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4 MB
  • 2021-10-11 发布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基因的本质与表达第16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

  • 5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基因的本质与表达 第六单元 第 16 讲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等级考 (2017 级 )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 活动要求 说明 DNA 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 .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1) 实验材料: S 型和 R 型肺炎双球菌、小鼠。 考点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分析 S 型细菌 R 型细菌 菌落 光滑 粗糙 菌体 ____ 多糖类荚膜 ____ 多糖类荚膜 毒性 ____ 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____ 毒 有   无   有   无   (2) 实验过程及结果 (3)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死亡  不死亡  死亡  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 R 型活细菌转化为 S 型活细菌 2 .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1) 实验材料: S 型和 R 型细菌、培养基。 (2) 实验目的:探究 S 型细菌中的 “ 转化因子 ” 是 DNA 还是蛋白质或多糖? (3) 实验过程及结果 (4)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S 型细菌的 DNA 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 归纳整合 ] 1 . 格里菲思与艾弗里实验的 3 个不同 2 . S 型细菌和 R 型细菌转化的实质 (1) 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 DNA 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断裂,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2) 转化的实质是 S 型细菌的 DNA 片段整合到了 R 型细菌的 DNA 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3) 一般情况下,转化率很低,形成的 S 型细菌很少,转化后形成的 S 型细菌可以遗传下去,快速繁殖形成大量的 S 型细菌,说明 S 型细菌的 DNA 是遗传物质。 [ 思维探究 ] 肺炎双球菌的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图解分析 注:图 1 图示的实线表示 R 型菌,虚线表示 S 型菌。 (1) 据图 1 图示的 ab 段 R 型菌数量减少,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 小鼠体内形成对抗 R 型菌的抗体,致使 R 型菌数量减少。 (2) 据图 1 图示的 bc 段 R 型菌数量增多,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 b 之前,已有少量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 S 型菌能降低小鼠的免疫力,造成 R 型菌大量繁殖。 (3) 据图 2 分析在对 R 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是什么? 提示: 分离并提纯 S 型细菌的 DNA 、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4) 依据上述实验,可做出怎样的假设? 提示: DNA 是遗传物质。 [ 教材深挖 ] 1 .教材必修 2 P 44 中图 3 - 3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设置 “ S 型细菌的 DNA 中加 DNA 酶 ” 实验组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起对照作用, DNA 酶分解从 S 型活细菌中提取的 DNA ,与 R 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后,不能长出 S 型细菌的菌落,可见 DNA 被分解后的产物不能使 R 型细菌发生转化, DNA 才是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物质。 2 .教材必修 2 P 44 图 3 - 3 :体外转化实验中导致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时遗传物质、原料、能量分别由哪方提供? 提示: 实现转化时遗传物质来自 S 型细菌,原料和能量均来自 R 型细菌。 命题点一 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的分析 1 . (2019 · 四川乐山一模 ) 某科研人员为了验证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实验鼠进行了 4 次注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活菌甲是有荚膜的 R 型细菌,而活菌乙是无荚膜的 S 型细菌 B .由注射②和④的结果可知,活的或死的 S 型细菌都能使小鼠死亡 C .在死鼠 2 的血液中应有活菌甲和活菌乙,后者最初由活菌甲转化而来 D .死菌乙未导致鼠 3 死亡,由此说明小鼠体内未发生特异性免疫 C   解析  肺炎双球菌的 R 型细菌没有荚膜、无毒性, S 型细菌有荚膜、有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将活菌甲注射到鼠 1 体内,鼠 1 不死亡,而将活菌乙注射到鼠 4 体内,鼠 4 死亡,说明活菌甲是无荚膜的 R 型细菌,而活菌乙是有荚膜的 S 型细菌;注射 ② 是将活菌甲与死菌乙混合后注射到鼠 2 体内,结果死亡的小鼠 2 体内检测出活菌乙,注射 ④ 是将检测出的活菌乙注射到鼠 4 体内,结果鼠 4 死亡,说明死菌乙的体内有 “ 转化因子 ” ,促进活菌甲转化为活菌乙,进而导致实验鼠死亡;在死鼠 2 的血液中应有活菌甲和活菌乙,后者最初由活菌甲转化而来;死菌乙对于实验鼠而言属于抗原,进入实验鼠体内会引起特异性免疫。 2 . (2019 · 湖北孝感市一模 ) 将 R 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该小鼠体内 S 型、 R 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以及对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最可能是图 1 ,小鼠的免疫调节致使 R 型细菌数量逐渐下降 B .最可能是图 2 ,小鼠体内的 S 型细菌最初来自 R 型细菌的转化 C .最可能是图 1 ,死亡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 S 型细菌 D .最可能是图 2 ,小鼠体内 S 型细菌与 R 型细菌为共生关系 B   解析  随着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 S 型细菌的数量变化呈 “ S ” 型曲线,而 R 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分会被免疫系统消灭,随着小鼠免疫系统的破坏, R 型细菌数量又开始增加。 