不吸收蔗糖分子
D. 实验结束后,蔗糖溶液组中的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比实验前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清水中细胞外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吸水体积膨胀,从而萝卜条有所伸长;在甘油溶液中,由于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失水体积有所减小,即表现为萝卜条长度缩小,又因为甘油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以平衡细胞内外渗透压,因此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浓度相同,细胞体积恢复;在葡萄糖溶液中,由于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失水体积有所减小,即表现为萝卜条长度缩小,又因为葡萄糖可以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因此细胞液浓度升高,当其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浓度之后,植物细胞由失水过程转变为吸水过程,细胞体积恢复,即萝卜条长度恢复;在蔗糖溶液中,由于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失水,体积有所减小,即表现为萝卜条长度缩短。
【详解】A、甘油为脂溶性小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所以细胞膜上没有运输甘油的转运蛋白,A错误;
B、对照组中萝卜条细胞吸水,但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相对较小,所以细胞体积增大较小,B正确;
C、在蔗糖溶液中,萝卜条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由于蔗糖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达到渗透平衡状态时,蔗糖溶液的浓度仍然大于或等于细胞液浓度,因此萝卜条不能恢复原长度,C正确;
D、蔗糖溶液组细胞失去了水分,所以细胞液浓度比实验前大,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题关键根据物质跨膜运输
- 21 -
特点,结合质壁分离现象的原理,分析图中曲线变化的规律及原因。
13.将生鸡蛋的大头保持壳膜完好去掉蛋壳,小头开个小孔让蛋清和蛋黄流出。将蛋壳内灌入15%的蔗糖溶液,然后放在烧杯的清水中并用铅笔标上吃水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卵壳膜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
B. 半小时后吃水线低于烧杯的水面是由于清水渗入蛋壳所致
C. 若将清水换为15%的NaCl溶液,则蛋壳先上浮后下沉
D. 若将正常的线粒体放入清水中,则线粒体内膜先涨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鸡蛋壳膜具有半透膜的特性,蔗糖分子不能通过。
【详解】本实验中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的是壳膜,A正确。由于壳膜内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外界清水就透过壳膜进入到壳膜内的蔗糖溶液中,导致吃水线低于烧杯的水面,B正确。若将清水换为15%的NaCl溶液,由于壳膜内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壳膜内的水就透过壳膜进入到壳膜外,导致蛋壳上浮;由于Na+和Cl-都可以通过半透膜,因此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很快消失,壳膜外的水就透过壳膜进入到壳膜内,导致蛋壳下沉,C正确。若将正常线粒体放在清水中,由于内膜向内折叠增大了膜面积,故会发生外膜先破裂,内膜后破裂,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4.下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有关的图像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21 -
A. 图甲与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相同 B. 图丁可代表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
C. 丁、戊对应的方式,都需要消耗能量 D. 抗体释放方式与戊图代表的方式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甲图中物质运输方向为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式为自由扩散;乙图中物质运输方向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ATP,方式为主动运输;丙图中物质运输速率只与浓度有关,故为自由扩散;丁图中,物质运输的速率除了与浓度有关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故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戊代表的方式为胞吐。
【详解】A. 图甲和图丙代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A正确;
B. 丁图中物质的运输除了与浓度相关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自由扩散,故可用图丁表示,B正确;
C. 丁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若代表的是协助扩散则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释放方式为胞吐,与戊图代表的方式相同,D正确。
15.下图甲是H20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02分解产生的02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温度降低时,乙图中的e点不变,d点右移
B. H202量增加时,乙图中的e点上升,d点左移
C. 最适温度下,pH=c时,乙图中e点值为0
D. 最适温度下,pH=a时,乙图中e点下移,d点左移
- 21 -
【答案】A
【解析】
【详解】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降低,导致乙图中的d点右移,但是e点不变,A正确;H202量增加时,乙图中的e点上升,d点不变,B错误;pH=c时,过碱条件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不能催化H2O2水解,但H2O2在常温下也能分解,所以e点不为0,C错误;最适温度下,pH=a时,酶的活性降低,导致乙图中d点右移,而e点不变,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图中各个关键点的含义,根据改变的因素判断对酶活性的影响,从而确定各个点的变化情况。
16.某实验室用两种方式进行酵母菌发酵葡萄糖生产酒精。甲发酵罐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乙发酵罐中没有氧气,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实验过程中每小时测定一次两发酵罐中氧气和酒精的物质的量,记录数据并绘成下面的坐标图。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发酵罐实验结果表明在有氧气存在时酵母菌无法进行无氧呼吸
B. 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第4小时和第5小时无氧呼吸速率最快
C. 该实验证明向葡萄糖溶液中通入大量的氧气可以提高酒精的产量
D. 在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8∶5
【答案】D
【解析】
据图可知,当氧气浓度较低时,甲发酵罐中有酒精产生,说明酵母菌可以进行无氧呼吸,A项错误;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第5小时和第3小时无氧呼吸速率最快,B项错误;该实验证明向葡萄糖溶液中通入少量的氧气可以提高酒精的产量,充入大量氧气会抑制酒精的产生,C项错误;据图可知,甲发酵罐中存有6mol氧气,根据有氧呼吸反应式,在实验结束时,甲发酵罐有氧呼吸共产生6mol二氧化碳,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酒精量相等,为18mol,共产生6+18=24mol二氧化碳,乙发酵罐共产生15mol二氧化碳,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24∶15=8∶5,D项正确。
17.如图表示某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
- 21 -
产生总量的相对变化。对植物生理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 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强度不为零
B. 光照强度为b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C. 光照强度为c时,光合作用强度是呼吸作用强度两倍
D. 光照强度为d时,光合作用从环境中吸收2单位CO2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光照强度为a时,只有CO2的释放,并且氧气的产生总量为0,说明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故A错误;
B.光照强度为b时,有CO2的释放,说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故B错误;
C.光照强度为c时,氧气的产生总量等于a时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故C错误;
