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 MB
- 2021-10-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见《自学听讲》P23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① 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是一种自我调节,其调节基础是② ,且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
3.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③ 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④ 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4.特点
(1)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⑤ 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⑥ 稳定性越高。
(2)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不同。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于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6.设计制作生态缸的原理:根据⑦ ,将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要使微型生态系统正常运转,还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⑧ 。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全球性生态问题
1.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1)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⑨ 的力度。
(3)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5)推进⑩ 建设。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温室气体 等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 上升。
(2)臭氧层破坏: 等大量排放,导致 辐射增强。
(3)水资源短缺、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 以及各种各样的 ,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种类: 。
3.价值
(1)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2) :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
(3)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价值,以及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4.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如建立 或风景名胜区等。
(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
①保持或恢复 ②负反馈调节 ③保持原状 ④破坏 ⑤食物网 ⑥抵抗力 ⑦生态系统原理 ⑧合适比例 ⑨资源和环境 生态农业 二氧化碳 海平面 氟利昂 紫外线 全部基因 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间接价值 自然保护区
根据本节自学,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直接相关 ( )
2.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 )
3.为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应继续控制人口,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力度,努力推广生态农业。 ( )
4.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 )
5.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该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 )
6.眼睛退化的“盲鱼”可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 )
7.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 )
8.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易地保护。(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则与之相反。
3.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4.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5.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1.(2016年全国乙高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 B
2.(2014年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答案 B
3.(2015年重庆高考)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 ;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 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 。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 。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 。
解析 (1)由题意可知,欧洲兔从0→a年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量的倍数(λ)增长,表明欧洲兔呈现“J”型增长,其增长模型可表示为Na=N0λa。若对该草原生态系统中欧洲兔的数量不加以防治,其数量将急剧增加,会导致草场退化,最终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2)由题意可知,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此时兔的数量应减少,由图可知,此时袋鼠的数量急剧下降,两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表明二者为捕食关系。(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4)由于黏液瘤病毒对欧洲兔具有选择作用,d年后,对黏液瘤病毒具有抗性的个体数增加,使得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
答案 (1)24λa 生物多样性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见《自学听讲》P237
1.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什么?其调节能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提示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
提示 a.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
3.比较四种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后果。
提示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将难以恢复平衡。
(3)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
(4)正、负反馈调节的比较
调节方式
比较内容
负反馈调节
正反馈调节
作用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
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结果
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实例
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已经污染的湖泊中污染状况加剧
图示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原因: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③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越过限度,生态系统就遭到破坏。
(2)恢复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②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是相反的。
③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a.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b.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可以作为衡量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则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相同的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
c.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d.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做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5.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1)实验原理
①生态缸中必须包括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特别需要注意必须有足够的分解者。
②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③生物之间要有合适的食物链结构,生物的数量不宜过多。
④生态缸必须是透明的,这样可保证生态缸中有充足的太阳能。当然,生态缸一定要封闭,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2)实验注意事项
①实验设计要求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是透明的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适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②生态缸稳定性观察与分析
a.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c.如果生态缸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则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强,在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的情况下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6个易错点
1.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4.负反馈调节并非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是使最初发生的那种变化向相反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
5.任何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6.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例1 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相反关系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解析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大,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小,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大。故A、C、D三项都是正确的。
答案 B
例2 广州南沙区拥有200多公顷的湿地,是多种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广州的“南肾”。但是近年来多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落户南沙,引起环保专家对南沙自然环境的关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工业污水的排放,受到很大的污染,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由于污染而死亡的鱼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并导致更多鱼类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