命题点二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的分析 3 . (2019 · 河南八市测评 ) 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 4 个实验: ① S 型菌的 DNA + DNA 酶→加入 R 型菌→注入小鼠 ② R 型菌的 DNA + DNA 酶→加入 S 型菌→注入小鼠 ③ R 型菌+ DNA 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 S 型菌的 DNA→ 注入小鼠 ④ S 型菌+ DNA 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 R 型菌的 DNA→ 注入小鼠 以上 4 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 A .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B .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C .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D .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D   解析  DNA 酶能将 DNA 水解,因此不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① 中小鼠不死亡。 ② 加入的是 S 型细菌,小鼠死亡。高温能使细菌死亡,使酶失去活性,因此 ③④ 中小鼠都不死亡。 4 . (2019 · 山东威海模拟 ) 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持反对观点者认为 “ DNA 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 ” 。已知 S 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 ( 这种对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 ) 。下列实验设计思路能反驳上述观点的是 (    ) A . R 型菌+抗青霉素的 S 型菌 DNA→ 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 S 型菌 B . R 型菌+抗青霉素的 S 型菌 DNA→ 预期出现 S 型菌 C . R 型菌+ S 型菌 DNA→ 预期出现 S 型菌 D . R 型菌+ S 型菌 DNA→ 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 S 型菌 A   解析  R 型菌+抗青霉素的 S 型菌 DNA → 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 S 型菌,该实验证明细菌中的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 ( 如抗药性 ) 也会发生转化,而且抗青霉素的 S 型菌 DNA 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因此,该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对艾弗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 1 . 实验方法   ____________ 法,用 35 S 、 32 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 ________ 和 ________ 。 2 . 实验材料: T 2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T 2 噬菌体的结构 (2)T 2 噬菌体的生活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考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 同位素标记   蛋白质   DNA   大肠杆菌体内寄生生活   DNA 蛋白质 3 . 实验过程 (1) 标记噬菌体 含 35 S 的大肠杆菌  含 32 P 的大肠杆菌  35 S 标记的噬菌体   32 P 标记的噬菌体   (2) 侵染细菌 高  低  低  高  4 . 实验结果分析 分组 结果 结果分析 32 P 标记的噬菌体+大肠杆菌 上清液中几乎无 32 P , 32 P 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S 标记的噬菌体+大肠杆菌 宿主细胞内无 35 S , 35 S 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PDNA 进入了宿主细胞内   35 S 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宿主细胞   5 . 结论: 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 DNA 遗传的, ________ 是遗传物质。 DNA   2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 “ 3 次涉及 ” 与 “ 2 个关键环节 ” 的归纳 (1) 三次涉及大肠杆菌 (2) 两个关键环节 —— “ 保温 ” 与 “ 搅拌 ” ①侵染时间要合适 —— 若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会使 32 P 组的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或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② “ 搅拌 ” 要充分 —— 如果搅拌不充分, 35 S 组部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噬菌体与细菌共存于沉淀物中,这样造成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3 .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设计思路 设法将 DNA 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它们各自不同的遗传功能 处理方法 直接分离:分离 S 型菌的 DNA 、多糖、蛋白质等,分别与 R 型菌混合培养 同位素标记法:分别用同位素 35 S 、 32 P 标记蛋白质和 DNA 结论 ①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 说明了遗传物质可发生可遗传的变异 ①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 说明 DNA 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③ 说明 DNA 能自我复制 (1) 培养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所以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2)DNA 和蛋白质都含有 H 和 C ,用这两种元素标记,结果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 DNA 都被标记,导致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不能确定哪一种物质进入细菌,从而不能确定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 思维探究 ] 1952 年 “ 噬菌体小组 ” 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搅拌离心后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请分析: (1) 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 100% ,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 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未裂解。 (2) 细胞外的 32 P 含量有 30% ,原因是什么? 提示: 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 [ 教材深挖 ] 1 .教材 P 45 “ 相关信息 ” 及 “ 侧栏思考 ” :为什么不能用 18 O 和 14 C 标记细菌,再用被标记的细菌来培养噬菌体? 提示: DNA 和蛋白质都含有 O 和 C ,用这两种元素标记,结果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 DNA 都被标记,导致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不能确定哪一种物质进入细菌,从而不能确定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2 .教材 P 46 “ 思考与讨论 ” :说出艾弗里与赫尔希等人选用细菌或病毒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提示: 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的优点是: (1) 个体很小,结构简单,容易看出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 (2) 繁殖快。细菌 20 ~ 30min 就可繁殖一代,病毒短时间内可大量繁殖。 命题点一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实验分析 1 . (2017 · 全国卷 Ⅱ , T2) 在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 T 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 T 2 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 . T 2 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 mRNA 和蛋白质 C .培养基中的 32 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 T 2 噬菌体的核酸中 D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 T 2 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C   解析  T 2 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 A 错误; T 2 噬菌体病毒要借助宿主细胞合成 mRNA 和蛋白质, B 错误;用含有 32 P 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含 32 P 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 T 2 噬菌体,能将 T 2 噬菌体的 DNA 标记上 32 P 即培养基中的 32 P 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 T 2 噬菌体的核酸中, C 正确;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为 HIV ,它的遗传物质是 RNA , T 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 , D 错误。 2 . (2019 · 河南郑州调研 ) T 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①中噬菌体为子代 DNA 复制提供了模板和逆转录酶 B .适当时间保温后进行②操作,使细菌外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 C .由该图分析可知,实验结果可说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该实验得到的子代噬菌体中,大多数含有放射性 32 P B   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 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而 DNA 复制所需的原料、能量、酶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且该过程不需要逆转录酶, A 错误;适当时间保温后进行 ② 操作,使细菌外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 B 正确;由该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结果不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错误;由于含有放射性的 DNA 进入细菌体内复制,所以沉淀物中应该有放射性,但由于 DNA 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只有少部分含有放射性, D 错误。 命题点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 3 . (2019 · 河南洛阳一模 ) 如果用 3 H 、 15 N 、 35 S 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 ( 无放射性 )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只有噬菌体的蛋白质被标记了, DNA 没有被标记 B .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可检测到 3 H 、 15 N 、 35 S C .子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中可检测到 3 H 、 15 N D .子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中部分含有 3 H 、 14 N 、 35 S C   解析  DNA 分子中含有 H 、 N 元素,所以用 3 H 、 15 N 、 35 S 标记噬菌体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都被标记了;由于 3 H 、 15 N 、 35 S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菌, 3 H 、 15 N 标记的噬菌体 DNA 分子进入细菌但不能用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外壳,所以子代噬菌体的外壳中没有放射性;由于 3 H 、 15 N 标记了噬菌体 DNA 分子,所以子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中可检测到 3 H 、 15 N ;子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中不含有 S 。 4 . (2019 · 河南新乡一模 ) 研究人员欲通过实验来了解 H5N1 禽流感病毒 (RNA 病毒 ) 侵入家禽的一些过程,设计实验如下图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 H5N1 病毒的放射性。 (1) 该实验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 。 (2) 由于 H5N1 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其产生子代 H5N1 病毒依赖家禽体细胞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少写两项以上 ) 。 (3) 据图分析,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试管③中子代 H5N1 病毒带放射性标记的成分是 ______ ,试管⑤中子代 H5N1 病毒带放射性标记的成分是 _____________ 。 (4) 神经氨酸酶是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酶,其活性对子代病毒从被感染细胞中释放和再次侵染新的宿主细胞至关重要,达菲可抑制该酶的活性。若试管②中在加入 H5N1 病毒之前,先加入适量达菲,推测③中子代 H5N1 病毒带放射性标记的强度将 ________ 。 同位素标记法   原料、能量、酶、场所   RNA   RNA 和蛋白质   减弱   解析   (1) 该实验用同位素标记了 S 和 P 元素,因此用了同位素示踪法。 (2)H5N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生活在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来繁殖,因此家禽体细胞为病毒提供了原料、能量、酶、场所。 (3)H5N1 病毒的遗传物质为 RNA ,试管③中子代 H5N1 病毒带放射性标记的成分是 RNA ,将含 32 P 的 H5N1 侵染含 35 S 的家禽体细胞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胞,只有遗传物质进入细胞,由于合成子代病毒所需的原料全部来自家禽细胞,因此子代病毒蛋白质全部含 35 S , RNA 多数含 31 P ,少数含 32 P ,因此子代 H5N1 病毒带放射性标记的成分是 RNA 和蛋白质。 (4)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达菲可抑制神经氨基酸酶的活性,若试管②中在加入 H5N1 病毒之前,先加入适量达菲,推测③中子代 H5N1 病毒带放射性标记的强度将会减弱。 “ 两看法 ” 解答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同位素标记问题 1 . 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 (1) 实验过程及现象 考点三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及遗传物质 (2) 实验结论: ________ 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________ 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2 .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理由 因为实验证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________ ,只有少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________ 。 RNA   蛋白质   DNA   RNA   [ 归纳整合 ] 1 . 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及核酸类型与组成的归纳 生物类型 病毒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体内核酸种类 DNA 或 RNA DNA 和 RNA DNA 和 RNA 体内碱基种类 4 种 5 种 5 种 体内核苷酸种类 4 种 8 种 8 种 遗传物质 DNA 或 RNA DNA DNA 实例 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 乳酸菌、蓝藻 玉米、小麦、人 2 . 遗传物质探索的思路与方法总结 (1) 探究思路 ①若探究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 设法将物质分开,单独看作用。 ②若探究未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还是 RNA —— 利用酶的专一性。 (2) 探究方法 ①分离提纯法:艾弗里及其同事做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缺点是物质纯度不能保证 100% 。 ②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分别标记两者的特有元素;将病毒的化学物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目的:把 DNA 与蛋白质区分开。 ③ 病毒重组法: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验证实验。方法:将一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与另一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重新组合,得到杂种病毒,用杂种病毒去感染宿主细胞。 ④酶解法:利用酶的专一性,如加入 DNA 水解酶,将 DNA 水解,观察起控制作用的物质是否还有控制作用,若 “ 是 ” 其遗传物质不是 DNA ,若 “ 否 ” 其遗传物质可能是 DNA 。 命题点一 病毒侵染实验的分析 1 . (2019 · 河南八市测评 ) 如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 “ 烟草花叶病毒 (TMV) 遗传物质 ” 的实验过程,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中的蛋白质和 RNA B . TMV 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 C .侵入烟草细胞的 RNA 进行了逆转录过程 D . RNA 是 TMV 的主要遗传物质 A   解析  据图示分析, TMV 放入水和苯酚中后, RNA 和蛋白质分离, A 项正确;通过接种的方式, TMV 的蛋白质可以进入烟草细胞中, B 项错误;此实验不能看出 TMV 的 RNA 在烟草细胞中进行了逆转录过程, C 项错误;此实验说明 TMV 的遗传物质是 RNA ,而不是蛋白质,某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只有一种, D 项错误。 2 . (2019 · 山东省实验中学诊断 ) 烟草花叶病毒 (TMV) 和车前草病毒 (HRV) 都能感染烟叶,但二者致病病斑不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图 1 图 2 A . a 过程表示用 TMV 的蛋白质外壳感染烟叶,结果说明 TMV 的蛋白质外壳没有侵染作用 B . b 过程表示用 HRV 的 RNA 单独接种烟叶,结果说明 HRV 的 RNA 有侵染作用 C . c 、 d 过程表示用 TMV 的蛋白质外壳和 HRV 的 RNA 合成的 “ 杂种病毒 ” 接种烟叶,结果说明该 “ 杂种病毒 ” 有侵染作用,表现病症为感染车前草病毒症状,并能从中分离出车前草病毒 D .该实验证明只有车前草病毒的 R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和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  D 解析  该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不是遗传物质,车前草病毒的 RNA 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车前草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不是遗传物质, D 项错误。 