D.光照强度为d时,实际光合速率就是图中的氧气的产生总量8,即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总量为8,而呼吸作用产生6个单位的二氧化碳,因此光合作用从环境中吸收2单位CO2,故D正确。
故选D。
【定位】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点睛】在光合作用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可通过氧气的产生量或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来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
图中氧气的产生总量可表示实际光合速率,a点时的二氧化碳释放可表示呼吸速率。
18.如图表示某植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21 -
A. X、Y物质分别代表三碳化合物和丙酮酸
B. ①、④过程都产生[H]
C. ①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②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D. ①②③④四个过程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氧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A、③是CO2固定,X是三碳化合物,①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Y是丙酮酸,A正确;
B、①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④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均产生[H],B正确;
C、①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②是C3还原过程,发生于叶绿体基质中,C错误;
D、图中过程均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氧气,D正确。
故选C。
19.如图为某种高等植物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与染色体规律性变化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②过程是有丝分裂间期,此时细胞内叶绿体通过分裂增多
B. ②→③过程中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C. ④→⑤过程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核DNA的含量加倍
D. ⑥→⑦过程中细胞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两个子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一散乱);
- 21 -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形数清晰赤道齐);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点裂数增均两级);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新壁建)。
【详解】A、根尖细胞中不含叶绿体,A错误;
B、②→③过程是有丝分裂前期,此时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B正确;
C、④→⑤过程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的含量不变,C错误;
D、⑥→⑦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此时期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并向四周延伸形成细胞壁,最终将细胞一分为二,D错误。
故选B。
【点睛】
20.关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的全过程都能看到染色体
B. 在细胞周期中,染色单体数量随着染色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C. 细胞分裂后期和末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
D. 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中,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始终保持一致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单体形成,核DNA分子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前期:间期的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纺锤体形成,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的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消失;末期: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形成子细胞核,细胞一分为二。
【详解】A、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前期出现,在末期消失,因此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不一定都能看到染色体,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在细胞周期中,染色单体数量随着染色体数量的增加而消失,B错误;
C、细胞分裂后期和末期,每条染色体均含有一个核DNA分子,所以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相同,C正确;
- 21 -
D、有丝分裂的全过程中,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间期,消失于分裂后期,所以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并不是始终保持一致,D错误。
故选C。
21.甲图表示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乙图是甲图的局部放大。不同囊泡介导不同途径的运输。图中①~⑤表示不同的细胞结构,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囊泡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是[__]_________。
(2)甲图中囊泡X由[___]_______经“出芽”形成,到达[__]_______并与之融合成为其一部分。囊泡Y内“货物”为水解酶,由此推测结构⑤是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的囊泡能够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据图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4)若图示为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则分泌蛋白从合成到分泌过____层膜。
【答案】 (1). 蛋白质和脂质; (2). 1, (3). 细胞核 (4). 3 (5). 内质网 (6). 4 (7). 高尔基体 (8). 溶酶体 (9). 囊泡上的蛋白质A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B(特异性)结合 (10).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11). 0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甲图表示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其中①是细胞核,②是细胞质,③是内质网,④是高尔基体,⑤是溶酶体;乙图是甲图的局部放大,表示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的机制。
【详解】(1)囊泡膜的主要成分和其他生物膜一样是脂质和蛋白质,甲图中的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 21 -
(2)甲图中囊泡X由③内质网经“出芽”形成,到达④高尔基体并与之融合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囊泡Y内“货物”为水解酶,由此推测结构⑤是溶酶体.⑤的主要功能是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乙图中的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据图推测其原因是囊泡上的蛋白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B(特异性)进行了特异性的识别并结合,此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或信息传递或信息交流)。
(4)若图示为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该过程的完成依赖膜之间的融合完成,故此可知分泌蛋白从合成到分泌过0层膜。
【点睛】熟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别图中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功能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22.番茄在我国南北各地广泛种植,其果实营养丰富,具特殊风味。请回答下列有关番茄光合作用的问题:
(1)如图一是番茄叶肉细胞中的一种膜结构,该结构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结构上发生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的ATP将为三碳酸还原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图中光照撤离,短时间内三碳酸的生成速率将_______。
(2)将长势相同的番茄幼苗分成若干组,分别置于不同温度下(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暗处理1 h,再光照1 h,测其干重变化,结果如图二所示,具图分析:
①32 ℃时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________倍。
②在光强度适宜且恒定、一昼夜恒温26 ℃条件下,至少需要光照________小时,该番茄幼苗才能正常生长。
③在___________________℃时,该番茄幼苗开始停止进行光合作用。
(3)合理密植是保证番茄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番茄的定植密度一般为3000株/
- 21 -
亩左右,当番茄种植过密时往往会导致番茄明显减产,请从代谢的角度分析种植过密导致番茄减产的机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类囊体薄膜 (2). 光能→(ATP、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3). 磷酸基团和能量 (4). 下降 (5). 2 (6). 4.8 (7). 36 (8). 种植过密,往往通风透光不好,光合作用减弱,有机物合成减少,同时植株过多,呼吸作用加强,有机物消耗增多,导致有机物积累减少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示生物膜利用了光能,发生了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因此该生物膜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是光合作用光反应发生的场所。
曲线图中,暗处理1h后的干重变化代表了呼吸速率,光照1h后与暗处理后的干重变化代表了这1h的净光合速率。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示生物膜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其发生的能量变化是将光能转变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图中的ATP将为三碳酸还原提供磷酸基团和能量,若将图中光照撤离,ATP和[H]减少,C5化合物生成减少,故短时间内固定形成的三碳酸将减少。
(2)①32℃时,暗处理1h后的重量变化是-4mg,说明呼吸速率是4mg/h,光照1h后与暗处理前的重量变化是0mg,说明此条件下光合速率是8mg/h,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数量关系为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2倍。
②据图中信息可知,26℃条件下,呼吸速率是1mg/h,光合速率是3+1+1=5mg/h,设在光照强度适宜且恒定、一昼夜恒温26℃条件下,至少需要光照x小时以上,该番茄幼苗才能正常生长,则有5x-1×24=0,可求出x=4.8h。
③植物若不进行光合作用,则照光后,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此时光照1h后的重量变化是暗处理重量变化的二倍,由图可知,此时温度为36℃。
(3)种植过密,往往通风透光不好,光合作用减弱,有机物合成减少,同时植株过多,呼吸作用加强,有机物消耗增多,导致有机物积累减少,所以种植过密会导致番茄明显减产。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详细过程,弄清楚两个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准确判断图中生物膜的类型,并能够弄清楚曲线图中两条曲线的含义,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属于考查理解及应用层次的考查。
23.科学家们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21 -
杂志上的文章中指出,可以抽取扁桃体中的干细胞来修复受损的肝脏,且全程无需手术便可实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扁桃体中的干细胞修复肝脏时,干细胞通过________的过程成为肝脏细胞。干细胞和肝脏细胞所含的遗传信息相同,但是干细胞内不存在肝脏细胞所特有的转氨酶,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一中的细胞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正确的排序为_________(填字母),染色单体数和核DNA数目相等的细胞是图一中的_________(填字母)。
(3)人体扁桃体干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图二是人体扁桃体干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图,图中a=______条。高倍镜下大多数扁桃体细胞中可观察到的染色体条数为______条。
(4)酗酒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会使肝脏受损,导致肝脏细胞的代谢活动中断,引起细胞死亡,这种细胞的死亡过程称为__________。
(5)肝癌是由于肝脏细胞癌变了,和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有_________(写出两点)的特点。
【答案】 (1). 细胞分裂和分化 (2). 遗传信息在不同细胞的执行情况不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 BCDA (4). BC (5). 92 (6). 0 (7). 细胞坏死 (8). 无限增殖、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容易扩散和转移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属正常死亡;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复制后,一个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个染色单体上,当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原来的一个染色体成为两个染色体。
- 21 -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1)干细胞经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过程成为肝脏细胞,不同细胞的功能不同是细胞中遗传物质选择性表达的过程。
(2)图一中A为末期,C为中期,D为后期,B为间期,故图一中的细胞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正确的排序为BCDA。其中染色单体是随着DNA的复制过程出现的,即在间期(B)出现的,后期着丝点分离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染色单体消失,故染色单体数和DNA数目相等的时期是间期(B)、前期和中期(C)。
(3)人体扁桃体干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图二是人体扁桃体干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图,其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故图中a表示染色体加倍,为92条,扁桃体绝大多数细胞不进行细胞分裂,不能观察到染色体。
(4)酗酒导致肝脏细胞的代谢活动中断而引起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而机体对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
(5)肝癌是由于肝脏细胞癌变了,癌变细胞和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有表现为无限增殖、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扩散和转移。
【点睛】熟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以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癌细胞的特征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 21 -
相关文档
-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高一下学期期末2021-09-299页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18-2019学年2021-09-2938页
- 2018-2019学年甘肃省临泽县第一中2021-09-2911页
-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一2021-09-2926页
-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一下2021-09-2924页
-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9-2914页
-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82021-09-2934页
- 2018-2019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高一下2021-09-2916页
- 【生物】河北深州市长江中学2019-22021-09-297页
-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一2021-09-29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