D.南沙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数可能大量减少,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解析 该污染为有机污染,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有机物越多,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也越多,溶解氧越少,A项错误。
答案 A
生态环境的保护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①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②前景: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③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②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①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4)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分析
①模型
②分析
a.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都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其大量减少。
b.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和经济发展,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
c.大部分的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人口快速增长引起的,人口增长增加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森林资源的压力,增加了对许多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压力。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影响
①特点:全球性。
②影响:对生物圈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关注三类常考环境问题
①区分水污染的类型
污染情况
成因
危害
无机污染
水中富含N、P等营养元素
湖泊中表现为水华,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有机污染
水中富含有机物
异养生物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
重金属、
农药污染
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
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高
②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如图所示
引起的后果:水华(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和赤潮(发生在海洋中)。
③外来物种入侵
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入侵物种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缺少天敌的控制。
引起的后果:短时间内有可能呈现“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3.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1)构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层次: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①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旅游观赏等。
②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
③潜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但将来可能有重要作用,一旦这些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①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易地保护。
③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④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5)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①内涵: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②实现措施:a.保护生物多样性。b.保护环境和资源。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6)生物多样性的2个关注点
①区分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
②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的作用大小: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例3 下图表示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资源枯竭,使环境容量降低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解析 从题图所示看出,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新的环境容量比原来的环境容量小。
答案 B
例4 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目前人口数量还没达到地球环境容纳量;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是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人口的增长情况还有可能受到社会因素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固然可以缓解因人口增长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却不能完全解决,例如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不可能因科技的进步而得到解决的。
答案 D
例5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海域发生赤潮的次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下列关于“赤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赤潮发生时水体多变为红色,进而会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
B.生活中减少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可以降低赤潮发生的概率
C.赤潮发生时水中的溶解氧降低
D.化肥的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不会引起赤潮
解析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大量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量含氮有机物和其他生活污水排入海水,是引发海水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
答案 D
例6 下列选项中,由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是( )。
A.永冻土融化,造成冻土区域内公路的破坏
B.水体富营养化,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C.酸雨加剧,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D.臭氧层破坏,使全球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
解析 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气温升高,引起永冻土融化,进一步会对该区域的公路造成破坏。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造成水中N、P等元素的含量偏高所致;酸雨的形成是由SO2等气体排放过多所致;臭氧层的破坏是由大量排放氟利昂等物质所致。
答案 A
例7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湿地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D.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解析 生物多样性中没有群落层次的多样性,A项错误;湿地的蓄洪防旱和调节气候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项错误;栖息地总量减少或栖息地多样性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禁止开发生物资源,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D项错误。
答案 C
例8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解析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项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项错误;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C项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物种丰富,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不容易被病虫害毁灭,D项错误。
答案 A
见《针对训练》P87
基 础 题
2、4、5、7、9、12
拓 展 题
1、3、6、8、10、11
某河流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斗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解析 五年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导致种内斗争不断增强;由题干信息知,甲引进后,其种群密度越来越大,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已经影响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
甲的引进导致土著食草鱼类数量减少,说明土著食草鱼类不能以植物甲为食,故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抑制甲的蔓延;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包括所有生物、底泥、水及阳光等因素。
答案 A
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重建的关键是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恢复能力,辅以人工的物质与能量投入,使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恢复。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B.恢复较快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
C.能量投入需要符合能量流动特点
D.物质循环时间长的生态系统恢复慢
解析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项正确;恢复较快的生态系统一般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B项错误;能量投入过程中,需依据能量流动的特点适时适量投入,C项正确;物质循环时间长的生态系统代谢较弱,恢复起来也较慢,D项正确。
答案 B
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 由图甲可知,C点以后随着载畜量的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将低于未载畜时生产者的净生产量,A项正确;载畜量在A~C时生产者的净生产量都不低于未载畜时生产者的净生产量,B项正确;图乙中,F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故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达到最大数量,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C
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从图中我们可看出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甲、乙两生态系统种群数量与气候变化有关,与群落中营养结构关系不大;新物种的产生一般需经历漫长的时间;乙生态系统在S点生物种群基本消失,S点以后又出现新的种群,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B
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解析 分析题意,甲虫以落叶为食,应该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构成捕食链,A、B、D项错误;甲虫分解落叶,将落叶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循环,C项正确。
答案 C
2012年我国云南省许多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旱灾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地生态系统本身不具备抵抗干旱的能力