命题点二 遗传物质的类型实验探究 3 . (2019 · 山东 K12 联盟联考 ) 某科研机构发现了一新型病毒,并对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做了进一步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 据研究人员介绍,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相比 HIV 的遗传物质更加稳定。据此可初步推测,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若利用染色法对这种新型病毒遗传物质进行粗鉴定,需要的试剂是 _________________( 不考虑观察问题 ) 。染色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DNA 是双链而 RNA 是单链, DNA 的结构相比 RNA 更稳定,不易发生变异 甲基绿或吡罗红 甲基绿对 DNA 的亲和力高, DNA 病毒呈现绿色,吡罗红对 RNA 的亲和力高, RNA 病毒呈现红色 (3) 可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对该病毒的遗传物质种类进行研究,分析其五碳糖或碱基种类均可做出判断,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为 DNA 病毒,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为 RNA 病毒。 (4) 还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其遗传物质种类,将宿主细胞在含放射性标记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再用该病毒侵染摄取放射性标记核苷酸的宿主细胞;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培养基中的各种核苷酸 ____________( 填 “ 是 ” 或 “ 不是 ” ) 都需要标记,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或含碱基 T 五碳糖是核糖或含碱基 U 不是 若各种核苷酸都进行标记,则无论是 DNA 病毒或 RNA 病毒,在病毒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 解析   (1)HIV 的遗传物质是单链 RNA , DNA 一般是双链的,比 RNA 更稳定,不容易发生变异,故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是 DNA ; (2) 利用染色法对该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粗鉴定可使用甲基绿或吡罗红染色剂,因甲基绿和吡罗红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 DNA 亲和力强,使 DNA 病毒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 RNA 的亲和力强,使 RNA 病毒呈现出红色; (3)DNA 和 RNA 在化学成分上的区别是: DNA 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碱基有特殊的碱基 T , RNA 的五碳糖是核糖,碱基有特殊的碱基 U 。可以据此判断,若含有脱氧核糖或碱基 T ,则为 DNA 病毒,若含有核糖或碱基 U ,则为 RNA 病毒; (4) 用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该病毒遗传物质种类,先将宿主细胞在含放射性标记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标记脱氧核苷酸,检测子代病毒有放射性,说明是 DNA 病毒,无放射性则为 RNA 病毒;如果标记核糖核苷酸,检测子代病毒有放射性,说明是 RNA 病毒,无放射性则为 DNA 病毒,如果两种核苷酸都标记,那么无论哪种病毒,都会有放射性,无法鉴定。 1 .加热杀死后的 S 型细菌的 DNA 已经全部断裂,失去活性 (    ) 2 .在艾弗里的实验中, DNA 酶将 S 型细菌的 DNA 分解为脱氧核苷酸,因此不能使 R 型细菌发生转化 (    ) 3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说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 4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    ) 5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 DNA 和蛋白质分开,分别观察其作用 (    ) 课堂小结 · 内化体系 ×   ……………………………………………………………………………………………………………… ◎ √   ×   ×   √   6 .在转化过程中,加热杀死后的 S 型细菌的 DNA 没有进入 R 型活细菌的细胞中 (    ) 7 .生物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 (    ) 8 .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    ) 9 .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 DNA ,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 RNA(    ) 10 .小麦的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    ) ×   √   ×   ×   ×   1 .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指 S 型细菌的 DNA 片段整合到 R 型细菌的 DNA 中,使受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2 .加热并没有使 DNA 完全失去活性:加热杀死 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内部的 DNA 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活性。 3 .并非所有的 R 型细菌都能被转化,只是小部分 R 型细菌被转化成 S 型细菌。转化效率与 DNA 纯度有关,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 4 .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 S 型细菌的 DNA 可使小鼠致死,而是具有毒性的 S 型细菌可使小鼠致死。 ……………………………………………………………………………………………………………… ◎ 5 .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所以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6 . 35 S( 标记蛋白质 ) 和 32 P( 标记 DNA) 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个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 7 .对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理解不清 (1) 真核生物 ( 包括细胞质、细胞核中 ) 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 DNA 。 (2)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 。 (3)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因此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