B.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继续减弱
C.干旱只影响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并不影响基因多样性
D.长期干旱,会使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直接价值受到影响
解析 当地生态系统具备抵抗干旱的能力,不过严重干旱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A项错误;抵抗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维持原状的能力,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生态系统抵抗干旱的能力下降,故抵抗力稳定性减弱,B项正确;干旱会导致一些不耐旱的个体死亡,甚至导致物种的灭绝,使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降低,C项错误;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D项错误。
答案 B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越强
C.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解析 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越弱;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是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利用。
答案 A
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①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
解析 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故其自我调节能力较高,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长时间处于较稳定的状态,①②④⑤⑦正确。
答案 C
随各地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养殖场污水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下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对养殖业污水进行处理和生态综合利用的示意图。请回答:
(1)人工湿地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有 和绿化区植物,生物D属 级消费者。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
(2)该人工湿地主要通过物理沉降、动植物吸收和 ,达到净化的目的。为避免环境污染,在污水净化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其生态学理由是 。
(3)上图中A、B、C、D为该湿地中的四种鱼,其中C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 ;若人工全部移除B种鱼,则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 。
解析 (1)图中人工湿地中芦苇区植物、浮游藻类和绿化区植物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浮游动物、A、B属于初级消费者,C、D属于次级消费者;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除了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2)该人工湿地对养殖业污水进行的处理主要有物理沉降、动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的分解;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为避免环境污染,在污水净化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3)图中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b;若人工全部移除B种鱼,竞争减小,空间变大,则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增大。
答案 (1)芦苇区植物、浮游藻类 次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 (2)微生物的分解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b 增大
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水华;大规模的蓝藻暴发,则被称为“绿潮”。“绿潮”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从而造成鱼类的死亡。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是对受到轻度污染的湖泊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 性。
(2)试解释“绿潮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的主要原因。
。
(3)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沉水植物的死亡,这主要是因为
。
(4)当蓝藻暴发时,湖面漂浮一层绿膜,有人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 来判断其是何种类。
(5)在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水域内种植了挺水、浮水、沉水等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 结构;芦苇等挺水植物能净化水体污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 价值;芦苇等挺水植物除了能吸收污染物外,还可以分泌次生代谢产物抑制藻类生长,这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
。
解析 (1)该湖泊的上游受到轻度污染而下游的污染物浓度大大降低,说明湖泊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2)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一方面阻挡了空气与水的接触,另一方面大量蓝藻死亡后,会被微生物分解,微生物的分解过程消耗大量的氧气,从而导致水体溶解氧大量降低。(3)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沉水植物的死亡,主要是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4)蓝藻是原核生物,绿藻是真核生物,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来判断。(5)在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水域内种植了挺水、浮水、沉水等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芦苇等挺水植物能净化水体污染,这属于生物的生态功能,即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芦苇等挺水植物除了能吸收污染物外,还可以分泌次生代谢产物抑制藻类生长,这反映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 (1)抵抗力稳定 (2)一方面阻挡了空气与水的接触,另一方面大量蓝藻死亡后,会被微生物分解,微生物的分解过程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答案合理即可) (3)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 (4)成形的细胞核 (5)垂直 间接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水体富营养化可形成水华现象,蓝藻是水华中常见的藻类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细胞结构上分析,蓝藻属于 (填“原核”或“真核”)生物,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含有叶绿素和 。
(2)水体中导致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是过量的N、P等无机盐。不久,蓝藻也大量死亡,使水体发臭,从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导致水体发臭的原因是 。
(3)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水体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次样本,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则取自早晨的水样是 组,理由是
。
(4)近年来,研究者发现采用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和种植荷花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产者是 ,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 。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藻类与荷花存在 关系,藻类与鱼存在 关系。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属于 演替。
(5)控制蓝藻疯长的同时“变废为宝”是减轻绿色灾害的有效途径,从蓝藻中提取的能发出紫色荧光的藻蓝蛋白,可作为生物实验研究中的 。
答案 (1)原核 藻蓝素 (2)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不彻底 (3)乙 由于蓝藻夜晚只有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结合产生碳酸使水的pH下降 (4)藻类、荷花 消费者 竞争 捕食 次生 (5)标志物(荧光示踪物质)
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遭受了各种自然灾害。生态学家分析,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环境的破坏有密切联系。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会引发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为了减缓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中国政府做出了节能减排的承诺,倡导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有效措施有 。(写出两种即可)
(2)2014年夏天河南地区的旱灾有人猜测与绿化过程中大面积种植桉树有关。桉树根系吸水能力极强,会减少地下水的储备,桉树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 。据调查,大面积桉树林周围几乎不能生长其他植物,这是由于桉树与其他植物存在 关系,因此桉树林的 稳定性较弱。
(3)品种单一的桉树林容易引发虫灾,原因是 。相关部门准备引进一种动物来消灭以桉树为食的害虫,在这条食物链中,该引进的动物营养级是 。
解析 (1)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关键是增加二氧化碳的去路,减少二氧化碳的来源,因此可以多种植绿色植物,同时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2)桉树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由于桉树吸水能力强,在与其他植物竞争过程中处于优势,导致其他植物死亡。其他植物死亡后,该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相对单一,抵抗力稳定性较弱。(3)由于品种单一的桉树林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容易引发虫灾。由题意可知,引进的动物直接捕食以桉树为食的害虫,因此该引进的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
答案 (1)种植绿色植物,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答案合理即可) (2)生产者 竞争 抵抗力 (3)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单一,营养结构简单 第三营养级
相关文档
- 【生物】2018届一轮复习生物的变异2021-09-3016页
-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实践微2021-09-3060页
- 【生物】2018届一轮复习生物实验及2021-09-2843页
-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在2021-09-289页
-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在2021-09-2718页
- 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技术实践传2021-09-2455页
- 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必修一测试2021-05-148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必修3学案07植2021-05-14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必修3学案02内2021-05-145页
-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必修3学案04通2021-05-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